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和孩子一起成长:斯托夫人教子全集
10604000000008

第8章 教育孩子从训练五官开始(1)

训练孩子的五官,是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能力的基础,这是早期教育的必修课。如果想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多的能力,就要从训练孩子的五官开始。

用美妙音乐唤醒孩子的耳朵

要发展孩子的五官,最好从训练他的听力开始。因为婴儿的听力发育比视力更早些。早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婴儿就能听到声音了。我想,假如父母没有进行有效的胎教,孩子的听力就可能局限于听到心跳的声音;如果进行过有效的胎教,孩子的听力就会发展得更早。

——斯托夫人

有一次,斯托夫人练习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女儿维尼芙蕾特则在另一个房间。

当斯托夫人弹完钢琴,走到门口时,突然听见屋里传出女儿“咿咿呀呀”的声音。于是斯托夫人就停下来,听听她在“咿咿呀呀”些什么。

让斯托夫人颇感意外的是,维尼芙蕾特居然在哼斯托夫人刚才弹的《致爱丽丝》的前几句,虽然不是很准确,但也高兴得手舞足蹈。

接下来的几天,斯托夫人就反复弹奏《致爱丽丝》前面的段落。

斯托夫人的工作没有白做,没过多久,维尼芙蕾特居然把《致爱丽丝》的前几句完整地哼出来了。女儿的音准没错,旋律和节奏也没有问题。这时,维尼芙蕾特才8个月大。

为了更好训练女儿的听力,在女儿3岁时,斯托夫人就让女儿开始学钢琴。实际上,在维尼芙蕾特的幼年生活里,钢琴伴随着她度过了很大一部分时光。

很快,维尼芙蕾特就能把《致爱丽丝》的大部分学会了。除了特别难的句子,其余的她都弹得非常流畅。斯托夫人想,这与女儿在摇篮里经常听《致爱丽丝》有关。

但是,斯托夫人对女儿进行声音训练时,从不采用尖锐的声音,尽量避免让孩子的耳朵受到不悦的声音侵扰。斯托夫人认为,那样不但不会很好地训练孩子的听觉,相反会招致孩子对声音的反感。

除了用钢琴唤醒女儿的耳朵,斯托夫人还天天为女儿朗诵伟大诗人的诗作,训练女儿的听觉。

教育启示

科学家研究发现:当孩子还是胎儿的时候就有了听觉,并且能感知音乐。刚出生的孩子对人类的语言有同步反应,能够分辨乐音与噪音。6~10周时,摇篮曲对孩子非常有效,能使孩子快速安静下来;4个月时,孩子可以积极地“倾听”音乐,并伴有身体的反复运动;6个月时,孩子就能区别简单的音调,在给孩子听愉快的歌曲或乐曲时,孩子会发生强烈的身体运动;两岁时,孩子已能认真倾听音乐,而且出现合着节拍的身体运动。可见,音乐不仅对孩子的听力提高有很大帮助,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帮助。

维尼芙蕾特8个月时就能音准、旋律和节奏无误地哼出《致爱丽丝》的前几句,3岁时就能把《致爱丽丝》的大部分学会了,这一方面固然与她的天赋有关,但更多的是与斯托夫人的音乐训练教育有关,是美妙的音乐唤醒了小维尼芙蕾特的耳朵。

音乐在孩子身上具有神奇的力量。悦耳的音乐可以让孩子停止哭声,柔和的音乐可以让孩子安静入睡,欢快的音乐可以让孩子手舞足蹈。音乐还能使孩子的神经稳定,情绪舒畅,有利于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恐怕是大多数父母的切身感受。所以,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有音乐氛围的家庭环境,让音乐唤醒孩子的耳朵,让音乐呵护孩子的成长。

延伸阅读

刚吃完晚饭,桌上杯盘狼藉。儿子开始“捣乱”了,拿起勺子“叮当”“叮当”地敲着桌子。母亲没有生气,顺水推舟说:“你再敲这个试试,听听声音是不是一样。”然后,母亲示意儿子敲打桌上的盘子。

“不一样。”儿子说。

“怎么不一样了?”

“声音更响。”儿子肯定地说。

“怎么个‘响’法?”

