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和孩子一起成长:斯托夫人教子全集
10604000000027

第27章 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1)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只有在快乐、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才能健康、快乐。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世界上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了,她能够给你提供无穷无尽的知识。

——斯托夫人

斯托夫人经常带着女儿到郊外去游览,尽可能让女儿接触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事物,以从中受到教育。

在郊外,斯托夫人带着女儿或摘下一朵花、拔下一棵草进行剖析,或砸碎一块石头仔细观察,或窥视小鸟的窝巢,或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维尼芙蕾特尤其喜欢用显微镜观察它们。而且,还写了一些极其有趣的小文章。

维尼芙蕾特非常喜欢植物,她采集的标本堆满了屋子。她还通过与世界儿童的交流,搜集植物标本。她有一个压花册,里面珍藏着来自世界各地伟大人物和诗人墓地上以及古战场上的花卉。其中,最珍贵的是《奥雕邦花册》。

对于一些小虫,如青虫,维尼芙蕾特开始时非常害怕。后来,当斯托夫人告诉她青虫会变成美丽的蝴蝶后,她就不再感到害怕了。斯托夫人还和维尼芙蕾特一起观察蚂蚁和蜜蜂的生活习性,维尼芙蕾特对它们的集体生活很有兴趣。维尼芙蕾特还研究过黄蜂和雄蜂的生活,写出了许多散文。

维尼芙蕾特尤其喜欢甲虫,她看过许多有关甲虫的书。冬天,野外的甲虫都藏匿起来了,她就到卡内基研究所去研究标本。卡内基研究所的博物馆非常方便,斯托夫人每周都要带女儿去几次。在那里,维尼芙蕾特看到了世界各地的动植物,以及全世界各种民族的风俗、服装及生活用具,还看到了一些古今名画、雕塑等艺术品。

每年夏天,斯托夫人都要带着维尼芙蕾特到山里去野营,让她更加亲近大自然,研究大自然。有几年,斯托夫人一家就住在森林附近。在晴朗的天气,斯托夫人就会带女儿与佣人到树林中去游玩,给女儿指出各种树木和小鸟的名称,并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照片洗出来后,女儿还要给它们填上颜色。对维尼芙蕾特来说,这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在树林中,斯托夫人还教给女儿诗人歌颂自然的诗。维尼芙蕾特还在树林里绘画,以树木和鸟类为题裁写出各种散文。

在家里,斯托夫人让女儿养过金丝雀、狗、猫等动物。通过养动物,维尼芙蕾特做事时精神高度专注,并且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还因为养这些动物,维尼芙蕾特对其他动物也发生了兴趣。她经常跑到动物园去观看动物,用心研究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结果,维尼芙蕾特写了两本书,一本是《我在动物园里的朋友》,第二本名叫《和动物园的朋友聊天》。

在各种动物中,维尼芙蕾特尤其对鱼类感兴趣。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养了金鱼和鲫鱼。美国的几个大水族馆,她几乎都去看过。

在家里,斯托夫人还让维尼芙蕾特搞园艺,栽培花草和马铃薯等。维尼芙蕾特非常喜欢做这些事,每天给它们浇水、除草,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感到非常高兴和有趣。

有一段时间,斯托夫人一家住在弗吉尼亚海岸。因为海边有利于形成地理概念,所以斯托夫人就经常带维尼芙蕾特到海边去玩,和她一起拾贝壳,采集海藻,捉螃蟹,捡拾水母和海星等,并对她讲述这些海产品的故事。她们还在沙滩上做各种游戏,堆假山、凿人工湖、修湾、筑岛等。后来,斯托夫人把地球仪带到了海边,告诉维尼芙蕾特大西洋就在这里,欧洲和非洲就在那里,使她渐渐认识了世界地理。

此外,斯托夫人常带维尼芙蕾特到天文台去参观,指导她用望远镜观看天体,并给她讲解一些美丽的神话。这让维尼芙蕾特对天文学产生了极高的兴趣。不久,她就有了许多天文学者朋友。在马温特天文台工作的拉肯博士写的《在头脑混乱之中》一书,起因就是和维尼芙蕾特的一次交谈。

就是这样尽可能地让维尼芙蕾特亲近大自然,她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教育启示

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千变万化的自然景观、包罗万象的科学知识是大自然送给孩子的最好的健康营养品。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不仅可以健壮孩子的身体,扩展孩子的眼界,让孩子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而且可以让孩子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正因为此,斯托夫人不断让维尼芙蕾特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使她从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人是自然之子,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天法地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处世智慧。儿童教育也应则天法地,效仿自然之道。要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父母应以大自然为师,常带他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

