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受青少年感动的人生忠告故事全集
10546500000026

第26章 峰回路转篇--海到无边天作岸(4)

她现在发现,即使是在厨房水槽前洗碟子,也让她觉得非常开心。她写道:“我开始玩着洗碗盆里的肥皂沫,我把手伸进去,抓起一大把肥皂泡沫,我把它们迎着光举起来。在每一个肥皂泡沫里,我都能看到一道小小彩虹闪出来的明亮色彩。”

痛并快乐着,是一种理想的生活。你只要对生活采取一种很快活而近乎戏谑的态度,这样,一个可爱的世界就会马上展现在你的眼前。

所有的花儿都是美丽的

让杰西永远也忘不了的,是她上三年级时的一次午餐时间。学校排戏时,她被选来扮演剧中的公主。接连几周,母亲都煞费苦心地跟她一道练习台词。可是,无论她在家里表达得多么自如,一站到舞台上,她头脑里的词句全都无影无踪了。

最后,老师只好叫杰西靠边站。她解释说,她为这出戏补写了一个道白者的角色,请她调换一下角色。虽然她的话挺亲切婉转,但还是深深地刺痛了杰西--尤其是看到自己的角色让给另一个女孩的时候。

那天回家吃午饭时,杰西没把发生的事情告诉母亲。然而,母亲却觉察到了她的不安,没有再提议她们练台词,而是问她是否想到院子里走走。

那是一个明媚的春日,棚架上的蔷薇藤正泛出亮丽的新绿。杰西无意中瞥见母亲在一棵蒲公英前弯下腰。“我想我得把这些杂草统统拔掉。”她说着,用力将它连根拔起。“从现在起,咱们这庭园里就只有蔷薇了。”

“可我喜欢蒲公英,”杰西抗议道,“所有的花儿都是美丽的,哪怕是蒲公英!”

母亲表情严肃地打量着她。“对呀,每一朵花儿都以自己的风姿给人愉悦,不是吗?”她若有所思地说。

杰西点点头,高兴自己战胜了母亲。

“对人来说也是如此。”母亲又补充道,“不可能人人都当公主,但那并不值得羞愧。”

杰西想母亲猜到了自己的痛苦,她一边告诉母亲发生了什么事,一边失声哭泣起来。

母亲听后释然一笑。

“但是,你将成为一个出色的道白者。”母亲说,并提醒杰西是如何爱朗读故事给自己听的。

“道白者的角色跟公主的角色一样重要。”

每个人的理想不言而喻都想能干出一番大事来。可这世上有许多事等待我们去做,有大事,也有小事。假如您做不了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吧!但要尽量使自己明亮。假如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那就做一棵小树吧!但要努力使自己茁壮。

缝纫鸟的草窝

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有一种鸟,名字特别,叫缝纫鸟。

远离达累斯萨拉姆市区的幽静的休养地--阿非力加那饭店门口,有一棵大树,几百只缝纫鸟就栖居在上面。这种鸟的巢穴,不是用泥糊成的,而是由它们自己用一根根韧性很强的嫩草,巧妙得不可思议地编织而成的。有人曾细心地观察过它们的劳作,它们从印度洋沿岸的草丛中衔来一根两三尺长的嫩草,用自己的尖嘴,先是把草打成几道圆圈,而后用人类织布的原理,有经有纬地开始把长长的嫩草左右穿梭。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但那劳作是相当艰巨的。它们双脚的爪子,首先要紧紧抓住树枝,唯一能劳作的就是那只尖嘴。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地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容纳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那个窝,活像个圆葫芦,不过奇怪的是口朝下,肚朝上。

有一天拂晓时分,海潮猛涨,溅起的浪花,打在窗上,把一位游客从梦中惊醒。他爬了起来,想出门去察看一下,但这时又下起雨来。潮涨,雨猛,风狂,他只得在房间里踱步。这时候,这位游客忽然想起那群缝纫鸟来,它们那像葫芦一样挂在树枝上的巢穴,能够经受得住这般风雨的吹淋吗?

