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刘法慈心解“心经”
10598500000002

第2章 引言(2)

《心经》能除一切苦,也是来源于你的相信,如果你不相信,它就除不了一切苦了。接下来我会把这部《心经》逐字展开,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智慧的殿堂,去汲取其中的营养,滋养我们的心灵。不要小看这部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每一个字都可以讲很长一段时间。世间的人在念诵《心经》的时候,往往把它忽略了,不去探究其中的奥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却不知为何要撞钟啊,可悲呢!大家经常听到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什么意思呢?一个男孩看到一个漂亮女孩,动了心,想入非非了,但是感觉不应该这样,就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世人对这句话的认识,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心经》就是专门对那些有淫欲之念的人讲的吗?绝对不是这样的,世间的人对它的误解太大了。今天我们也学习这部《心经》,希望大家可以获得一些正知正见,对其内涵有所领受。这部经的奥义很深很深,我们必须带着心来,才能触及到《心经》的内涵。如果没有把心带来,我们几乎听不懂几个字。在心一文化之《生命的真相》的课程里面,我给大家讲过,人是由身、心、灵所组成的,人有身体,有心意,亦有灵魂,人就是这三者的合一。就像电脑一样,它是由硬件、软件和电能所组成的。身体就像电脑的硬件,心意就像电脑的软件,灵魂就像电脑的电能。硬件、软件和电能和合为一,成为电脑;身体、心意和灵魂和合为一,成为了人。今天所讲的《心经》,它是在灵的层面上讲的。

整个《心经》就完全在说灵,在说灵的状态,而不是说魂的状态,它在讲灵本身的状态,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状态。所以《心经》的深度很深,如果头脑里装的东西很多,有太多的知见,想用复杂的头脑,听懂这部经典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是《心经》,不是“脑经”。(众笑)如果真地能听明白,那么这个人必有自知之明。《心经》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明心见性。如果我们真地能受持《心经》,其结果就可以明心见性,体悟到自己真实的本来,趋入内涵,开悟明道。释迦牟尼佛开悟后,说法度众四十九年,三转法轮,演三乘法。这个法轮,就是释迦牟尼佛讲法四十九年里所讲的不同的法乘。先讲的是小乘的声闻法乘,讲的是苦、集、灭、道,叫四谛法。所谓声闻乘就是靠声音的作用,让他明白这层见地,得到这层心法的秘要,是亲闻,他知道后,就去做了,就去修了,最后证到了罗汉果位;其次说小乘的缘觉法乘,就是《心经》里所讲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就是在讲十二因缘了,最后也证到果位;最后演绎大乘法,入菩萨道,也叫般若宗,观自在菩萨的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般若宗,是心地法门,而不是前面的小乘——声闻乘和缘觉乘。但是,我们连一个小果罗汉都证不到,一上来就听这个大乘经典,而且是大乘里面的精华之精华,何德何能啊?佛三转法轮,演三乘法,根据众生根器的不同,演绎不同的法门,佛法是应机的,因机说法,因缘说法。在佛还没有讲般若宗之前,那些声闻、缘觉的小乘修道人,需要经过不断修证,跟随着这位本师,最后才能听闻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大乘佛法,进入大乘菩萨道,从而舍弃小乘,归向大乘。现在普天下到处都是大乘经典,但是无论我们拿到多少本,读诵多少遍,我们内在的菩提心还是生发不出来,依旧不明自心,迷茫困惑,不能明心见性。

