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女人
10575900000010

第10章 丁玲沈从文是我不能原谅的人(1)

一、一段友谊被误会瓦解

有人说一段深刻的恋情,能够造就一个女人,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之后,丁玲最终成为震慑中国文坛的一颗耀眼明星。这个“五四”新潮女性,一生都在为废除封建思想做着不懈的努力,以纤纤细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904年,在胡南临澧一个封建旺族家庭里,出生了一个极为不寻常的女娃,甚至家族里的老先生都说,咱们家要出大名人了。孩子足满月的时候,家里让其抓东西,准备了金银珠宝玉瓷瓦块书笔一堆物件,女娃只抓了一支笔死死地握在手里。她的父颇有文才,是留过洋的清末秀才,给孩子起名字,可费了不少脑筋,最终起名,蒋伟,字冰之,希望孩子能在这乱世中坚强地生活,虽然她长大后极少用这个名字,朋友们大多称呼她的笔名——丁玲。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她的母亲是一位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在母亲的影响下,丁玲从小就具有了反封建的思想意识。五四运动爆发后,正在女子师范念书的丁玲和同学一起上街游行,自由和解放的精神深深融入了她的灵魂。

在丁玲的一生当中,沈从文是非常特别的,而她和沈从文的开始,同样带有戏剧色彩。

那是丁玲刚刚来到北京的时候,身边既没有亲人,也没有可以投奔的朋友,万般无奈之下,她就鼓起勇气给鲁迅先生写信,希望他能给自己介绍一份工作,度过这个难关。那时候的丁玲还没有走文学道路,鲁迅当然没有见过这个名字,可是看着这封信,他却有一种很熟悉的亲近感。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拥有很多笔名,尤其是在发表一些非常敏感的话题的时候,文人常常会更换笔名,鲁迅生怕造成误会,就把这封信给朋友看,朋友看了说,这封信的笔迹,看起来很像是沈从文啊。鲁迅先生听过之后,有些生气,认为这是沈从文在用一个女性名字来戏弄自己,不但将这封信置之不理,甚至还给朋友写信,讽刺了沈从文。

那时候的鲁迅在文坛中是无形的领袖,他对别人的褒贬,都能够引起很大的影响,这封信也不例外,沈从文立刻成为了众矢之的。后来,当鲁迅弄清楚丁玲的来龙去脉之后,他对此事颇为自责,认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帮到丁玲,所以才导致了她不得不回老家去,可是他却没有想到,自己对沈从文同样造成了伤害。这件事情看似平平淡淡,但是沈从文和丁玲却被一种莫名的缘分拴在了一起,这也许也是一种暗示,暗示两人几十年恩恩怨怨的独特的、富有戏剧性的开头。

由于丁玲在北平没有工作生活窘迫,使她不得不离开那里,只得返回湖南老家。就在这个时候,她身边出现了另一个男人——胡也频。

胡也频刚刚认识丁玲,就一见钟情,当丁玲回到老家之后,没有什么钱的胡也频竟然借钱追到湖南,当这个满脸风尘仆仆的青年出现在丁玲面前时,丁玲被深深感动了,他们在北京并不是很熟悉,只是见过几面,并未深交。胡也频像一把火,灼热了丁玲的心,等他们再回到北京的时候,丁玲成为胡也频的女友。也正是通过胡也频,丁玲才真正认识了沈从文。

1925年,沈从文因向《京报·民众文艺》投稿而认识了在那里当编辑的胡也频。事隔不久,当沈从文再次见到胡也频时,胡的身后却多了一位年轻女子,她落落大方地自我介绍说:“沈先生,我叫丁玲,咱们是同乡咧。”

至此,沈从文和丁玲便成了好友,他们都是比较健谈的人,性格相仿,又是老乡,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所以很快,他们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在相处的时候,两个人常常会用家乡话聊天,却忽略了站在一旁的胡也频。胡也频不是湖南人,一点都听不懂他们的交谈,只能站在一旁发呆,心里很不舒服。对于三个人相处的方式,外界是谣言满天飞,甚至有好事之徒说:“三人情深而浪漫,往往百无避忌,大被同眠。”当然这种传言不足为信,胡也频跟沈从文是好友,而他们的经济都不太好,租住在一起只是节约生活成本罢了,丁玲是胡也频的女朋友,所以在外人看来他们是三人同居,但谣言这种东西就是以讹传讹的产物,便越传越离奇,不过三人友情深厚却是事实。

