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妈妈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这的路上,妈妈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妈妈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妈妈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儿子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妈妈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妈妈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老师叫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
临别,妈妈去问老师。老师说:“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但是,妈妈仍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儿子正在等她。路上,妈妈扶着儿子的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妈妈有一种预感,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妈妈的手中,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一句鼓励的话,可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一句负面的话;可刺伤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故事中,母亲每次说给孩子的话虽然都是谎言,却是最善意的鼓励。正是这一句句善意的谎言,使儿子找到了自信,燃起了他心中的希望,激起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获得了成功。
善意的谎言,是善意的。它是人生的滋养品,它是信念的原动力,这是燃起希望的火焰……它让人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它促使人坚强执著,不由自主去努力去争取;它可以让人重拾自信,有时还能救活一个即将精神崩溃的人……它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是给他人的一种精神鼓励。
对孩子诚实固然重要,但是有时候为了孩子的幸福和希望,父母可以适度地撒一些谎。这种谎言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鼓励孩子获得自信,刺激他战胜困难,追求成功。
教育建议
鼓励是什么?也许大多数父母会认为鼓励就是说一些好听的话,夸奖一下孩子。其实,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鼓励孩子表现在方方面面。
1.满足孩子基本需求
对于孩子而言,满足他的基本需求是最重要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要给予孩子持续稳定的爱,尽量满足孩子一切的身心需要,这将有助于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的年龄越小,对大人的依赖就越强,这就要求大人要不间断地频繁地出现在孩子身边,随时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孩子,我在乎你。”
2.给孩子来个拥抱
当孩子需要拥抱的时候,记得要随时张开双臂,全心全意地将他抱在怀里。要知道,孩子要求拥抱是在寻求安全感,是想通过和爸爸妈妈的身体接触来获得一种亲密的感受。拥抱之时交流的不仅仅是体温,更重要的是无形的情感交流。
3.摸摸孩子的头
当孩子情绪沮丧的时候,摸摸他的头带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安慰意义,他肯定能真切地感受到。
4.多多鼓掌
当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适时地给予掌声并配合称赞的话语,如“进步真快呀”、“做得太棒了”等,这样对孩子的激励会更大,孩子能感觉到更多的认同和自豪感。
5.奖励孩子与成绩无关
“儿子,你这次考了100分,真不错!好好奖励你一下,今天带你去吃肯德基!”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你是不是经常用类似的方式奖励他?你是否想过这种方式存在误区?其实,当你这样说的时候,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他会觉得,我只有考100分时,爸爸妈妈才爱我。
所以,在奖励孩子的同时,你还应该告诉孩子:“孩子,我好欣赏你勤奋的品格。”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爱他,和他考100分没有关系!
6.100%的鼓励方式是不对的
事事都能得到鼓励的孩子确实充满自信,但反思的能力差,明显缺失抗挫折能力。对于表扬和批评,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适合比例。外向的孩子,天生就是顺毛驴,越夸进步越快,最佳表扬和批评的比例有的高达9:1;而内敛一些的孩子,自己心理比较有数,这个比例就会低很多,差不多是7:3。所以,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特点来调整自己的表扬次数。
7.鼓励技巧需要不断学习
随着孩子年龄增加,父母的鼓励技术也要有所提高,鼓励方式应该多元化起来。言语,书信、拥抱、亲吻、一个孩子喜欢的小玩具、哪怕是一道奥数题都可以当做鼓励元素。
孩子需要有规矩约束
每个人的行为都要受一定的行为规范的限制,不能无视别人的利益为所欲为。约束孩子就是通过讲清道理,设定并实施行为规范来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这种道理,往往能使他乐于接受约束,这种效果是惩罚不可能达到的。
——斯托夫人
一次,斯托夫人正和丈夫商量事情,5岁的维尼芙蕾特走过来大声嚷嚷,要斯托夫人给她讲故事。
斯托夫人严肃地对女儿说:“对不起,维尼芙蕾特,妈妈正在跟你爸爸商量事情,你能不能等一会儿。”
但是维尼芙蕾特依然大声嚷嚷,根本不理斯托夫人的建议,还不时打断斯托夫人和丈夫的谈话。
斯托夫人生气地说:“维尼芙蕾特,我说了,你要等我们商量完再来找我,如果你同意,可以在旁边听我们说话,否则请你离开。”
但维尼芙蕾特一点都不听话,还是继续捣乱。这时,斯托夫人不再说话,虽然心里很生气,但还是很平静地把女儿带到另一个房间。
斯托夫人和丈夫说完话,就找到女儿,并对她说:“好了,我现在可以给你讲故事了。”
“太好了!快讲,快讲。”维尼芙蕾特拍着小手现出兴高采烈的样子。
斯托夫人说:“我认识一个和你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和你同样的聪明,活泼可爱。有一天,爸爸妈妈正在商量圣诞节怎么过,还打算给这个孩子买一棵很大的圣诞树。这时,孩子走过来无理取闹,不仅打断了爸爸妈妈的谈话,而且还要吵着去公园里玩,妈妈不停地向他解释说等一会儿,等大人商量完事情后带她去玩。可是这个孩子非常任性,无论妈妈如何劝说就是不听,而且又哭又闹。妈妈没办法,只好放下正在商量的正事带着他出去玩。可是,第二天圣诞节到了,妈妈发现自己忘了给孩子买圣诞树。结果,这个孩子没有得到圣诞节礼物。你说,这应该怪谁呢?”