现在,在我们中间就有一些人,每天念着“阿弥陀佛”,念成千上万遍,但是心性的提升依然非常缓慢,内心的净化没有多少进展呀!我们的身、口、意还是不能保持清净,不得觉悟,不生智慧,原因在何处?要好好想想了。释迦牟尼佛五时说法,就是佛讲法四十九年,分为五个时段: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此为五时。佛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后,前二十一天讲《华严经》。这是佛教最高深的一部经典,里面在讲一真法界,讲“有眼不见卢舍那”。这个法乘是讲给那些大乘菩萨听的,小乘的声闻、缘觉都听不懂,释迦牟尼佛讲了二十一天,小乘根器的人却都没有看见他在讲法,也没有听到他在讲法。在这之后,佛看到这些众生的根器都很低,就开始讲小乘《阿含经》,讲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告诉众生如何从因地上起修,如何断恶修善,如何离苦得乐,这个时期佛讲法十二年。再接着讲方等时,这个时候声闻、缘觉此二乘人的根器慢慢地提升了,要让他们舍小乘而入大乘,就是三根普被,普度群生。《维摩诘经》等就是在这个时段讲的,讲了八年的时间。第四时就开始讲般若宗了,观自在菩萨所说的这部《心经》的法乘就是在这里。般若就是智慧,如果我们想要解脱业力的作用,没有般若智慧,是做不到的。般若能除一切苦,这个般若智慧是诸佛之本宗,故释迦牟尼佛花费很多的时间开示心宗法门,共讲了二十二年。最后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前,讲了《法华经》和《涅槃经》,讲了七年。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讲法四十九年,分五时说法,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器,演绎不同的法乘。佛是真正大智慧的成就者,他是真正的觉者。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部《心经》就是般若宗里面的精华。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乘是怎么回事,不然的话,我们说起来信佛了,却不懂佛,那么能做到真信吗?能做到正信吗?还是迷信啊!般若宗里面有《大般若经》六百卷。在《西游记》里面,有提到这部《大般若经》,然后从《大般若经》里面抽离出精华,形成一部经,就是《金刚经》。五祖弘忍大师说:“凡能受持这部《金刚经》者,皆可明心见性,悟道成佛。”六祖慧能就是听闻《金刚经》而入道的。当他听到《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开悟明智。现在世面上有一本《当和尚遇到钻石》的书,在这本书里就讲到,这本书的作者从前是一个和尚,跟着他的师父修行,师父教给他《金刚经》里面的智慧,并让他回到世间,去做自己的事业。他回到世间,运用所学的《金刚经》的智慧,把事业做得非常大,拥有很大的企业,成为钻石行业的佼佼者,成就斐然。最后从《金刚经》里再把精华抽离出来,就是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这里先把《心经》的脉络,给大家讲一讲,让大家知道这部《心经》的由来。佛教的很多经典,如《金刚经》、《楞严经》等,开篇都是“如是我闻”四个字,而这部《心经》却没有加这四个字,这里面还有一个传奇故事。在唐朝太宗时期,有一个叫玄奘的法师,他是当时的一位高僧,那时中国也是有佛教的,但是由于佛经翻译得不准确,因而在义理上存在许多混乱。玄奘法师听说印度有大乘唯识佛法,就决定舍身舍命去求那个法,要把那个经给取回来。玄奘取经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大家也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里面也讲到唐僧取经,不过那个是神话小说,虽然看起来像神话故事,却在讲内在的修证之路,只是以神话的形式来演绎,用以彰显内在所有的境界、修证的体验和那个证道的过程。

