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刘法慈心解“心经”
10598500000008

第8章 度一切苦厄

度是一种能力,度也是一种能量,圣人都有教化的能力。教化就是度化,儒家用教化,佛家用度化。但是普通人为什么教化不了别人,连老婆、孩子都不愿意听自己的,都教化不了。这是因为教化的能力并非来自外在,而是来自内在的品质,来自人格的魅力,通过观自在的修证,行深般若,获得智慧,智慧能度一切苦。人难有自知之明,人更难有自度之力。世人都想自度,都想离苦,都想得乐,每个人都是为追求快乐去的,没有人是为了痛苦、烦恼而去的。但是为什么为了快乐,却得不到快乐;不想要烦恼,却越烦越恼呢?度不了啊!今天我们修行了,都想要度人,如何度呢?有没有度一个出去?(有人答:没把握。)你说自己想开了,但是还有多少人想不开,今天你们来到心一文化,参加《心经》的学习,很多人还是想不开呀!你说:“我想开了,我放下了。”你真的放下了吗?放下了什么?在病床上躺着,疼得嗷嗷叫,这时你想不开了,你也放不下了,因为你度不了这个病痛。“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紧接着才是“度一切苦厄”,这是有顺序的。曾子在《大学》里说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有本有末,先本后末,度就是末,观就是本,通过观的修证,才有度的能力。

启观、行愿、返照、自度,通过这样一个顺序的修证,就会具备这种自度的能量。如果我们是一个真修行人,是修真,脚踏实地,不玩玄虚,在被启迪过后,见地明了,切实行愿,就会获得一种力量,我们称之为法力。所谓法力,就是法的力量,它是度化的根本。就像你想改变自己的老公,要把他度了,运用了很多的方式,最后把家庭变成了战场,你老公还是不改变,你度不了啊!因为你连自己都没有度呢。无自度之力,何来度他之能。我们没有得法,没有解脱别人的能力,我们解不开自己内在的束缚,也解不开别人内在的束缚。我们只是一个传话筒,或者是一个经典的复读机,肉做的机器人,这个叫鹦鹉学舌。在这种状态下,只是语言的浅层能量,没有内在的法力,没有内在的震慑力,启迪不了别人,不能让他人觉悟。现在不少人都在干这些事情啊!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人家怎么说,你也跟着怎么说。经典是圣人说的,那是你的吗?你也知道那不是你的。我们没有自度的能力,只有自学的能力,学谁的,学人家的,从来不会学自己的。而自性里面一切都具足,一切都在那里,我们要学谁的?要去学这个,从我们内在生发出来的,那个叫智慧,那个叫觉悟。老师和明师是有区别的,老师教知识,明师教智慧;老师教经验,明师教体验。一个老师去教你,是把他学到的知识,原封不动地传给你,让你成为他的一个复制品,这就是现在的老师;而一个明师只是去启迪你的智慧,让你从里面生发,让你成为你自己,让你独一无二,这才是真正的明师。明师让你明白,让你生发智慧,而不是跟着别人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他绝对不会让你这样做,他懂得因材施教。没有一个明师会教育你,只去学别人的东西,而不去生发自己的东西。如果这样,这个就不是明师,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有名气的老师,世人也称他为名师,不过此名非彼明。

