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受青少年感动的人生忠告故事全集
10546500000004

第4章 洞察百态篇--用上帝的耳朵倾听(3)

在一个周末的朋友聚会上,我认识了刚刚周游世界归来的肖米粒,她25岁,一身的朴素,一脸灿烂的微笑,透着青春自信与洒脱。听她绘声绘色地讲述她在旅途中的种种神奇经历,在座的每个人在唏嘘不已的赞叹的同时,眼睛里都写满了羡慕。

肖米粒家境并不富裕,她也没有考上大学,她懂得的那一点可怜的外语,几乎连简单的交际都应付不了,但这并没有拦住她一次次将远征的双足踏上前行的旅程,让欣赏的目光触摸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美丽的风景。

她告诉我们,第一次去南非,她买完飞机票,兜里只剩下50块钱了,可是,她还是毅然地越洋跨海地飞到了那个梦想的国度。她说自己在初中时,曾读过一篇名为《到路上去准备》的小文,懂得了--选好了目标,就应当赶紧上路,至于路途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到路上再去想办法解决好了。她常常是兜里只揣着少许的一点儿钱,拿上一张旅游地图就快乐地上路了。

虽然她一路上经常拮据得甚至吃住无着,但这并没有难倒她。那年,刚到开罗,她就花光了所有的钱,饿了一天的肚子,第二天,靠教当地两个小孩几句简单的中文,她不仅换来了一顿饱餐,还找到了一份赚取路费的门路。此后,她经常是一路教人中文,一路寻找最便宜的旅店和吃饭的地方,悠悠然地在埃及潇洒地玩了三个多月。在阿联酋,也是在花完最后的两块钱时,她欣喜地接了一份拍摄户外广告活儿,虽说这活儿很辛苦,给的报酬也不多,但她还是欣然地接受了。因为那不仅解决了她一周的吃住问题,还可以让她免费看到许多难得的风景。

当然,旅游路上惊险的遭遇也有许多。那年冬天,在横穿亚马逊河流域的原始森林时,她的左腿被一种奇异的昆虫叮咬了,只两天的工夫,腿就肿胀得举步维艰,幸好当地一位好心的土著老人为她敷了一种神奇的草药,才幸运地保住了她的腿。还有一次更可怕,她乘坐的旅行车在前往尼加拉瓜大瀑布的盘山公路上,突遇大雨,旅游车在转一个陡弯儿时,车子猛地翻倒在路基下面,幸亏一棵百年老树卡住了车身--要不然,她与同车的游客都要随车坠入那百丈深崖了。

在讲述这些听起来都有些让人后怕的经历时,她依然谈笑风生,似乎那些都是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刺激的事情,她轻松得跟局外人似的,一脸云淡风轻般的从容与自然。

谈到我们许多人畏难的语言沟通问题,她感受颇深地说--其实,一个人出门在外,只要拥有微笑就足够了。在很多时候,带上一脸真诚的微笑,就是带上了一份特别的通行证,会很容易地与不同国度、各种肤色的人交流起来的。她至今仍只有靠着夹杂大量手势才能与人交流的有限的一点外语,却并未妨碍她结交了许多心灵相契的外国朋友,走到哪里她都没有感到过孤独与寂寞,就像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小城里自由地穿梭一样。胆大的肖米粒像天生浪漫的三毛一样,背着简单的行囊,一个人潇潇洒洒地已经游历了世界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至今仍没有停下脚步的打算。那天,她随口说了一句很有诗意的话--也许我的生命就在路上。

当我们惊讶于年纪轻轻的她漫游世界竟像在大街上散步一样轻松时,她莞尔一笑:“我确实没有多少的钱,脑袋里装的知识也很少,但我知道自己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

肖米粒的这句话,让我的心灵猛地一颤,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已至暮年仍不懈登攀的著名探险家在回答记者充满困惑的提问时所赠予的豪迈誓言--因为山那里。没错,正是因为耸立在远方的峰峦那不可抗拒的召唤,才让攀援者忘却了所有的艰难和险阻,执著地去寻找登顶的路径,并由此诞生了一个个令世人赞叹的奇迹。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无一不是对自己心中选定的方向充满了自信,并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播撒在追寻梦想的旅途上,踏出了一条条各具特色的成功之路。

是啊,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以为自己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是由于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道路,却极少去扪心自问--自己的方向在哪里?要知道,一个明晰自己前行方向的人。自然会想方设法地找到前进的道路。因为有了坚定方向的指引和召唤,自然会集聚起追寻者内心巨大的勇气和力量,会将无数的坎坷踩在跋涉的脚下。

如是,渴望成功的朋友,请记住丘吉尔的名言--我没有路,但我知道前进的方向。

成功的理由只有一个

某广告公司以非常优厚的薪水招聘设计主管,求职者甚众。几番考核过后,10位优秀者脱颖而出,汇聚到了总经理办公室,进行最后一轮角逐。

总经理指着办公室内两个并排放置的高大的铁柜,为应聘者出了一道考题--请回去设计一个最佳方案,不搬动外边的铁柜,不借助外援,一个普通的员工如何把里面那个铁柜搬出办公室。

