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十大古典悲剧故事
10593400000026

第26章 桃花扇(5)

苏昆生便又把马、阮一党在南京所做的桩桩罪恶一一道来,左良玉听罢怒发冲冠,对前来议事的九江督抚袁继成、湖广巡按黄澍说道:“我辈戮力疆场,只为报效朝廷,不料奸党横行霸道,杀害正人,日日卖官鬻爵,演舞教歌,一代中兴之君,行的竟是亡国之政!只有一个史阁部,忠心耿耿,却遭马、阮排挤。剩俺单身只手,怎去恢复中原?”

黄澍对朝内诸种丑行早有耳闻,今见元帅气愤至此,哪里按捺得住,便力劝左良玉挥师东下,清除奸党,另立英明国君。左良玉担心内战会致使清兵乘虚而入,便决定写上一本,参奏马、阮;同时再拟一道檄文,声讨二贼,迫使弘光重整朝政。

奏章和檄文写好后,左良玉正寻思差遣何人担此重任,柳敬亭自告奋勇,要去投送檄文和奏章。左良玉等人不禁赞叹道:“柳先生真乃荆轲之流,可敬可佩呀!”当即设下壮行酒,送他上路了。

柳敬亭走后不久,左良玉思虑过甚,竟一病不起。军中事务暂由左良玉之子左梦庚代理。左梦庚年少气盛,瞒着父亲与黄澍等将领商量了一番,便立即整顿兵马,祭旗誓师,决意罢黜昏君,清除奸党。三十万大军就这样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了。左良玉病卧船舱,对此事并不完全知晓。

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得到左军东下的消息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保住自己的狗命,阮大铖提议调遣黄、刘三镇重兵入卫京城,扼守长江。这黄、刘三军是抵御清兵南下的主力,如果撤军南下,清兵定会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阮大铖见马士英有些犹豫不决,阴险地笑道:“当务之急是抵御左军东下,左良玉一旦攻进南京,另立新君,你我死无葬身之地;至于清兵渡河,实乃疮疥之患,只要能打败左良玉,即使清兵占领南京,我们还可以迁都杭州,像南宋君臣那样,逍遥一生呢!”

马士英本是个混账透顶的奸官,一听这话,便宽了心,咬牙道:“说得也是。大丈夫轰轰烈烈,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我主意已定,立调三镇重兵,阻挡左军东下。”

这样一来,防御清兵的战线顿时空虚,只剩下史可法所率领的三千孤军把守扬州了。

再说左良玉大军进抵九江,在坂矶遭到黄得功的截杀,左梦庚率军硬拼蛮干,大败而归。左良玉慌忙带病招见九江督抚袁继咸,袁继咸责怪左良玉不按所定计策行动,二人正在商议军情,忽见九江城头火光冲天,原来是左梦庚违约攻城,逼袁造反。

左良玉怒道:“我儿陷我为反叛之臣,我有何面目再向江东!”说罢就要拔剑自刎,袁继咸和左右侍从慌忙上前阻挡住。左良玉重病在身,此时气上加气,大叫一声:“袁兄,袁兄,我负你了!”说罢吐血而死。左军失去主帅,左梦庚有勇无谋,接连几战后,损兵折将,再也无力前进了。

清兵闻知南明内乱骤起,前线空虚,乘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十几万清兵团团包围了扬州的史可法部。史可法只有三千兵马,如何抵挡得住?军中上下一片恐慌,史可法焦急如焚,竟从眼中哭出了血泪。众将领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深为感动,纷纷发誓,要替元帅死守这座扬州城。史可法于是吩咐手下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接着命令道:“若上阵不利,退而守城;守城不利,转而巷战;巷战不利,短兵相接;短接不利,自刎殉国。”众人振臂高呼:“誓死保卫扬州城!”

