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刘法慈心解“心经”
10598500000015

第15章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们的六根。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舌头能尝,身体能感触,头脑能思考。

我想问问大家,我们的眼睛能不能看?(众答:能看。)如果你的眼睛能看,那太平间里躺着的那个人怎么不能看了?太平间里有死人,那个死人也是有眼睛的,没有人死了以后眼睛被挖出来呀,他也有眼睛,为什么却不能看了呢?能看的到底是谁呢?(有人答:是我们的灵魂。)你说得对,那能看的就是你的灵魂,就是舍利子,而你的眼睛只是一个工具,它是灵魂看的工具,灵在里面通过眼睛在看。就像一个盲人,他的眼睛现在不能看了,但是有一天他的眼睛复明了,他怎么又能看了呢?到底谁是看者?内在有个能看的,能看者绝对不是眼睛,眼睛只是看的工具,就像窗户一样,我们可以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世界。窗户并不能看,能看的是我们,窗户只是一个工具,是我们通过窗户在看。虽然盲人的眼睛不能使用了,但是这个能见之性却依然存在,它不是眼睛,它离开眼睛而存在,它离开六根,它独处,故说“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它,它和眼、耳、鼻、舌、身、意没有关系,当它要展示的时候,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和外在的事物发生关系。就像你拿着一把刀,刀只是你的工具,你和你的刀是不一样的,你不是那把刀,所以那个自性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是六识。色要通过眼睛看的,我们的眼睛感觉不到色,因为眼睛只是一个工具,眼睛并不是视觉的能力,视觉才是那个看的,它能看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做感官,所感受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叫做感官对象,感官对象和感官之间的作用叫作感官知觉,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例如眼睛的感官对象和眼睛之间的作用,就是色的感官知觉,表现为视觉。你是一个人,我通过眼睛看到了你,我的眼睛就是眼根,就是感官,你就是我的感官对象,就是色,我的视觉就是眼识,就是感官知觉。在释迦牟尼时代,有一个人要供养佛,他精心准备了鲜花,拿在手中,来到佛的面前。这时佛说:“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

接着佛又说:“放下。”他把右手的花也放在地上。然后佛又说:“放下。”他不解其意,就问佛:“我两手的花都放下了,你还要我放下什么?”这时佛说:“内放下六根,外放下六尘,中放下六识,十八界一起放下,放到无可放之处,便是你安身立命之所。”他只听到此,就开悟了。这就是佛——因机说法,随缘度化。前面说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在这个空相之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也没有眼界乃至意识界,没有这十八界的存在,这是观自在菩萨所亲证的境界。我们现在刚开始修行,离这个境界还很遥远呢!十万八千里。我们知道自己是灵了,谁又能真正做得到呢?如果我们真正行到此,将获得那层的能量和智慧,其实并不是让我们立即做到,只要我们去做,内在的能量和智慧就会提升,就会被给予。如果我们起修的高度是在这里,最终我们就会得到这个高度。然而今天心一文化所谈的这个高度,还不是甚深的,还不是最高的。不管你信不信,这真的不是最高的。如果有三个台阶的话,这是第一个台阶,那第二个台阶还没有触碰到呢,第三个台阶更不是这样的。对这个灵来讲,已经很难亲证了,如果第一个境界我们都达不到,那么在灵性世界里,我们是没有办法上课的。我们这里是物质世界,现在科学家也慢慢发现,还有反物质的存在。

