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和孩子一起成长:斯托夫人教子全集
10604000000031

第31章 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5)

到了游玩的地方,别的孩子都穿着轻便的衣服,只有维尼芙蕾特一个人捂在厚厚的大衣里。在温暖的天气下,维尼芙蕾特热得满头大汗。这时,她注意到其他孩子在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她。

于是,维尼芙蕾特对斯托夫人说:“妈妈,我的肚子有点疼,我们回家吧。”

“啊,春天真让人舒畅!”斯托夫人知道女儿的意图,她是想找借口离开,便装作没有听到,自言自语地说,“那些孩子穿的衣服多么轻松啊!”

接着,斯托夫人低头对女儿说:“我想你也许会改变主意的,所以我把你的春装带来了,想不想到林子里去把它换上?”

维尼芙蕾特的脸上顿时轻松地开朗起来,她亲热地吻了斯托夫人,并要斯托夫人带她到林子里去换衣服。

教育启示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敏感的自尊心。孩子渴望被尊重,被承认,父母应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斯托夫人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不伤女儿自尊的情况下帮她摆脱了尴尬的处境,这样不仅使得女儿因为摆脱困境而高兴,而且使女儿感激斯托夫人的做法,以后也不会再那么固执了。

可见,如果父母知道了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就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品质,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然而,许多父母往往会在不经意之中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的确令人遗憾。

有些父母很注意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当孩子对自己有叛逆举动时,就会大发脾气,可是当孩子觉得委屈了或伤了自尊时,他们却会认为,孩子嘛,那么小有什么自尊。甚至,有些父母还有意去伤害孩子的自尊,以此作为惩戒手段。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因为不仅对孩子没有好处,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试想,如果斯托夫人不给女儿带春装,而是让她忍受大衣带来的痛苦和其他孩子的好奇眼光,或者当众嘲笑她,那么一定会伤了女儿的自尊心。这样一来,维尼芙蕾特虽然不会像以前那样固执了,却很可能以后做什么事都不敢自己作决定,从而会削弱了她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尊心绝对不可以随便伤害,任何有责任心和爱心的父母都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延伸阅读

豆豆正在客厅吃饭,他一边吃,还一边玩他手中的玩具。

吃了很久,豆豆一碗饭还没吃完。爸爸看着就心烦了,便冲着豆豆恨恨骂道:“你怎么每天都这样!一碗饭从热的吃到冷的,一边吃饭还一边玩,难怪你在孩子园吃饭的时候拿不到笑脸。”

听到爸爸的训斥,豆豆放下手中的玩具,呆呆地坐在那,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爸爸的话把豆豆给伤着了。

看到豆豆要流眼泪了,爸爸最不想看到儿子这个样子,便转身走开了。

妈妈很疼爱豆豆,看到豆豆的爸爸在责怪孩子,赶紧走到豆豆身边,蹲下身子把豆豆搂在怀里。

妈妈一边帮豆豆擦干眼泪,一边安慰着豆豆说:“宝宝,妈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你会努力做得更好的,对吗?”

看着妈妈,豆豆坚定地点了点头。

接着,妈妈坐在豆豆旁边,给他鼓劲。

很快,豆豆就把剩下的半碗饭吃完了。

当豆豆放下碗筷的时候,妈妈为豆豆突出的表现鼓起掌来:“豆豆,你真是太棒了!妈妈发现你这次吃饭比之前快了很多,你知道为什么吗?”

豆豆不好意思低下头,轻声回道:“因为我没有一边吃饭一边玩。”

“真好,宝宝你说的没错。如果你吃饭的时候去做了别的事情,就会影响你吃饭的速度。”妈妈为豆豆竖起了大拇指,“妈妈相信你会改的,因为你不想每次都做最后一名,对吗?”豆豆高兴地点点头。

第二天下班后,妈妈刚进家门,豆豆就冲过来,让妈妈看他额头上贴的笑脸。因为豆豆吃饭速度明显比之前快了很多,老师给了他一张笑脸作为奖励。

这时,孩子开心地笑了,妈妈也笑了。

面对豆豆一边吃一边玩,爸爸的教育方式是训斥,妈妈的教育方式是鼓励。结果,爸爸失败了,而妈妈成功了。妈妈理解尊重豆豆,通过鼓励,使得豆豆坚信自己一定不会像爸爸形容的那么差,所以他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毛病;而爸爸忽略了豆豆的自尊心,通过训斥,使得豆豆不但不再吃饭,心灵上还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可见,父母要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或错误,一定要在理解尊重孩子。

