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如恶恶臭”,这里有两个“恶”,前一个是指厌恶,后一个是指不好的,这个臭不是指臭味,而是指气味。比如婴儿在吃东西的时候,他觉得特别不好吃,你再给他吃,他就不会吃了。你会发现,当婴儿不喜欢那个食物,就会展现出厌恶的情绪。下一次再面对时,婴儿就会立即讨厌它,他不欺骗自己的心,是不是这样的?(众答:是。)一个非常小的婴儿,他第一次见到你,如果他喜欢你,他会对你笑,还让你抱;如果他不喜欢你,你去抱他,他就哇哇大哭,有没有啊?(答:有。)婴儿很率性,意很诚,不自欺,然而大人就不一样了。大人见到喜欢的人,他会微笑;见到不喜欢的人,若有求于人,虽然不喜欢,也会讨好地笑,这就是自欺、虚伪的表现。“如好好色”,这里面有两个“好”,前一个是指喜欢,后一个是指好的,这个色并非单指美女,而是你所看到的这一切都是色。当你喜欢它的时候,就会立即喜欢它,不虚假,不造作。
“此之谓自谦”,当你在这种不自欺的境界里,内心非常坦荡。子思所著的《中庸》开篇讲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也是曾子的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法脉,传承了曾子的思想。“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自谦,率性就是直心。《维摩诘经》里说“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不谄媚,率性而为,自然合道。
第六感就是一种直觉,它是内在直接的感受,不是通过眼睛而作用。大家都知道,女人的第六感会很灵敏,还会很准确。这种直觉,它直接从心灵里流淌出来,很少自欺呢!然而眼睛可以欺骗自己,比如你审核一篇文章,非常仔细地检查好几遍,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一个错别字了。当别人再去检查之后,又找出了几个错别字。你会说:“我看了好几遍,不会错啊!”铁证如山,眼睛会不会欺骗自己啊?(众答:有时会。)远处有一个人,背影非常像老爸,看了一会儿,感觉就是,然后就喊“爸”,走近再一看,认错了,有没有干过这样的事啊?(众答:有过。)粗糙的感官都有欺骗的可能,这些感官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比如说,你品尝一道菜:“哇!怎么这么咸!”让广福品尝:“唉,怎么这么淡啊!”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远离粗糙感官的自欺性,远离心意的迷惑性,才能做到意诚,此之谓自谦。在这种自谦的状态里,内心会十分坦荡,做错事情了,会随时反观自照,随时反躬自省,然后错误就会越来越少,最后达到“颜回不二过”的境界。圣人都有这种反省的品质,通过自我的照见,让心更加纯洁,意更加诚明。这时内在的境界就体证了,性德的力量就彰显出来了,可以教化世人,普利群生,做亲民的工作。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易经·系辞》里有一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同嗅)如兰。”这两句话里都有“臭”,都是指气味,那么我们要散发什么味道呢?是兰花的清香,还是粪便的臭气?如果在企业里面,上下一条心,齐心协力,团结协作,这个企业会有非常大的凝聚力,也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现在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存在很多问题,企业的合力难以形成,却不断地增加分力,有时分力比合力还要大,前进的动力无法超越阻力,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本来是让员工往前跑,结果他们却拽着你的腿,企业已经跑不动了,还得勉强支撑着,陷入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如果企业员工同心协力,言语一致,力量往一个地方使,对于老板的指令,员工都落实到位,这就产生了一种氛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整个企业散发着兰花的清香,大家心诚所致,意诚而共同成长,必然会创造企业的辉煌。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家经常听到“慎独”二字,它出自哪里?就出自曾子的《大学》。那么什么是慎独呢?大家可以回答一下。(黄总答:独处的时候,没有别人;王总答:谨慎地作为;广福答:谨慎地和自己相处。)现在有些人跑到山里去修道,还有些人跑到庙里去当和尚,他们会说“我要慎独”,你们认为这个叫慎独吗?(众答:不知道。)曾子的《大学》是内圣外王之道,不但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还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子并不是一个人独处,他不要当自了汉,他要亲民,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学》是体用不分的,是大乘的菩萨道,曾子不会让世人只安于自我享乐,而是让世人在明明德过后,入世救人,拯万民于水火,治国、平天下,造福百姓,造福社会。
如果一个有德行的人经营企业,不但会利益很多人,还会利于这个社会。他会成为企业的经营典范,为大众树立一个榜样,这样可以把一些唯利是图、不顾道义的人清理出局,让他们不能再危害社会,这是多么有益的事情啊!如果有品德的人都跑到山里,自己独处去了,那这个世界谁来拯救啊?如果所有的圣人都去独处了,民众就会更苦,心灵得不到慰藉,谁来给这个世界带来和谐呢?如果没有圣人智慧的甘露,心灵就会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永无光明。如果三天没有太阳,人会不会疯掉啊?(有人答:不会吧!)真的没有了太阳,月亮也不会有光,伸手不见五指,在这种没有光的状态里,人可能要疯掉的,虽然现在没有这种状况,并不代表将来没有啊!