“‘梆梆梆’的声音。”

“那你换用筷子来敲。”母亲提示说。

“呀,”儿子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眼睛一亮,“这声音好像很清脆!听起来声音尖尖的,像妈妈的声音。”

“那刚才‘梆梆梆”的声音又像谁的声音呢?”

“像爸爸的声音,粗粗的,响响的。”儿子想了想说道。

“嗨,你的耳朵可真灵!”母亲夸奖着。

儿子和母亲继续用不同数量的筷子敲打着盘子,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比较着所发出的声音的细微差别。

为了让孩子听到好听的音乐,有些父母煞费苦心,殊不知,悦耳的音乐就在身边。筷子敲到盘子边缘的声音,核桃在地板上滚动的声音,风吹动风铃的声音……不要以为只有古典的音乐才是最动听的,这样简单明快的音乐一样动听,一样可以培养孩子听觉的敏感性。故事中,母亲肯定儿子的“捣乱”,可见母亲熟谙利用音乐训练孩子的听力和教育孩子,懂得孩子随意敲打东西发出的声音也是一种一音乐。

两三岁的孩子非常喜欢身边事物发出的声响,所以他们常常喜欢用手、木棒等随意敲打一些东西。虽然敲打出来的声音有些杂乱,但这毕竟是孩子自己对声音的探索。这时,父母应该慢慢引导并教会孩子正确的有节奏的敲打方法,让敲打声音变得和谐悦耳一些,从而让孩子逐渐感受到美妙的音乐。

只要留心,家里每一样东西都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所以父母不要为家里没有音乐器材而发愁,也不要为自己不会音乐而担心。

教育建议

音乐是训练孩子听力的最好方式之一。可以说,音乐训练比任何训练都易于被孩子接受,它成了最简单有效的家庭活动。那么,面对音乐,这种上天的恩赐,父母应该做些什么,注意些什么,才能保护和继续开发孩子的听力,让音乐成为孩子受用终生的一种乐趣呢?

1.选择悦耳的音乐给孩子听

一般来说,孩子喜欢柔和、缓慢、淳厚的声音,听到这些声音,他们表现为安静、微笑,而对于尖锐的声音则马上显露出烦躁、不安的情绪。因此,伴随孩子的音乐一定要是悦耳的,不要让孩子听过于铿锵有力的和近乎疯狂的乐曲,父母可以选择节奏轻快、富有生气、舒缓流畅、优雅动人的曲子给孩子听。下面是一些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且喜欢听的乐曲,希望家长参考:

(1)童话音乐器乐曲

柴可夫斯基(俄罗斯):《胡桃仙子》

圣桑(法国):《动物狂欢节》

普罗克菲斯基(前苏联):《彼德和狼》

史真荣(中国):《龟兔赛跑》

(2)各国音乐家为孩子写的器乐曲

格里格(挪威):《蝴蝶》《小鸟》

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俄国):《野蜂飞舞》

安德森(美国):《跳圆舞曲的小猫》《滑雪橇》《打字机》

比才(法国):《儿童游戏曲》《进行曲鼓和号》《摇篮曲》

德彪西(法国):《玩具盒子》《月光曲》

柴可夫斯基(俄罗斯):《儿童钢琴曲》《白天鹅》《牧童》

贝多芬(德国):《孩子的梦》《土耳其进行曲》《献给爱丽斯》

克来斯勒(美国):《玩具进行曲》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游览列车波尔卡》

哈哈图良(前苏联):《玫瑰少女舞曲》

亨德尔(英国):《愉快的铁匠》

勃拉姆斯(德国):《匈牙利舞曲》

贺绿丁(中国):《牧童短笛》《晚会》《摇篮曲》

丁善德(中国):《儿童组曲》

黎锦辉(中国):《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

2.让孩子自己去感受音乐

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一切都很好奇,所以他们喜欢吃手,喜欢抓东西……同样,对于音乐,孩子有自己的独特感受,父母只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音乐环境,让他们有音乐可听,就已经足够了。

有时候,可能父母理解音乐还不如孩子呢。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父母不用一本正经地把自己的感受灌输给孩子,告诉孩子什么是音乐,什么好听,什么叫伟大,而是应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音乐。这样,美好的音乐才能真正融化进孩子的心灵中。