四月底,清兵大举攻城,扬州守军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军攻陷,史可法与全军将士壮烈捐躯。

扬州失陷的消息传来,本已是满城风雨的南京顿时乱作一团。弘光皇帝急忙派人找马、阮商量,谁知二贼此时已躲起来了,弘光眼看没人护驾,自己已成了孤家寡人,好不凄凉,只得急匆匆带着几位嫔妃,骑马潜逃。

马、阮二贼早已偷偷把珠宝细软收拾停当,如今见皇帝已逃,天下大乱,此时不跑,更待何时?于是也匆匆带上几百人挑着金银珠宝、细软箱笼,料理着家眷溜出城门。老百姓早已恨透了这班昏官,他们刚出城不远,便被寻声而来的无数村民冲散,马、阮二贼趁着天色昏黑,混进人群,抱头鼠窜,险些把狗命丢掉。

这时,城内也早已混乱不堪,李香君和众歌女趁着混乱纷纷逃离皇宫。关在监狱的侯方域等人也被人放了出来。柳敬亭奉左良玉之命来城投书之时,也被马、阮关进狱中,正好与方域在同一牢房,此时便与方域结伴而逃。

香君逃出皇宫后,因脚小走不快,不久便与寇白门、郑妥娘等走散了,只得独自赶回媚香楼。楼内只有蓝瑛一人在静静地作画,听见敲门声,打开一看,问明是香君,连忙让进屋。两人正说着话,突然杨龙友匆匆赶来。原来,他得知清兵马上就要攻进南京,特来收拾寄存在此的书画古玩的。

香君一看是杨龙友,急忙上前请安,杨龙友边收拾东西边说道:“多日不见,今天我又要与你远别了。”

香君问道:“老爷要到哪里去?”

杨龙友道:“回敝乡贵阳去。”

香君掩泪道:“侯郎狱中未出,老爷又要还乡,撇下俺孤身一人,谁来照看?唉,天下大乱,即使父子也相顾不得的。”

正在这时,苏昆生匆匆闯进屋内,见香君、杨龙友都在,不免一喜,忙问:“侯相公怎么不在?”

杨龙友道:“侯兄还不曾出狱。”

“侯公子已逃离牢房,我就是从那儿赶来的。”

苏昆生接着把赴武昌求左良玉解救侯方域,以及左良玉如何暴卒,自己连夜回京寻侯方域诸事讲了一遍。

杨龙友早已不耐烦,见苏昆生在此,正好脱身,便道:“香君,有你师父做伴,不必愁了。”说罢便约蓝瑛一同出逃,蓝瑛冷冷地说道:“小弟家在杭州,怎能同你一道?”

香君对昆生道:“我与侯公子海誓山盟,不料祸不单行,双双遇难。还求师父可怜,领俺寻访。”

“侯郎既然不在狱中,定是出城去了,到哪里寻他呢?”昆生锁眉寻思道。

“走遍天涯海角,俺也心甘!”香君决意找寻侯方域。

蓝瑛上前安慰道:“侯公子既然不在狱中,定然无恙。如今西北一带俱是兵马,想他不可能渡江北上,也许就在东南山中。”

昆生道:“香君既一心找寻侯郎,我老汉也要到山中避难,索性领你前往。”

蓝瑛早已看透世情,近日正打算到城东栖霞山张瑶星那里拜师修道,便提议一同前往栖霞山。三人商量妥当,便收拾行李,匆匆离开了媚香楼来到栖霞山中,蓝瑛便与二人分手了。

昆生、香君到一所庵前敲门借宿,不料竟遇到了卞玉京。她出京后就来栖霞山这葆真庵里做了庵主。故人相见,悲喜交集,自然是一番垂泪长谈。昆生、香君便暂且住在庵里。昆生闲不住,便每日到山里打柴,顺便到处打听侯公子的下落。

这日傍晚,玉京和香君正在庵里一边闲谈一边做着针线活儿,突然听见敲门声。玉京走出屋,来到院子,隔门问了一声,知是两个借宿的客人。卞玉京听声音都是男子,心想庵里比不得青楼,索性连门也没开,就回绝了。

殊不知,敲门借宿之人正是香君日盼夜想的侯方域,另一个便是柳敬亭。二人逃出大狱后,本想去投奔史可法,但还未过江,就听到史可法为国壮烈捐躯的噩耗,二人大哭了一场,别无去处,便辗转奔波了一路,来到了栖霞山。眼看天色渐黑,想找个地方借宿一晚,不料被庵主人冷言拒绝。

二人只得转身而去,再寻庵观。走到路上,只见一位老道人迎面走来,二人正要上前打听住处,却见来人正是南京戏班的名角丁继之。年初出家后,丁继之便来这里的采真观入道修炼。于是,方域和敬亭高兴地随丁继之到采真观安顿下来。这样,香君和侯方域虽近在咫尺,却如远在天涯,音信全无。

