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以西的地区盛产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和玉石,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多产鱼、盐、漆、丝和音乐美色,长江以南出产楠木、梓木、姜、桂、金、锡、铅、丹砂、犀牛角、玳瑁、妹玉、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铜和铁分布千里,往往逢山便有,像棋子一样密布。这只是大略情况。这些物产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世间穿着、饮食、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要靠农民生产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开发山林资源,靠工匠才能制成器物,靠商人才能使物产流通。这难道有政令教化去征发召集吗?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力,竭尽自己的力量,而获得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所以物价低贱了,生产运输的人少,预兆着价格上涨;物价昂贵了,生产和运来的必多,预兆着价格下降。人们各自勉力从事工作,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就好像水向下流,日夜不停,不用召集而自己会来,不用索求而自己把东西拿出。难道这不是符合规律而自然发生的证明吗?
《周书》说:”农民不种出庄稼就缺乏粮食,工匠不做工就缺乏器物,商人不出来经商就会使粮食、器物、钱财三样宝贵的东西断绝交流,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缺乏财源。“财源缺乏就使山林水泽不能得到开发了。农、工、商、虞四个方面,是人民衣食的本源。本源大就财富多,本源小就财富少。这四个方面,上可以富国,下可以富家。贫和富的门路,没有谁能剥夺和给予,聪明的人富足有余,笨拙的人衣食不足。从前姜太公吕望封在营丘,土地含盐碱很重,人口稀少,于是太公鼓励百姓致力于纺织刺绣,充分发挥技能技巧,经营鱼和盐,于是各地的百姓和财物纷纷归往齐国,像钱串一样,络绎不绝,像车辐集中,八方汇聚。所以齐国制造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充满天下,东海到泰山之间的诸侯整饰衣袖恭谨地前往朝拜。后来,齐国中道衰落,管仲出来修明了太公望的政治,设置调节经济的九府,桓公因此而成为诸侯的霸主,多次召集诸侯,一举匡正天下,而管仲也有三归台,他的职位是诸侯的大夫,而他的财富却超过诸侯国的国君,从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威王和宣王。
所以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产生于富有,废弃于贫穷。所以君子富有,好行仁德;小人富有,可以尽力。潭深,鱼就会在里面生长;山深,野兽才会去那里出没;人富,仁义就会依附于他们。富有的人得势就会更加显赫,失势便客人也不去了,因而很不高兴。有句谚语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犯法处死在街市。“这不是没有根据的说法。所以说:”天下和乐热闹,都是为获利而来;天下喧闹纷乱,都是为获利而往。“兵车千乘的国王,食邑万户的诸侯,食邑百家的大夫,尚且还要担心贫穷,何况是普通百姓,编入册籍的平民呢?
太史公自序《史记》
【导读】
本文是司马迁为《史记》所作的序言。
文章以对话的形式,阐明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目的、动机和宗旨,抒发了司马迁忍辱含垢、发愤著书、叙述历史、委鉴后世的愤郁之情和奋发之志。
文章笔带锋芒,语含感情,文辞高古庄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给人以很大的感染和激励力量。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1],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2]:”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3]:’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4],诸侯害之,大夫壅之[5],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6],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7],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8],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9],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10],建封禅[B11],改正朔[B12],易服色[B13],受命于穆清[B14],泽流罔极[B15],海外殊俗,重译款塞[B16],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B17],幽于缧绁[B18]。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B19],演《周易》;孔子厄陈、蔡[B20],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B21],厥有《国语》;孙子膑脚[B22],而论兵法;不韦迁蜀[B23],世传《吕览》;韩非囚秦[B24],《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B25],至于麟止[B26],自黄帝始。
