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你感动的300篇快乐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10547900000024

第24章 与梦同行(1)

天使爱“美丽”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田径赛场上,女子100米短跑决赛即将开始,万众瞩目,人们都在拭目以待,准备亲眼见证“世界第一女飞人”的诞生。

起跑线上,一名黑人女运动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她叫乔伊娜,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几个月前的奥运会预选赛上,她一鸣惊人,以l0秒149的成绩打破了100米世界纪录。除此之外,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乔伊娜一身奇特的装扮:身着红色运动服,鲜艳夺目,款式奇特,长发披肩,十指上还留着长长的指甲,色彩斑斓。

发令枪响,乔伊娜长发飘扬,奋力奔跑,像一团火红的烈焰,第一个到达终点。在这届奥运会上,她共收获了女子100米、200米、4×100接力比赛三枚金牌,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女飞人”。而她那耀眼的装扮,同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并由此获得了“花蝴蝶”的美称。

乔伊娜永远是赛场上的焦点,除了别人望尘莫及的速度,还有她那与众不同的服饰。

训练之余,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服装设计,尤其对色彩和样式有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就连专业服装设计师也时常为之惊叹。每次参加比赛,乔伊娜只穿自己设计的运动服,惊艳登场,技压四座。以至于她每次出场的服装造型,都成了比赛中的一大看点。

在乔伊娜的运动生涯中,先后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其中两项至今无人超越。

人们记住了这只美丽的“花蝴蝶”,但从来没有人知道,她为何对服装设计情有独钟?女人爱美,天性使然,实在不足为奇。

直到乔伊娜退役之后,忽然有人问她:“为何你每次比赛都喜欢穿奇装异服?”这个问题看似有点弱智。乔伊娜嫣然一笑,终于道出了其中的秘密:“赛场上必须争分夺秒,如果对手多关注我0.1秒,我就有可能领先0.1秒,这对我来说非常宝贵。”

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乔伊娜是天才运动员,却很少有人清楚她的另一个身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学士。天才的想象,总是与众不同。

让您的智慧指导您的行动。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功

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的人:如果不是感兴趣的事,你的头脑也不会为之进发创意的火花。

提供实效服务或实际产品的人:出版商赚的钱永远比作家的多得多。也就是说,在房地产、制造业等提供实效产品的行业发大财的机会较大。

大胆采用新方式的人:现代社会的消费者都是喜新厌旧型的,只要新的方法或者产品有一点比旧的好,他们就会尝试。

有特殊才能并充分利用它的人:如果你有家传的烹饪秘方,却死活要去打工,那就太笨了。

低调而节俭的人:华服、跑车、夜宴……如果这些消费不是适当且有用处的,就等于是在慢性自杀。往往是那些不抱功利心和你交往的朋友最终为你打开机会之门。

把时间花在事业上的人:真正的富豪大都一天工作至少16小时。

不要问成功的秘诀,尽全力去做你该做的事吧。发现你的“黑痣”

她长得十分清秀,美中不足的是嘴角有一颗非常扎眼的黑痣,不过她却觉得这颗痣使她更显妩媚,使她的美显出特色,另具一番风韵。于是她心中就产生了一个梦想:成为一个世界超级名模。然而,一家六口人只靠父亲微薄的薪水度日,父亲根本没有能力为她买化妆品、时装杂志和昂贵的服饰。

十六岁那年,她正在大一读书,有同学告诉了她一家模特儿公司正在招聘模特儿,这个消息让她激动不已,她立即赶到那里。然而她在这家公司没有撞上鸿运。“你最好去掉嘴边的痣。”“为什么?”“现在大众们欣赏的是洁白无瑕的美女,虽然你的身材相当好,可是,你的这颗痣……”“不,我不想去掉这个黑痣,这是上帝赐予我独一无二的标志。”她断然回绝。

“把那颗痣点掉!”“把那颗痣点掉!”……第二家模特儿公司,第三家模特儿公司……纷纷提出同样的要求。

她动摇了,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就在这时,看似已经完全关闭的成功之门终于为她裂开了一丝缝隙。一家内衣厂的厂商看中了她,当然不是看中她的那颗痣,而是她丰满的胸部。内衣广告片播出以后,出人意料地引起了轰动。之后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她极力张扬着个性的照片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大杂志封面,包括罗马著名的时装杂志《时尚》。嘴角有痣的她,蕴含着的那种桀骜不驯的美被大众接受。

五年之后,她迎来了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她为露华浓公司拍广告,担任专任模特儿,工作二十天,预付酬劳六十万美元!媒体称她为“最有性格的一位典型美国美人”。在美国某杂志做的评选中,她被评为21世纪最著名的l00名性感明星中的第5位,芳唇边的那颗大黑痣被誉为美、财富与性感的象征。一位王子专门以她的名字为歌名写了一首歌献给她,狱中的犯人也竞相写信向她求婚,她征服了整个美国乃至世界。

媒体纷纷盛赞她有前瞻性眼光,有记者问道:“是什么原因使你坚持保留那颗黑痣?”她回答:“我梦想着有一天世界闻名,虽说当时这件事对我有难度,但是我知道我一定能做到。我出名了,全世界就靠着这颗痣来识别我。”