他索性披上雨衣,来到那棵大树底下一看,果然不出所料,缝纫鸟辛勤编织成的几十个草窝,被狂风猛雨打落在树下花丛之中。不一会儿,雨停了。他拾起缝纫鸟的草窝,仔细观察了一番。那草窝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经纬交织,左右相连,十分结实。即使从大树上掉了下来,也一点都没有散解或变形。

他拿着缝纫鸟的草窝,心事重重地往回走……

早餐后,这位游客外出,又路过那棵大树旁边。只听得那群缝纫鸟唧唧喳喳,一片喧闹。这时阳光灿烂,晴空如洗,他抬头望去,只见缝纫鸟有的又开始编织新的草窝,有的在修补被风雨损坏的巢穴,有的飞来,有的飞去,总而言之,它们是那样忙碌、勤劳而又欢乐……他对它们的忙碌,表示同情;对它们的勤劳,表示钦佩;但对它们的欢乐,却表示怜悯,深深的怜悯!为什么是怜悯?请设想一下吧,如果它们不能解决如何将草窝更牢固地编结在树枝上这一课题,忙碌有何用?其结果是再一次地尽弃前功!勤劳有何用?其结果是一场风雨过后还得“重建家园”!……

为成就理想不遗余力,是难能可贵的。但必须注意:得到理想固然重要,珍惜和巩固这种成果更值得关注。

把上帝买回来

一个小男孩捏着一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搞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时,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老板眼圈也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

“一美元。”

“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一美元。”

老板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上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邦迪的叔叔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他的伤。

邦迪的叔叔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得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付清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邦迪的叔叔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邦迪的叔叔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一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这世界是有奇迹存在的,而促使种种奇迹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好理想的诚挚期待。奉献出你的热情,你一定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

我有自己的答案了

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师徒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巳的闪光足迹、作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却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

“什么答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抱住老师的胳膊,“快告诉我呀!”

明可夫斯基手脚并用地比画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

“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非常专注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

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在他刚刚二十六岁的时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在人生的起跑线,为理想而奋斗,这是所有成大事者共同的答案。你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吗?

老师与学生

有位刚刚退休的资深医生,医术非常高明,许多年轻的医生都前来求教,要求投靠在他的门下。资深医生选了其中一位年轻的医生,帮忙看诊,两人以师徒相称。应诊时,年轻医生成为得力助手,资深医生理所当然是年轻医生的导师。

由于两人合作无间,诊所的病患者与日俱增,诊所名声很好。为了分担门诊时越来越多的工作量,避免患者等得太久,医生师徒决定分开看诊。

病情比较轻微的患者,由年轻医生诊断;病情较严重的,由师父出马。实行一段时间之后,指明挂号给医生徒弟看诊的病患者,比例明显增加。起初,医生师父不以为意,心中也高兴:“小病都医好了,当然不会拖延成为大病,病患减少,我也乐得轻松。”

直到有一天,医生师父发现,有几位病人的病情很严重,但在挂号时仍坚持要让医生徒弟看诊,对此现象他百思不解。

还好,医生师徒两人彼此信赖,相处时没有心结,收入的分配,也有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制度,所以医生师父并没有往坏处想。也就不至于到怀疑医生徒弟从中搞鬼、故意抢病人的地步。

“可是,为什么呢?”师父问一位学者,“为什么大家不找我看诊?难道他们以为我的医术不高明吗?我刚刚才得到一项由医学会颁赠的’杰出成就奖‘,登在新闻报纸的版面也很大,很多人都看得到啊!”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学者来到徒弟的诊所深入观察。本来学者想佯装成患者,后来因为感冒,也就顺理成章地到他的诊所就医,顺便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初诊挂号时,负责挂号的小姐很客气,并没有刻意暗示病人要挂哪一位医生的号。