【注释】
[1]绍:继。[2]壶遂:汉代天文学家。与司马迁一起编定《太初历》。[3]董生:指董仲舒,司马迁的老师。[4]司寇:官名,掌管刑狱纠察。[5]壅(yōng):堵塞。[6]是非:褒贬评论。[7]指:通”旨“,意蕴。[8]经事;常事。[9]伏羲:传说中的三皇之一。[10]符瑞:上天所降的祥瑞。[B11]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B12]正朔:指历法。正,一年中的第一天;朔,一月中的第一天。[B13]服色:指各种服用器物的颜色。古代改朝换代,规定本朝崇尚的正色,以作为服用器物的颜色。[B14]穆清:指上天。[B15]罔:无。[B16]重译:辗转翻译。款塞:叩关。款,叩;塞,关塞。[B17]李陵之祸:汉将李陵降胸奴,司马迁为其开脱,武帝怒,将司马迁处以宫刑。[B18]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B19]西伯:即周文王,文王被商纣王拘禁在羡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为《周易》主体。[B20]厄(è):困厄,灾难。孔子周游列国,从陈到蔡,被围困而断粮,返回鲁国后作《春秋》。[B21]左丘:即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据说《国语》为左丘明所作。[B22]孙子: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遭庞涓妒忌而被割去膝盖骨。膑(bìn):割去膝盖骨的酷刑。[B23]不韦:即吕不韦,曾作秦始皇丞相,因获罪罢职,贬谪蜀郡,曾召集宾客编《吕氏春秋》。[B24]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到秦国后,被李斯陷害,死于狱中。生前著《说难》、《孤愤》等,辑入《韩非子》一书。[B25]陶唐:唐尧。尧初居陶丘,后迁唐地,所以称陶尧、唐尧、陶唐氏。[B26]麟:鲁哀公于十四年猎获麒麟,孔子认为麟出非时,停止撰写《春秋》,汉武帝于元狩元年获白麟,司马迁模仿《春秋》,将《史记》止于这一年。
【译文】
太史公说:”先父说过:’从周公死去五百年后有了孔子。孔子死去以后,到现在五百年了,有谁能够继续叙述太平盛世的历史,考定《易传》,续写《春秋》,探求《诗经》、《尚书》、《礼记》、《乐经》的本源呢?‘这意思就是在此时吧!我怎敢推让啊!“
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先生说:’周朝政治衰微,孔子做鲁国司寇,诸侯害怕他,大夫排挤他,孔子知道自己的话没有人采用,政治主张不能实行,于是就对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论断是非,作为天下的标准,贬抑天子,斥责诸侯,声讨大夫,以此来阐明王道罢了。‘孔子说:’我想把观点记载在空泛的言论中,还不如表现在具体的事件中深切显明。‘《春秋》这部书,上则阐明夏禹、商汤、周文王治世的道理,下则辨明人事的纲纪,判别嫌疑,明辨是非,消除犹豫,褒扬善行,谴责邪恶,称道贤人,鄙视不肖,保存灭国,继续绝世,补救残缺,振兴衰废,这是王道的重大内容。《易》说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擅长于讲变化。《礼》阐述人伦关系,所以擅长于讲品行。《书》记载先王的事迹,所以擅长于讲政治。《诗》己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男女,所以擅长于讲风化。《乐》建立礼乐的根据,所以擅长于讲和谐。《春秋》辨明是非,所以擅长讲治人。因此,《礼》用来节制人的行为,《乐》用来抒发和畅的感情,《书》用来叙述往事指导政事,《诗》用来表情达意,《易》用来阐明变化,《春秋》用来阐明道义。把乱世挽回到正道上来,没有比《春秋》更切近的了。《春秋》文字几万,要义几千,万事万物的分合变化,都在《春秋》之中。《春秋》这部书中,弑君的有三十六次,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逃跑流亡不能保住他的国家的多得无法计算。考察其中的原因,都是因为失去了根本。所以《易》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又说’臣弑君,子弑父,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它的起始和发展已经很久了。‘所以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不然,前面有谗人而看不见,后面有奸贼而不知道。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不然,掌管日常事务而不知道适当地处理,遭逢事情变化而不知道权衡轻重缓急。做君主、做父亲的,如果不通晓《春秋》的意义,一定会蒙受首恶的罪名。做臣子的、做儿子的,如果不通晓《春秋》的意义,一定会陷入篡位弑君弑父而受诛戮,得到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才去做,只是因为不懂得《春秋》要义,结果做错了,被加上法律条文上的罪名而不敢推卸。