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刘法慈心解“心经”
10598500000003

第3章 观自在菩萨(1)

刚才说过了,观自在菩萨是一个人,他是一位圣哲。今天我们所讲的这部《心经》,是观自在菩萨讲给舍利弗的。当观自在菩萨在讲自己的时候,他为什么还讲“观自在菩萨”呢,直接讲“我”不就行了。比如说,我给你讲一部经典,这部经是我修证的体验,开篇就把自己讲进去,还讲自己是菩萨,那就变成我慢了。那么从他口里说出来的这个“观自在菩萨”,是指什么呢?并不是单指他了,但是也包含了他。在普通的层面上,大众读《心经》,认为“观自在菩萨”就是指他。但是当他自己说出这五个字的时候,其含义就很深刻了,因为这五个字把修证全部都说完了。我们都知道要向内求,修行就是心内求法,要去看自己,要返观自照,随时反省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净化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越来越纯净化。当人在死的时候,有种“回光返照”的状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比如说,有时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在做过这件事情后,感觉到这件事情做得有很多不对、不妥善的地方,这也是回光返照啊。但是通常意义上,我们把“回光返照”形容成在死之前的一种状态。难道只有在临死之前,我们才会回光返照吗?那就太晚了,我们要在生命存在的所有状态里,都懂得回光返照。“回光返照”和“观自在菩萨”的“观”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是“回光”吧。佛说“回头是岸”,回光的状态和回头的状态其实是一样的。当我们的念头一回转过来,内在就会生发觉悟和喜乐,在照见自我的那个状态里,就像阳光照射着我们的身体,这种感觉就是回光的状态,自性之光的彰显。人有没有自性之光啊?(众答:有!)性光就是灵光,我们说光明如来嘛。观世音菩萨叫“正法光明如来”,他有光明啊;阿弥陀佛也称为无量光佛,也是有光的啊。当我们在回光的状态,就会和这层光对接,当下就产生觉悟。“返照”就是返还回来自照,用这个觉悟去照我们自己,才能看清我们的本来面目,看清我们心里的不纯净,看清我们内在肮脏的品质。

如果没有这个回光返照,没有这个反求诸己的心,我们就不能看到自己。那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就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别人的不好,很少会看到自己的不对,以这样的方式与人相处,就会产生很多的纠纷,产生很多的困扰。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自己的原因而造成的,只是我们返观不到,六祖慧能在《六祖坛经》里讲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慧能告诉世人,一个真正的修道人,不要执著在别人的过错上得理不饶人,要能包容世人。别人讲他人的坏话,我不要讲,如果我也跟着去讲了,自己已经先错了。时时刻刻觉照我们自己,反观自己,回光返照,当我们活在这种状态,懂得了观自己,懂得了回这个头,懂得了去登这个岸,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观自在菩萨。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知道自己在哪儿吗?(有人答:不知道。)比如说,今天你领着老婆、孩子在路上走着,你走在前面,老婆、孩子走在后面,当你回头的时候,你能看到谁啊?(有人答:老婆、孩子。)其实我们内心也有老婆、孩子,只是我们的眼睛一直都朝外看。什么时候才能返过来看看我们自己呢?那一念的回头,我们会看到真实的存有,看到自己的老婆、孩子。世人的常态就是六神无主,眼睛、耳朵总是把我们带走,让我们一直朝外去寻找,心外求法,自己不做主。当我们不朝外寻找了,一念回机,念头转了过来,就看到自己主人的存在了,六神有主了。这个主就是亲见自己的状态,就是观自在。真实的自己就在观的那一刹那里,就在那当下的观照状态里,你已经在了。关键是你却不知道自己是在还是不在。你说六神无主,你就不知道那个主到哪儿去了。今天我们学习这部《心经》,很难懂,你会经常走神儿。

如果你走神了,你的神走到哪儿去了?(有人答:不知道。)那你的神还在不在啊?(有人答:走了,就应该不在了吧。)要是不在,你就不会在这里了。你说你的心跑了,但是你还有个心没有跑呢。跑的那个并不是你的心,如果你的心真的跑了,你不应该在这里,而应该在太平间里了。太平间里的那些人,心真的跑了,神真的走了,所以它就不在了。你说你的神走了,你却还在这里,说明还有个没走的,那么到底没走的是什么?走了的又是什么?你能否观照到哪一个是你呢?这个课程真的很难讲,你们给我出了个难题,你们说:“法慈,你可以讲《心经》吗?我们想听,希望你讲一下。”有了这样的一个缘起。但是法慈并不完全能理解和体会《心经》,法慈只是一个普通人呀。和你们一样,虽然法慈走上了这条修行之路,得到一些体验,但是离读懂《心经》的境界还很遥远。既然大家要求,就试着去讲讲《心经》,这也是我的心愿,希望成为一名布道者,续佛慧命,为此我会尽心尽力。如果你们耐心地听下去,可能你们会越来越懂得这部经典的奥义。刚才用了很多语言,都在讲观自在。当我们能通过内在的觉照,通过内在的回光,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自觉。如果我们想达到这种自觉的状态,必须活在当下。在当下的状态里,才有觉悟展现。如果当下的每一念都在自我的观照之中,这就是自在的境界。这样的人就是一个自觉的人,是一个自觉的灵魂。自觉来源哪里?不在外,而在内,在你自己的身上,佛就在你的心里,天国就在你的心里。当你每一念的起观都在自己身上,不在别人身上找原因。通过别人的展现,作为一面镜子,也是来观照自己,来圆满自己,这时你就观到自己了。比如说,我们看到别人发火了,就会说:“这家伙又发火了,又要不正常了。”但当我们看到别人发火的时候,能否看到自己心里也有火呢?如果我们在看别人的时候,只看别人的缺点,那是不行的。要通过这些状况反观自己,看看我们内在有没有火?有没有情绪?有没有这些自私自利的东西?当你每次看到它们,它们就会慢慢消失,你就在帮助自己,在净化自己。但是有的人就开始抱怨了:“哎呀!他怎么总是让我看到这么多不好的东西!”你还会看到这些不好的东西,还会抱怨这些东西,就说明你并不完美。如果你一直在反观状态下反省自己,不断圆满自己,那个真实的自己慢慢地就会彰显出来了。