今天我们所讲的这部《心经》,就是玄奘法师带来的。他在四川求学的时候,遇到一位老和尚,身上长了很多的疥疮,并且已经化了脓,整个身体发出难闻的臭味,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去接近他。而玄奘法师很有慈悲心,很同情这位老和尚,就去照顾他,帮他去除疥疮,帮他清理患处,后来这个和尚的身体就慢慢好了。老和尚很感激玄奘法师,就送给他一部经典。老和尚口述的,玄奘法师就把它给记下来了,一个字都没错,就是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这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原稿。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要经过八百里沙漠,渺无人烟,途中豺狼虎豹,险境重重,而他却独自一人,力量非常单薄,面临很多的苦厄,他依靠这部《心经》,才化险为夷。这是其他的经典都办不到的,唯有这部《心经》,有如此大威神力,险境可以解除,而顺利通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玄奘法师得到此经的护佑,最终得以取经归来,利益众生,广种福田。与此同时,他也把这部《心经》带到了中土,才有今天所流传的这个《心经》版本,二百六十个字,一个字也不多,一个字也不少,每个字都是精华中的精华。用这样的方式去解读《心经》,是一个逐步进入的过程,先把背景了解清楚,有助于我们对《心经》的理解。刚才提到,这部《心经》是观自在菩萨讲给舍利弗的,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位“观自在菩萨”。你们相信真的有观自在菩萨吗?(有人答:相信;有人答:不确定。)在佛教里,释迦牟尼佛座下有很多大菩萨,例如代表慈悲的观音菩萨,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代表行愿的普贤菩萨,代表大愿的地藏王菩萨等。观自在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可以说是一个,也可以说是两个,因为他们都是同一个本体的化显,只是两个名字不同,修证法门不同,是一不是二。我们看到,观世音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座下的一个大菩萨,可能会感觉到他没有佛高,其实不是这样的。当释迦牟尼在这个世间成佛的时候,观世音菩萨所展示的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护法,其实观世音菩萨在久远劫前就已经成佛了,号“正法光明如来”。可不要轻看这些菩萨,大家读过《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王菩萨以前也是佛呢!文殊师利菩萨还是七佛之师呢,只是这一次下来,给他的学生捧捧场。现在再谈一下这个“正法光明如来”,在我们汉地,经常听到的白衣观音、观音菩萨,那都是他的化显。中国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的普陀山。在密宗里面,很多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显,比如绿度母、白度母等。观自在菩萨虽然展示为一个人,其实他不单指一个人,观自在菩萨是一个整体。当我们亲证到心性本源的时候,你有几颗心?(有人答:一颗心。)对!就是一颗心,一心化显,无量无边。观世音菩萨的心就是我的心,释迦牟尼佛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心,就是药师佛的心,他们共用一颗心,却有百千万亿的启用,百千万亿的化身展示,这叫一体多用。

比如这个世间里的雨水、冰雹、雨露、水蒸气,还有河里面的水、冰,都是谁的展示呢?都是水的展示,都是同体的展示。只是在不同的层面上,展示出不同的形态来,故说万佛千祖,都是同一个根、同一个脉。庄子所亲证的境界,在他的《南华经》里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所以这千佛万祖、所有的圣贤都来源于同一个本体,都是从这儿流衍出来的。现在我们就开始来谈《心经》的内容了。前面作了这么多的引述,就是为了大家在下面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听得懂,知道了这个缘由,在作细化讲解的时候,才会触摸得到。第2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就是指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经典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智慧的修证,从此岸到达彼岸。所谓此岸就是指苦难。今天大家生活在这个世间,感觉到苦不苦啊?(众答:苦。)我们都会有烦恼,要经受身体的苦难,经受内心的煎熬,每个人都要承受这些,其实我们都生活在苦海里面,所以佛才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让众生“回头是岸”,既然有岸,就有此岸和彼岸,释迦牟尼佛善巧方便地设喻了此岸和彼岸,就是告诉我们要“离苦得乐”,苦就是此岸,乐就是彼岸。《心经》这部经典就能让我们从此岸到彼岸,从离苦到得乐。如果我们当下得乐了,还有没有此岸和彼岸呢?就没有了。如果我们当下知足了,知足常乐了,此岸和彼岸在瞬间就超越了。可是现在我们做不到当下就知足,当下就常乐,所以我们依然生活在这个此岸的苦海里,在其中挣扎。什么时候是个头?没有头,苦海无边,哪里有头呀!那么人世间有哪几种苦呢?释迦牟尼佛说共有八种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这八苦对每个人来讲,都是确实存在的。在此岸的时候,我们都受过这么多的苦。在这些苦的作用中,心很难抽离出来,不得解脱,展示不出快乐的心境,所以世人是在一切苦中,得不了乐。《心经》里讲“度一切苦厄”,就是把一切苦都给度化了。我们应该如何去度啊?(有人答:不清楚。)我们再看看《心经》,它到底在讲什么?它是讲给谁听的?是讲给心听的,并不是讲给我们的头脑听的。头脑听不懂“心经”,头脑只能听懂“脑经”而已。用脑袋想要听懂《心经》,没那个可能性。因为头脑和心是两个,就像矛和盾一样。所以矛盾就产生了,内在的纷争就产生了。《心经》是在讲一个整体的状态,在讲一个统一的状态,而头脑是片段性的。是分裂性的。我们用头脑不可能触及到内在的灵,如果我们用脑袋去听《心经》,我们也只能听得晕晕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