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刘法慈心解“大学”
10600200000014

第14章 大学(14)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句话什么意思啊?(有人答:就是做坏事的时候,有好多双手指着你,有好多双眼睛看着你。)除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还有没有其他不曾感知的空间呢?在冥冥之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万物都受其控制,它一直在看着我们呢。《道德经》里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谁能逃过老天爷的那双眼睛啊?在《大学》里还有一句话:“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曾子说,殷商在兴盛的时候,并没有失去人民的信任,殷商的善政符合民心,能够匹配天意。冥冥之中的力量一直监视着它,上天的意旨非常严格,不会有丝毫偏差,它是不可违反的。这里提到了“上帝”,它是指天道,形而上的大能者,它监视和控制着万有世界的一切。

比如一个钟表,它的指针在旋转,如果钟表出问题了,有时会转得快些,有时会转得慢些,这样的情况应该有过吧。同样的,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如果地球一会儿转得慢,一会儿转得快,你受得了吗?如果你开车的时候,来个急刹车,还受得了;如果地球来个急刹车,那人类就完蛋了。整个天道的运转,非常严格,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不会有。人会有偏差,但是上帝不会有偏差。人类的所作所行,乃至头脑中的一个意念,都会产生结果,这就是诚意的重要性。佛教里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只要你造了一个恶因,就会产生一个恶果。因果定律,丝毫不爽。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你不能诚其意,将会造作更多的罪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一切事物的到来都非偶然,一切的发生都有其道理,如何去面对这种发生,你应该以作为工具的身份去面对它,然后再去做。当你不得已去做时,就会烦恼;当你乐意去做时,就会喜悦。如果你放下内心里的那种试图,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时,就无所谓烦恼和喜悦了,内心就自然和谐了。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以前我们生活在农村,住的是茅草屋,现在住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里,有的人还买了别墅。富润屋,一个人有钱了,就会把房屋装修一番,让其更舒适、更漂亮。德润身,一个人有德行了,就会修饰自己的身体,让其合乎内在的品质,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一举手一投足,都合乎性德。当一个人身心合道,他的内在就非常平和,心境十分美妙,胸怀十分宽广,这时人就会发福了。心宽体胖,就有福相了。

物质和精神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物质的支撑,也需要精神的满足。如果没有物质,躯体就不能活着;如果没有精神,心灵就会感觉到空虚,内心就无法平静,就会像行尸走肉一样。所以人要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就像天平一样,生活也需要一种平衡。在生活中要同时发展这两个部分,不要发生偏执,身心健康,身心合一。我们不但要养身,还要养心,身心兼修,才能让身心和谐,达到内在的统一,体验合一的欣喜。

精气神是人体内在的生命能量,精气神充盈,就会光彩照人;精气神不充盈,就会无精打采。只有我们活出这种神气来,灵明的觉知才会充盈内在,充实之谓美,才能展示出美感,真善美就彰显出来了。当我们一步步潜入到心灵的深处,和内在觉知会合的时候,就会掌握这个内在的系统,懂得内在的规律。然后,我们就会在生活中使用它,因为这个规律契合事物的内涵,这样处理问题会最圆满,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灵明的觉知时时就放在那边,真正拿出来用,就会立即见效。好用,中用,我们得会用,做人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顶用,可以顶天立地,成为生活的能者,成为生活的用者。

当我们还不能这样去生活的时候,还不能潜入到这个内在的源头,就要有一个肯学习的态度,我们要学会谦卑,这样才能学到东西,这样明白人才愿意指点我们,才能拨云见日,体悟人生。我们在生活中所感知到的一切,那些所谓的知识有时会束缚我们,因为这些在头脑中都变成了知见,让我们画地为牢,让我们走不出来,这时思维就被固化了。知识要转化成智慧才有用,才能应对生活。所谓文化,文就是知识,化就是转化,知识转化过后,就是智慧,这样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在生活中才能游刃有余,这就是智慧人生。

我们一直被捉弄,被命运捉弄,被生活捉弄;我们一直苦,苦海无边,苦不堪言,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得这些,没有智慧,被自己的所知所想所迷惑,跳不出头脑的定式,走不出人生的误区。因为我们不懂得自己,所以人生需要感悟自我,认知自性,找回自己。自己在哪里?就在我们当下的行为里,就在生活的点滴里,从这里去找吧,我们将重获新生。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儒家有“四书”“五经”,“五经”是指什么?《易经》、《诗经》、《尚书》、《春秋》、《礼记》。这个“诗云”就是指《诗经》所记载的话。“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读起来非常拗口啊!这里在说什么呢?我们不用逐字解释了,只要了解其大致意思就可以了。《诗经》里说:你看这个淇水,在它转弯的地方,有一片小竹林子,风景很美呀。就像我们从楼上往下看,看到东风渠,有树,有草,有水,有风,感觉还不错吧!