转眼到了七月十五日,这天栖霞山白云庵的道人张瑶星要广延道众大建经坛,修斋祭奠史可法、左良玉等为国殉难的忠臣烈士。一大早,栖霞山各庵道人和避难名流以及附近村民捧酒带香,纷纷前来,祭坛前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张瑶星的两个弟子蓝瑛和蔡益所早已把经坛斋供铺设齐整,香案上摆设着史可法、左良玉等一班文武的牌位。缕缕香烟随着飘动的黄幡袅袅升腾,使祭奠氛围更加庄严肃穆。

张瑶星率领众人礼拜奠酒,齐声举哀,一时间,哀声动地,恨火冲天,白云庵内外沉浸在国破家亡的痛苦之中。

接着,张瑶星更衣登坛,宣讲道法:

“窃惟浩浩沙场,举目见空中之楼阁;茫茫苦海,回头登岸上之瀛洲,念尔无数国殇,有名敌忾……”

声音低沉浑厚,语调铿锵,在栖霞山谷中久久回荡。当讲到马、阮二人时,张道人神色激动地说道:

“南无天尊!南无天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马士英已遭雷击死于台州山中,阮大铖跌死在仙霞岭上!一个个皮开脑裂……”

众人听至此处,无不拍手称快,大呼:“真是天理昭彰!”

正在众人欢呼之际,侯方域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女子,模样极像香君。他又惊又喜,不顾一切地挤到近前,可不正是香君!侯方域一把拉住香君的胳膊,惊叫道:“香君!香君!你怎么到了这里?”香君看到站在面前的侯公子,惊喜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好半天才镇定下来,热泪滚滚地说道:“啊呀!是侯郎,可想死俺了!”

侯方域深情地端详着香君,见昔日灿如桃花的容颜而今略添憔悴,不由生起千般爱怜。他把随身带来的桃花扇送到香君手中,哽咽道:“看这扇上的斑斑桃红,叫我怎样报答你呀!”

卞玉京在旁见到这番光景,急忙拉了拉香君的衣角,示意她暂且节制一下,无奈两人早已忘却身在何处,完全沉浸在重逢的幸福之中,竟毫无察觉。

张瑶星正在慷慨激昂地布道,突然发现一男一女在人群中卿卿我我,愤怒地喝道:“咄!何处儿女,敢到此处调情?”说着,张瑶星跳下祭坛,冲到二人面前,劈手夺过桃花扇,撕得粉碎,怒叱道:“这里是清净道场,怎容你们戏谑混杂?”

蓝瑛也走了过来,认出了侯方域,忙对张瑶星说道:“啊呀!这位是河南侯朝宗相公,师父原认得的。”

张瑶星一怔,随即也认出了侯方域,问道:“这女子是谁?”

蓝瑛急忙介绍道:“弟子也认得,她是旧院李香君,侯兄的聘妻。”

这时,张瑶星才稍稍消了怒气,对方域道:“你就是侯世兄,幸喜出狱了。俺就是因为你才出家的。”

蓝瑛高兴地对侯方域说道:“我这次特领香君来山中寻你,不想果然遇着。”

香君说道:“苏师父也一直陪着我找寻侯官人。”

侯方域激动万分,拉着香君对大家说道:“众位不避患难,帮我们夫妻团圆,等我们夫妻还乡,一定重重报答。”

张瑶星一听这话,顿时又沉下脸来,说道:“你们絮絮叨叨说的都是哪里话?当此天翻地覆之时,竟还迷恋情根欲种,岂不可笑!”

“先生此言差矣!”侯方域不以为然,辩解道,“从来男女室家,人之大伦,离合悲欢,情有所钟,先生如何管得呢!”

张瑶星听后,不禁怒道:“呸!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难道偏偏这点花月情根,你就割不断吗?”

一席话说得侯方域无言以对。他不禁想到,自己身为世家之后、复社少年,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候,非但没像史可法、左良玉那样血染沙场,相反却苟且偷生,迷恋儿女私情。

想到这里,侯方域大汗淋漓,如梦方醒。他向张瑶星深深一拜,谢道:“弟子悔悟了,多谢师父指点迷津。”香君也若有所悟地点头称谢。

不久以后,侯方域、李香君遵循张道士指示,一往南山之南,一往北山之北,修真学道去了。那段儿女之情就这样被深深地埋进了亡国之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