望着据总经理声称每个起码能有500多斤重铁柜,10位精于广告设计的应聘者先是面面相觑,不知总经理缘何出此怪题,再看总经理那一脸的认真,他们意识到了眼前考题的难度,又都仔细地打量了一番那并排的两个铁柜,有人还上前推推外面的那个纹丝不动的铁柜。毫无疑问,他们感觉这是一道非常棘手的难题。

三天后,9位聘者们交上了自己绞尽脑汁的设计方案,有的利用了杠杆原理,有的利用了滑轮技术,还有的提出了分割设想……但总经理对那些似乎都很有道理的各种设计方案根本不在意,只随手翻翻,便放到了一边。

这时,第10位应聘者两手空空地进来了,她是一个看似很柔弱的女孩,只见她径直走到里面那个铁柜跟前,轻轻地一拽柜门上拉手,那个铁柜竟被拽了出来--原来里面的那个柜子是超轻化工材料做的,只是外面喷涂了一层与外面的那个一模一样的铁漆,其重量不过几十斤,她很轻松地就将其搬出了办公室。

这时,总经理微笑着众人道:“大家看到了,这位蒋芸女士设计的方案才是最佳的--她懂得再好的设计,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上。”

如今已是该市著名广告人的蒋芸,向我讲完这段自己当年亲身经历后,非常自豪地告诉我:当时,那9位落选的应聘者都心悦诚服地向她祝贺,因为通过这次考核,他们真切地明白了:失败的理由可能会有许多,但成功的理由有时却只是一个--行动远远大于思想。关于成功的途径,谁都可以拥有许多美妙的设想,但最终抵达成功峰顶的,却常常是那些更善于行动的入。

获取成功,固然需要信念、知识、智慧、机遇,但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机智果敢的行动,需要不辞辛苦的行动,需要认真谨慎的行动,需要百折不回的行动,需要用行动去装饰梦想,用行动去诠释思想,用行动去兑现承诺,用行动去改变处境,用行动去开辟通道……

在行动中,会将蓝图画得更绚丽;在行动中,会将热情挥洒得更加淋漓尽致;在行动中,会有更多惊喜的发现,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创造,会有更多无法想象的奇迹。

拷贝成功

大学毕业后,几个有着硕士、博士头衔的年轻人凑到一起,雄心勃勃地筹划着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然而,举目周遭,每个行业都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脱颖而出,其难度可想而知了。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一点--创新。

也许是太过于求新、求稳了,一晃半年过去了,经过多方咨询,又经过一番番精心的论证后,他们竟没有找到一个十分有把握能赢得成功的合适项目,尤其书本上那些成功经营的信条,让他们一时举棋不定。

那天,他们又凑到本市最有名的星巴克咖啡屋,绞尽脑汁地思索着如何出奇制胜。

但思来想去,仍没有找到一个稳妥的实施方案。

看到他们踌躇满志又不得其法的神态,邻桌的一个顾客在旁边轻描淡写道:“其实很多成功,并非你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不信,你们去问问本店的老板,问问他是怎么获得成功的。”

对呀,眼前就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企业家,怎么忘了向他请教呢?于是,他们诚恳地请出了咖啡屋的老板。

那位其貌不扬、仅有高中学历的老板,一句简单明了的话,道出了他们苦思不得的成功秘诀--把别人的成功搬过来。

“把别人的成功搬过来”,几个年轻人默默地咀嚼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不由得恍然大悟--原来这位老板所取得的非凡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经营了世界上最赚钱的顶尖级咖啡屋的连锁店,他只是把在世界上已证明成功的星巴克咖啡屋的经营模式,研究透了,把人家的成功经验借用了一下而已。

几个年轻人感谢老板的慧言点拨在,很快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几年后,他们成为国内高科技产业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当然,他们和他们的部下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有一点他们把握了关键--拷贝别人的成功,也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而且这条路非常稳妥,也非常简单易行。

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无疑是快速成功的一条捷径。但是,这里所说的“拷贝别人的成功”,其实并非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在审慎地研究别人的取胜经验后,再认真地研究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最后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知道自己该如何取舍、如何借鉴,绝对不是盲目地跟风似的“抄袭”,绝对不是不动脑筋的简单的复制。

租个儿子过年

看到那则启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

启事的内容别具一格:期望一名有爱心有亲情观念的男孩和我们一起过除夕之夜。署名是一对年迈的老人。

他笑了。毫无疑问,那个地方太适合他当前的处境了。于是,他给老人打电话,说明自己的意思。那端的女人显得异常兴奋!他听女人说,老头子,终于有人打电话来了!

按照地址,他敲开了那家的门。迎接他的两位老人比他想象的还要老,头发都花白了,而且步履蹒跚。

他正不知道称呼什么才好,却见女主人眼圈发红,张着双手,嘴角抽动着说:“孩子,你终于回家了!”