别人的知识和经验,都不是你自己的,虽然你好像学来了,但是它不能转化为你的体验和智慧,它解脱不了生死,空不了任何东西,也度不了一切苦厄。只有让你生发出你自己的,这个叫启迪,这个叫觉醒,这个叫灵魂的复苏。只有这种启迪的作用,你才能学会自度,所以六祖慧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当你迷失的时候,当你愚昧的时候,当你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时候,必须师父来度化你。这个师父绝对不是老师,而是一个真正明道的人,他是明师,是你真正的上师。“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明师难遇。”明师是最难得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你要是千里马,就要遇见伯乐,伯乐就是明师。只有伯乐才能把千里马的特性发挥到极致。荀子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度自觉过后,弟子的觉悟层面还要超过师父的,明师的胸怀是非常大度的,所以想要找明师,每个人就要把自己当成千里马。那么每个人要不要把自己当伯乐呢?(有人答:要。)你当谁的伯乐呢?你连自己都乐不了,怎么去乐别人呢?当你看到这些东西,要明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在哪儿。如果自己能度,修行就登上门槛了,进入法门了,亲上法船了,开始自修自度了,这就是悟后起修的阶段。我们到底要悟个什么东西?就悟这个“观”,观有了,就是初悟的悟。有人做事情,做错了,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过后才知道自己错了,那也是一种觉,也被他观到了,但是发生后才觉,这就是过觉。我们全都是过觉菩萨,而先知先觉才是佛菩萨。其实过觉也是一种觉,它也是觉悟的一个层面,当我们的知觉层面在这种过觉状态时,这个叫初悟的状态。而在这种过觉境界里,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抓住这一点,带着知觉进入生活,慢慢起修,时间长了,就能达到等觉、妙觉,乃至正等正觉。离开了觉悟,没有亲证可言,因为佛者觉矣,修行就是修这个觉悟。你们今天来到心一文化,这里是十二楼,你要想上来,就要从最低层开始。从最低的觉悟起修,才能到达最高的觉悟,入觉悟之门,从而步入自度的阶段。在没有悟之前,是没有修行可言的,谁敢说这句话?

不是我说的,而是五祖弘忍所说的“悟后起修”,起修是什么意思?就是开始修,悟是修行的起点,悟后才开始修。那我们以前所做的,在修什么呢?瞎修吧!盲修瞎炼。如果我们能知道自己在瞎修,就已经悟了,看到自己的迷,就是一种悟。只有当太阳出来的时候,阳光照射下来,我们才知道黑暗,能让我们看到黑暗的,就是光明。“度一切苦厄”,我们要度谁呢?(有人说:度自己。)佛菩萨要度谁呢?(有人答:度众生。)佛说“实无众生得度者”,《金刚经》里是这样说的吧!我们每个人都是佛,只是自己不知道,佛菩萨也不度你,佛菩萨也不度我,佛菩萨只度众生,却无众生可度。那为什么佛说“众生无量誓愿度”呢?这个众生不在外面,乃是心中的无量众生,贪、嗔、痴、慢、疑等,把这些众生度了,当一切习性都没有了,一切苦厄就度化了。通过度的力量,把习性转化过来,烦恼即是菩提。因此要度自己,度自己内在所有的不合道的行为、品性,把它转化过来,圆满过来,自然解脱,才得自在。心外求法,皆是外道,观自在菩萨不是让我们去度一切世间的苦厄,而是度我们自心里面的苦厄。把我们内心里一切不干净都度脱出去,通过法的力量,转化成菩提自性,这时才是“实无众生可度者”。一切东西都用得很恰当,当下妥善,就是大智慧,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贪、嗔、痴、慢、疑,没有什么不好,关键看你怎么用,用对就是智慧,用错就造恶果;用到正道上,就成就功德;用到邪道上,就产生罪业。佛菩萨就是善用贪、嗔、痴、慢、疑,该贪的时候,就要贪;该嗔的时候,就要嗔,这样才能随缘自在。在那些圣哲、开悟的明师、佛菩萨身上,贪、嗔、痴、慢、疑都是有的。禅宗的那些祖师,多厉害,你要做得不对,一棒子下去,让你的头开花。在藏传佛教里,文殊师利菩萨拿着宝剑,脚底下踏着骷髅,金刚怒目相,看起来很恐怖。他们虽然表现出嗔怒相,却是在善用嗔怒,实际上他们很慈悲,是慈悲心的表现。虽然他展示出来的相是嗔怒,但是他的这个嗔怒,和我们的嗔怒是不一样的。凡夫是“你要不听我的,揍死你”,而圣哲不是这样想的,他们的张牙舞爪是为了度你,为了爱你,为了让你脱离苦海,让你永登极乐。而你把别人打得要命,让别人痛得要死,让别人活在地狱里。你把人家揍了一顿,是为了解恨;但圣哲把人家揍一顿,是为了爱他,不一样的。