延伸阅读

小童只有7岁,别看他年纪小,要说起玩游戏来,很多大人都自叹不如。现在,流行的游戏,不管是手机游戏,还是电脑游戏,小童都来者不拒。其中,小童最擅长的是当下风靡的“三国杀”。只要是“三国杀”,无论什么玩法,电脑上的、手机版的,以及大人在牌桌上一起玩的,小童都会。

每当谈起游戏,小童总是津津乐道,聪明劲十足。但是,说到其他,小童就不得不让人惊讶了。

有一次,妈妈带小童去乡下看望从未见过的姑姑。来到乡下,小童看到了许多与城市里完全不一样的景象。那天,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树林里有鸟儿啁啾,脚下溪水淙淙。妈妈问小童:“刚才是什么东西的声音?你们看见小溪在哪里?今天有风吗?”结果,小童只是不停地摇头说:“不知道。”

如今,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里,孩子生活在鸽子笼一样的居室里,很少有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的机会。他们已经习惯于从图画书、卡通片中去“了解”和“感知”那些并不真实甚至并不存在的世界,对于真正的自然界的感觉却迟钝了。尽管他们可从书本上知道许许多多生物植物的名字,尽管他们能够流利地讲述故事或表演各种技巧,但是他们的感性认识是非常浅薄的,他们的体验也是非常匮乏的。

除了因为现在都市建筑越来越星罗棋布,孩子玩耍的空间被蚕食这一客观因素外,孩子被剥夺远离大自然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学校,孩子坐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虽然有科学实验、思想品德课,但也是让孩子通过死记硬背标准答案,然后学会如何在试卷上拿到满分的。

另一方面,在家里,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包揽了一切家务活,甚至替孩子安排好一切,给孩子剩下的权力就是做作业。在假日里,孩子没有很好的活动场所,有的是引诱孩子上网玩游戏的不良网吧和屡禁不止的游戏厅。于是,一些父母又把孩子送到补习班进行文化课的补习,这也给孩子找了一个有人管的“安全”地方。

这样,孩子就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同时,他们将会渐渐失去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甚至丧失基本的生存能力。

为了弥补这种教育上的不足,最有效而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最形象最生动的教材,孩子可以感受到城市里永远感受不到的体验、学到教科书上永远学不到的知识。带孩子登山,可以让他领略山之险峻壮美,从而激励他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意志;带孩子去看海,可以让他感悟自然之伟大、个人之渺小,从而培养他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情操;带孩子游览古迹民居,可以让他了解历史与文化,从而启发他观察现在、思索将来……

教育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周围的世界,首先是那包含着无穷现象和无限美的大自然的世界,这个大自然是儿童理性的永恒源泉。”大自然中充满无尽的知识,父母要利用大自然教育孩子。

1.爱护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两岁左右的孩子常常问家长:“这是什么?”对孩子被大自然所诱发的好奇心,父母要倍加爱护,鼓励他思考和发问,尽力解答他的问题,引导他观察探索。父母要记住,千万不要不耐烦地应付,以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2.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走走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对孩子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更有着天生和自然亲近的本能,能够和大自然亲密对话。在他们的眼里小草是他们的朋友,蚂蚁是他们淘气的伙伴。因此,父母应尽可能给他们提供一些亲近自然的机会。父母可以带孩子去爬山,可以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可以带孩子到公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可以带孩子去农村参观农田;等等。

3.让孩子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

虽然生活在都市,但孩子还是可以在阳台上种一些简单的植物,如栽种绿豆芽。父母也可以让孩子饲养小动物,如果空间允许,猫、狗等很受欢迎,否则养小乌龟或小鱼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照顾动植物,他会体会到生命成长的可贵。

4.看与大自然相关的书籍或影片

大自然中的事物种类繁多,孩子不可能直接接触到所有事物。这就需要孩子看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书籍或影片。在孩子阅读书籍或观看影片时,父母也应参与其中,与孩子一起交流讨论。

5.注意渐进式诱导

让孩子接触大自然,父母最好先从家里的环境开始,再过渡到大自然环境。一般来说,在小婴儿到学步儿(2岁)阶段,父母可以先带他在阳台上看看绿树,接触自然光,再慢慢拉长时间进入小区,之后慢慢到其他不熟悉的地方去,对婴幼儿体能上的要求也应该逐步增加。

快1岁时,孩子就开始对外界感到好奇,1~2岁时,他就能认识一些图画、了解物体的意义,此时,父母可以带孩子到自然环境去亲眼目睹一些物体,加深他对事物的认识;2~3岁时,孩子语言表达、字汇能力已经增强许多,但父母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强记自然界中的景物,而应让他自己发掘他感兴趣的部分。

