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0565800000042

第42章 汉文(8)

光武帝乘车来到临淄,亲自慰劳军队,群臣都在这里集会。光武帝对耿弇说:”过去韩信在历下击败了田广的军队而开创汉朝的基业,而今将军你攻克祝阿而由此你的功业隆盛起来。这两个地方都是齐国的西部地界,因此你的功劳是和韩信不相上下的。然而韩信袭击的是已经降服的对手,而将军你却是独立战胜强劲的敌人,将军取得这个功劳要比韩信困难。另外,当初田横烹杀了郦食其,到田横投降汉朝的时候,高帝下诏给卫尉郦商,不允许他与田横为仇。张步以前也杀了伏隆,如果张步来归降听命,我也要诏告大司徒伏湛,让他消除仇恨,这两件事又更加相似。将军你以前在南阳的时候,就提出这项宏伟的计策,我曾经以为这事赞同的人一定很少,难以实现,如今看来,真是有志者事竞成啊!“

诫兄子严、敦书马援

【导读】

马援(公元前14-公元49年),字文渊,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曾任职于新莽之际,后归顺辅佐刘秀,封伏波将军、新息侯。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光武帝派马援进军交趾,镇压征侧、征贰的起义。本篇就是在那时写的,是对侄子的教诲之辞。这封信针对侄子喜欢议论、爱结交轻薄侠客的缺点,作了谆谆教诲,告诫他们要忠厚谨慎而不要学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文中列举了现实人物,运用了当时生动的俗语,语意表达生动形象。本文节录于《后汉书·马援传》。

援兄子严、敦[1],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2],还书诫之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3],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4],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5],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6]。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7],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1]援兄:马援的哥哥马余。严、敦:马严、马敦,马余的儿子。[2]交趾:郡名,又作交趾,辖境在今越南北部。[3]衿:系衣服的带子。缡:妇女用的佩巾。[4]龙伯高:名述,字伯高,京兆(今陕西西安)人。[5]杜季良:名保,字季良,京兆人。[6]鹄(hú):天鹅。鹜(wù务)鸭子。[7]郡将:即太守,一郡的行政军事长官。

【译文】

马援哥哥的儿子马严、马敦,都喜欢讥笑议论别人,而且结交轻狂的侠客。马援以前在交趾前线的时候,写回信训诫他们说:

”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就好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样,只能耳朵听,但嘴里不可以说。喜欢议论别人的优缺点,乱评论褒贬国家的现行政策法令,这是我最痛恨的。我宁死也不愿听到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对这种行为痛恨已极,之所以还要重复说,就像女儿出嫁时,父母为她系上衣带和佩巾,把平日告诫女儿的话再反复强调一样,是想让你们不要忘记而已。“

”龙伯高为人忠厚谨慎,嘴里不说可挑剔的话,谦虚谨慎,生活节俭,廉洁公正,有威严。我喜欢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学习仿效他。杜季良为人豪爽侠义,为别人的忧愁而担忧,为别人的快乐而当做自己的快乐,不论贵贱,他都和他们交往,为父亲办丧事的时候,前来的宾客,好几个郡的人都来吊唁。我喜欢他,敬重他,但是不希望你们学习仿效他。学习伯高不成,还可以做一个谨慎严整的士人,正像人们所说的’刻画天鹅不成还像个鸭子‘。学习季良学的不像,就会堕落为世上的轻薄子弟,正像人们所说的’描画老虎不成反而像条狗‘。到现在,还很难说杜季良以后会怎么样。每位刚一上任的郡守一下车就切齿痛恨他,州郡的官员告诉我这些情况,我是经常为他担心,所以不希望我的子孙学习他。“

前出师表诸葛亮

【导读】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为巩固蜀国政权励精图治,死而后已。曾六次北伐曹魏,终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死后谥号忠武,后人辑有《诸葛亮集》。在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队进驻汉中,相机出师,临行前,上此表给后主刘禅,表中陈述了蜀汉当时正处于危急之际,后劝说后主要用贤纳谏,刑赏无私,以完成先帝遗愿,统一中原。全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叙事周密,分析精辟。文章中对于先帝的一片赤诚之心尤令人动容。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1],而中道崩殂[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4],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5],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6],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7],俱为一体,陟罚臧否[8],不宜异同[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10],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B1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B1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B13],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B14]。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15]。侍中、尚书、长史、参军[B16],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B17],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18]。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B19],深入不毛[B20]。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B21],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B22]。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B23],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注释】

[1]先帝:指刘备。[2]崩殂(cú):皇帝死称作”崩“,又叫”殂“。[3]益州:汉代州名。相当于今云贵川大部及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当时蜀汉的疆域基本上是汉的益州,因此称蜀汉为益州。[4]侍卫之臣:指朝廷官员。内:指朝廷上。忠志之士:指军中将士。[5]开张圣听:扩大皇帝的听闻。意思是要刘禅广开言路,听取意见。[6]引喻:称引和比喻。[7]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8]臧(zāng)否(pǐ):赞扬和批评。[9]异同:偏重在”异“,即”不一致“。[10]有司:有关部门。[B11]平明之理:公正清明的治理。[B12]侍中:侍从皇帝左右,以备应对顾问的官员。侍郎:宫廷近侍官。[B13]向宠:蜀汉大臣向郎的儿子。[B14]督:中部督,禁卫军的统帅。[B15]桓、灵:指东汉末年的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弘。他们在位时宠幸宦官,朝政腐败。[B16]侍中:指郭攸之和费祎。尚书:主管朝廷政务的高级官员,指陈震。长史:丞相府主要佐官,指张裔。诸葛亮出征,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参军:丞相府中主管军务的佐官,指蒋琬。诸葛亮死后继为尚书令,统领国事。[B17]南阳:郡名。诸葛亮曾隐居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市一带)。[B18]寄:委托,托付。[B19]泸:水名,即现在的金沙江。[B20]不毛:不生草木,指不长粮食的荒凉之地。[B21]驽钝:以劣马和钝刀比喻才能低。[B22]旧都:指东汉曾建都的洛阳。[B23]咨诹(zōu):询问。

【译文】

臣诸葛亮呈表进言:先帝创建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我蜀汉国力困乏,民生凋敝,这的确是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然而,朝廷上的官员,在内供职毫不懈怠,军队中的将士,在外作战舍生忘死,这都是在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啊!陛下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听取群臣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不可随便地看轻自己,言谈训喻违背道义,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宫中的侍臣和政府各部门的官员,全是一个整体,升贬赏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如有干坏事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评定,加以处罚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处理问题的公正严明,切不可有所偏袒,使得内廷和外府法令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