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和孩子一起成长:斯托夫人教子全集
10604000000029

第29章 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3)

一个星期天,班主任来军军家做家访,给他的爸爸说他的数学考了69分。爸爸听了之后,很诧异,因为军军的成绩单上明明写着89分,怎么能成69分呢?望着军军低垂的头,爸爸一下子明白了。老师走后,爸爸拿出成绩单一看,6字上加了个半弧就成了8。儿子噙着泪说:“爸,就这一次,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爸爸本想狠狠教训他,看他有悔过之意,只说了一句:“考多少没关系,别骗爸爸。”军军使劲点着头。

从那以后,军军变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很快成了班上的尖子。爸爸感到非常欣慰,不禁自问:“孩子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变化?”

后来,军军的一篇作文在《学校与家庭》报纸上发表了,写的就是那次家访:“……我的脸发热,心发慌,而爸爸始终没提起这件事。谢谢您,爸爸,我知道您为了照顾我的自尊心没有告诉老师。爸爸,我再也不欺骗您了……”读着文章,爸爸流泪了。爸爸没有想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次信任,竟在孩子的心中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从这以后,即使军军做错了事,爸爸也很少板起脸孔训斥他。爸爸觉得,10岁的军军已经懂得怎么去做,怎样做才好。

现在,军军上初中了。他是班上的优等生,又是班干部。每次开家长会时,班主任总是告诉爸爸:“军军是我教学这么多年来所遇到的少有的好学生,他既能管好自己,又能帮助别人。”每听到这,爸爸心里总是感到无比自豪,也为自己对儿子的正确教育感到高兴。

在实际生活中,孩子有了错误,一旦被父母发现,心中一定会感到内疚,如果父母不依不饶,孩子的心里就会由内疚转变为抵触,相反,如果父母采取信任的态度,反而会促进孩子改正错误的决心。军军正是因为得到了爸爸的信任,才化信任和感激为动力,使自己积极努力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呢?“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只要孩子知错能改就好。有时,在父母看来是微小的信任,也许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尽管父母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不能放纵孩子,但一定要信任孩子。

教育建议

很多父母苦恼于孩子对自己不信任,不肯与自己沟通,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处理不好与孩子的关系,隔阂越来越大。如何才能让孩子信赖你,把你当朋友,更好地与你沟通?首先父母要信任孩子。父母与孩子彼此的信任,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纽带。教育孩子,仅仅有赞美和鼓励是不够的,孩子更需要被信任!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有位哲人说:“自信心是每个人事业成功的支点,一个人若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为动力,战胜各种困难,敢于夺取胜利。”正确看待自己的进步,要有成功的自信心。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引导孩子尊重别人但不迷信别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成功与失败。

2.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

当孩子有了错误时,不要用偏激的言辞去斥责,而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和孩子一起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指出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然后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特别是人生观和道德观正在形成中的孩子,有缺点、错误的可能性更大。做父母的要充分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引导他们正确对待错误。

3.为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一切,切忌热心包办和冷淡蔑视。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只要是有益的,父母要支持他去做。孩子缺乏经验和技术,有时失败了,或者有什么失误,这是正常现象。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父母应多进行安慰和鼓励,帮助他找出原因,使他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保护。

4.对孩子宽严相济

相信自己的孩子,父母既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随时给孩子引导和指引;又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伙伴,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尊重孩子的一切;还要给孩子确实到位的帮助,让孩子心里踏实,心理安全,健康成长。

5.要和孩子成为自己人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即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在对方看来,你是在为他们说话,这样你们的心理距离就会拉近,对方就会失去心理压力,不会存有戒心,双方就会产生感情的共鸣。这就是“自己人效应”。

如果父母高高在上,只把孩子看成一个单纯的教育对象,只能扩大自己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引起“自主逆反”,就更谈不上情感上的共鸣。父母应与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乐、痛苦、疑惑等,成为孩子的“自己人”,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他的,是能够从他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是和他站在同一个立场的。这样,孩子就会把父母当做值得依赖的人,进而敞开心扉,接受父母的教育。

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父母总是忙碌的,因为大人总是有事情要做,必须赶时间,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时间对于他们并不意味着什么,父母的催促常常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侵犯,仿佛自己正被逼迫着做一件事一样,在很多时候,这种被逼迫的感觉不仅不会让孩子快一点,反而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有意拖延,以表明自己有控制局势的能力。

——斯托夫人

斯托夫人和女儿维尼芙蕾特昨天约好今天一起去姑妈家,但此时女儿正在家门口和邻居的孩子玩游戏,玩得特别高兴。

准备好之后,斯托夫人叫女儿:“维尼芙蕾特,我们该走了。”

“到哪儿去?我不想去。”女儿头也不回。

“昨天不是和你说好了去姑妈家的吗?”