把孩子看做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

小的时候没给孩子应有的教育,他们怎么能健康地成长呢?这就像小树一样,小的时候没给它修剪枝叶,而期望它长大后成为栋梁之材,是根本不现实的。

——斯托夫人

一天,斯托夫人问邻居拉金斯太太是如何教育4个孩子的,拉金斯太太不以为然地说:“孩子就像小猪、小狗一样,给他们吃的,不让他们挨冻,就可以了,反正他们总会长大。”听到这样的回答,斯托夫人很遗憾。

与拉金斯太太不同,在维尼芙蕾特一出生,斯托夫人就把她当做一个会思考的人,给予她成年人般的待遇,让她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并尽量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女儿的自我意识能力。

当维尼芙蕾特几个月大的时候,斯托夫人就经常抱着她指认房间里的物品:指着杯子,告诉她“杯子”;看到沙发,告诉她“沙发”……在户外的时候,斯托夫人指着天上的白云,告诉她“白云”。总之,每看到一样东西,斯托夫人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它们的名字。这样,维尼芙蕾特从6个月左右开始就记得生活中的不少事情了。

维尼芙蕾特还在襁褓中的时候,斯托夫人就让她接触书籍了。斯托夫人先是给女儿读,然后让她看里面色彩鲜艳的插图。慢慢地,维尼芙蕾特爱上了读书和画画。

在维尼芙蕾特能走路以后,斯托夫人和女儿经常一起散步,她们会谈看到的树林、河流、花朵,以及沿途的房屋,甚至人们的着装。这些做法有效地培养了维尼芙蕾特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斯托夫人还鼓励女儿尝试用笔描绘她所看见的景象。在维尼芙蕾特不到两岁的时候,斯托夫人给她几支蜡笔和几张纸。结果,她能画上很长时间。

斯托夫人的教育效果很明显,当拉金斯太太的几个比维尼芙蕾特大很多的孩子还在无所事事玩泥巴的时候,维尼芙蕾特已经对天文学感兴趣,并开始自己研究行星了。

教育启示

如果育儿老师们对某些父母说“您应该把孩子当人看待”,肯定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我自己的孩子,疼不够,爱不够,家庭的未来都寄托在他身上,能不把他当人看待?难道我会把他当做小狗、小猫?”事实上,父母无论是对孩子的溺爱,还是对孩子的不闻不问,抑或是恨铁不成钢而对孩子滥施惩罚,都是让孩子失去了作为“人”权力和尊严。

孩子和成人一样,是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父母不能有意、无意地侵害他,而要科学地教育他,使他真正成“人”,成“才”,有自尊,能自强。

延伸阅读

一天,康康的妈妈找到育儿老师诉说苦衷:“我的宝宝是个小女孩儿,刚刚四个多月,按说这个时候正是宝宝最亲近我的时候,但她见到我就跟有仇似的。每次我喂奶给她,她都又哭又闹,而爷爷喂的时候她却很乖……”

四个月的宝宝为什么会逃避妈妈呢?原来妈妈在康康三个月大的时候,考虑到自己不久就要上班而无法继续喂母乳,便决定试着改用奶瓶喂奶粉,可是遭到了康康的坚决抵抗。有时,妈妈强行将奶嘴塞进去喂几口,康康很快又把奶吐出来,而吃上妈妈的奶就很好。妈妈既着急又心疼:“宝宝拒绝吃奶粉,我要是上了班,她还不得饿坏了。”于是,妈妈四处讨教“秘方”。有人说:“要让宝宝放弃吃母乳,实在没有办法你就往乳头上抹辣椒,孩子讨厌妈妈的乳头,就会老老实实地吃奶瓶了。”妈妈几经尝试,结果却导致女儿越来越“讨厌”自己。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呵护,但是许多父母常常只是从自己的愿望出发,而不顾孩子的感受,好心办错事的例子屡见不鲜。就拿康康来说,她刚刚适应了新的生活,却突然在吃奶这个重要活动中遇到了严重的挫折,她无从理解妈妈将要上班,只知道自己突然吃不到香甜的母乳了,而且最可信赖的妈妈给她带来痛苦(吃到辣椒),于是对妈妈产生了怀疑甚至恐惧。尽管爷爷的照顾可能不如妈妈温柔细致,但至少爷爷这里没有危险和痛苦。康康的表现实际上是在对妈妈提出严重的抗议和批判。

孩子是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否则,教育的结果就会事与愿违。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切记这条育儿思想,把孩子看做是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来教育。

教育建议

也许父母能理解和接受,把孩子看做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平等看待,但却很难做到,因为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总是柔弱的,什么也不懂。事实上,孩子并不是父母想象的那样脆弱,他们也不是什么也不知道,父母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片面认识。

1.转变传统错误观念

孩子需要管教,但父母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平等成员。父母应清除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毒,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通”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