凡圣只在这一念之间,把它转化过来,就是菩提了。有的修行人,就不要嗔怒,害怕嗔怒,认为嗔怒一定是不好的东西,而大加排斥。其实并不是不要它,而是要善用它。比如说,你有一个儿子,他是你生的,你不要他,你要谁呢?他再坏,你也得要他,你要把他调教好,让他重新做人,做一个好人,这样就有用了。如果你说:“他身上这么多的坏习气,不是我儿子,让他滚蛋。”你不愿意要这个儿子,但是他依然是你的儿子,改变不了的。我们以前就是这样,你不要他这个儿子,他也不叫你妈,如果内在的一切众生都不叫你妈了,你就不是佛了。孩子不能不要,把他改造成好的,有正确的用途,那就是了。凡是愚昧的,就把它改成智慧的;凡是自私的,就把它变成无私的。贪、嗔、痴、慢、疑,不能不要,谁不要了,谁就修不成。天天说我要修这个,我要修那个,哪个你都修不了。你去除贪,去除痴,没有一个能去除的。禅宗里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疑不好吗?没有疑,哪有悟?关键是用在哪儿,如何用。佛菩萨贪不贪啊?他最贪了,众生在这里过得好好的,他非要把人拉回去,还要多拉几个,多度几个,这也是贪啊!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我誓不成佛!”他多贪啊!他要把地狱度空了,地狱都是他家的了。但是他不是为了自己贪,他是为了众生的福祉在贪。这种贪就变成爱了,就是慈悲心的彰显。佛菩萨的愿力就是最大的一种贪,却把贪用到了最正确的地方,合乎于天道,合乎于自然之道,这就是最好的,成就最大的功德。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内在心性中的一切众生,心里的贪、嗔、痴、慢、疑,还有其他的品性,都合乎于道,都被道所启用,就被转变过来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该严厉的时候,就要严厉点;该慈祥的时候,就要慈祥点;该向前的时候,就向前;该退后的时候,就退后;该哭的时候,就哭;该闹的时候,就闹。这就是随缘的品质,就是圣人的随遇而安,就是佛菩萨的当下妥善。哪个佛菩萨见到人家死了人,还在那里哈哈大笑,敲锣打鼓的。那不是佛,那是神经病。他见到别人哀痛,也要哀痛;要看到人家办丧事,也要把眼泪掉一掉,随顺众生,随处皆祥云,这才是圣人的品质啊!圣人是平常心,该隐的时候,要隐起来,要和大众一样,不能特立独行。就像天晴的时候,太阳要露出来;阴天的时候,太阳要隐起来。圣人也是一样,该怎么样的时候,就怎么样,这时才可以应对当下,解决世间疑难,传道、授业、解惑,获得能力,拥有智慧,才能度化身边的人。还记得“猴子捞月”的故事吗?如果猴子看到了水里面的月亮,对着月亮的影子说:“你给我滚蛋!”你认为月亮会滚蛋吗?(有人答:不会。)你让它滚,它就滚了吗?那么听话啊!在哪一片水里都有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如果影子不要了,月亮也就没有了,是通过影子,让你觉到月亮,你不能认为影子不好。没有影子,你能知道月亮吗?没有烦恼,你能觉到菩提吗?没有苦难,你能得到成就吗?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没有苦难,你就不能成就,大磨难后大自在。如果没有苦难,那就没有圣人了。苦难并不可憎,关键是怎么去看,怎么去见。这句话听懂的人,《心经》就已经讲完了。如果还没听懂,我们就继续听。接下来,观自在菩萨看到舍利弗还没有完全明了,就继续娓娓道来,从这个“空”开始,一步一步讲起。对于这第一句话,我们感觉深不深?(众答:深。)大乘菩萨道的一切见地都蕴含在里面了,从这条路行出来,亲见本性,此为《心经》。有人会说《心经》是一部佛教的经典。其实无论哪一个教派的经典,都在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真理只有一个。

它们都是让我们觉悟自我,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走一条真正的内在修证之路。我们共同学习了《大学》,在讲完《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说《大学》讲完了,因为这就是明德之本相。今天讲完《心经》的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说《心经》也讲完了,因为这是如来智慧德相。在这里,我把体也讲了,把用也讲了,体用不分,体用无二,自然度一切苦厄。不只是每天身体打个坐,每天嘴里念着佛,而是要在二六时中,净念相续,不离本心,不离觉悟,此为修证法门。“念”字怎么写的,今心就是念,今就是指当下,当下的心在哪里,就是念了。当下的心在觉悟上,当下的心在爱人上,就是念佛;当下的心在愚昧上,当下的心在自私上,就是念魔。念佛就是当下念念不离觉悟,念念不离觉知,念念不离自性,念念不离本心。此为念佛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