“知道了,我再玩一会儿。”

“再玩多久?”

“不知道。”说完,维尼芙蕾特又继续玩游戏。

斯托夫人等了一会儿,见女儿完全没有结束的意思,就又对女儿说:“维尼芙蕾特,我们该走了,不能再等了,否则到那里就太晚了。”

“再玩一会儿。”女儿还是这句话。

“不行,马上走!”斯托夫人冲过去拉起女儿的手,想硬把女儿拖走。

这时,女儿大哭起来。邻居的孩子也被斯托夫人的举动吓呆了。

斯托夫人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很不妥当,出于内疚,只好改变了态度,让女儿再玩一会儿。

斯托夫人对女儿说:“好吧,你再玩20分钟好吗?”

“好的。”女儿破涕为笑,又很投入地玩起游戏。

于是,斯托夫人一边看着表,一边耐心地等着女儿。

10分钟过去了。

斯托夫人说:“维尼芙蕾特,再过10分钟我们就出发,知道了吗?”

“知道了。”女儿回答道。

又过了10分钟,斯托夫人对女儿说:“维尼芙蕾特,时间到了。”

“妈妈,再玩5分钟好吗?”

“不行,我们说好了的,好孩子都会遵守约定的。”

“那好吧。”女儿再也没有玩下去的理由,于是就和斯托夫人出发了。

教育启示

父母经常催孩子“快点、快点”,但却没有想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有给孩子应有的自主权。然而,孩子都有不喜欢被别人强迫的心理,所以在父母强迫他做其他事时,就会与父母产生争执。维尼芙蕾特开始时不愿意听从斯托夫人,就是因为斯托夫人突然提出的要求在女儿看来是一种强迫。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时,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而是要给孩子足够的准备时间,尤其是心理准备时间,让他意识到目前的活动就要告一段落,接下来要做另一件事了。有了这种心理上的准备,孩子才容易接受父母的安排。后来,斯托夫人多给了女儿20分钟的游戏时间,并不时提醒她,告诉她讲信用的道理,使她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当最后的时间到来时,维尼芙蕾特才能果断地结束游戏,参与到事先约定好的行动中来。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反而会使他们加快做事的速度,因为孩子面对父母宽容的态度,反而会严格要求自己。

延伸阅读

平日,军军的爸爸妈妈都很忙。这个休息日,好不容易有时间了。于是,夫妻二人便商量好了带着孩子去公园游玩,想让儿子看“菊展”,教他识别、分辨不同品种的菊花,然后再去儿童游乐场玩。

一进公园大门,爸爸妈妈就催孩子快点儿走,可是军军却慢悠悠地东张西望看个不停。当军军看到道路两旁的青草,非常兴奋,于是就跑进去滚躺在上面玩了起来,玩得真开心啊!爸爸妈妈喊着让军军快走,军军死活不愿意。

原来的计划一下被打乱了,爸爸妈妈无可奈何地看着孩子。

其实,父母何必催着孩子去看“菊展”,何必急于让孩子知道那些有关菊花的知识呢?带孩子出去玩,重要的是让孩子用自己的步伐去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欣赏、思考。在孩子的眼里,周围的大千世界是那样的神奇奥妙,他们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孩子有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有孩子的想法,父母要尽量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要善于等待孩子,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教育建议

在生活中,许多父母常常埋怨孩子不听话,他们要求孩子听到自己的指令就立即行动,否则就要遭到训斥甚至打骂。不可否认,孩子的行为应该有所规范,到吃饭时间应该好好吃饭,到睡觉时间也该按时睡觉。但是,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情绪和情感,他们的行为不可能像机器人那样任凭父母按电钮操作。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情绪的支配,因此对他提出要求时,要给他一定的情绪转换时间,多等他一会。

1.事先提醒

当要求孩子做其他的事情时,父母要事先提醒他,让他有心理准备。例如:孩子饭前看电视,父母要告诉他:“快吃饭了,看完这一段就要洗手准备吃饭啦。”待电视看到一段落后,就让孩子转入到吃饭的准备工作中。否则,如果事先没有提醒孩子,而孩子又正在干他们喜欢干的事情,父母要求他们立即转入其他活动,就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与反抗。