1927年后他们同到上海,创立”红黑社”,出版《红黑》和《人间杂志》,而三人又在小说创作上你追我赶,一时成为文坛佳话。

然而,文人毕竟是文人,由于管理不善,1929年红黑出版社就倒闭了。胡也频跟丁玲也欠了一屁股的债,为了还债,胡也频离开了上海去山东的高中当老师。这段时间正是他们爱情的甜蜜期。丁玲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1928年,由于责任感的加强,对自由的幻灭,她决定与胡也频白首终身。这个决定也才刚刚一年,两人却又要分离了,对于丁玲来说这肯定是不能忍受的,果然,在胡也频走的当晚,她就给胡也频写信,第二天又写……这样,一个月后,忍受不了相思煎熬的她也来到了济南。他们自由的、革命式的爱情,丁玲时尚的衣着打扮都让济南平静的池水泛起了涟漪。

据当时在山东省立高中就读的季羡林回忆说:“丁玲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女性,她很注重外表,她所穿的衣服大概是上海最新潮流趋势。

而那时的济南还是相当闭塞淳朴的。丁玲的出现,宛如飞来的一只金凤凰,在我们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青年学生眼中,她浑身闪光,辉耀四方。济南的马路坑坑洼洼,穿着漂亮高跟鞋的丁玲步履维艰,而胡先生在她身边就扶着她,这样才能继续走路,学生们看了觉得有趣,私下里偷偷的说胡先生成了丁玲的拐棍。”济南的湖光山色让他们渡过一段特别甜蜜的时光,吃过晚饭,他们携手走在大明湖畔,驻足在趵突泉旁。后来在胡也频跟丁玲加入“左联”后,倾向“新月派”的沈从文跟他们产生了政治分歧,但他们的友谊依然如故。

如果三个人的友谊能够持续下去,也不失为文坛中的妙事,可是命中注定了,在1931年,胡也频被捕,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就向沈从文求救,如果自己遭遇了不测,请他带自己照顾妻小,也就是丁玲母子。看到这封类似遗嘱的信,沈从文知道情形危急,立刻找自己的朋友,看能不能营救胡也频,可是他的力量有限,根本就无法左右结果,年仅28岁的胡也频被枪决于上海的龙华司令部。凄厉的枪声震撼了中国,也击碎了丁玲最初的爱情。丁玲望着襁褓中的儿子,双眼满含热泪,为了安全,她决定把儿子送回故乡给母亲抚养。沈从文在得知此事之后,一路护送丁玲母子,为此,他不惜辞掉了胡适介绍的一份工作,以及那份颇为丰厚的工资。

沈从文撰写了一篇名为《记胡也频》的文章以示悼念。而失去爱人的丁玲伤心欲绝,可是她仍然劝说沈从文,希望他能和自己站在同一战场上,却被沈从文婉言谢绝。到了1933年,丁玲也被捕了,这件事情成为沈、丁二人关系的转折点。

丁玲在被捕之后,沈从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营救她,可是不久就传来了丁玲被害的消息。在悲痛之余,他又写下《记丁玲》。

可是后来他才知道,原来丁玲并没有遇害,而是被国民党软禁在南京,他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和丁玲儿子的照片前去看望。

胡、丁为革命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沈从文的侠气仗义也叫人敬佩,而沈、胡、丁三人的友谊,更让人感动。要是故事一直这样发展下去,这将是一段让后人心仪的故事。但遗憾的是,结果竟然大出人意料之外,四十多年后,两位曾很要好的朋友,不但彻底破裂,而且破裂的方式是这样让人遗憾。

丁玲在被软禁期间,沈从文的母亲病危,他立刻放下手里的事情回家看望母亲,途中他经过了丁玲的老家,但是母亲病情严重,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去看望丁母,再加上那段日子形势很严峻,沈从文不敢在老家逗留,整个行程只有三天,他就回到了北京。

这个看似再正常不过的回家探亲,却成为了旁人嚼舌根的素材。

有一个自称是第二师范学校的学生告诉丁母,说沈从文当时就住在第二师范学校里,他还建议沈从文去看看丁母,可是沈从文非常坚决地说不去。丁母就将这件事情原封不动地告诉给了丁玲,就这样,丁、沈之间出现了裂痕。但事实上,当地根本没有所谓的第二师范学校,而沈从文当晚在常德也不是住学校,而是住在一个朋友开的旅馆中。

退一万步说,就算真有其事,沈母病危,沈从文心急回去,来不及看丁母,也是人之常情。还有丁玲误会沈从文拒绝出面营救自己,又加深了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