3.让孩子学会唱歌

唱歌能让孩子亲身体会音乐的感觉,这对锻炼孩子的听力大有裨益,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听音乐,还要让孩子学会唱歌。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父母要利用孩子这一特点教孩子学唱歌。例如:用游戏的方式训练孩子模仿唱歌,遇到有演唱会、电视歌曲比赛、儿童卡拉Ok节目启发引导孩子模仿等。当孩子在模仿唱歌时,不要打断孩子,应鼓励他继续进行,并不断地启发和帮助,纠正姿势。

在孩子唱歌时,父母还可教孩子拍拍手、跺跺脚来训练他的节奏感。

4.和孩子一起听音乐

对孩子来说,父母如果能常常和他们一起听音乐,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要想让孩子爱听音乐,父母本身也需要有听音乐的习惯。如果本身并没有这样的习惯,而强求孩子热爱音乐,那是不现实的。

父母和孩子一起听音乐时,态度一定要认真,不要随便讲话,要让孩子也养成安静听音乐的习惯。反复听2~3遍后,父母可以让孩子边听边哼边打拍子,直到记住主题旋律为止。当孩子对音乐熟悉以后,父母应鼓励孩子边听音乐边即兴舞蹈,让他在音乐中自由地发挥想象和表达内心感受,父母则可以以伴唱等形式助兴。

有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些音乐家的小故事和音乐小故事,使孩子对音乐产生更大的兴趣。

用色彩丰富孩子的视觉

有的人错误地认为,婴儿的眼睛形同虚设,根本看不见东西。实际上,婴儿只要睁开眼睛就能看见东西。不少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婴儿醒着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看着窗帘或明亮的窗户。这不是孩子看不见东西,而是没有东西可看。

——斯托夫人

有一次,维尼芙蕾特呆呆地盯着天花板,眼里一片茫然,样子显得有些傻。斯托夫人走过去逗她:“怎么啦,女儿?”但她还是没有反应。斯托夫人很奇怪,心想:“女儿今天怎么这么迟钝,是不是生病了?”

当时,斯托夫人手里正好拿着一本红色封面的书,恰巧在女儿的眼前晃了一下,突然,维尼芙蕾特露出了笑容,并且使劲挥舞着小手,不停地蹬腿。斯托夫人这才明白,女儿喜欢看鲜艳悦目的东西。

那一天,斯托夫人去外面买回许多颜色鲜艳的东西:漂亮的图画,颜色丰富的布娃娃,并且特地把窗帘换成了绿黄相间的花窗帘。斯托夫人还在女儿房间的四面墙上挂了各种美丽的图片,有名画的临摹品,还有漂亮的装饰画。

由于认识到了画的重要作用,在维尼芙蕾特还不懂事时,斯托夫人就准备了许多美丽的花草和鸟兽的图画给她看。斯托夫人还给她看有漂亮插图的小人书,并不时读给她听。这时候,维尼芙蕾特总是饶有兴趣地看着,静静地听着。

为了培养女儿对色彩的感觉,斯托夫人不仅给她买了颜料,还为她买来了色谱,耐心地教她区分不同的颜色。天长日久,维尼芙蕾特居然记住了很多种颜色,不仅是红、黄、蓝这些基本色,还能说出不同灰度的颜色的名称来。一般说来,除了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人们通常只会说“那是红色,那是橘黄色”,或者“那是灰色”,而维尼芙蕾特从小就会说“哦,那是紫红,那是普鲁士蓝,那种灰色有点偏黄,哦,那块黄色有点偏绿……”

当维尼芙蕾特会走路后,斯托夫人经常带她出去散步,并让她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色彩。其实,这时的她已经是一个小色彩专家了,她对色彩的认识甚至比斯托夫人还要强出许多。她观察天空的颜色、原野的颜色、森林的颜色、海水的颜色、建筑物的颜色以及人们服饰的颜色,她时而陶醉在自然界的美丽色彩之中,时而又对周围的色彩评头论足。每一次散步,斯托夫人都会听到维尼芙蕾特不停地评论周围的色彩。