在密宗里,有修天眼通的,把自己放到一个黑匣子里,这个黑匣子并不是一层,而有好几层,把光完全隔绝了,人待在里面,用这种方法来修行。(有人说:想尝试,怎么做?)你不要轻易尝试,如果你在里面待上三天,就该疯着出来了。孔子和曾子都在世间,在世间当菩萨多好啊!你要入世救人,多帮帮人,好好地爱身边的人,陪着老婆、孩子,其乐融融的多好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个慎独是什么啊?要想诚其意,必须慎其独也。慎独和诚意有何关系呢?如果慎独是指谨慎的行为,那就是外在的展示了,慎独并不是外在的展示状态,而是内在的灵明状态,它是自我展示的状态,自我彰显的状态,就是“观自在”的状态。在佛教的《心经》里,开篇就是“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慎独的境界,“独”就是“自”,“慎”就是“观”的作用。在曾子著作这部《大学》的时候,佛经还没有传入中国,圣人心同此心、理同此理,都在讲同一个本源,都在讲“自”,都在讲“独”。比如今天我看到你,你有没有鼻子、眼睛啊?(众答:有。)我走过后,另一个人再看你,难道你就没有鼻子、眼睛了吗?(众答:还有的。)鼻子、眼睛一直都存在,只是他用他的语言形容鼻子、眼睛,我用我的语言形容鼻子、眼睛,虽然表述的语言可能不同,但都是在说你呢。
《涅槃经》里有一个瞎子摸象的故事。四个瞎子摸象,摸到鼻子的说是管子,摸到耳朵的说是扇子,摸到腿的说是柱子,摸到身体的说是墙壁,同样都在摸那头大象,都在表述同一个事物,所看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就不一样,但是却都在描述这头大象:那个腿也是大象的,鼻子也是大象的。所以儒教用这种语言来表达,佛教用那种语言来表达,基督教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要用心灵的眼睛去看,才能精通奥义,才能通达,一通百通啊!这时你才会有神通,神而通之就是神通,想不想要神通啊?(众答:想。)为什么要神通啊?(有人答:站得高,看得远。)你今天有没有呼吸啊?(众答:有。)除了呼吸,你是不是还要放屁啊?(众笑。)上通气,下面也要通气,上下通气呀!如果一个人不放屁,那就完了。如果你憋一星期没上厕所,你难不难受?(众答:难受。)便秘是非常麻烦的,三天没有排便,你就该想办法啦,不通不行啊!只有你通了,才会有神啊;你有神了,才有神通啊。你都没有精气神,你能通什么啊?你看再多的书,有什么用啊?越看越不通,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上古人求法,舍身舍命,求明师点开玄关一窍,这才通达呢!
慎独的慎就是指静思的状态,当你处理事情的时候,要谨慎,要有觉知,要守住自己的心念,谨言慎行。在这种状态里,当思想出来了,内在会有一个过滤装置,称为精思,三思而后行,这就是观照的状态。当你看到它,才能把它展示在行为里,才会合乎诚意的状态。所以“慎”的状态就是“观”的状态,而“独”的状态就是亲见自己的状态,就是“自”的状态,就是独处的状态。前面讲到内在里有佛性、魔性,还有自己,独处的状态就是真的那个自己出来了,每时每刻都要修证它,去除魔性,增长佛性,增长觉性,那就是慎独的境界。因此,并不是让你跑到山上慎独,而是你要进入“慎独”的境界里,这才是真正的慎独。有时你也非常谨慎呀,每走一步都要想半天,把自己束缚得很牢,为什么你不能慎独呢?因为你没有做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你没有率性而为的品质,你没有直心的道场,你怎么能慎独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慎独,明就是慎,明德就是独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不自欺的就是这个“独”,当在这种不自欺的状态里,保持的这种境界,就叫慎独的境界。
在《易经》里有一句话“潜龙勿用”,什么意思?王总给大家讲讲。(王总说:那个潜在水里的龙啊,他是没有用的。)(大众笑)王总,你的小孩多大了?(王总答:大的17了,小的4岁。)当你的儿子刚诞生出来时,你儿子有没有用啊?(王总答:没用。)他要是没用,那你把他扔了吧!(王总答:那不舍得。)(大众笑)你为什么不扔呢?那他对你肯定是有用的,如果他没有生出来,你哪有儿子呢!做你儿子就是他的用。你只能这样解释,那是你从书上看来的。你的儿子生出来后,你的妻子要喂他奶,不然的话,你妻子的奶水往哪儿放啊?对,给他用的,他不是没有用,他有大用。没有这个潜龙,你想要慎独,是做不到的。你现在有没有作为啊?(王总答:没有多大作为。)你存在于这个世间,你是否应该有些作为呢?(王总答:是。)如果没有孩童的时候,你会有现在吗?(王总答:没有。)你说小孩有没有用啊?(王总答:有用。)只是那时他的某些功能没有被开发出来。你刚生出来的时候,你会跑吗?(王总答:不会。)那现在会跑吗?(王总答:会。)事实上,儿时你就有这种潜在的能量和潜在的特性,只是刚生出来的时候,你不会跑,所以才说“勿用”,“勿用”就是还没有真正启用,但是却一直在用,听明白没有?(王总答:明白了。)并不是没有用,没有用你就不要他了。你家没用的东西都扔哪儿了?(王总答:垃圾桶。)你不要了,就扔掉了。