当她站在那个许多人仰视才能看见的高度,低下头来看走过的路时,不止一次地暗自庆幸没有随波逐流,如果她摘了那颗痣,就是一个通俗的美人,顶多拍几次廉价的广告,就淹没在繁花似锦的美女阵营里面。暑期到来,可能还要站在玉米地里继续剥玉米穗,与虫子、蜗牛为伍,以赚来年的学费。

她就是世界顶级名模辛迪·克劳馥,全球超过400家杂志封面出现过她的靓照,年收入高达650万美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炎凉莫测的模特儿圈中,空前保持了红得发紫的地位长达十年之久,至今仍没有人可与之相比。

究竟是那颗黑痣成就了辛迪,还是辛迪成就了那颗黑痣?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辛迪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替代她。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平庸与精彩之间只隔一步,坚守独特就会精彩,扔掉独特就是平庸。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也许是眼睛,也许是大脑,也许是双手,也许是双足……如果你不想一辈子平庸,如果想获得只属于自己的掌声和喝彩,那么就需要耐心地把自己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和角度,发现你自己那颗独一无二的“黑痣”,那样,属于你的那一刹那的缤纷与绚烂就会出其不意地降临。

你如何看待自己远比他人如何看待你重要得多。郑洁晏紫:内心纯净的人走得更远15年的黄金搭档

郑洁23岁,晏紫小一点,十几年前,当怯生生的郑洁和晏紫被领到四川网球队时,她们谁也没想到两人的名字以后会紧紧联系在一起。

1996年,在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的田径场上,每天早上都会出现一群看上去全是短发瓦片头的孩子,这其中就有郑洁和晏紫。由于身体条件不好,郑洁就拼命在技术上下工夫。

那时候,大多数孩子都只愿意上场打实战,对于碰墙之类的基本功训练,大家都“谎报军情”说做完了。只有郑洁常常一个人留在球场上和自己较劲,“我知道我条件不好,所以要比别人更刻苦才行”。那时的她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用脚步弥补身高不足,是她又一项训练主题。“有一回我坚持做脚步练习,在球场上来回跑,教练觉得我有些不对劲,我也没有承认。几天以后我就不能走路了,其实训练时候我已经大腿肌肉拉伤。”

类似的记忆,晏紫也有一箩筐。参加青少年比赛时手已经肿得不行,但为了继续留在球场上她硬是一声不吭。等比赛结束,右手掌根已经皮开肉绽。

“我们两个都爱哭,一输球就爱哭,所以天天都要抹眼泪。”她们还会“边哭边打”。被安排站在网前“练胆子”,郑洁、晏紫前面要迎接老队员的高压球和凌空抽球,身后还有教练放的长凳,不允许退后半步,她俩常常是一站在网前就开始哭,但依然不折不扣地完成每一次“恐怖的训练”。

2000年,四川网球队无力负担两人的训练费用,将郑洁“租借”给了北京朝阳俱乐部。幸运的晏紫人选国家体委培养计划,去了美国尼克网球学校,与莎拉波娃等人成了“同学”。机缘巧合的是,同国后,晏紫前往北京朝阳俱乐部,两条从未交叉的平行线真正产生了会合点。

经过在北京一年左右时间的训练,郑洁与晏紫的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除了比赛必要的临时调整,郑洁、晏紫的双打组合搭配就再也没有分开过。“有她在,真好。”郑洁常用“单纯”形容相识16年的晏紫。“她是姐姐,一直都是”。21岁的晏紫则这样形容比自己大一岁半的郑洁,“一辈子的交情!”

“走出去”的胜利

2002年,中国网球兵败釜山亚运会,这给了中国网球界一次深思机会。郑洁和晏紫作为非种子选手交到前国家队网球教练王良佐手里。

见面的第一句话,王良佐就问郑洁:“你愿意当中国的NO.1吗?”郑洁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你虽然不是培养对象,但是你可以充当使用对象。”王良佐的话点醒了郑洁,他鼓励郑洁大胆地向“高层”推荐自己:“选择我,你没错。”其潜台词,就是:“不选我,是你的错。”

王良佐教给郑洁和晏紫的名言很多,最有名的两条,一是“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自我包装,输球不输人”,另一条是“眼珠子对眼珠子”。

郑洁、晏紫比赛的时候有个经典动作:每一个球结束后,无论输赢,两人都会扬起手互相拍一下,相视一笑。很多球迷不明白,为什么输球了两人也能满面笑容。晏紫这样解释:“我们自己打出一个好球后当然是要笑的,对手打出一个好球时,有时因为球太好了,全场观众都在鼓掌喝彩,我们也就会跟着笑一下。”“当然,我和郑洁都希望,无论赛场遇到什么,我们都能笑着面对。”

2006年7月10日,继澳网双打夺冠后,郑洁和晏紫经过三盘苦战,以6:3、3:6和6:2击败了前世界第一苏亚雷兹和帕斯奎尔的跨国组合,首次捧起温布尔登女双冠军。赛后,两人给前教练王良佐发短信:“哈哈哈哈哈,我们又赢了!”

