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女人
10575900000009

第9章 杨荫榆孤独不败杨荫榆(2)

既然已经成了校规,那就应该严格遵守,可是杨荫榆处罚的三名国文系的学生全部都是“不听话的”,而有同样行为的其他学生,因为和杨荫榆关系比较好,就被放过了。很多学生、教职工都认为这个做法太不公平,这件事情也成为了“女大学潮风波”的导火索。

第二年一月,女大学生自治会向杨荫榆递交了请她辞去女校长的宣言,并且派代表去教育部宣读杨荫榆的“种种罪行”。

四月,章士钊等人公开支持杨荫榆。

五月,杨荫榆开除了刘和珍、许广平等自治会的成员;杨荫榆在演讲时被学生轰下台去;鲁迅等人公开表示支持学生……七月,杨荫榆带着警察强迫学生搬出学校。

八月,杨荫榆带着军警,殴打学生,强行解散入学预科甲、乙两部等4个班。

局势的发展,早就脱离了杨荫榆的控制范围,很多人都认为,她是咎由自取,是她伤害了这些无辜的学生。其实女师大风潮不是单纯的一个学校的事情,而是当时北京的革命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卖国的军阀政府之间斗争的一个环节。

杨荫榆只是章士钊等人的棋子,关于她最大的过错,杨绛曾经中肯地说过:“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

就是这个原因,让一位曾经两次出国留学、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女性成为时代落伍者甚至站在时代对立面,这件事情不仅仅成为杨荫榆人生的污点,同时也葬送了他的事业前程。女师大风潮之后,迫于舆论,她不得不辞去自己奋斗半生得到的位置。

四、鲁迅先生口中的“罪人”

杨荫榆之所以能够出名,不是因为她早年大胆的抗婚之举,也不是因为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而是因为女师大风潮——更准确地说,是因为鲁迅对她在女师大的所作所为进行的讥讽嘲骂。

鲁迅曾经在《“碰壁”之后》中有过一个比喻:杨荫榆视校长学生之关系为婆媳关系,以婆婆自居,视学生为童养媳。“许多媳妇儿,就如中国历来的大多数媳妇儿在苦节的婆婆脚下似的,都决定了暗淡的运命。”

在《女校长的男女的梦》中,他指责“杨氏的诬妄”,“诬蔑是她的教育法的根源”,《寡妇主义》也是暗中讥讽杨荫榆之作。

《鲁迅全集》的注释中是这样为杨荫榆“定性”的:“她依附北洋军阀,推行封建奴化教育,肆意压迫学生,激起进步师生的强烈反对。”

鲁迅先生和杨荫榆之间究竟有什么难以调和的矛盾呢?这依旧要从“女大学潮风波”说起。杨荫榆当初决定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人,主要是因为这几名学生是出了名的不听话,甚至还去教育部“弹劾”

她本人,这让杨荫榆无法忍受。就在这个时候,鲁迅先生公开在《京报》上发表了《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来支持学生们的运动。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入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各国列强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这个消息,就好似在北京各界投下了一枚炸弹,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许多进步青年,比如刘和珍,当时她坚决地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六天之后,刘和珍以自治会的名义向林语堂教授请假一天,这时候的她正身患重病,可是她不顾病痛,依旧组织工作。

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女师大的同学来到天安门,主席台上悬挂着前一日请愿被刺伤代表的血衣。正午12时,两千多名学生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可是铁狮子胡同的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早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刘和珍等学生刚刚到这里,他们就将罪恶的枪口瞄准了这些手无寸铁的学生,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就这样,年仅二十二岁的刘和珍倒在了血泊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

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刘和珍烈士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是北京师范大学人的骄傲!

在女师大风潮中,引人注目的是,以鲁迅为首,以女师大国文系教员为主的周作人、沈尹默、马裕藻等站在受处分学生一边,与杨荫榆和支持她的教育部进行了对抗。鲁迅甚至因此被开除了教育部的职位。

之后,鲁迅先生时常会在自己的文章中对杨荫榆进行嘲讽和攻击。

在一篇名叫《寡妇主义》的文章中,鲁迅写道:“在寡妇或拟寡妇所办的学校里,正当的青年是不能生活的。青年应当天真烂漫,非如她们的阴沉,她们却以为中邪了;青年应当有朝气,敢作为,非如她们那样萎缩,她们却以为是不安本分了,都有罪。只有极和她们相宜-说得冠冕一点罢,就是极其‘婉顺’的,以她们为师法,使眼光呆滞,面肌固定,在学校所化定的阴森的家庭里屏息而行,这才能敷衍到毕业……”

在《忽然想到》中鲁迅写道:“我还记得中国的女子是怎样被压制,有时简直并非而不如。现在托了洋鬼子学说的福,似乎有些解放了。但她一得到可以逞威的地位如校长之类,不就雇佣了‘捋袖擦拳’

的打手似的男人,来威胁毫无武力的同性的同学们么?”

