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10572900000015

第15章 蹲下来平等对待孩子(1)

孩子的眼光和成人是不同的,孩子看到的世界和大人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只有当家长也蹲下身子,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世界。

家长要做到平等对待孩子,首先就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与孩子说话的姿态,蹲下身来。

家长,蹲下你“高昂”的身姿

孩子一出生就如同一本无字的天书摆在家长面前,从童年一直走到成年,每一位家长都是一天天地看着他们成长,如同在一页页往后翻看。但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只会发出“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的感叹。是呀,作为家长,你何时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在心灵上和孩子也是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

有一个叫明明的男孩子,机灵聪明,由于他的可爱,大人们常常喜欢逗他玩,他也常常回敬大人说:“你又不是我,我的感觉你怎么会知道。”听到小家伙这样的回话,大人们都是一愣一愣的,看着他稚气无比的神态,真不敢相信这话是从这么个小孩嘴里冒出来的。作为家长,想想我们到底对孩子了解多少?是否知道自己的孩子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

“我就是我,不要拿我和别人比。”这是孩子们常常对自己父母说的话,也是他们的心声。

很多的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他们自己经常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记事起,他们的父母就不断地拿别人和他们比。尤其怕开完家长会后,他们的家长总是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好。用这些孩子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成绩他们都看不到呢?我甚至都不想再待在家里了,我讨厌任何人。为什么他们都不能了解我呢……”

家长如果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就不能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许多孩子在心理上都有问题,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神经衰弱和强迫症等。据分析认为,引发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学习压力大、社会不良影响大而心理排解又比较少。

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做家长的有没有想过孩子内心的想法?难道没有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家庭教育出了差错?

常言道:“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站起来教孩子做人。”

由于现在很多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做父母的过于疼爱,面对社会激烈竞争的残酷,心里希望自己的孩子早些做准备,准备得好些,再走上社会。换而言之,家长在为孩子不断提供良好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把自以为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从学习到生活不停地强加给孩子。

家长们总是对孩子说:“这是为你好,你还是个孩子,你懂什么?你只要按照我们的安排去做就可以了。”

说这些话的时候,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此时面对孩子,家长是埋怨的,是恨铁不成钢的,老是觉得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老是觉得孩子不听话。在孩子面前一个劲儿地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说这些话的结果往往是在伤孩子的自尊,让孩子在心中造成“父母不爱自己”的假象,会形成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些矛盾的最好办法是家长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想问题。家长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不仅要身体的肢体蹲下,家长还要在内心里蹲下,要用心平视孩子。

家长只有在蹲下身来后才会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蹲下身来是为了从内心里去尊重孩子,去赢得孩子的心。

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早已习惯了高高在上,习惯站着说话,习惯对孩子发号施令,习惯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从来不会去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孩子内心的想法。

孩子一旦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的时候,家长就会对孩子感到失望。“家长制”的父母会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根本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最后得到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对孩子进行专制和强制的教育方法不如用“蹲下来说话”的对话方式教育孩子效果好。由于孩子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本身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面对家长的高声训斥,孩子会因受到突然“袭击”而精神高度紧张,根本听不进你说的话,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效果了。

家长的一味指责,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情绪,使孩子失去了对家长的依赖感、信任感。作为孩子的家长,请你蹲下身来,用你充满爱意的目光与孩子的目光平等交流。蹲下身来后你就可以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蹲下身来在心灵上与孩子完全处于平等时,孩子才会敞开心扉,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你,你只有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可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作为家长,当你从内心里蹲下身子的时候,心里会充满智慧的爱,会用自己的眼睛平视孩子的眼神,放慢脚步去欣赏孩子的优点,会专心倾听孩子的童言童语,很快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哦!原来这就是他那样做的理由!”由于对孩子有全面的了解,所以内心就有了更多的包容,就会减少亲子冲突。在此对家长蹲下身来提出5条忠告:

1、一定要让你的孩子看见你的头顶。

家长和孩子对话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自己要蹲下身来,靠近孩子,让孩子有机会近距离看见父母温柔的眼神、慈祥的微笑,而不是每次只能看见父母的鼻孔或下巴,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可以平视说话的对象。

2、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去听听孩子的说法。

和孩子交流要先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及说法,作为家长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去否定他的想法和说法。家长能平等地和孩子说话,是增强孩子独立意识的有效方式。有的家长在家里总爱耍威风,对孩子是呼来唤去,常用命令的语气对孩子说:“把我的眼镜拿来!”“不要动那本书!”“今天晚上不准出去玩!”家长的一时痛快,换来的是孩子最后的漠视。家长在孩子面前耍威风耍久了就会发现,孩子们慢慢地不吃这一套了,而是常将家长的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当耳旁风。

3、挖掘孩子的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有的孩子很会说话,有的孩子很会唱歌,有的很会数数,家长的目光要多多欣赏孩子的优点,不要总是停留在孩子的不足上,更不要一味计较孩子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先培养孩子足够的自信,以后才能让孩子有全面的发展。如果连信心都没有了,孩子将来还怎么去成长。

4、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时候请多一点儿耐心,再多一点儿耐心。

常言说:“在孩子学会喊‘爸爸’前,你必须先对着他说出N多次的‘爸爸’,他才能学会。”许多事情也都是同样的道理,做任何事情,孩子需要的是多一点儿时间去学习。作为孩子,他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给予他们尊重和平等。作为家长,只有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孩子才会在内心上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