观世音菩萨讲:“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通过这种返闻的状态、返观的状态,去看你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叫观自在。当你观自在了,你是谁啊?自在的那个状态就是菩萨的净土。所以观自在菩萨并不是那个外面的菩萨,你自己就是菩萨。“观自在菩萨”这句话讲完了,我们依据这句话进行修证,修证好了,我们就是菩萨了。这才是“观自在菩萨”的内涵。释迦牟尼佛也告诉我们,众生皆是佛。六祖慧能讲:“众生迷时,佛即是众生;众生悟时,众生即是佛。”你们都是菩萨,哪一个人不是菩萨啊!如果你观不到自己,你就不是;如果你观得到自己,你就是真正的菩萨。这个菩萨是印度的梵语,在中国来讲就叫自性,就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这个菩萨的状态,在中国的语言里就是指得道。“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可道的道是很难表达的。“观自在菩萨”这五个字,我们要好好体悟,因为这种观的状态是我们起修的状态。《心经》是从哪儿起修的?从观!而我们是从哪儿起修的?从嘴巴!我们要从观起修?还是要从嘴起修?(众答:从观起修。)这时结果就不一样了。观是心的启用。刚才说过,这部《心经》只有在明心过后,才可以领受。如果你没有明心,没有入理,你观不到,你观不了,你坐在这个地方,就睡着了;你念着佛号,心就跑了。虽然观不了,但是要不要修观啊?观能生慧,智慧是从观照而来的。如果你不修观,如何获得智慧啊?曾子的《大学》开篇说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知道在该停止的时候,要停止下来。这个“知”就是观的作用,无论是《心经》,还是《大学》,起修的高度都在这里,这是理入后的结果。先从明心开始,这就是为什么禅宗五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一切大乘佛法都是要让你从心起修,心净则佛土净。如果你连心都找不到,怎么去修心;不能从修心上做起,心就不会干净,将来也不可能回归佛土。比如说,你想要打扫房子,房子都找不到在哪儿,你能不能打扫啊?(众答:不能。)先要找到自己的房子,然后再着手去打扫啊!这时我们的房子才会越来越干净。如果想要找到这个房子,就要睁开你的眼睛;如果想要生发智慧,就要被启迪而具备观的能力。“观自在菩萨”的“观”,就是从心起修。我们在这个物质三界之内,有没有心啊?(有人答:有心。)有心好似无心,因为我们找不到这颗心,所以也安不了心。我们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所作所为都是在造作罪业,酿造苦果,产生业报,让我们在世间受苦受难。如果有心,我们会做这样的事吗?我想不会的。观自在菩萨告诉我们,这个能观的心才是那个真心。

虽然知道了这颗真心,但是没有最终圆满,所以才告诉我们,这样一条《心经》之路的般若法门。心已经找到了,又找到了心回家的路径,这是三界外的法乘,所以是大明咒,是大神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世间人都以为拿到《心经》,读一读过后,就找到那颗心了。不是的,这颗心是被启迪后的结果。前段时间,在上《生命的真相》课程的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修行这么难呢?”我回答他们:“因为你找不到这颗心,观的作用起不来,内在的觉悟就生发不出来。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到达,佛是觉悟的境界,这个被称为果位。如果内心最初的觉悟都没有被启迪,如何能达到最终的觉悟呢?”在生活中,如果觉悟生发不出来,我们就会产生迷茫;如果觉悟从心田生发,我们才感觉到人生有点真东西了,才有方向了。我们之所以还有迷茫的感觉,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觉悟,没有到达观的状态。这个观是一种状态,观就是觉悟的生发,而观的到达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果位的证得。如果没有这个观的作用,我们没有办法进入修行之门。有一些参加心灵成长课程的人,他们经常说,要带着觉知进入生活,但是正觉可不是他们所说的觉知,他们所体会的那个觉知,还是表层的,而真正的觉知是在深层次的心行状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才是观的作用。虽然你们听到了,好像听懂了,但是植入到你们的心田里,却不是很容易的事。这是理入的课程,任何宗教门派,无论是净土宗,还是禅宗,都要回小向大,从小乘进入大乘,入菩萨道,入般若法门,只有这样才能登智慧门,达涅槃岸。如果不通过智慧的到达、智慧的解脱,修行是不可能上路的。佛者觉也,佛就是智慧的到达。而观自在菩萨的《心经》,就是让我们通过智慧的修证,达到那个真正的彼岸。智慧的修证是不间断的,二六时中,不离本心。以前两个小时等于一个时辰,“二六时”就是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时辰就是指二十四个小时,就是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在修行,都在观自在。当你能修到念念不离本心,无时无刻都观照自己的本来面目,亲见自己本来状态,你就是观自在菩萨。“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观自在”不是单纯指哪一个菩萨,而是一个等级、一个境界,是觉悟所在的那个层面。我们现在天天抓的是经本,而佛让你在二六时中,每一个当下都要有觉悟,从而把生活中的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有的人只有在念经的时候,才正正心,而其他的时间都是稀里糊涂。他怎么可能观自在啊?他不可能观到自己。他在那个稀里糊涂的状态里,就只能观到稀里糊涂。其实他也观到了,只是他不知道,能观的一直在那儿,他看不到,那一念里没有觉,就迷失了,就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