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和孩子一起成长:斯托夫人教子全集
10604000000036

第36章 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10)

现实中,一些父母因为工作忙,最初只是无意识地无暇顾及孩子的所思所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习惯,与孩子之间无话可说,或者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慢慢地,两代人之间因为互相不了解而频频产生误解并逐渐产生隔阂。于是,父母经常会这样抱怨:“孩子什么事也不愿和我们讲。”而孩子却诉苦说:“父母不理解我们的需要,他们想说的就说个没完,而我想说的他们却心不在焉。”

其实,孩子是有许多事情、感受很想跟父母说的。他们有欢乐、有苦恼、有意见没有得到及时的交流,主要责任还在于父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没有认真地或不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天天之所以脾气暴躁,主要原因就是妈妈对她无视,不去关注她,甚至对她施行粗暴的行为。

相信每一个家庭的父母都是愿意了解自己的孩子,愿意把孩子教育好的,天天的妈妈也不例外。但是,往往许多父母会像天天妈妈一样,并不懂得了解孩子,也缺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究其根源,就是父母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父母最容易忽略也最难以接近的,而只有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才能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父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将孩子置于“受教育”与“服从”的地位,而要与孩子平等交流,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

教育建议

大人和孩子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如果说大人的世界是现实的陆地,是显而易见陆地上的一切事实,那么孩子的世界就是海洋,是海底里那一切隐蔽的存在。陆地上有的,海洋里也有,但其中有着差别。有些事情在成人看来是变形的、错误的、甚至荒唐的,在孩子眼里却是真实的和正常的。这就造成了成人对孩子的不理解,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父母应从“陆地”走向“海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孩子的心里,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然后引领着孩子从“海洋”走向“陆地”,让孩子得到发展,健康地成长。

1.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刚开始做父母时,因为孩子小还不会说话,父母应柔声细语地对孩子多说话,使孩子从父母的言语中,得到爱的传递并学会说话。等到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表述时,父母则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多说转为多听。

在与人交往中,一些人习惯将谈话对象当成听众,而不会注意把自己摆在听的位置,这实际上是最不明智的做法。长此以往,这些“不愿意”或者“不会”做听众的人,就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的。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希望做孩子的朋友,就更是要学会听而不是一味地说。试想,你不能听到孩子说什么,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你不给他说话的机会,他心里的话怎么说得出来?你又怎么能了解他、帮助他、管教他?

当然,这里所说的“听”,也是有讲究的:

当发现孩子需要向自己说出什么时,父母一定要以关注的眼光鼓励他,让他没有顾忌地说完想说的话。这种时候,无论父母有多忙,都应停下正在做的事面向着孩子,保持目光的交流。

在仔细听的过程中,父母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嗯……”“是的……”等来表示自己对他说话内容的注意。在听的过程中,父母还要不时地总结、重述或复述孩子所讲的关键内容,包括他的感受以及导致这种感受产生的原因,并用语言对他的所说、所想做出及时回应。与此同时,父母可以不时地、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不仅表示你对孩子的讲述的重视,还能帮助孩子理清思路,提高孩子的表述能力。

在孩子幼小时,父母千万不要以忙为借口,或者以他不懂事而忽略他说话的愿望。因为孩子玩性大,你说等你忙过了再听他说,可是等你空下来时已经时过境迁,加之小孩忘性大,他可能忘了要说的事情,或者他已经没有要给你说的兴趣了。更糟糕的是,越小的孩子心理越脆弱,或许你某一次无意识的忽略,就会铸就他“不爱说话”的性格,使他变得“不会”说话,这是多么让人遗憾的失误。

2.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

父母与孩子间加强思想上的交流,不仅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真正动机,也可使孩子体谅父母的疾苦,逐步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学会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

3.多观察孩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为心声……孩子的语态、动作或多或少可以反映出孩子一定的思想。另外,孩子的课本、作业本、听课笔记本上的涂涂画画也是他们心灵的独白。父母从中可以了解到不少信息。更重要的是,父母还应有意识地观察孩子经常交往的朋友。

4.扩大信息来源

父母经常到学校去走走,向班主任或科任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怎样,与同学相处怎样,能不能接受老师的教育等,这些信息通常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思想状况。