5、作为家长一定要记住,孩子做得越多就会越灵活。

每一个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力强、做事利落,要想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应该从小给孩子更多自己动手做的机会。孩子多做一些肢体运动,不仅有助于刺激脑部发展,还能增强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孩子在活动中能获得丰富的经验,这些都能为孩子带来学习兴趣,当孩子再面对其他事情时,便能更加快速地思考如何应变。

家庭教育是充满智慧的,对于家长来说,只有站在和孩子同等的高度去看待孩子眼中的一切事物,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在想什么,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蹲下身来用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用孩子的心态去衡量孩子所要做的一切,相信我们都会有一些新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孩子的关键还是让他在快乐中成长。

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

孩子的眼光和成人是不同的,孩子看到的世界和大人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家长往往以自我意识来认识孩子,然而只有当家长也蹲下身子,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世界。

一天,一个教育家在台阶前与一名小孩子谈话。小孩子的个子很矮,为了和教育家说话,不得不仰着脸。看着她吃力的样子,教育家习惯性地蹲下身子,以便和她进行“平等对话”。没料到她突然猛跑几步,跳上台阶,站在和教育家差不多平视的地方和他说话。台阶上的孩子声音变得铿锵有力,眉宇间充满了自信,一副神气的样子。

教育家觉得很奇怪:这孩子怎么啦?我蹲下来跟她说话还不够吗,非要站在高处才算和我平起平坐?于是问她:“你为什么要站那么高啊?”她的回答干脆而认真:“站高了,才好和您说话呗。您可别把我当小孩子!”

这个“不想被别人当小孩”的小孩子,以台阶为垫子,瞬间“抬高自己”,只是为了“好和大人说话”。要是在平常这不过是件寻常小事,可是细细一想,小孩子这样做蕴含了很多道理:家长主动蹲下身子,强调的是成人与孩子的平等,是成人采取主动的姿态;孩子垫高自己,强调孩子与成人的平等,强调了孩子的主动性。

家庭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孩子与成人的平等对话,自然会促使成人把孩子当成人看待,让孩子享受成人的礼遇。成人礼遇中所包含的尊重、信任、文明、礼貌等,又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在尊重和信任中长大的孩子,也必将学会对别人给予尊重和信任。

孩子与成人平等对话,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促进孩子面对未来、展望未来。孩子从小就爱模仿成人,渴望长大;孩子本来就会长大,长大成人是他们的心愿。所以,平等地看待孩子顺应了孩子的发展规律,保护了孩子的自我完善,它是一种能促人上进的超前平等。

蹲下身子,平等的内涵停留在孩子水平;孩子站起身来,平等的内涵跃升到成人水平。成人的平等意识可以引导孩子的心理、意识跟上身体成长的步伐,逐步走向成熟。这种平等意识对于改变目前孩子们备受宠爱,导致思想和言行相对幼稚的现状非常有益。

斯特娜夫人说:“常受斥责,孩子对这种斥责就会习以为常,母亲也失掉了权威,使母子之间产生隔阂。其结果,对孩子的教育就彻底失败了。”

人和人之间需要经常在思想上、感情上进行平等交流,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也有这种平等交流的渴求。

家长要做到平等对待孩子,首先就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与孩子说话的姿态,蹲下身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

家长要用希望了解、希望倾听的态度与孩子说话,向孩子表示尊重他的能力,尊重他的独立性。尽管家长对孩子所做的许多事情认为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不要不屑一顾,更不应该对孩子过多地挑剔指责。

家长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是怎样理解的?”“让我弄清楚是不是正如你所说的。”家长要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框架,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世界,并给予引导,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

当家长像知心朋友一样,向孩子请教一个问题,与孩子商量决定一件事时,孩子一定非常高兴。因为这样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尝到平等相处的快乐。家长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伙伴、交心的朋友,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看看孩子从你身上学到了什么

在家庭教育中有这么一个现象,那就是父母彼此之间的生活态度,几乎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生活几乎只有二重选择,要么与父母保持一致,从父母身上接受各种不同的因素;要么与父母完全不同,走向相逆的发展道路。

孩子除了接受父母教给的东西外,还会从观察家长的行为中获得各种生活知识。孩子会学习家长处理各种压力、焦虑和沮丧情绪的方法。当家长在情绪不好时大吵大闹,孩子在一旁静静地看,即使家长的叫喊和尖叫并不是针对他,但父母的过激行为仍会让孩子在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去模仿,学家长的模样来发泄自己愤怒的情绪。当然,如果家长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会学习这一点的。

请家长记住,有一双纯真的眼睛总是注视着你,这一点非常重要。表达愤怒、挫折和焦虑是可以的,但是要用健康的方式,帮助你的孩子理解你面对问题时的情绪是更有效的方法。

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孩子越和父母的关系良好,就越会学父母的行为;但如果与父母关系恶劣的话,行为模式之间的差异,就正好完全相反。

例如一个在严重酗酒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成年后往往只有两种选择:其一是非常讨厌喝酒,其二是也成为一个酒鬼。

对于一个从小生活在父母双方激烈争吵环境中的孩子来说,孩子长大后会对婚姻关系产生恐惧与不安,往往在过度依赖伴侣的同时,又容易怕伴侣对自己不好,无端产生猜忌与怀疑。

类似的现象还有许多,这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绝不是家长用言语、规则,甚至是棍棒所能够教育出来的。

在实际日常生活中,父母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模仿对象,家长要想教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例如父母想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诚实的人,无论是对外人,还是对家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并且,还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孩子跟着家长学,自然也会变得诚实起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满口谎言的家长很难培养出诚实的孩子,除非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非常恶劣,使孩子正好向相逆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