“有斐君子”,这个“斐”是形容君子的品德,包含内外两个层面,内外兼修,既修心,又修身,诚于中,而形于外。在《论语》里,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是指外在的文采或学问,“质”是指内在的品质和修养,文和质两个层面有机地结合,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做到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如果只按着人的本性去发展,而不用后天的礼仪和文化来规范和熏陶的话,人会变得很野蛮,像原始部落一样;如果只去提高自己的外在,光做学问,而不去陶冶自己的情操,也不会合乎时代,就会像历史一样,被翻过去了。所以“文”和“质”要达到平衡,相辅相成,不能一味地偏重一面,只去陶冶情操,而放弃了文化底蕴的熏陶,这样不行;只做文化,而放下品质的修养,这样更不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个高手一较高下,一般都会说“切磋切磋”,彼此交流交流。古代制作玉石,它有一个工序,先要找到含有宝石的矿石,然后再把矿石切开,这叫“如切”;剖开过后,才能找到那个宝石,然后拿个锉子把棱角给锉掉,这叫“如磋”;接着是精心地雕琢它,把它变成一件艺术品,这叫“如琢”。雕琢完过后,还要打磨,再抛光,最后宝石的款型和光泽就出来了,这叫“如磨”。这些工序完成过后,精致的钻石就制作出来了,《诗经》在说这个道理。如果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神,用在学问上,用在修养上,一定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是一种非常勇敢的行为。我们要有坚定的求学之心,做一个勇敢的人,成为有“斐”的君子。这样的君子是光明磊落的人,他们的胸怀非常博大。这样的人人们都喜欢他,爱戴他,并会把他记在心里,很难会忘记他。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曾子说如切如磋是做学问的态度,是为道的精神。今天我们走上修行之路,前期的修证就是如切如磋的过程,如切如磋过后,就能看到那个宝石,只有看到了宝石,我们才可以雕琢它。修行也是一样,只有见到本心,我们才可以修证它,曾子把这个称作道学也。在禅宗里,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认识了本心,就是如切如磋者,就是找到它了。道学就是要认识这个本心,这时才能为道,才能为学,才能为用,才开始走上修道之路。

今天在座的各位,你们晚上要不要回家啊?(众答:当然要。)回到家门口,要先开门,如果你忘记带钥匙了,你能开那个门吗?(众答:不能。)如果你想开门,首先要找到那个钥匙。如切如磋者,就是找到了那把钥匙。虽然找到了钥匙,你就能开门了吗?(众答:可以呀。)如果找到了你家的钥匙,却去开别人家的门,能不能开啊?(众答:那不能的。)所以你要找到那把钥匙,还要找到那个对应的门和锁,才能打开那个门。虽然你在外面找到一个修行的方法,只是拿到了一把钥匙而已,但这把钥匙不能开所有的门,也不一定能开你自己的门,是不是这样的?(众答:是的。)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你没有找到那把钥匙,还没有进那个门,你就没有修呢。只有找到那把钥匙,打开那个门后,才可以识自己的本心,悟后起修,踏上真正的修行之路,开始修证自己的人生,这时才是“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的阶段。

原本的毛坯经过雕琢,最后成为精美的宝石,这才是自我修证的过程,在佛教里讲,见道位和修道位,见到道后,才开始修道,最后才可以成道,圣人所讲的其实都是相通的。如果你想得道,却不见道、不修道,如何得道。“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就是见道;“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就是修道。这两个部分完成过后,才可以真正地得道。比如做生意,如果你看到市场,看到商机,就要去做啊,这样才能赚到钱;如果你看到市场,却不去行动,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其实为道和为商是一样的,一个懂得为道的人,必然是一个懂得经商的人。但是你的眼睛只能看到表面,却看不到深层次的规律,如果你洞察了深层次的规律,很多事情都能掌控,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接着曾子又说,如果最终要得到精美的宝石,既要精工细作,又要保持一份恒心,不可半途而废,不要半路退却,只有持之以恒,最后才有好的结果。这块精美的宝石戴在手上,你会非常绚丽,很有威仪,感觉会很美好。曾子的意思是说:当你修证自我,找到内在的瑰宝,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内在有恩,外在自然就有威,恩威并施,刚柔并济。通过这样的修证,成为一个有品德的君子,就不会被民众遗忘。

