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她真的每天都要送给我一点儿吃的,渐渐地同学们都知道了这件事,就有同学打趣道:“她是不是对你有点儿’意思‘了?要不怎么单给你吃的?”我自然是不承认,不过有时在心里也想,她可能不止是因为不忍看着我饿肚子吧?想着想着,一种说不出的情愫便潜滋暗长起来,再看她的眸子里,似乎也闪着一丝朦胧的意思。但我不敢过多地去想,我怕亵渎了她的那份心意。
有一天中午,她约我去操场僻静的一角。两个人坐下来,她打开那个花布书兜。哦,满满的一书兜的烤土豆!
她说:“今天我们来个烤土豆宴吧,尝尝我的手艺。”
“你烤的?香味都出来了。”我边说边拿起一个,剥去外边那层薄薄的皮,看着里面已烤出的一层焦黄的皮,口水都流出来了。
“嗯,早上烤的,快吃吧。”两个人很香地吃着烤土豆,随便地聊了起来。我就知道了她家离学校挺远的,每天要骑半小时的自行车呢,所以中午不能回去,要带饭的。后来从同学那里我才得知她的家境也相当困难,一点儿也不比我好。
当我说很感激她给我吃的东西时,她就轻描淡写地道:“也不是什么好的,只要你不嫌弃就行。”
“我哪里敢嫌弃?说真的,这对我来说已是最好的东西了。”看着我津津有味地吃着烤土豆,她满意地笑了。我敢说,那份香甜是没法形容的。
只是没有想到,不久她就随父母搬迁到南方去了。
那天天空飘着细细的雨丝,我去车站送她。她故作的微笑里藏着明显的伤感,一向很男子汉的我怎么也管不住眼泪了,开始还可以偷偷地用袖子去擦,后来干脆任其恣意地流了。
她说了好多要我注意身体、一定要考上大学之类的话,我只是一个劲地点头,列车启动时,我大声冲着她喊道:“我永远记着那些土豆。”
后来我们通了几封信,便断了联系。直到大学毕业后的一个夏日的黄昏,在北方的那个叫牡丹江的小城车站,我们才再次邂逅。
那天,我请她吃饭,点了一桌子用土豆烹制的菜肴。酒杯端起的时候,两个人的眼里都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知道,那是为我们曾经的艰难,曾经的关爱,以及穿过沧桑岁月时那份难舍的浓浓情谊……
哦,美丽的土豆,在越来越深的追忆中,如此强烈地扣动着我柔柔的心扉,叫我一生感恩,感恩生命中那一串淳朴的情节,那一缕浸润心灵的爱意……
最难忘的帮助不是富足时的锦上添花,而是困顿时的雪中送炭;最慷慨的馈赠不一定是豪气冲天的一掷千金,而是淡然如水的倾情相赠。就像文中那些在岁月的深处滚动着暖意的普通的土豆,它们走过的那些日子永远翩飞在美好的记忆之中……
刻骨铭心的2分
那年,他距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只差3分,一位开煤矿的远房舅舅慷慨地为他掏了两年的学费,让他成了一名自费生。他格外珍惜那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学习异常刻苦,成绩提高得也很快,高一时他最好的成绩已在班级排在第15名。
正当他信心勃勃地向前10名奋力冲刺时,不幸接连降临,先是父亲在采石场打工时不慎被一块飞落的石头砸断了两根肋骨,从此再不能干重活,而且为治病还欠了不少钱。接着,那位好心的舅舅的煤矿出了事故,他为死伤者赔付了数额很大的一大笔钱,煤矿也被关闭了。自然地,他的学费也就没有着落了。
眼看就要开学了,家里连他最低的生活费都拿不出来了,父亲叹息着念叨起令他心酸的家境,让他辍学回来帮他撑起这个家。他哭着请求父亲让他读完高中,他保证考上大学,以后会为家里挣更多的钱。
父亲勉强同意了,可他又给他出了一个难题--他得自己去筹措学费。他跑了好多亲戚家,说了无数的好话,掉了无数的眼泪,终于借够了高二学年的学费。父亲又卖了一些口粮,给他兜里揣了80块钱的生活费,让他开始了高二的学习生活。
这时,他的压力更大了,深怕自己学习落伍,对不住家人和亲朋。他拼命地学习,是班级里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一个,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他的勤奋,很快有了回报,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他总分排在了第6名。班主任老师在表扬他的时候,又告诉他一个好消息--如果他能够在期末考进前两名,学校就将免去他高三学年的全部学费。
老师的话令他激动不已,他心里暗暗地告诫自己--必须要冲进前两名,免去那笔如山一样沉重的学费。于是,他更用功了,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直到考试前一天晚上,虽说他已很有信心能够考好,但还是看书看到很晚才休息,因为这次期末考试对他来说实在是太至关重要了。
紧张而激动的考试刚一结束,他便急切地向各科老师问询考试的结果。他的几门主科答得都比较好,但最拿手的政治却发挥失常,比预计的少得了10分,七门功课的总分他排在了第三名,比第二名的王强只差一分,就差语文分数没出来了。这时,他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儿了,他怕语文成绩一向突出的王强再超过了他,那样他就……他实在不敢再往下面想了,晚上忐忑不安地来到了教语文的于老师家中。
于老师见到他,高兴地告诉他:“你考得还不错,就是作文写得有一点儿偏题。”
听了于老师的话,他心里更慌了,急切地打听王强的分数,当于老师报出他俩分数一样时,他几乎立刻晕了过去,两眼呆呆地望着于老师,痛苦地呢喃着:“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我恐怕支撑不到高考了。”