“当然怪那个孩子,谁让他打断了爸爸妈妈……”维尼芙蕾特说到这里,捂住了自己的嘴,不好意思地笑了。
教育启示
如果去问一些父母,要是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办?肯定很多人都会说:“揍他。”惩罚孩子真的有效吗?当然无效。许多生活实例说明,用惩罚来表明父母的权利,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只能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厌恶情绪,从而采取对抗的姿态。现在,叛逆的孩子越来越多,就和父母不恰当的惩罚有关。
孩子犯错,当然不能不闻不问,但不能对孩子进行过多惩罚。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成熟,没有经验,很多事情需要父母的引导。孩子年龄虽小,但心理是健全的。假如孩子意识到父母尊重他,他是很愿意接受教育的。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越来越懂事,他需要的是更有说服力的道理,而不是以权威姿态实施压制和惩罚,他需要尊重。而给孩子制定一些有效规矩就是一条有效避免孩子犯错的途径。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不同与惩罚,惩罚针对的主要是孩子本身,而规矩却针对有效地纠正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行为规范,孩子做事时心理就会有度,以至少犯错误、不犯错误。
延伸阅读
果果上幼儿园一段时间了,老师经常对妈妈说:“果果总是坐不住,上课时东张西望,小动作特别多,经常做恶作剧,欺负小朋友,不随他的意愿就大哭大闹,有时躺在地上不起来,影响班级正常活动的进行。”
妈妈说,有了果果她就不上班了,自己很尊重孩子,怕阻止孩子会给他带来痛苦,就比较随着他的性子做事。
现在果果很好动、坐不住,不符合他的要求他就闹脾气。妈妈担心果果得了多动症,就带他去看医生。看到活泼、好动的果果,医生并不认为他患有多动症。医生说,果果之所以好动,是父母从小对他“管”得不够,当他出现不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时,父母没有给予积极的约束。
妈妈终于明白,果果在家里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经常率性而为,养成了不讲规范的习惯。为此,妈妈后悔不已。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说“要让孩子自由成长”“要让孩子为自己做主”“大人要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等,这些话听起来很美妙,似乎是对孩子的尊重,事实上是对孩子的另一种不负责。从果果的行为可以看出,孩子在幼儿阶段不但需要尊重鼓励,同时也需要积极的规范约束。
孩子的需求值得我们尊重,但切不可放纵。如果父母细心发现,孩子的要求往往随意性很强,大多是听凭自己身体的感觉率性而为。孩子的这种完全自我的需要,和社会的理性化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这非常不利于孩子今后的社会生活。孩子还没有能力管理自己,这时就需要父母帮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
积极的规范约束是对孩子不规范的行为提出肯定的、正面的要求。为此,父母要利用积极的规范将孩子那些随意的、主观的、自发的“我想要”转换为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规范的客观的、自觉的需要。
教育建议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需要规矩约束,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规矩,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给孩子订立规矩,道理也一样。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不给孩子订规矩,受害的不仅是父母,更殃及孩子本身。那么,父母怎样给孩子立规矩呢?
1.信号要明确
“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等等。告诉孩子这些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那样做的后果。
2.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如果父母说“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诸如这样的话会使孩子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
3.规矩要简单易懂
孩子的理解能力比较肤浅,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所以,给孩子立的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或“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等。
4.规矩要坚决遵守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例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5.规矩可以改变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可以“放宽政策”。例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这会减轻孩子的一些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
让孩子放纵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父母要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
6.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父母不要以成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而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自己身上泼水或是什么的,是不是非常好玩的事情。这样,父母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7.适可而止
纪律严明并不意味着苛责甚至虐待。父母不管是制定规则还是实施惩罚,都应该心平气和,饱含关爱,注意别胁迫和恐吓孩子。
惩罚也不要过分。别老想着“该怎样才能教训教训这小子”,要多想想怎样能帮助孩子达到父母的期望。记住,纪律严明的目标不是权力与控制,而仅仅是为了教会孩子如何在生活中有所成就。
另外,在“教训”孩子之后,别忘安慰安慰那个“受伤的小心灵”,告诉他尽管你不喜欢他的行为,但你依然爱他。
8.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机会
孩子天生喜欢做决定的感觉。如果父母能在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给他决定的机会,他就会非常高兴。例如:让孩子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早餐吃点什么等。对于像打针吃药,上车出发这种事,父母应当坚持立场。但是,如果孩子执意要穿一身古怪的衣服出去玩,或者阴天戴顶遮阳帽的话,父母最后忍一忍,既然你希望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就把权力“下放”得彻底一点。
9.把“NO”留到最关键的时候再用
什么是最关键的时候?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当孩子马上要咬别人的一刹那。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总把“不”字挂在嘴边,他听多了一定会烦,很可能加剧他的抵触心理,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10.选择合适的措辞
“公平”和“信用”这类词对孩子很管用,父母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例如:当6岁的儿子坚决不肯清理桌子时,你可以说:“大家都为打扫房间出了力,你不干你那份活,不公平。”或者提前警告,对你5岁的女儿说:“你打算啥时候把玩具收好啊?”如果她说晚饭后会做,却没有执行,你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你没守信用!说好了要做的,现在要说到做到。”
另外,父母可以表示惊讶。当孩子胡闹时,父母往往会说“又来了”或者“你老改不了”,然而更好的方式是表现出不解和惊讶。父母可以说:“你最近表现好多了,我可真没想到你会打小朋友!我知道你喜欢小明,你心里肯定不想这么做的。”
绝对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有一颗稚嫩的心,必须小心呵护,尤其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斯托夫人
一次,斯托夫人带着女儿维尼芙蕾特和一些朋友去郊游。由于是春天,大家都穿上了轻便的春装。可是,维尼芙蕾特却坚持要穿她那件绿色的大衣,因为她觉得那件大衣好看。
斯托夫人告诉女儿:“现在早已过了冬天,天气热了,如果你穿大衣出去,会捂得很难受。”维尼芙蕾特仍然固执己见,不肯采纳斯托夫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