“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说一个人道德成功,人们就不会把他给忘了。怎么样才算道德成功呢?通过修证,达到最终的圆满。如切如磋者,是见道的状态;如琢如磨者,是自修的状态,自修完成过后,就是得道的境界,就是“道盛德至善”了。道盛就是道德成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你的内在达到了至善的品质,人民不能把你忘了。孔子被世人忘了吗?(众答:没有。)老子被世人忘了吗?(众答:没有。)释迦牟尼佛呢?耶稣呢?(众答:都没有。)我们的爷爷的爷爷还在不在?(众答:不在了。)被世人记得吗?(众答:忘了。)我们的祖辈,别人记不起来,甚至连我们自己也记不起来了。但是,圣人就不是这样,他们道德圆满,道盛德至善,造福苍生,恩泽四方,人民怎么会忘了他呢?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先王是谁呢?周文王和周武王。不要忘记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美好品德和他们对民众的恩德。不要忘记文、武二王的道德教化,要以他们为楷模和榜样,修证自己,奉爱行愿,为众生担当,提升自己的品德,达到“道盛德至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君子尊敬先王那些贤德的品质,会亲切的怀念先王的恩德。周文王和周武王德行品质非常高尚,他们让民众安居乐业,生活在这种圣王治世的国度里,非常的幸福,非常的快乐,民众有充足的物质,也有愉悦的精神。圣人的道德是圆满的,他们可以让贤德的人尊敬,也可以让普通的民众爱戴。不但君子会缅怀和尊敬那些伟大的先王,而且普通的人民也会怀念和感恩先王所施予的恩德,也很爱戴他们。就像现在的生活很富足,我们要不要感谢党啊?(众答:要的。)能让十几亿人口安居乐业,这是多么伟大的功业呀!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不能忘记他们的恩德。

“康诰曰:‘克明德。’”康诰是指当时周成王训诫康叔的那个诰文。这个诰文上提到“克明德”,克是做到、达到的意思,克明德就是达到明德境界。这里曾子又在强调人生的价值,人生最大的价值就在大学之道,就在明明德。曾子著作《大学》的目的,就是让你自觉,让你醒悟,让你得到自知之明,让你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要你慎独,达到明德的境界。让世人效法圣人先王,以达到这种内明的境界。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大甲是指商书《大甲》,大甲也是一个人,《大甲》上说“顾諟天之明命”,和前面的“克明德”的意思是相近的。当时伊尹下放大甲于桐,后来大甲反省自己所犯的错误,心存真诚忏悔之心,改过自新,伊尹用诫书告诫他“顾諟天之明命”,你要追念先王,以先王的成功做面镜子,随时随地反省自己,观照自己,要明了内在本存的德性。在《论语》里,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经常反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让每一个心念都归于善道,合乎明德之本相。禅宗所说的“一念回机,便同本德”,把这一念转过了,守住善念,善护念,随时观照自己,保持灵觉,才能明白这个天性,才能了知天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刚才说了“克明德”,现在提到“克明峻德”,峻是一个形容词,表达崇高伟大的意思,就是要达到内明的最高境界,回复生命本存的德性,臻达至高无上的道的状态。

“皆自明也”。无论是康诰,还是大甲,还是帝典,都是让我们做一个自明之人,都要从诚意出发,诚其意也,然后反观自照,反躬自省,随时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观照每一念是否合乎明德的品质,从而达到内明之境界,这样才算是一个明白人。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广福,你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广福答:有点想睡觉,走神了。)你是今天睡,明天睡,后天还睡,你准备什么时候醒过来呢?(广福答:虽然每天都会挨训,但是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改变。)说对了吧,你已经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明白了。商汤是一个明君,当时他看到了夏朝的腐败,看到夏桀的昏庸和暴政,起兵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他把夏桀当做前车之鉴,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他在洗手的盆里刻了这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洗手时就能看到,以此来勉励自己。“日新”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佛教里的精进。佛教有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精进就是恒持,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精是自己内在用功,“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让品质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接近道的本来面目,最后达到“道盛德至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