“妈妈,你看那片天空。上边是深蓝色,左边有点湖蓝的味道,右边在向钻蓝过渡了。快看,快看,接近地平线的地方在向紫灰和蓝灰过渡……”“妈妈,你看那位女士的衣服,颜色搭配很不协调,一点也不好看……”“看那座教堂,色彩真是太美了……”每当这时候,斯托夫人都感到很欣慰,并且积极参与女儿的观察和评论。

教育启示

很欣慰,维尼芙蕾特有这样一位伟大母亲,让她很小就陶醉于各种各样的美丽色彩中,丰富着她的视觉。很不幸,许多孩子小时候看到的东西很少,更不用说美丽的东西,因为他们的父母认为孩子的视觉是自然形成的,不必在这方面费心。很显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视觉,除了关系孩子能不能看见这个美丽世界,也影响到孩子日后所有行为的发展。从婴幼儿时期对孩子的眼睛进行有效训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儿童专家称,儿童在0~3岁时眼球迅速增大,3~12岁时眼球持续缓慢增大,到15~16岁时基本如成人眼球的大小。在此期间,儿童的眼睛有很多重要功能逐步发育成熟,例如双眼协调运动形成,融合视觉、立体视觉、空间概念等进一步加强。不难看出,3~12岁孩子的视功能正处于形成和加强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定型,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和敏感性。因此,父母要抓住孩子视觉发展的黄金时期来培养、提高他们的视觉感受力,让孩子善于观察这个多彩的世界。

延伸阅读

在小萱两岁多的时候,妈妈带她去大山里姥姥家小住。

刚到姥姥家,小萱就被清新整洁的农家小院吸引住了。一会儿去摘西红柿,一会儿去看长在架子上的豆角。两只眼睛忙得不亦乐乎。

忽然,小萱指着房顶好奇地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

妈妈抬头一看,原来是烟囱。对于从小住在高楼里的孩子来说,这真是稀罕物。妈妈马上告诉她烟囱的用途,接着带她进厨房,看姥姥是怎样在那里生火的,又带她出来,看生火时冒出的烟是怎样从烟囱里飘散的。

这里家家户户都是平房,每个房子都有烟囱,小萱很快就记住了烟囱的用途。

回家后的一天,妈妈和小萱看《雪孩子》这本书,小萱一下子就指出了小白兔住的房子:“瞧,是烟囱。生炉子的时候,用来冒烟的。”

读完书,妈妈看着女儿还沉浸在故事忧伤的情节中,赶快拿出画笔:“小萱,咱俩来画雪孩子和小兔吧,画它们又见面时的情景。”

“好!我画雪孩子。”小萱立刻眼睛亮亮的。

画画好了,画里有手拉着手的雪孩子和小兔,在它们的身后,还有一间可爱的小房子,房顶上有一个小烟囱,还冒着淡淡的烟。

小萱看着画兴奋极了,不停地指着给她爸爸看:“房子,房子,有个大烟囱……”

绿油油的麦田,奔跑的小鸡,老牛的舐犊情深,小燕叫等着妈妈送食……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都无从知道,但这些比起他们手里流行的玩具,不知道要珍贵多少倍,这从小萱对烟囱的情有独钟便可见一斑。

其实,孩子也和成人一样喜欢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由各种色彩自然和谐搭配的事物,也能从中体悟到事物给予的美感。所以,不要把孩子关起来,让他们只是每天玩玩具,而要带他们出来多看看外面这个不一样的多彩世界。

教育建议

视觉发育的黄金期,是决定孩子将来视功能好坏的基础。父母要很好地把握这一时期,对孩子的视觉进行适当的训练,进而促使孩子专注力和辨别能力的发展。

1.让孩子接触不同色彩的物体

尽可能让孩子接触色彩比较丰富的东西,会促进孩子对色彩的敏感。父母可以这样去做:在孩子小床的周围挂一些五颜六色的气球;在家里贴挂一些颜色丰富的图画;带孩子到大型超市看色彩丰富的各种外包装和衣饰;到大自然里去欣赏多姿多彩的树木花草;等等。

2.让孩子观察细小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