和几年前相比,郑洁和晏紫最大的改变,恐怕还是拥有了世界顶尖双打高手的气质与自信。郑洁说,如今在比赛中如果先被对手拿下一盘的话,她们心里一点也不慌张了,因为她们知道,她们已具备了战胜世界上任何一对双打组合的实力。

如今,郑洁和晏紫已成为标准的“使用对象”,毕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女双项目,这对川妹子已成为国家队中最大的冲金保证。

在女双流行“老少配”甚至“老老配”的时代,23岁的郑洁和21岁的晏紫组成了世界前十双打组合中最年轻的一对。内心纯净的人能走得更远,这对情同姐妹的四川姑娘,有望开创女子网球双打的“中国时代”。

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出的光就越灿烂。

有个手杖就上路

他花了50年的时间游历全球,没有别的目的,只是为了理解那些地方。即使在拥有飞机和抗生素的今天,他的旅程也非常艰巨。但这位前海军军官说,旅途的景色异常精彩,虽然他是一个盲人。

霍尔曼从小就希望了解远处的人们有什么样的风俗和法律。12岁时他就出门看世界,加入了海军。他本来是一个前途无量的海军军官,但25岁时,一场怪病夺去了他的视力。那时盲文还没被发明出来,盲人只能只身流浪,或沦为乞丐,或做一些不体面的活计。但这些皆非霍尔曼所愿。为了治疗眼疾和疼痛难忍的风湿病,他独自前往法国南部。旅行途中,他惊奇地发现,身体感觉好多了,他意识到他不能中止旅行。虽然他的视力再也没能恢复,但是旅行时他感觉自己是健康的、有尊严的健全人。他说:“用脚我能看得更清楚。”

1822年7月19日,36岁的前皇家海军上尉詹姆斯·霍尔曼开始环游世界。离开英格兰之后,霍尔曼要穿越俄国,进入冰冻而荒凉的西伯利亚。然后在堪察加半岛,他搭乘捕鲸船,先抵达夏威夷,然后到达尚未开垦的北美大陆。那时的世界还不适合旅行,动荡不安,人们过着悲惨的生活,没有铁路、客船。霍尔曼横穿了西伯利亚,踏上了澳大利亚内陆和巴西的雨林,爬上了正在喷发的维苏威火山,在斯里兰卡骑着马猎象,乘坐航行在大西洋上的运奴船。霍尔曼用一种叫盲人写字框的东西记下自己的印象和经历,写成了三本书和很多没出版的笔记。到19世纪中期,他已经成了历史上成就最大的旅行家。通过乘船、乘坐马车、步行甚至骑马,他的行程累计达25万英里,远超马可·波罗的14万英里。他的足迹遍及有人烟的各个大洲,访问了数百种独特的文化。他曾经用7年的时间游历非洲各地、印度,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和澳大利亚。而现在,“要想重访他的足迹,需要持有覆盖欧洲、非洲和中东的地图,而且是一幅很不精确的地图”。

霍尔曼虽然对写作很有激情,但并不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也不喜欢自我表白。由于旅行的兴起,1857年去世后他已经被人们遗忘,手稿也遗失了。最终我们不清楚霍尔曼失明的原因,但是在霍尔曼身上我们看到了触觉认知和视觉认知的区别,对于盲人来说,“物体不是一次性地以光速展现出它所有的性质,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次展现”。旅行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放松,工作间隔中的沉睡。相形之F,霍尔曼为了到达一个地方,要花很大的力气,他更加重视中途。在途中他会搜集信息,去里约热内卢的路上和在里约热内卢停留对他来说一样重要。

霍尔曼并不是一个让人觉得可怜的人,他到达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时,已经非常出名了,当地的孩子在下巴上粘上老鼠尾巴,模仿他的胡子。到了中年,他的自信会让人忽略他是个肓人,他说乘船去南非的时候,船员忘了他是个盲人,老冲他高声喊叫“好像我是个聋子”。霍尔曼还遇到过跟他志同道合的人,比如瑞士昆虫学家于北。于北20岁时双目失明,在妻子和女仆的帮助下使用书页式蜂箱研究蜜蜂,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德国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云端的流浪者》可能最适合形容詹姆斯·霍尔曼的传奇经历,它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人类是如此渺小,世界是如此广阔,那么就与我一起去见识它吧。”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西点第一课

刚进军校不久,西点就给我上了一课,对我目后的领导生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军校的学生都是预备军官,因此学年之间等级非常分明,一年级新生被称为“庶民”,在学校里地位最低,平时基本上是学长们的杂役和跑腿儿。不过,我没什么好抱怨的,一年级结束后我就可以做学长,再然后我会成为一名军官。

当然,“幽灵行动”也为我们“庶民”提供了一个向学长发泄不满的途径。所谓“幽灵行动”其实就是学生团体之间以幽灵为名义,搞恶作剧捉弄对方的活动。比如,在操练的时候把当指挥官的学长强行抬走。恶作剧一般发生在“陆军海军文化交流周”,西点和海军军校之间即将进行的橄榄球赛,也让学员们热血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