很多时候,父母会把孩子的自尊忽略。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就会充分发挥身为家长的权威性,把孩子训得眼泪汪汪,连头也抬不起来。殊不知,这些言行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会给孩子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当遭到父母责骂时,孩子心理上会受到很大伤害,会感到紧张、恐惧、没有安全感,从而产生自卑感,并对父母渐生敌意。另外,父母的责骂又在潜移默化着孩子,使得孩子会对他人产生莫名的反感,待人冷漠、粗鲁而不怀好意。父母要谨记这些伤害,给孩子保留最基本的自尊心。

教育建议

孩子的自尊心一旦被摧毁,便很难重建。而一旦孩子丧失了人最宝贵的羞耻心与尊严,他们长大后便很难有什么成就与作为。孩子年龄小,自尊心正在形成和发展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自尊心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应积极培养和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而不是愚蠢地去伤害。

1.对孩子的爱不讲条件

在表达对孩子的爱时,父母常会说“你做得真好,妈妈喜欢你这样”,“你这次真聪明,爸爸为你感到骄傲”等诸如此类的话语。事实上,这种言语鼓励方式是不对。因为在孩子的心中,父母说此类话的潜台词是:“如果一旦表现得不好,爸爸妈妈就不会再喜欢你了。”在孩子看来,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父母这种有条件的爱,往往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随外在事件的波动而改变。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成一个一旦事情发展得顺利就得意自满,不顺利时就会变得自暴自弃的人。这其实就是一种不自尊的表现。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只要经过努力,就算失败了,爸爸妈妈还是会以他为荣。当孩子知道自己生活在父母的这种不讲条件的爱之中,他就会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去爱,他是有价值的,从而充满自信和有尊严感。

2.不要过分宠爱孩子

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会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溺爱教育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父母采用。有些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有求必应,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其实,这种教育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发展。

在溺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被父母的爱包围着,脱离了实际的生活规律,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受到过批评和挫败,使得他们产生了优越感,形成了骄傲心理。而孩子的自尊心是在日常生活中与伙伴、老师、家人交往的过程中,在各种有成就感或有挫败感的事件中锻炼出来的。溺爱让孩子的自尊心得不到很好锻炼,而变得很脆弱,一旦受到外界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挫败,自尊心就会大大地受到伤害,很难接受挫败。

虽然对孩子的爱是不讲条件的,但却不能过分宠爱。

3.批评要有技巧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不批评是放纵、娇宠。但是,批评要有技巧。

(1)就事论事,不翻老账。动辄翻老账,这样会很伤孩子的心,孩子自然是不会接受的。以前做错的事已经批评过了,父母不要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永无法翻身。

(2)先褒后贬,奖惩结合。孩子不是从小到大都只做错事,不做好事。如果父母只针对眼前的错事指责他,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就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大人眼中只看到他不好的行为,似乎大人并不了解他整个人,孩子努力把事情做好以后,往往需要我们的赞扬。同样道理,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也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光把眼睛盯住他的错处。需要强调的是,有时候孩子犯错误是为了做好事而“过失犯错”的,这样就更应该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3)言语激烈,爱抚有加。在严厉批评孩子时,父母要有意识增加对孩子的身体接触,但绝不是打孩子。例如,在批评孩子时可以搂着他的肩膀说话,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这样,父母的批评就能达到恩威并施的效果。

(4)批评过后,感情依旧。在批评过后,父母不要一直板着脸说话或不理睬孩子,而是要表达对孩子的感情依旧,结束语要充满对孩子的爱。例如:“好啦,这件事情就过去了,以后一定要注意哟。去玩吧!”如果本来打算和孩子一起出去玩,或者一块儿干什么的,父母也不能因为孩子今天做错事而改变计划。总之。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就应受到批评,但父母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爱他。

4.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命令

父母对孩子采取过多的命令会对孩子自尊心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父母总是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让孩子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思做事,毫不理会孩子是否对这些事情感兴趣。若孩子的行为不符合他们的想法,他们则会命令孩子停止,再命令他们改正过来。这种教育方式丝毫没有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没有顾及到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一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发展。

所以,父母要尽量减少对孩子的命令,应该给予孩子适当选择的权利,如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房间的摆设、衣服的式样、喜欢的朋友等。父母还要记住,在孩子做出选择后,就不又要再去推翻他的决定,否则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5.不拿孩子和别人比

“为什么你不能多学学明明呢?”诸如此类的评论只会让孩子备受煎熬,把他往羞辱、嫉妒、争强好胜上引。这种教育方式是对幼儿的自尊心伤害最直接的。长期或者经常对孩子采用这种教育方式会给他形成“我比别人差”的潜意识,使他的自尊心处在一个受伤的状态。处在受伤状态的自尊心已经是不健康的了,又该如何良好发展?所以,父母不要总是拿孩子与别人比较。

怜悯之心会害了孩子

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过多的怜悯和帮助,往往会使孩子丧失信心,停止努力,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斯托夫人