于老师惊愕地追问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的眼泪唰地一下便汹涌而出,他哭泣着向于老师倾诉了他那贫寒的家境、他异常的勤奋和他那至关重要的希望……
于老师听着他的哭诉,面带同情,久久地默默无语。
忽然,一个大胆的念头闪过他的脑海,他猛地跪到于老师面前,热切地恳求道:“于老师,求求您,求您一定帮帮我,借给我2分,我以后会加倍补偿的。”
“借给你2分?怎么借?”于老师不解地拉起他。
“就是您给我的作文多批2分,那样我的总分就可以超过王强,而且家境宽裕、性格开朗的他,根本不会在意这次考试的一个名次,但那对于我来说却意义非同寻常……”
于老师眉头紧锁地踌躇了几分钟,然后郑重地对他说:“那得有一个前提条件,我才可以考虑借给你2分。”
“于老师,只要您这次借给我2分,我答应您的任何条件。”他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
“那好,以后你保证每次语文考试都要拿第一名,否则,我就在你正常的得分上减去10分,算是对你这次借分的加倍补偿。”于老师向他提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要求。
“我保证今后更刻苦地学习语文,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他大声地向于老师承诺。
因为于老师的暗中“关照”,他不仅如愿地被减免了学费,还被报送省“三好学生”,学校还发给他200元奖金。握着那几乎够他一学期生活费的奖金,片刻的兴奋后,他心里涌起一缕缕的愧疚,但他无法说出来,只是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再努力,对得起学校和老师对他关照和鼓励……
有了无形的动力和压力的他,把学习的勤奋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语文这门功课,他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成绩明显地提高,高三学年的大大小小的几十次考试,他的语文稳稳地占据着班级里第一名,仅有一次考了第二名,被于老师毫不客气“惩罚”了10分。
最终,在那年的高考中,他考出了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作文还得了满分,作为范文被报纸刊登了出来。填报志愿时,他没有选择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高校,而是毅然地在所有的志愿栏目里都填上了带“师范”字样的大学。
临上大学前,他满怀感激地再次向于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他真诚地说:“如果没有于老师当初借给我的那2分,我绝对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绩。”
于老师慈爱地笑了:“你是我第一次’借给‘分数的同学,事实证明我是做对了,当初是因为相信你会做得很优秀,所以我才愿意助你一臂之力的……”
当他向已考上复旦大学的王强讲起那次借分的经历时,王强非但没有丝毫怪罪之意,反而有些懊悔地说:“你要是早点儿告诉我,我故意答错一道题不就行了,我不知道那对我其实并不重要的排名,却可以改变你一生的命运呢。”
再后来,他也成了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他在认真教书育人之余不辍笔耕,几年间,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干余篇倍受读者欢迎的文章。当他的第一本情感美文集《与心灵说话》出版后,他立刻想到了于老师,想到了他曾借给他的那无比珍贵的2分,想起他那求学生涯中的许多难以忘怀的情节……
一天,当他把这段往事讲给他十分敬重的一位老教授时,老教授感慨地说:“这真是一件值得回味的教育轶事,你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也遇到了一位好学生。你因为老师的勉励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老师因为自己的爱心,拥有了远远超出分数以外的重大收获。”
老教授的话不无道理,于老师当年似乎举手之劳地借给他的那2分,改变的绝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一生的走向,它饱含的内容实在是很多很多……
有时,分数对学生的影响的确至关重要,但还有比分数更为的重要的,那就是老师的爱。因为老师真挚的、深邃的、智慧的爱,会演绎出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会诞生许许多多惊喜的奇迹。“借给学生2分”,借出的是理解、是信任、是关心,收回的是久久的感恩,是一生的勤奋……
没有什么可以打败母爱
跟随着丈夫游牧于科尔沁大草原上的乌日娜,多大的辛苦她都能承受,最难承受的是那对双胞胎的儿女先天的反应迟钝,都10岁了,还在一年级里遭受着比他们小的孩子们称呼“傻瓜”的嘲笑。
