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刘法慈心解“大学”
10600200000012

第12章 大学(12)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生修证八步曲。接着谈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一个国家的君主到一个最普通的民众,都要以修身为根本,修炼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的品德。“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一个人内心很乱,没有建立根本,却能把这个家治理得很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把天下平定得很好,这是没有可能的。之所以产生这么多棘手的问题,就是因为本乱了,“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家庭关系处理不好,公司管理不好,这些都是末啊!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只有知本,然后再建立这个根本,本立而道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才是本。如果这些课程没有完成,却想把外在治理好,做不到呀。“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如果不注重心性的提升,本末倒置,梦想颠倒,最后肯定没有好的结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正确的次序。“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是颠倒的次序。如果你做不到前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却想得到后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结果,那是虚妄的空想。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意诚而后心正,之所以要诚其意,是因为要正其心。心诚则灵,如果意不诚,心就不会诚,心不诚就不灵,就找不到那个灵,找不到真实的自己了。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去河边钓鱼,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三心二意,最后一无所获。小猫的目的是钓鱼,却总是被外在的蜻蜓或蝴蝶所影响,最终徒劳无获。世人都想专注地做事业,却总是被外在的物质所诱惑,被情感所干扰,最终一事无成。

那么三心二意是指什么?《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亦不可得。”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此为三心。当你停留在三心的任何一个层面时,都无法回复本心,而是迷失了本心。当你回味过去,心就被过去带走了;当你畅想未来,思虑和盘算自己的未来,心就活在了遥远的明天;当你说现在的时候,现在就已经过去了。执著于三心,都无法活在当下。只要念念灵明,守住当下,回归当下,就可以远离三心,达到心一境性。

禅宗故事里有位德山禅师,他对《金刚经》下了很深的工夫,写了一部《青龙疏钞》。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颇不以为然,便带着《青龙疏钞》南下,准备驳斥这一“邪说”。

到了南方,路上经过一所卖饼的小店,德山腹饥,欲买饼充饥。店中仅一老婆婆,见德山买点心,当即问他:“你肩上担的是什么啊?”

“《青龙疏钞》。”

“是讲哪部经?”

“是《金刚经》,你不懂。”

“那我考你一个《金刚经》上的问题,如果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应。”

“请说来听听!”德山满怀信心地答应。

“《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德要吃点心,点的是哪个心?”

德山愕然不知所对,最初的一番气势,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南方慧能大师的顿悟之说,在老婆婆那里有了印证。

时间上有过去、未来、现在之说,但无住真心没有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分别,只有一念,吾人的本来面目,“自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长新”,有何过去、现在、未来呢?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你怎么去理解它呢?三心二意很轻易就听过去了,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孟子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么这个二意是指什么呢?宋老师你说说看。(宋老师答:我觉得应该是唯识里所讲的意识的意,第六意识或是第七意识。)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里面有一个章节,讲孙猴子打了唐僧一棍子,有没有?(众答:有。)那个孙猴子是不是假的?(众答:假的。)这真假猴子难以辨别,最后来到如来佛祖面前,佛说假的猴子是六耳猕猴。这里面提到了两个孙猴子,就是二意。虽然孙猴子跟唐僧去西天取经了,他愿意保护唐僧,护持三藏,但是心里却不虔诚,没有诚意啊,还有一念的退转之心,道心并不坚固。因这一念的疑惑,心就不诚了,这时就生出二心,被六耳猕猴发现了,乘虚而入,然后幻化成孙猴子,打了唐僧,抢走了他们的衣钵。这就是真假悟空的由来。孙悟空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心比从前更加专注了,更加虔诚了,坚定了道心,一心一意,誓取真经。在这件事情之前,悟空的心里存有两个念,一是陪着唐僧西天取经之心,另一个是回花果山为王之心,心不诚,意不专,此为二意。当孙悟空降伏了内在的六耳猕猴,才完成意诚的功课。

在2005年年底的一个深夜里,我曾经写下一首诗:“吾之存心有两人,一个王者一菩提。王心欲要服世界,悲心太重爱世人。真是天道、王道还是人间道?我在悲心却无意,我有私心却空抛。”其实那时我的心里也是有此二意,一个是想要治国、平天下的王者之心,一个是慈悲爱人的菩提之心。世人都活在三心之中,都被二意作用,在矛与盾的纠结中,无法走出迷乱的梦境。

