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10562500000010

第10章 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1)

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能表现出你自己的风采。没有愤怒,你就会在不适当的地方屈服,就会手足无措。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

愤怒:你的力量之泉

我们惧怕愤怒,因为愤怒看上去容易伤害关系,让我们与别人疏远。但愤怒是必需的。

因为,我们既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保持独立空间,从而保持住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力。而愤怒,是保护独立空间的最有力武器,甚至是唯一的武器。

假若你接受自己的愤怒,那么,当有人试图与你建立坏的关系时,无论他的借口多漂亮他都难以得逞,因为愤怒告诉你,他这样做不对。

你的愤怒释放后会令他知难而退,而你则捍卫了自己的空间。这样,通过愤怒,你拒绝了一次坏的关系,或者拒绝了一个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

由此,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其著作《灵魂的黑夜》中说:“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作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与关系有好坏之分一样,愤怒也有好的愤怒和坏的愤怒。好的愤怒,直接捍卫了你的个人空间,并最终阻止了一个好的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坏的愤怒则做不到这一点。

“不过,有趣的是,”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胡慎之说,“一些愤怒之所以成为坏的愤怒,正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压抑了自己的愤怒。”

他用自己的例子诠释了这一点。

┣ 以前,他是没脾气的小孩

胡慎之说,一直以来,他常因吃饭的事而情绪失控,特别不能忍受吃饭的时间被拖延。

譬如,公司订餐,送餐的来晚了,他非常愤怒,忍不住暴训一通送餐的服务员,有时还会斥责一通他公司中负责订餐的文员。

为什么吃饭的事这么令自己愤怒?对此,胡慎之想过很多,最后将其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因为某些重要的心理原因,男人是受不了饿的。

但直到近两年,他才真正明白了自己失控的原因。“简单说来,就是把对经常饿我的父亲的原始愤怒,转移到了对饿我的其他人身上。”他说。

原来,胡慎之小时候,父亲常用“面壁”的方式惩罚他,命令他跪在一个板凳上面向墙壁思过,并且一罚就是3个小时。

“父亲常在晚上吃饭前罚我面壁,3个小时过去,饭都凉了,妈妈和奶奶求他先让我吃饭,但他坚决不同意,并且大声吼她们。”他说。

小孩子正是长身体期间,很难忍受挨饿的滋味,“我还记得那种滋味,我当时非常愤怒,但我不敢表达,因为父亲是那么强大。”他说。

不敢表达愤怒的儿时,胡慎之的表现像一个好孩子,非常乖非常听话。直到小学三年级,他才爆发了第一次愤怒:“那好像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发脾气。”

┣ 后来,他是乱发脾气的成人

那一天中午,上最后一节课的老师拖了堂,大约拖了一个小时,而他放学后要走10分钟才能走到妈妈上班的地方吃饭。在路上,他越走越生气,结果当走到妈妈那,看到妈妈为他准备的午饭时,他的怒气一下子到了顶峰,举起盛饭的搪瓷大盆猛地摔到了地上,然后转身又去了学校,这顿午饭因此没吃成。

“饭撒了一地,第一次看到我大发脾气,妈妈目瞪口呆。”他说。

这次愤怒只是昙花一现,他又变回那个很乖的、没脾气的小男孩。他记忆中的第二次强烈的愤怒,一直到大学毕业后才出现。

当时,他在卫生防疫站工作,一次去一家饭店检查卫生工作。那家饭店老板给他们安排了午餐,但向下布置任务时出现了疏漏。结果,等胡慎之和同事做完检查准备就餐时,饭店的服务员却告诉他们没有给他们安排午餐。

“听到这个消息,我暴跳如雷,平生第一次这么愤怒,而且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他说,“我把饭店服务员、经理和老板叫来狠狠训斥了一番。当然,我不能说是因为吃饭的事,只能拼命挑卫生方面的刺。”

其实,饭店再立即安排一顿午餐也不难,胡慎之知道这一点,但他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甚至他的上司极力相劝都不成,“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一直给这家饭店穿小鞋。”

这只是开始,从此以后,他不仅变得对挨饿特别不能忍受,而且也变成了一个很有怒气的男人。

这导致了双重的结果。一方面,胡慎之觉得自己的人格力量越来越强,“愤怒强的人,力量就强,这是因为愤怒既是保护自己的力量,也是激发自己争取和战斗的力量。”

但另一方面,他因为愤怒而失控的情形也越来越多。

┣ 找到愤怒的源头,就可得救

这种情形,直到前两年他给父亲打的一个电话才发生了巨大改变。

当时,他在四川一个机场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电话结束时,他突然对父亲说了一句:“我有你这个父亲,是我的命;你有我这个儿子,是你的命。”

这句脱口而出的话,产生了不可思议的结果。胡慎之感到如释重负,心里好像有一个大包袱放下了,他觉得有说不出的轻松。

“有这种感受,是因为我接受了事实,接受了父亲就是这个样子的事实。”他说,“以前,我一直想,我不该有这样的父亲,我应有更好的父亲。但那一刻,我明白,这就是我的命,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我不用和事实较劲。”