一个秋日的午后,那位慈眉善目的老师来家访,再次不无遗憾地告诉乌日娜一个令她悲伤无比的事实--她的一对儿女有明显的智力障碍,很多非常简单的问题都听不明白,恐怕又要重读一年级了。听到她一向信赖的老师那不容置疑的评语,一股寒冰般的凉意在她的心底掠过,迅速地弥漫了周身。
难道一双可爱的儿女就要在弱智、蒙昧中度过他们凄然的一生吗?望着茫然无知地在草地上追逐蝴蝶的儿女,乌日娜浸满悲哀的眼睛里面,忽然坚定地进出一个不肯屈从命运的“不”字。
乌日娜做出了一个连她自己都惊讶的选择--她要靠自己来教育一双儿女,要让他们像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有出息。
只读过六年书的乌日娜,对培养孩子的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几近于零。但为了孩子的未来,她愿意从头开始学起。她去镇上求教老师,又来到呼和浩特市找大学教授咨询,还跑到北京最好的智障学校听课……那些年里,她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像一个被饥饿困扰了许久的乞丐,不停地寻觅着培养儿女的良方。她还买来了一大堆的书籍,没黑没白地艰难地啃读起来。
丈夫说她简直是发疯了,左邻右舍都带着同情地连连摇头,因为他们都不相信乌日娜会改变儿女似乎早已注定的命运。
可乌日娜固执地相信儿女的智障完全有可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加以克服。在翻阅大量的中外成功的教育范例过程中,她的这个强烈的信念更加坚定起来,尤其是美籍墨西哥人昆塔尼拉的教育经历,更是深深地震撼了她的心灵--她相信奇迹也会在她和自己的儿女身上出现。
很少有人知道乌日娜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刚过40岁的她那一头曾叫人羡慕的乌丝全都斑白了,额角深深的皱纹也在讲述着岁月对她沉重的磨砺;很少有人知道她以怎样的刻苦,拿到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自学本科毕业证书后,又获得了内蒙古大学的硕士学位;很少有人知道她以怎样锲而不舍的耐心,一点一滴地开发着儿女的智力,丰富着他们的知识,让他们终于在去年凭优异的成绩迈进了重点高中的大门,开始自信地圆他们的大学梦……
这是来自内蒙古的一位特级教师给我讲述的一位母亲真实的故事,在她唏嘘不已的讲述中,她多次重复乌日娜的一句爱意充盈的话--“我相信,爱是完全可以打败智障的。”
就像风无法打败阳光,所谓的智障,也同样无法打败最真切、最绵长的母爱。乌日娜这位大草原上可亲可敬的母亲,用她近乎传奇的经历,再次诠释了那耐人寻味的教育真谛:爱的教育,是真的能够创造奇迹的。
没错,因源自于心灵的真情挚爱,所有的艰难、所有的“不可能”,都会被不肯服输的双手轻轻抹去,而那爱意凝聚的手掌托起的,正是我们期许的美丽与神奇……
呵护孩子晶莹的心愿
岁末的一个午后,女儿做完了所有的作业,拿出一沓彩纸,开始叠干纸鹤。她有99个美好的心愿,要藏在这99只干纸鹤中,送给爸爸妈妈。
小屋的光线有些暗,她把东西移到方厅靠窗口的一张小木桌上。窗外又飘起了雪花,女儿的思绪也在开始飘动--她想到了在北京打工的爸爸,他都快一年没回来了,他现在好吗?这次能如数拿回工钱吗?上一次他只拿回来三分之一的工钱啊。这一只千纸鹤祝愿爸爸平平安安,这一只祝愿爸爸碰上一个好心的老板,这一只祝愿爸爸早一点回来……女儿的小手灵巧地叠着彩纸,单纯的祝愿一个接一个,目光里也浸满了虔诚和认真。
“卖糖葫芦喽,卖糖葫芦喽。”窗外传来响亮的吆喝声。女儿抿了抿嘴,她已经两年多没吃那酸酸甜甜的糖葫芦啦,因为爸爸妈妈都下岗三年了,她已经学会了节省每一分钱。这一沓彩纸还是邻居老奶奶给她的,因为她给行动不便的老奶奶送过一个月的报纸。
随着远去的吆喝声,女儿的心又被妈妈牵去了--妈妈正在菜市场帮人家挑菜,每个月能赚300块钱,在爸爸寄不回工钱的日子里,那就是她们母女全部的生活费了。妈妈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她真担心妈妈那柔弱的身子撑不住了。她叠了一只红色的干纸鹤,希望妈妈永远健康;她又叠了一只粉色的,希望妈妈春节前能买一条漂亮的围巾。那天妈妈看到刘阿姨的围巾,眼神中流露的那份喜欢啊,女儿一想起来就要落泪。
一只只漂亮的干纸鹤摆在小木桌上,女儿默默倾诉着一个又一个真诚的心愿。是的,就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的这个飘雪的午后,女儿绵绵的情思,像窗外那些晶莹的雪花,在无声地纷纷扬扬。
妈妈回来了,今天第一次回来得这么早。女儿欢喜地迎上去,但妈妈那一脸未消的怒气让她愣住了。
“不在家里好好学习,叠这些破东西干什么?当吃当喝吗?做完作业了,就不能主动多学一点儿吗?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事?还让妈妈操心?花那没有用的钱干什么?你不知道爸爸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你将来有出息吗?”平时一向温和的妈妈,显然在外面受了很大的委屈,看到女儿在家没有学习,还把不大的方厅弄得一片狼藉,忍不住把一肚子火全撒到了女儿的身上。
“我,我……”女儿惊诧地望着妈妈,泪水含在眼里,默默地收拾着桌子上的东西。
“快把它们都扔掉,别让我看着闹心。”妈妈严厉地命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