2.事前约定规矩

在要求孩子做事情前,父母可以和孩子预先约定好规矩。这样,在孩子出尔反尔时,父母就可以反复强调“我们讲好了的”、“你已经答应妈妈了”、“好孩子说话要算数”,适当的时候还要给以一定的惩罚,如有一位母亲在孩子不按约定做事时会说“你要是这样,妈妈以后就不带你来玩蹦蹦床了”,且说到做到。其实,孩子也是很讲信用的,只要父母和他的约定是他已经同意的,他就会在父母提醒后按照约定去做。

3.多为孩子想一想

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气急攻心的家长,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事实上,责骂只会让事情越弄越糟。此时,父母应先冷静下来,尝试着多一分耐心,问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不那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当父母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4.跟孩子讲道理

在等待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根据实际情境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理心,让他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父母则可按照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孩子需要鼓励

鼓励能为孩子提供实现自我的机会。它能让孩子知道,他有能力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出贡献,有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及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鼓励能使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出积极的反应,也能使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拥有了这种能力,孩子才能在个人生活与社会交流中获得成功。

——斯托夫人

在维尼芙蕾特3岁的时候,她有一段时间似乎对画画失去了兴趣。斯托夫人对女儿的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因为她一向对画画很有热情。为了帮助女儿恢复热情,斯托夫人专门找她谈了一次。

“维尼芙蕾特,我发现你好几天没有画画了,为什么呢?”

听到斯托夫人的问话后,维尼芙蕾特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低下头不停地嘟囔。

“告诉妈妈,你现在是不是不喜欢画画了。没关系,如果你真不想画了,妈妈是不会强迫你的。”

“不,妈妈,我喜欢。”

“那为什么我现在很少见你画画呢?”

“因为……因为我,总是画不好。”

“不会吧,我看你一直都画得不错。”

“不,就是不好。”

“那么,把你的画拿给我看一下好吗?”

“不,那些画一点也不好。”

“没有关系,给妈妈看又不是给别人看,说不定我还能帮你呢。”

于是,维尼芙蕾特把她的画全都拿了出来,样子很难为情。

“哦,多美啊!这么好的画,怎么还说画得不好呢?”看了女儿的画,斯托夫人赞叹不已。

“可是,那个太阳画得不圆。不知为什么,我画圆的东西总是画不好,像小球呀、苹果什么的,我总画不好。”

“可是,这些东西没有必要画那么圆呀!”

“卡特就画得很圆,他还老嘲笑我呢。”

“维尼芙蕾特,我不是带你看过画展吗?你想想,有哪位画家把苹果、太阳这些东西画成正圆的呢?”

“没有。”女儿想了想说。

“对呀,那些艺术家都不这样做,为什么你非要画那么圆呢?好看的画,应该是生动又有感情的,而不是讲究线画得直不直,苹果画得圆不圆。只有绘图员才那么画,你又不是绘图员。”

女儿似乎没有听懂,只是奇怪地看着斯托夫人。

于是,斯托夫人又给女儿讲了画家和绘图员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她卡特对她的评价是不对的。斯托夫人还从女儿的每幅画中找出了优点。只见女儿睁大了眼睛听着,心头的疙瘩顿时解开了。

从那以后,维尼芙蕾特又恢复了对绘画的兴趣。由于消除了心理上的障碍,她越画越好。

教育启示

其实,对于维尼芙蕾特这样小的孩子来说,画得好不好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有信心画下去,而鼓励就是一种最好的解决方式。斯托夫人正是采用了适当的鼓励,而不是强迫的方式,给女儿提建议,讲道理,找她所画画的优点,终使女儿消除了心理上的障碍,又恢复了对绘画的兴趣。

当孩子遇到挫折、犯了错误、内心痛苦或没有信心的时候,许多父母通常采用指责或惩罚方式。殊不知,这是最愚蠢的做法。这种教育方式,最终只能导致教育的失败。相反,假如父母能给孩子一些温暖,并不失时机地鼓励他,那么他在鼓励之下则会把原本做不好的事做好,把做得好的事做得更好。

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分。”鼓励能传递给孩子爱的信息,让他们知道自己很棒;鼓励能使孩子认识到有了问题行为,并不能代表他们的为人有问题;鼓励能让孩子知道他们的价值在于自己的独一无二……孩子需要鼓励,父母要多多鼓励孩子。

延伸阅读

每次参加完家长会后,妈妈总会对儿子说一个善意的谎言。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妈妈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妈妈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