复诊挂号时,就有点学问了,学者发现很多病人都从师父那边,转到医生徒弟的诊室。问题就出在所谓的“口碑效果”,医生徒弟的门诊挂号人数偏多,等候诊断的时间也较长,有些病人在等候区聊天,交换彼此的看诊经验,呈现出“门庭若市”的场面,让一些对自己病情较没有信心的患者趋之若鹜。

更有趣的发现是,医生徒弟的经验虽然不够丰富,但就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问诊时非常仔细,慢慢研究推敲,跟病人的沟通较多,也较深入。而且很亲切、客气,也常给病人加油打气:“不用担心啦!回去多喝开水,睡眠要充足,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类似的心灵鼓励,让他开出的药方更有加倍的效果。

回过来看看医生师父这边,情况正好相反。经验丰富的他,看诊的速度也非常快,往往无须病患者开口多说,他就知道问题在哪里,资深加上专业,使得他的表情显得冷酷,仿佛对病人的苦痛渐渐麻痹,缺少同情心。

整个看诊的过程,明明是很专业认真的,却容易使病患者产生“漫不经心、草草了事的误会。当学者向医生师父提出这些观点时,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对呀!我自己怎么都没有发现!”

成熟的谷穗,常常低首;高贵的心灵,总是谦卑。盛气凌人的姿态,只能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样的人生,焉能不败?

这代表一束花

有一个人在拥挤的车潮中驾车缓缓前进,在等红灯时,一个衣服褴褛的小男孩,敲着车窗问他要不要买花,他拿出两美元,由于绿灯已亮,而后面的人正猛按喇叭催着,因此他粗暴地对正问他要什么花的男孩说:“什么颜色都可以,你只要快一点就好。”那男孩十分礼貌地说:“谢谢你,先生。”

在开了一小段路后,他有些良心不安,他粗暴无礼的态度,却得到对方如此有礼的回应。他把车停在路边,回头走向孩子表示歉意,并且又再给了两美元,要他自己买一束花送给喜欢的人,这个孩子笑了笑,并道谢接受。

当他回去发动车子时,发现车子出了故障,动也动不了,在一阵忙乱后,他决定步行找拖吊车帮忙。正在思索时,一辆拖吊车已经迎面驶来,他大为惊讶,司机笑着对他说:“有一个小孩给了我四美元,要我开过来帮你,并且还写了一张纸条。”他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这代表一束花”。

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要怎样对待别人。赠人玫瑰,留有余香。你的一份善意如果不能得到立即的回报,内心的关怀也是最好的报答。

康德的承诺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计划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去拜访老朋友威廉·彼特斯。康德动身前曾写信给彼特斯,说自己将于3月2日上午十一点钟之前到达。

康德3月1日就赶到了珀芬小镇,第二天早上租了一辆马车前往彼特斯的家。老朋友的家住在离小镇十二英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中间隔了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细心的车夫说:“先生,实在对不起,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桥坏了,很危险。”

康德下了马车,看了看桥,中间的确已经断裂了。河面虽然不宽,但水很深,而且结了冰。

“附近还有别的桥吗?”康德焦急地问。

车夫回答说:“有,先生。在上游六英里远的地方还有一座桥。”

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十点钟了。

“如果赶那座桥,我们以平常速度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农场?”

“我想大概得十二点半。”

康德又问:“如果我们经过面前这座桥,以最快速度什么时间能到达?”

车夫回答说:“最快也得用四十分钟。”

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很破旧的农舍里,客气地向主人打听道:“请问你的这间房子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农妇大吃一惊:“您想买如此简陋的破房子,这究竟是为什么?”

“不要问为什么,您愿意还是不愿意?”

“那就给两百法郎吧!”

康德付了钱,说:“如果您能马上从破房上拆下几根长木头,二十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将把房子还给您。”

农妇把两个儿子叫来,让他们按时修好了桥。

马车平安地过了桥,飞奔在乡间的路上,十点五十分康德赶到了老朋友的家。

在门口迎候的彼特斯高兴地说:“亲爱的朋友,您可真守时啊!”

康德在与老朋友相会的日子里,根本没有对其提起为了守时而买房子、拆木头过河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