反物质是存在的,这个反物质世界就是灵性世界,这个世界真实存在。释迦牟尼佛在开悟过后,先讲《华严经》,讲了二十一天,谈到一真法界,那是一个永恒的世界,就是在说灵性世界。灵性世界是真实的存在,一点都不虚假。如果什么都没有,是空的,我们去那里做什么呢?空了,就什么都没有吗?还不如在这儿陪老婆、孩子多好啊!其实那个地方更有,它是灵性的存在,要比现在的物质空间美好得多,奇妙得多。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到达那个永恒的灵性世界呢?其实,这个物质世界是一个大学堂,在这个学堂毕业之后,就可以回到那里去。只有在这个物质世界里,完成我们品质的纯粹,回归天赋的本性,才能回归灵性世界。如果我们想融入大海,想成为大海,必须先完成大海里一滴水的品质,没有这个,怎么能成为大海呢?《道德经》里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到底这个“无”里面有什么,才能生出天地呢?什么都有,更丰富,更多彩。我们在河边有没有见到过一棵树啊?(众答:有过。)这棵树在水里会产生倒影,那么这个倒影是真的假的?(有人答:假的。)它是树的倒影,并不是真实的树,但是它却真实存在。如果我们看到了树的倒影,就会知道还有一棵真实的树;如果我们看破了物质世界的虚幻,就能感知到还有一个真实的灵性世界,物质世界就是灵性世界的倒影。我们并不属于这个物质世界,那我们属于哪个世界呢?我们真实的存在是灵性的,我们是灵魂,那么这个灵肯定从灵性世界而来。在物质宇宙的大学堂里,体验它自己,从而彰显神性,通过修证,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自己就是佛。我们知道人的根在哪里吗?(有人答:在脚下。)其实,人是倒着长的,我们的根不在脚下,它在头顶,在无中。圣人于天地精神相往来啊!举头三尺有神明啊!物质宇宙的这棵树也是倒着长的,然而那棵正着长的树,我们见不到。当我们见到那棵树的时候,那就美妙了,那就是妙有之境。我在这里稍微谈一谈,别以为最终什么都没有,认为佛法只是说一个空,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在即将离开人世之时,告诉世人“常、乐、我、净”,灵界是有,而不是没有;灵界是实,而不是空。许多修行人都把它当成没有了,当成空了,然而佛说是真的有。如果把它当做没有的话,那都修成石头算了。佛说那个境界是“常”,那个地方是恒常的,就是指永恒的灵性世界,永恒的灵性佛土,永恒的灵性天国。佛说的那个境界是“乐”,那个地方是极乐,是超然喜乐,是超然的美好。佛说的那个境界是“我”,那个地方有一个真我,那是佛,那是神,那是道。佛说那个境界是“净”,那个地方一切自在清净,止于至善,一尘不染。这是在甚深法乘里所讲的东西。

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讲物质世界从一念无明而来,我们现在就讲到这一点了。这一念无明就是这个倒影,就是那个虚幻的展示。我们就是在这一念无明之中,被流衍到物质宇宙来,所以我们才要回家!回家!回家!如果没有一个家,我们回家干什么?如果没有一个家,我们回去哪儿?如果回到家里,我们就死了,就没有知觉了,就没有生机了,那怎么可能?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苦海,在这里烦恼太多,也知道了回到那个家里是不生不死,并且很好玩,有超然喜乐,所以才要回去的。孩童时,我们都想到游乐园去玩,是因为那里好玩,我们才去的,而且还会吵着闹着,让爸妈带我们去。那里有摩天轮,有旋转木马,有划船,很丰富噢!如果我们知道到了游乐园,就会被人关起来,就会被人打死,没有一个人会去的。如果我们回到了灵性世界,就没有知觉了,就没有姿彩了,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归佛土,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归天国。我们要明白这样的道理,要去?还是不去?选择在自己手里。今天我们走上修行之路,今天我们来到心一文化,就说明我们已经选择了,我们相信了释迦牟尼佛,深信了他的教导,想要回归佛土。如来是实语者,真的!沈万三有一个聚宝盆,大家都听说过吧,从那个聚宝盆里可以拿钱,无论怎么拿,里面都有钱。它不增不减,怎么拿都有。灵性的存在也是这样。但是,我们家的桃树、苹果树、梨树上的果子,摘一个,就少一个。如果我们摘一个之后,它就再长一个,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今年的苹果摘完了,桃子摘完了,梨子摘完了,我们要想吃,就要等到明年,明年继续。但是明年的这个时候,果子能不能长出来,还不知道呢!它不是恒常的,它有增有减。物质宇宙就是经过时间的作用而展示出来的,佛才说一切无常;而在那个灵性世界里,却是一切恒常,想怎么拿就怎么拿,不增不减,不生不灭,那是自己家里的,就使劲拿呗,反正也拿不完,那是永恒的,那个地方有如愿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