5.孩子犯错,不要急于批评

孩子犯错,父母不要急着下结论批评,要先听孩子解释。在孩子讲的过程中,父母最好不要打断,即使有问题也要等孩子讲完,才心平气和地提出问题,听他解释。要知道,孩子做错了事情,他也会在对父母“循循善诱”的问题中,认识到自己错在了哪里。反之,如果做父母的一开始就以自己的方式认定孩子错了,就开始批评,甚至训斥,孩子不仅会产生抵触情绪,听不进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以后也懒得给父母说、给父母解释,从而对父母封闭自己。

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时,当孩子主动告诉父母做过的错事,父母更是要注意表扬孩子的诚实,然后根据实情和他分析,指出这件事情错在哪里。

6.注意为孩子保守秘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秘密,或一些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事情,孩子也不例外。由于孩子年幼未经事故,许多在成年人看来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因此,父母在与他们相处的时候,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所遇到的事情,学会先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即便是一些关于孩子“好笑的”“好玩儿”的事情,父母也不要轻易说给别人听,否则他会认为自己随时都会被“出卖”,从而对父母隐瞒自己的所有。

如果父母无意中向别人透露了许多孩子的“秘密”,父母应赶紧找适当的机会与孩子交交心,真心诚意地向他检讨并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向他保证以后一定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做后,孩子就会原谅父母的过错,还会更加相信父母,认为父母是自己最亲近、最依赖的人。

时时处处做孩子的榜样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优秀、健康、快乐、聪明和有礼貌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必须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斯托夫人

在维尼芙蕾特出生后,斯托夫人对自己的行为、语言都做了严格的要求,从行走的姿态,到着装的搭配,再到接待客人时的礼仪,哪怕是一些读书的小习惯,她都尽量让自己做到完美,以维护她作为母亲的榜样形象。

为了让维尼芙蕾特爱上读书,斯托夫人在女儿两三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她读书的习惯了。每次,当女儿吃饱后,舒舒服服地躺在那里,斯托夫人就随手拿过一本童话或者希腊神话故事等,用清晰的声音有感情地为她朗读。当女儿大一些的时候,斯托夫人经常有意识地坐在她面前读书。久而久之,每当看到斯托夫人坐在书桌前,维尼芙蕾特就会找一本属于她的童话书,坐在斯托夫人身边,像模像样地看起来。

除了读书习惯的养成,在个性和品质方面,斯托夫人同样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在维尼芙蕾特快3岁的时候,斯托夫人经历了一次手术。在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伤口都在作痛,这对斯托夫人来说是难耐的煎熬。但斯托夫人不希望女儿看到自己是一个软弱的母亲,相反要将迎接痛苦的勇气和信心传输给孩子。于是,斯托夫人忍着身体的疼痛,不间断地与女儿探讨自己伤口的愈合情况,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坚强和勇于面对伤痛的品质。果然,维尼芙蕾特快从最初的悲伤情绪中渐渐脱离,并主动要求为妈妈朗读《卡萨拉瓦森林》中的篇章。

教育启示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良好的习惯和品质,而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养成,除了谆谆教导外,榜样的力量更是无限的。很多时候,孩子的习惯和品格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模仿别人,尤其是自己身边最近的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所以要想孩子按照自己设定好的方向前行,父母自己就要先成为孩子的榜样。

马卡连柯说:“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效仿的对象,对孩子提出的各方面要求,自己一定要身先士卒,用自己的良好形象感染孩子,树立榜样。

延伸阅读

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和著名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夫妇,不仅在学术上认真严谨,而且在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也同样认真,尤为强调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子女品性和习惯的影响。

由于夫妇双方都是杰出的科学家,家中各方面条件和待遇相对都较为优越,所以钱三强夫妇非常担心孩子们会因为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关系,生活上变得铺张浪费、大肆挥霍,只注重攀比和奢侈,而忽略俭朴的品质。为此,钱三强夫妇首先从自我做起,希望能够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钱三强夫妇从不追求生活上的豪华、奢侈。夫人何泽慧总是穿着自己的“老三样”:晴天一双平底布鞋,阴天一双解放球鞋,雨天一双绿胶鞋。她只有一条咖啡色的头巾,已经洗得发白了。钱三强的生活就更俭朴了,他总是说:“衣服嘛,能穿就行;东西嘛,能用就行!”

父母身体力行,孩子们看在眼里,耳濡目染,自然也养成了好习惯。钱三强家中的三个孩子,没有一个讲究吃穿、讲究派头,他们待人谦虚、礼貌,从来不和他人攀比。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坐公共汽车,穿和同学们一样的校服……在为“人”和为“学”上,他们都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