不通晓礼义的要旨,弄得国君不像国君,巨子不像巨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国君不像国君就会受到臣子的侵犯,臣子不像臣子就会受到诛戮,父亲不像父亲就是无道,儿子不像儿子就是不孝。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用天下最大过错的罪名加在他们身上,他们也只能承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是礼义的本源啊。礼,是防范于坏事发生之前;法,是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纪的作用容易被人看见,而礼教的预防作用却难于被人们了解。“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上面没有圣明的君主,下面的人才不得任用,所以创作《春秋》,传下文章来断定礼义,当作一种王法。如今先生您上遇圣明的天子,下面的人能够坚守职位,万事都已具备,全都各得其所。先生的论著,想用来阐明什么呢?“太史公说:”嗯,嗯,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我听先父说:’伏羲的时代最纯厚,创作了《易经》的八卦;尧舜的时代最兴盛,《尚书》记载了它,礼乐兴起于那时;商汤周武王的时代很兴隆,诗人作了诗来歌颂;《春秋》称赞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盛德,褒扬周朝,不单是讽刺而已。‘汉朝兴起以来,到当今的圣明天子,获麒麟,封泰山,改历法,变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传无穷,海外不同的风俗,通过辗转翻译,入关请求进献拜见的不可胜数。臣子百官,竭力颂扬圣德,还不能说尽他们心中的情意。士人贤能而不任用,是国君的耻辱;天子圣明而他的仁德不能广泛传播,是主管其事的官吏的过错。并且我曾经担任太史令这种官职,废弃天子的明圣和盛德不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不记述,背弃先父的遗教,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啊!我所以说的是叙述过去的事情,整理相传的史料,不是所谓创作,先生把它和《春秋》相比,是不对的。“
于是整理编写这些文章,过了七年,太史公遭到李陵之祸,幽禁狱中。于是深深地叹息道:”这是我的罪孽啊!这是我的罪孽啊!身体毁伤没有用了!“退一步仔细深思说:”《诗》、《书》隐约含蓄的原因,是想表达他们的思想啊。从前西伯被拘禁在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蔡遭受困厄,创作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写下了《离骚》;左丘双目失明,才有《国语》;孙子割掉膝盖骨,才写了兵法;吕不韦贬谪到蜀国去,世上才流传他的《吕览》;韩非囚禁在秦国,才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有才能的人为了抒发他们的忧愤而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郁结,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所以记述往事,希望未来的人借此了解自己。“于是我终于记述了陶唐以来的事情,下到当今天子捉获麒麟为止,上自黄帝开始。
报任安书司马迁
【导读】
本文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当时司马迁因李陵事件受宫刑,出狱以后,任中书令。任安曾写信给他,要他”慎于接物,推贤进士“。司马迁满怀悲愤地写了这封信,把长期积压在心底的痛苦和愤慨一一倾诉出来。
司马迁在信中倾诉了不能荐举天下豪俊的苦衷,叙述了李陵事件的始末,遭受宫刑的原由,受刑屈辱的过程,对汉朝是非不分、忠奸不辨、严刑峻法、刻暴寡恩,表示了极大的愤慨。继而,剖析了自己隐忍苟活,创作《史记》,以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伟抱负。
整封书信,叙事、议论和抒情交织在一起,用各种长短不齐的散句、对偶句和排比,把一腔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杰作,感人至深,流传广远,影响极大,千古不朽。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1],少卿足下:
曩者辱赐书[2],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3],若望仆不相师[4],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谁与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5]。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6],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志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7],涉旬月,迫季冬[8],仆又薄从上雍[9],恐卒然不可为讳[10],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