“潜龙勿用”并不是说没有用,而是有用,一直有用,有人说潜龙不要用,这是字面意思,但是潜龙有用啊!黄总说一下吧。(黄总答:潜在的能量,要给它一段时间,让它成熟后,才能去启用。)他在我说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下,就不再是那个字面上的解释了。潜能只是暂时不用,但它一直有用,它的功能已经存在,只是你需要时间,让它一点点生发出来。人的才能也需要这样的成长过程。有的大学生到企业里面,有时是被用,有时却不被用,这就是“勿用”的状态。怎么用呢?正反都能用,它有大用,有小用,很多层面,要谨慎地用;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不要用,就是不要乱用。君子要自谦,在这种状态下使用,就不像你从前的状态了。
《易经》讲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是有它的内涵的,曾子的《大学》也从内在而来,所谓“潜龙”就是内在那个本存的状态,现在你还没有找到它,更不会用它,但是你又无时无刻不在用它。你要不要吃东西啊?(众答:要。)你一天不吃试试,要想活着,你就要吃,要不要用?(众答:要。)但是你用了,你却不知道,因为你不明本心,在无明状态里。《中庸》里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在一天二十四小时里,无论你有没有觉悟,都在使用这个道。李总,你有没有觉悟啊?(李总答:正在觉悟当中。)李总,你有没有灵啊?(李总答:有。)你无时无刻不在用,却不知道,在而不知,这就是勿用。你有觉悟,也在用;没有觉悟,也在用。《大学》就在告诉你,如何回到那个状态,如何去用它,而不是在那种被用的状态里,一直迷迷瞪瞪,迷迷糊糊,此为无明境界。而在清明的境界,在慎独的境界,你就会用啦,然后你就“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最后还会“飞龙在天”,大机大用,齐家、治国、平天下。
世人把《大学》当成经典,以前的帝王将相都要学它。如果《大学》那么普普通通,帝王学它干什么啊?曾子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大学》则是治国平天下的帝王之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你看了那么多的书,内在却没有东西,只是头脑里记忆些知识,一遇到问题,就卡壳了。然而你学了些东西,就感觉高高在上,傻瓜不开口,别人不知道他是傻子,当他一开口,就傻相毕露。你学到的知识,不一定能被使用,你所得到的只是知见而已,没有自己的东西生发出来,你看到的都是表面。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那你怎么才能看出门道啊?你要成为内行人啊!你要不要看热闹呢?(众答:不要。)但是当你拿到经典的时候,还是在看热闹,你看不出门道的。因为,这必须要有内在境界的配合。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没有道德的人,游手好闲,就会做坏事,无事生非。见到君子就开始掩饰自己,掩盖其不善的地方,然后说自己的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一个明眼人看他,就像看其肝肺一样,看得清清楚楚,掩虚作假有何益处呢?“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如果一个人诚意了,外在的行为就会处处彰显君子的品质;如果是一个街上的小地痞,他的行为就展现出那种低劣的品质,有时看见美女,会吹流氓哨的。一切行为都是你内在的展示,你的行为、语言、思想都是自我品性的流露。作为一个修行人,内心纯洁,外在也要美好,要表里如一,做一个如法的弟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彰显佛性的慈悲,彰显神性的博爱。
诚于中,而形于外,你是什么,就会展示什么。就像小孩子,有教养的小孩和没教养的小孩是不一样的,有时你看到一个没教养的小孩,就会说:“这小孩怎么这么没有教养?如果是我的话,就不会教出这样的小孩。”但是有时你也会感慨:“这小孩怎么这么有教养啊,怎么教育的呀?”无论孩子有教养,还是没有教养,儿子总是自己的好啊!黄总,世界上有一个孩子,他的各方面都是最好的,成绩最好,人品最好,虽然他是别人家的孩子,却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如果把这个孩子给你,你的孩子给别人,换不换啊?(黄总答:不换。)比方说,有一对夫妻,他们没有孩子,就领养了一个孩子,虽然他们对孩子也有浓厚的情感,行为上也处处关爱他,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不会完全把他视为己出。有一天妻子怀孕了,最后生了个儿子,一个是亲生的,一个是领养的,一碗水能端平吗?(有人答:难。)此谓诚于中,而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古时候,有个又饥又渴的赶考的秀才,在经过一片熟透的桃林时,只淡淡望了一眼便继续低头赶路。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个桃子解渴,他说:“桃李无心,我心有主。主人不在,桃李是不会管自己的,但是我去偷吃,我的善心则不存在了。”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要严于律己,谨慎地护持自己的心念。《金刚经》里所说的“善护念”,就是君子必慎其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