“同时,我也明白了,我的命运并非全由他造成,我可以为自己负责,这就是第二句话的意思。”他说,“很多人明白父母的确糟糕后,把这一点当成了推卸自己责任的理由,认为自己什么问题都该父母负责,但忘记了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不久,他也明白了自己经常失控的缘由:把对父亲饿自己的愤怒转嫁到其他人身上去。

“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你对这个人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并且愤怒的表达才会有效果。如果这个人惹了你,你不敢对他愤怒,你跑去把愤怒发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发泄得再厉害都没用,因为对象选错了,那样愤怒就没有任何意义。”他解释说。

┣ 愤怒,是对入侵的直接反应

并且,重要的不是要宣泄愤怒,而首先是理解自己的愤怒。因为和其他所有的情绪一样,愤怒首先是一个信号,它告诉你有人过分地侵入了你的空间,过分地控制了你。如果你感受到了愤怒并理解了愤怒传来的这个信号,那么你就会明白,侵入你空间的那个人,无论其理由是多么美好,你都应当捍卫自己。

最常见的入侵恰恰来自最亲密的人,如父母、配偶、亲友和同事。关系越亲密,入侵者越容易打出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做”。这种借口很容易迷惑我们的理智,让我们陷入迷茫,开始相信他们的确是为了自己好才这么做。毕竟,理智很容易被欺骗。

但是,情绪决不会被欺骗。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反应。愤怒也是如此,假若你能全然地接受第一时间产生的愤怒,那么你永远不会被欺骗,不管多么聪明的入侵者都不会得逞。或许,你不得不暂时接受一些强势人物的入侵,但你清楚地知道,这不是爱,这不是为了你好,是入侵,这是不对的。

胡慎之说,很多时候,仅仅知道自己愤怒和为什么愤怒,就足以得救了。他在那个机场的那个电话,之所以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正是借由这个电话,他明白了自己愤怒的源头。一旦明白了愤怒从哪里来,他就没必要再把这愤怒转嫁到其他人身上。

性和攻击:人类的两个基本欲望

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性和攻击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欲望,我们的所有行为,其动力都来自于这两种力量。

性,是为了建立关系,它驱动着我们走出孤独状态,并渴望与别人建立形形色色的关系。

攻击,的确会令关系一时疏远,但它由此给我们留下了充足的个人空间,使我们可以充分地保留自己的个性与独立。

性与攻击,听上去是一对黑暗的词汇。那么,可以换成另一套词汇:爱与自由。

爱,拉近我们与另一个人的距离,使得我们不再孤独,并充分享受关系的温暖与美好。

而自由的获得,离不开愤怒与攻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控制欲望,免不了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另一个人身上,而那个被强加的人,必须靠愤怒与攻击与强加者拉开距离,否则他就不会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更重要的是,别人一旦过分地侵入你的空间,你的愤怒是不可避免的。你永远不能阻止自己愤怒的产生,你最多只能暂时把愤怒压抑下去。不过,如果这愤怒被压抑了太久太多,那么它一旦爆发,就会是毁灭性的,要么是毁灭对方,要么是毁灭自己。

这正是为什么那些内向的、孤僻的、听话的人,经常会做出令周围人都难以理解的事情来。

会合理地表达愤怒的人,远比从不愤怒的人更适合与别人建立关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朋友对托马斯·摩尔说:

你最好只和那些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 不生气,就用行动表达攻击

胡慎之强调说,转嫁愤怒是不好的,但并不是说,愤怒是不好的,我们应注意这一区别。他说,他清晰地感受到,愤怒后的他,和以前很乖的他相比,显然更有力量。如果比较这两者,他远远喜欢后者,而不是前者。

这不难理解。因为愤怒和性一样,都是我们本能的驱动力。如果性能力被阉割了,一个人就会变得萎靡不振,愤怒的能力被“阉割”,会带来同样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愤怒很难被阉割。那些看起来没有愤怒的人,其实也会找一些途径释放自己的愤怒。

一个女孩,她父母疼爱她的弟弟远远胜于她,但她不能表达愤怒,否则会招致责骂,从而得到的爱更少。于是,她变成一个看上去没有愤怒的人,在家里如此,在单位里也如此。

譬如,在单位里,领导和其他同事常推给她一些本不属于她的任务。她不敢推掉,因为怕得罪人,怕伤害与别人的关系。并且,她对我说:“我从不生气。”

但是,那些任务,她总是拖延,且常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结果,常惹得领导和同事非常愤怒,这导致她经常被开除,于是不断地换工作。

