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培养优秀孩子的超级实用技巧全攻略
10545400000031

第31章 磨练法——挫折教育,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辛(5)

我只能提醒他爬树是一种很危险的游戏,要防止树枝突然断落,就会有跌落的危险。当然孩子听了我的提醒没有放在心上,他放学后,照样爬树玩。他认为爬上树顶,远眺校园和自家的屋子是一种乐趣。他当然也从来没有掉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这是因为孩子在爬树时,他首先就要判断自己有没有能力爬;其次他在决心爬时,他会要考虑牢固的踏脚点,衡量树技能否支撑自己的身体。经过这些分析他才会开始行动。因而一般也就很少摔下来了。只是这些都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判断和选择,大人最好不要在旁指手划脚,更不要盲目的鼓励,叫好;那样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反而容易出事。

因而,在遇到孩子爬树和从事某些有危险性的活动时,大人可以提醒、指出其危险性,但不要强迫地禁止。

因为对有些活泼和独立性强的孩子,禁是禁不了的。孩子游泳也是一样。我的孩子十一二岁就偷偷地和同学游泳了,等我们作父母的知道,他已经学会了。游泳,尤其是在河里游泳是相当危险的,在我居住的那个城市,每年都要淹死一两个学生。但说来也怪,淹死的都不是不会游泳的人,而是会游泳的人。就是因为不会游泳的人,他的警惕性较高,不致淹死;而粗心大意的会游泳的人反而有淹死的可能。

因而,只要大人能热情地加以指导和提醒,是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的。而且,即使一般地在河中呛了一两口水,或从不高的树枝上摔下来了,那么有了这些失败的经验,孩子反而能学会判断什么地方可以游,什么地方不可以去;什么树枝容易折断。这样,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可以作出灵敏的反应动作,从而对一切。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当然,并不是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喜欢爬树、或去游泳。有的可能喜欢从事别的激烈运动,但父母对待的态度基本上可以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要过多的约束或夸大了危险。应尽量使孩子得到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机会。通常孩子到了十一二岁就想替父母和家里作些事。替母亲到市场买点东西,或到医院挂号,到邮局发信、买邮票等等。起初,孩子可能会买不好,或做不好。有的又怕孩子一个人上街危险。这些顾虑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却不应因此而把孩子关在屋子里,拴在自己的身边。相反,应该信任他们,让他们去做;同时提醒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孩子有自信心,能一心去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另方面,即使一两次出了差错,做得不好,大人也不要斤斤计较,过于责备。而应帮助孩子总结失败的教训,告诫孩子以后不再重蹈覆辙,就行了。这样做既可培养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又能增进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

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我认识一位老太太,有一次她同我谈到了一件她十分迷惑的事。下面是她的原话:

“我的孩子今年都三十岁了。他去年回家来时,谈到他小时的往事时说,有一回他要买一副铁环玩,我都不肯买。言外之意,有些埋怨我吝啬。我听了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我哪里是舍不得钱买铁环。我当时之所以不买,是怕惹祸。怕孩子们在玩的时候,相互争着玩,和争吵起来时用铁环殴打。而我家邻居的一些孩子又特别喜欢打架,况且我的孩子又在他们之中是比较小的一个。”

我听了那位老太太的话,感触很多。因为现在抱怨自己父母抠或小气的孩子很多。同时觉得那位老太太不买铁环的苦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没有什么需要自责的。孩子们乡以的抱怨,我听见过很多。最常见的是抱怨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他们做过什么新衣服,总是捡旧衣服穿。其实,捡旧衣穿,只要没有破烂,也并不是一定不好。而且这个问题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孩子捡旧衣穿,即父母把父兄的旧衣改给小儿子穿,父母固然是出于俭朴,这也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俭朴传统。另一方面也出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当时部分家庭的环境不甚好。父母又哪能给孩子每年做什么新衣服呢?一个母亲能够让自己的孩子穿得整齐清洁就很不容易了。

况且任何一个作父母的也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马上去买什么。不权衡需要,不权衡利弊。这既对孩子没有好处,也不是教育孩子之道。孩子在外面玩耍,在学校里读书,同学们中好看的好玩的东西,各种各样。数不胜数。孩子感兴趣的也不会少,如果孩子见到别的同伴有,自己就想要,就要父母买,那会要多少钱?又会要多少地方来置放?那孩子还有什么时间读书做功课?而孩子一想到自己父母不肯买,就认为是父母抠或吝啬。从孩子的教育上来看,这其实是一个勤劳俭朴的问题。它从某一点上来讲,暴露了过去我们在孩子教育中对勤俭的教育仍然不够或相当不够。在独生子女的今天,尤其是父母收入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的今天,则更不是不够,而是完全被忽视或遗忘了。其后果的严重性不难想象。因为一个没有勤劳俭朴的习惯的孩子,不会懂得父母的钱来之不易,也必然不会爱惜自己的衣物、图书和玩具。当然,也就更不会爱惜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财产。同时,一个没有俭朴习惯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可能热爱工作。因为俭朴与勤劳是紧密相联的。很难想像一个不懂得爱惜东西、珍惜金钱的人会热爱工作,或愿意工作的。当然,这种孩子也不会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只有懂得辛劳的人,才懂得一衣一食一物来之不易,也才懂得俭朴。在工作或事业中刻苦顽强。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开创未来的新人,我们就必须在生活中从小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勤俭的习惯呢?根据一些教育学家的研究,要培养和教育孩子勤劳俭朴,父母首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①不要凡是孩子看到的和喜爱的东西,就都必须成为他个人所有。