虽然有的人现在有了信仰,也愿意去修道,但是谁的道心是坚固的呢?(有人答:唐僧。)不是说唐僧,反观自照,说说自己呀,谁的道心是坚固的呢?(众答:难!)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的道心是多么坚固啊!生命可以放下,抛头颅,洒热血,道心坚定不移。你一方面想去修行,另一方面又会被世间的名利、享乐所诱惑。你总会想:“今天不追求金钱,明天会有吃的吗?今天不追求伴侣,明天能娶到老婆吗?”你的心无法达到专一的状态,根本谈不上真正的信仰。普通大众认为他相信了,就是有信仰了,但是我对信仰的定义不是这样的,一般人达不到信仰的层面,只有在意诚的状态下,才会有真正的信仰。在《圣经》里,耶稣说“信我者得救”,如果想要得救,必须要信我。所信的这个“我”到底是谁啊?基督教徒认为是耶稣,这个并没有错,在《圣经》里,神告诉世人“神与你同在”、“神就在你的心里”,所信的“我”就是与你同在的神。然而这个信怎么才能建立起来啊?其实信是一种状态,仰是另外一种状态;信是开始,仰是结果。为什么叫信仰,而不叫信卧呢?当你抬头仰视天空的时候,你会感叹上天的浩瀚和博大,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情。每当你看到辉煌博大的天空,就会认知到自己的渺小,这种就是仰的状态。每当你觉察到那个至高无上的神,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卑微,从而走向臣服之路。这种臣服就是信仰,这时你才相信神了,愿意把自己全然地交给那个至尊的力量,交给那个无限的慈悲。信就是开始,仰就是臣服,全然交出自己的时候,你就回归了,你才能成为一个觉悟者。

《道德经》里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状态,就是一种真正的信仰。一个真正的灵修之人,他所走的路必然是臣服之路。在《西游记》里,孙猴子要做齐天大圣,他谁也不服,不服天,不服地,最后被压在了五行山下。后来,他被唐僧所救,到西天取经,起初他没有臣服,心意并没有纯粹,当他破掉六耳猕猴后,才算真正的臣服。直到这时候,孙猴子才建立了信仰,心不退转了,一心一意,保唐僧取回真经。

2011年5月份,我从北京来到郑州,创办了心一文化公司。心一是从我的名字而来。我的爸妈都是文盲,在我出生的时候,爸妈找到邻居的叔叔,他是高中生,在那个年代的农村,高中生是很了不起的,方圆几里都没有几个,他给我起了个名字,叫刘法兹,并不是刘法慈。那时没有给我这颗心。后来登记户口时写错字了,给我加了一颗心,就成了刘法慈。上天要让我做一个有心人,只是自己一直愚昧,迷失了这颗天赐之心,直到走上修行之路,才开始找寻自心。通过人生的行愿和奉爱,我最终找到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要把这颗心给予更多的人,所以才创办了心一文化公司。

在我的心中,“心一”有几个含义:

第一,心一代表万法归一。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儒释道一心贯之,一心是本源。我希望每个人都回归本源,回归心中的一。

第二,心一通心依,心一是心灵依止的地方,它是心灵的家园。

第三,心一代表一心一意,我希望心一的每一个家人,都能一心一意地服务大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心一通心意,它是我带给众生的一份心意,送给众生的一份礼物。

心一的宗旨就是:把觉悟带入生活,让生活充满喜乐。这是我的使命,也变成了我的信仰。我坚信每个人都有良知,众生皆有佛性,他们都是神的儿女。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一切无碍。爱才是众生心中真正的信仰。

现在,在很多人的心里,信仰都变成了一种形式。比如说,一个信基督的人,过几年后可能去信佛了。一个信佛的人,过一段时间可能会成为穆斯林。也有的人,现在信基督,过一段时间又成为一个无神论者,什么都不信了。你可以选择宗教,选择不同的信仰,但是这种信仰会伴随着你的认知而发生变化。只要还在这种变化之中,说明你的信仰根本就没有建立。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却不是独立存在,是要和身边的人发生关系的。在关系中,他们要相互服务。作为一个妈妈,她要服务自己的儿子;作为一个老公,他要服务自己的妻子;我现在就在服务大家,你们也会服务更多的人。一个穆斯林要服务他的真主,一个基督教徒要服务他的上帝。甲服务于乙,乙服务于丙;国家为人民服务,人民为国家服务。就像水和流动性在一起,火和光与热在一起。如果水离开了流动性,就不再是水;如果火离开了光和热,就不再是火。流动性是水的永恒特性,光与热是火的永恒特性。那么人的永恒特性是什么?人的永恒特性就是服务。世人都是通过服务创造价值,今天你所使用的金钱都是通过服务而来。即使你是一个家庭主妇,并没有去挣钱,你也要服务自己的老公和孩子,老公也同样会服务你,他把挣来的钱交给你,让你去使用。在服务里没有宗教门派之分,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服务多少人,能让多少人因为你而改变。所有的成功之人都是一个充分燃烧自己,并用光和热服务别人的人。爱与服务是永恒的宗教,也是永恒的信仰。《圣经》里讲“爱人如己”,爱就是服务的动力,服务就是爱的交流。