在这个案例中,拖延和“莫名其妙的错误”其实就是她的愤怒与攻击。只不过这种愤怒的表达不是来自意识,而是来自潜意识。当在家里遭遇了不公平的时候,她不敢捍卫自己,于是只能忍气吞声;在单位里遭遇了不公平时,她一样是忍气吞声。不过,并不像她所言, “我从不生气”,她只是在愤怒出现的第一时间立即把愤怒压下去,从而根本觉察不到而已。但那愤怒仍要找突破口表达出来,拖延和“莫名其妙的错误”就是她的愤怒的表达方式。

她的那些同事和领导由此感受到了被攻击,这种感受是很真实的,这女孩的确是在报复他们。当然,这种报复是破坏性的,既得罪了人,也不能帮助她捍卫自己。

此外,这个女孩,她不愤怒,但她看上去成了一个惨兮兮的可怜虫,她永远有说不完的委屈,她总在自怜,也总是无意中找一切机会让别人可怜自己。但假若她能在第一时间识别自己的愤怒,并能适当地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她就会远离这种无力的可怜状态,变成一个更有力量的人。

┣ 愤怒,帮你认清自己的价值

否认和压抑愤怒,还会导致你错误地评判形势。

一个女研究生,她的导师申请了数千万元的科研经费,她是那个项目的得力干将。她的导师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她,不让她学习其他知识,只让她专心做一个方面的工作,而那方面知识她已完全掌握,再干下去不会有任何提高。还不止如此,虽然这个项目会给她的导师带来很多收入,但她的导师每个月只给她200元的生活补贴。

这是赤裸裸的剥削,但这女孩不敢对导师愤怒,因为她认为导师决定着她未来的前途,她还有赖于导师的恩惠。

但等她接受了自己的愤怒并重新分析全盘局势后,她才恍然大悟,其实导师对她的依赖程度,远远胜于她对导师的依赖程度,她有足够的资本去和导师讨价还价,根本不必那么惧怕他。

于是,她这样做了,去和导师讨价还价,导师一开始很生气,但最终聪明地让步了,因为事情僵持下去的话,他的损失更大。

这就是愤怒的价值。

你不能也不必像小孩子一样,一感受到愤怒就发泄出来,但是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愤怒,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

日本有“愤怒吧”,那些受了上司、家人和社会强势人物的气的人,会去“愤怒吧”发泄自己的愤怒,譬如把讨厌的上司的画像贴在一个木偶上,然后攻击这个木偶。这是一种等而下之的处理方式,其实也是一种转嫁,当然,它总比不处理要好。

好的处理方式是,理解你的愤怒,问问它向你传递的信号是什么意思,然后富有智慧地去解决它,那它势必会成为你心灵的兵器,帮助你强大起来。就如托马斯·摩尔所说:

你要理解你的愤怒,最终才能触及它的核心。它有某种深奥的内涵,帮助你让生活变得有意义。如果你确切地知道什么让你生气、你在和谁生气,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场与事情的重点,以及该如何在情感上加以处理。

愤怒理清了复杂的生活,并不断将其重组。

向创可贴式的爱说“不”

因为一个人,你受伤了,你痛了。

为了减轻这疼痛,你把另一个人拿过来,当作治疗前一个人留给你的伤痛的工具。你说这是爱,但这是创可贴式的爱。

这样的爱,对另一个人非常不公平。

武编辑:

你好!

我是一个22岁的江西农家女孩,春节回家期间,在父母的安排下,相了一次亲。

相亲的男子比较特殊,是一个离过婚的男人。和其他老人一样,我父母不喜欢他这一点,但他对我父母说,如果我们成了家,有个男孩的话就可以给我父母做儿子,这一个承诺打动了我父母。

我心中的滋味很复杂。首先,我理解父母的想法。本来,我有一个弟弟,但12年前出车祸死了,我成了老家特殊的“独生女”,那时一家人所承受的痛苦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所以,爸爸非常渴望再要个儿子,并因此想让我嫁给这个离过婚的男人,我尽管有一点儿不愿意接受,但也理解他的苦楚。

理解归理解,我还是不想接受这样的婚姻,毕竟我以前还没谈过恋爱,嫁给一个离过婚的男人,我不愿意。

不过,我不想父母伤心,所以还是去相亲了,只是想办法慢慢说服父母。最后,我成功地说服了父母,没有再和那个男子发展关系。

可是,在分手以后,我却常常会想起他,觉得自己太残忍,这样的自责一直延续到现在,我感觉很沉重,有时我会有打电话给他的冲动,甚至想答应嫁给他。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只见过两次面,一开始我就告诉他,我们没有可能走到一起。但我们聊天还不错,他给我讲了他很多不开心的事,譬如为什么离婚,我的确有点同情他。

就是因为这一点同情,让我如此自责吗?

阿兰

阿兰,读完你这封信,我脑子里蹦出了一个词:创可贴式的爱。

想到这个词,可能是因为经常和朋友们谈到“创可贴恋爱”,意思是,谈一次恋爱,是为了填补上一次失恋造成的空虚和痛苦。

创可贴恋爱不足取,因为新的恋爱成了以前恋爱的牺牲品,这对新的恋人很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