他觉得什么部位被猛地敲击了一下,眼睛就湿润了。他不由自主就脱口而出:“妈,儿子回来了!”他一下想起自己的母亲了。

于是,一切顺理成章了,他被“父母”拥着走进屋子。“母亲”敲打着他身上的尘土,“父亲”不动声色地递过一杯红糖水。“母亲”领着他说,你的房间早就为你收拾好了,一切都是老样子。你先洗一洗。然后,咱一起包水饺。

他洗了一把脸,一边擦着,一边踱进了他的房间。突然视线里出现了一张放大的照片,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

“那是我们的儿子。”他一回头,就发现老头站在身后了。但老人说过这句,就闭了嘴。

这时,“母亲”在外面喊起来:“洗好了没有,你们爷俩在那里磨蹭什么?”老头马上换了脸色,笑着说,好了:“我们就去。”

“母亲”已在擀皮儿了。他挽挽袖子,坐下来,开始揉面。以往春节,在家里就是这种情景。“父亲”的任务是烧水。他经常坐在一边,安静地瞧着娘俩快乐地忙活。“母亲”开始讲一些琐碎事情了。那些事情,他并不感兴趣,但他知道“母亲”喜欢,所以就听着,有时他会插问一句,“母亲”就把手里的活暂放一下,瞧着他,跟他解释。

水饺出锅以前,是要放鞭炮的。

“母亲”的情绪在这时达到了顶点。她站在屋檐下,看着夜空里烟花缤纷,脸上漾着光芒,指挥着说:“咱们也可以点鞭炮了。”于是,他点燃了,“母亲”竞拍着手到院子里来了,而且,在鞭炮声中,孩子般地跳起来!

然后,一起吃水饺,一起看春节晚会,一起说着笑着直到“母亲”累了。“母亲”说:“我真高兴啊!可我是真累了。”“父亲”走过来,说:“你得休息一下了。”

他在那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当新一天的阳光照射进窗口时,他突然醒来,一下子坐起,半天才清楚了发生的事情。

那对老人看上去神情黯然了。“母亲”走过来,给他系系扣子,说:“孩子,我知道,无论怎样,我都不会取代你母亲在你心中的位置,记着,漂泊在外的时候,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抽空儿回家看看他们……”

他觉得眼眶一热,看到“母亲”泪水下来了,于是伸手轻轻地替她擦拭,一边点着头,一边说:“我知道了。”

老头送出来,悄悄地掏出一张钱,说:“真的非常感谢你,这是你的报酬,我们拿不出更多的钱。”

他坚决不肯要。他说:“你们已让我明白太多东西了。”

老头仍道着谢:“是你了却了我们的一份心愿。你大妈,她实际上活不了几天了,她得了癌症!她最大的心愿就是陪儿子在除夕夜再吃一顿她包的饺子。可我们的儿子,他,再也吃不到了。”

他根本没听清老人后来在说什么,在那一瞬间,他忽然觉得自己变了模样。

辞别了老人,他飞快地奔向电话亭,拨通了自家的电话。话筒里传来老母亲的声音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母亲一下子叫出了他的名字!母亲没听到他说话,就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了!

半天,他哭着说:“妈,我想回家!”

电话亭里的小姐莫名其妙地瞧着他。

她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

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情是相通的。做父母的都渴望在年老时能享受到天伦之乐;做儿女的,无论身在何方,也都从心底里珍视父母的关怀。亲情是永远维系两代人心灵的纽带。

童心与母爱

14岁的那年夏天,我和妈妈去海滨度假。一天早晨,我们在海滨散步时遇见韦伯斯特夫人。她身边带着两个孩子,一个是10岁的纳德,另一个是稍小一点的东尼。纳德是个文静的孩子,看上去像刚刚生过一场病,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东尼像一头小狮子,既活泼又斯文。

一天,游客们正坐在海滨的沙滩上,我弟弟突然对大家说,东尼是被收养的孩子。大家都很惊讶。只有东尼那张晒黑了的小脸流露出愉快的表情。

“这是真的,妈妈!”东尼大声说,“妈妈和爸爸想再要一个孩子,所以,他们走进一个有许多孩子的大屋子里,他们看了那些孩子说,‘把那个孩子给我们吧。’那个孩子就是我!”

“我们去过许多那样的大屋子,”韦伯斯特夫人说,“最后我们看上了一个我们怎么也不能拒绝的孩子。”

“但是,那天他们没有把那个孩子给你们。”东尼说。他显然是在重述一个他已熟知的故事。“你们在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说:‘我希望我们能得到他……我希望我们能拥有他。’”

“是的,几个星期以后,我们就拥有了你。”韦伯斯特夫人说。

东尼伸出手,拉着纳德:“来,我们到水里去。”孩子们像海鸥似的冲进浪花里。“我真不明白,”我妈妈说,“明明知道是被收养的,他却丝毫不感到惊讶。”

“相反,”韦伯斯特夫人答道,“东尼感到极大的快乐。似乎觉得这样他的地位更荣耀。”

“你们确实很难把这事情告诉他。”我妈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