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应该相互服务的,你不能在那里等待别人为你服务,而应该主动地为别人服务。在学习《大学》的课程里,有时我会给大家讲一讲《圣经》。《圣经》里有很多智慧的语言,耶稣的品质特别美好,他是真善美的化身,虽然我们并不了解他所说的神,不清楚神是否存在,但是他的确是伟大的圣人,是大智慧的成就者,我们应该虚心地向他学习。每一个人走到你的身边,你都应该呵护他,服务他,给予他光和热,给予他爱与喜乐,不要有门派之见,你要爱每一个人。不要因为他是基督教徒或是佛教徒,你就不爱他了。佛爱众生,神爱世人。当你把他挡在门外的时候,恰是你没有爱心的表现。而当你爱人如己,慈悲为怀,即使他是路边的乞丐,没有任何的信仰,你都会爱他。为什么你不能爱一个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呢?因为你的意不诚,而诚是一种明净的状态,这时你的心会非常干净、纯净、专注、无私。当你做到意诚,自然远离分别,远离宗教的门户之见,展示出无条件的爱。意念对人生的影响非常巨大,当你的意念不干净、不纯粹,就会乱造自己的人生,展示的结果就是烦恼的人生,就是苦难的人生。但是当你意念诚明了,所造的人生就是觉悟的人生,就是智慧的人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世人有一种品质,就是自己欺骗自己,人最难做到的就是不自欺。自己如何欺骗自己呢?比方说,今天你在公司受了委屈,心里窝着火,情绪非常不好,回到家里,把老婆大骂了一顿,事后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给老婆道歉,最后老婆也原谅了你。但是在老婆的心里感觉还是挺冤的,无缘无故成了你的撒气筒。第二天你和老婆一起回丈母娘家,老婆就把昨天发生的事说出来了,这时你面子上有点挂不住,赶紧辩驳说:“不是那么回事,老婆你别冤枉我呀!”但是你昨天已经认错了,今天碍于情面,你就不承认事实了。这就是人自欺的品质。

所谓自欺就是自己欺骗自己,那么自己为什么会欺骗自己呢?大家好好体会一下,比如说,我欺骗了你,这里面有个我,还有个你;有欺骗者,还有被欺骗者。在自欺的状态里,欺骗者是谁啊?被欺骗的对象又是谁啊?在你的心里存在着两个自己,一个是佛,一个是魔;一个是神,一个是撒旦。只是有时你分不清楚,不知道该听谁的。佛、魔都在你的心里,你拥有自由意志,有独立选择的权力,就看你是跟着佛走,还是跟着魔走。如果你跟着佛走,就是在走向天堂;如果你跟着魔走,就是在走向地狱。你要不要跟着佛走?(众答:要。)要不要跟着魔走?(众答:不要。)佛、魔在哪儿啊?(众答:在心里。)你可以选择做魔,也可以选择做佛,当你无私的时候,你就做佛;当你自私的时候,你就做魔。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先天本是归于佛的,但是当人来到红尘世间,被物质熏染,就有了后天的魔性,这时人就开始慢慢远离佛,一步步走向魔了。诚意就是去除身上的魔性,魔性就是习性,去掉过后,完成格物,回头是岸,再次归于佛道,这才是真正的皈依。魔给你带来的是苦难,而佛给你带来的是喜乐。此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心里有佛,就活在天堂;心里有魔,就活在地狱啊。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就是先天的状态,财就是后天的状态。如果你想要掌控财物,对“末”的驾驭源自于“本”的力量,如果没有“本”的力量,没有佛的大能,你就会被金钱俘虏,成为习性的玩偶,成为魔的工具,被摧残,被戏弄,悲惨的人生就此开始了。所以曾子才告诉你:要诚意,不要自欺。一个不自欺的人,就是一个能当家做主的人,就是一个明白人,就是一个合道的人,就是一个因信而得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