在一次车祸中,维尼芙蕾特的好朋友米娜失去了一条腿。从医院回来后,她必须拄着拐杖走。

在住院期间,米娜学会了怎样照顾自己,怎样借助于拐杖行走。医生还特意嘱咐她母亲,要她鼓励米娜自己照顾自己,不要为她做太多的事。可是,慈爱的母亲却为女儿而伤心,总想为女儿做点什么来安慰自己,从感情上对女儿进行补偿。于是,她把女儿自己能干的事几乎全包了。每天,米娜的母亲为她换衣服、洗澡、洗衣服,把饭送到她的房间里,有时还替她梳头。

母亲做得越多,米娜做得就越少。米娜做得越少,对自己就越没有信心。渐渐地,米娜只想待在自己房间里,什么事也不想做。她从一个爱笑、勇敢、羞于照顾自己的孩子变成了脾气乖张、喜欢叹气的孩子。

有一天,斯托夫人看望米娜,她把自己的苦恼告诉给了斯托夫人,并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用的人。

听米娜诉说了自己的情况后,斯托夫人找到她的母亲,劝说:“你不应该把女儿当成一个废人对待,应该让她做一些她自己能做的事,也许那样会对她更有好处。”

在斯托夫人的悉心劝说下,米娜的母亲终于接受了斯托夫人的建议,给女儿安排了刀力所能及的事,并经常鼓励她,让她逐渐树立起了信心。

当斯托夫人再一次看望米娜时,她不仅恢复了往日的开朗,还学会了从前不会的技能,拉小提琴。由于不便出门,米娜在那段日子里就开始学习小提琴,而且进步很快。

后来,米娜还以小提琴手的身份参加了纽约的音乐节,并获得了优秀奖。

教育启示

怜悯之心,就是对肉体或精神上遭受痛苦的人,及不幸的人表示的同情之心。怜悯是人性善的一种表现。但是,怜悯对孩子是有害的,即使这种怜悯是无可非议的、可以理解的。

对于身体有残疾的孩子,父母自然会生起怜悯之心。但是,父母应当克制这种怜悯,因为它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为自己的处境担忧。经常受到父母的怜悯,孩子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如何用毅力来恢复健康,照顾自己,而是不断地寻求慰藉、帮助,似乎只有当父母围着自己团团转时,才能填补自己内心因恐惧、自怜引起的空虚。

其实,从本性上说,孩子是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与困难搏斗的,他们要用奋斗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如果父母或旁人一再怜悯或过多帮助孩子,孩子往往会丧失信心,停止努力,这对孩子身体恢复极为不利的。这就是为什么专业医护人员并不事事呵护孩子,而更注意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的原因,可这常常被不理解的父母认为是冷酷和缺乏爱心。

孩子的人生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做父母的都希望他们能幸福健康地生活。身体上的缺陷无法弥补,但如果他们有强健有力的精神支柱、健康的心理、战胜困难的毅力与决心,不自怜自惜,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后,会比在父母怜悯、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有能力和幸福得多,父母对他们的爱的意义也表现得要深远得多。

延伸阅读

有一天,威威在和小朋友做游戏时不小心扭伤了脚。他本来是在游戏中经常获胜的,现在却因为脚扭伤,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参加小朋友的游戏了。因此,威威很难过,母亲也替他着急、难过。

母亲经常对儿子说:“我知道你的心情不好,我也为你难过。为什么偏偏是你受伤,这也太不公平了。”每次说到这,母亲还会伤心落泪。

后来,威威的脚伤好了。但是,他再也不愿意与小朋友做游戏了,即使参加了游戏也无法获胜了。威威说:“我害怕我的脚再扭伤。”

威威受了伤,不能和别的孩子玩游戏,失望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但脚伤会很快痊愈。假如母亲能够保持冷静,就可以帮助威威正视现实,让孩子从受伤中变得勇敢起来。不幸的是,母亲比儿子表现得还要沮丧。在母亲的影响下,威威感觉脚受伤是一件难以克服的事。所以,当他的脚伤好后,因为害怕脚再次受伤,而不敢参加小朋友的游戏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许多事情的态度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如何对待挫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孩子遇到不顺的事情时,如果父母对他表示怜悯,认为他真是可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孩子就更加为自己感到难过,这无疑会加深孩子对自己遭遇不幸的感觉。孩子会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受到安慰和补偿,生活欠了他一笔债,父母应当来偿还。这样,在他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坐以待毙,或向他人转嫁自己的苦恼。最糟糕的是,这种挫折在情绪上的反应会不成比例地加大,一个小小的挫折,孩子感受起来就像他的整个生活都被破坏了一样。如果这种感觉积累起来,当意外的、更大的事情发生时,他可能变得怨天怨地,毫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