因为这桩“罪案”,当代中国人并没忘记杨荫榆这个名字,以至今天仍有人写下这样的文字:“鲁迅《华盖集》中谈及‘女师大事件’的文章,为我们勾勒出女师大校长杨荫榆的形象。由此给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可怕的印记。她似乎是童话中那个披着黑斗篷、骑着扫帚、干瘦、翘鼻、凹眼、十指尖尖的老女人。”有关杨荫榆的殉难,似乎从来就没有进入过“正史”的文字。

所以杨绛才这样说:“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五、孤独不败的“怪老太”

杨荫榆辞去了女师大的校长职位之后,在北京这个地方已经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按理说,文坛上的无形领袖鲁迅先生讽刺过的一个人,想必她最有可能的举动就是离开这个圈子,可是杨荫榆并没有如此,她回到了苏州老家之后,先是在苏州女子中学任首席自然科学教师,讲授教育测验、数学等课程,后来又去了中央大学区立民众教育学院任讲师、在苏州中学教英语。1929年,任东吴大学日文兼教育学教授。或许她还记得她自己曾经的梦想,就是要当一名好的教育者,尽管她曾经失败了,可是却并不能影响她对这份事业的喜爱之情。

不过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杨荫榆竟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而离开学校,离开她热爱的教育事业。那是她任职于苏州东吴大学的时候,在大四年级中,有一名被称之为“怪物”的学生,因为这个学生的许多行径都非常怪异:他曾经穿着洗礼纨绔子弟的花缎袍子、镶边马褂,戴上红橘子的瓜皮帽招摇过市,吓坏了同班许多同学;要不然就是在大街上挑着大粪满处跑,粪便四处飞溅,惹来路人尖叫连连;甚至叫洋车夫坐在洋车上,自己拉着车在闹市跑……对于这样的学生,校方当然视为异类,要开除他。可是杨荫榆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觉得“年轻人胡闹不足怪,四年级开除学籍就影响这个青年学生的一辈子”。可是这时候的她早就不再是什么校长了,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员而已,校方根本就没买她的账,就这样,杨荫榆愤然辞职。

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为了一位学生而辞职的,由此可见杨荫榆是很关爱自己的学生的,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般不通情达理。不过也有人说,行为这样怪异的学生,在杨荫榆眼中,却只是小孩子的恶作剧,可见杨荫榆本人行为也是很怪异的。

其实在杨绛眼中,她的三姑母的许多行为的确有些怪,据她所说,杨荫榆于人情世故,尤其粗陋简慢,往往欠缺温厚。她跟人不那么好相处,因为“难伺候”,佣人总是用不长;杨绛的姐姐结婚,按旧时婚俗,杨荫榆作为无子女、无丈夫的“畸零人”,应该回避的。她倒好,兴兴头头地往前凑,自己都不会梳妆打扮,却忙不迭要给新娘梳头,梳得稀奇古怪,险些无法收拾。进了新房,又尽拣些不吉利的话说;杨绛结婚,她穿一身雪白的夏布衣裙和白皮鞋去吃喜酒,客人惊诧不已,觉得她像是披麻戴孝。

但杨荫榆并不奸猾,她很好糊弄,所以有时也被骗。有个人常给她“灌米汤”,遂陆续借了一大笔钱给那人。等了好久,她要求对方还钱时,人家却只管放狗出来咬她。

杨绛从亲属的角度,写日常视野里的杨荫榆,行文有一贯的淡然和隽永,非常耐读。她对三姑母的感情很复杂,既不喜欢后者性格的孤寒怪异和为人处世的歪歪扭扭;对杨荫榆崎岖、清冷的悲剧命运,又有从人性出发的尊重、悲悯,与作为亲人的同情、怜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