②孩子应该想到的不只是他自己,还应有家庭的其他成员。

③不要满足孩子的每一个愿望和要求。

这三点相互联系。它们看起来很简单,有点像老生常谈。但也许正是因为它平淡无奇,却常为许多父母所忽视。不少父母总是只要是孩子喜欢,就千方百计去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买什么。他们不但自己主动地让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还要求家庭中其他成员也都让出他们应有的一份,以博得孩子的欢心,或乎息孩子的吵闹。他们的想法和道理都很简单。孩子小,大人可以让一点。当然,他们的动机和愿望也都是善良的。但是他们却万万没有注意到或者忽视了孩子的要求是可以发展的,也可以是无尽的。你今天满足了他这个要求,他觉得他可以有求必应;于是他明天又可以提出另外的新的要求。你今天还可以设法满足他的这个要求,你明天也许就无法满足他的那个要求。这样做无意中惯纵了孩子,培养了孩子的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日久天长,他们心中会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当然也就不会尊重别人和尊敬长辈了。而且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甚至攻击别人。最后在他们达不到目的或满足不了他们的愿望时,他们还可能由失望而转变为消沉。

因而,在有爷爷奶奶或兄弟姊妹的家庭里,父母应该有意识地教会每个孩子学会与家庭中其他成员合理地分享食物和衣服,学会使自己的要求与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需求相适应。柱独生子女的家庭,就必须教会孩子跟父母合理分享东西。并且经常教导孩子,让孩子知道和懂得,虽然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但这丝毫不意味着他就是全家唯一有特权的成员,就是皇帝。我认识不少父母,尤其是一些善良的母亲,他们对待自己非常苛刻,常常是节衣缩食。好吃的让孩子吃个饱,自己不吃。好料子让孩子穿,自己穿布的旧的。然而,孩子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反而以为是家里有钱,养成一种大手大脚的习惯和极端的利己主义。甚至造成他们在父母面前一种特权。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当然也不会懂得孝敬父母,因为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就是自己。有的孩子甚至可笑到这种程度,说他们的父母不喜欢吃好的,只喜欢吃粗茶淡饭;不喜欢穿新衣,而喜欢穿旧衣。

所以,父母最好是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他们所使用的一切——衣服、玩具、图书、文具和体育用品等的价值。教育孩子爱惜衣物、爱惜书籍、玩具;不应该对丢失和损坏物件感到无所谓。因为每一件衣物都是各阶层的劳力换得的,也是父母辛勤的劳动所换来的。这就是我国古训所讲的:“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

与此同时,父母还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父母在做事时,吩咐在旁的孩子拿工具,或帮助打扫卫生。十一二岁的孩子就可以帮助父母在邻近商店购买一些简单的东西,或寄信等。也还是我在这一节开头所讲的那位老太太。她告诉我,她儿子回忆起童年生活时,也总是讲他十二岁就开始洗自己的内衣内裤,好像是母亲虐待了他。我听了当即告诉那位老太太。你做得对。你这样就从小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他将来明白了事理,他不但不会埋怨你,还会终生感谢你这位好妈妈!

因为全家人生活在一起,本应当相互分担日常生活中的劳务。相互关注、体贴和帮助,这些都对孩子感情和社会交际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父母应该使孩子懂得他的父母为了全家的幸福,为了生活是怎样工作和劳动的,进而促使他产生帮助父母的良好愿望。

因而,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教会孩子帮助长辈从事一些家庭劳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父母都对这一点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认识不到教会孩子,尤其是从小教会孩子帮助长辈做家事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和劳动感情的主要和基本途径。另外,一些父母还有一些糊涂的观念。一是认为这些家务事自己还可以做得了,还年轻,不是老得动不得,不必去让孩子分担或代劳。有的父母还认为孩子将来反正有做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就让孩子童年和少年时期多玩一点,自己多做一点。另一种糊涂思想是有些母亲做事特别认真,他们总觉得孩子做事做不好。孩子扫过的地,他们认为没有打扫干净,自己要打扫第二遍。孩子洗的碗或手帕,他们认为没有洗干净,自己要重洗。因而,不如干脆自己动手,还省事些。孩子不会做事,正需要学习做事。

孩子没有经验,也没有实践,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做得那么好。正因为做得不好,才需要父母的教育,才更需要锻炼。而恰恰这一点,那些父母却忘记了或者忽视了,或者是缺乏耐心。结果,家中一切包办,在年轻时,不需要帮手时,他们还能一切代劳。到了中、老年后,精力衰退,需要帮手时,孩子却又因为没有劳动习惯,不会做事;而由于没有劳动习惯,这时想喊也喊不动了。这类事情在我的身边简直是随处可见。十七、八岁,甚至一、二十岁的小伙子坐在家里玩扑克、看电视;而五十几岁的老父、老母都要到商店里去买东西、打扫室内。我还认识一些已经结了婚的青年男女,他们自己没有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照理他们同老人住在一起应该可以同老人分担一些沉重的家务,然而事实则恰恰相反,他们除回家吃饭和睡觉外,四手不伸。房间要父母打扫,衣服也要父母洗。这都是因为从小父母没有教会他们劳动,他们从小就是一切由父母代劳惯了,所以才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恶习。没有劳动习惯,不热爱劳动的人,必然就不能吃苦,一旦生活上发生什么变故,他们就会对生活丧失信心;而且,即使没有什么变故,他们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也会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也不能做出什么成绩。

劳动习惯和对劳动的感情是不可能天生的,也不可能是先天的,它需要父母的细心培养和不断的教导。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热爱孩子,年轻的父母们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教会孩子热爱劳动。一切由父母代劳,这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这是在毁灭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