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奇联妙对(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10615700000010

第10章 人名巧对(2)

田问(1916—1985),现代诗人。原名童天鉴,安徽无为人。1934年在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参与左联刊物《文学丛报》、《新诗歌》的编辑工作。1938年北上抗日,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不久去延安,与柯仲平等发起“街头诗”运动。同年加入中共,历任边区文协副主任、雁北地委宣传部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艺研究所秘书长、中央文学讲习所主任、河北省文联主席、《诗刊》编委等职。代表作有叙事长诗《赶车传》,诗集《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马头琴歌集》、《太阳和花》等。

牛得草,著名曲剧演员。代表作《七品芝麻官》(又名《唐知县审诰命》)拍成电影,轰动一时。剧中七品知县唐成的一句座右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引起强烈共鸣。他饰演的唐成,是个不畏封建主义强权、敢于秉公执法断案的喜剧形象,深受观众欢迎。

金山(1911—1982),电影、戏剧演员、导演。原名赵默,字缄可,祖籍湖南沅陵,生于江苏吴县。1932年加人中共和左联,参与组织领导淞声剧社(即蓝衣剧社)、上海业余剧协等进步团体,主演《回春之曲》、《赛金花》等戏剧和《狂欢之夜》、《夜半歌声》等电影。抗战爆发后,参加救亡剧团,并参与旅港剧协的领导工作。1942年主演历史剧《屈原》。抗战胜利后编导影片《松花江上》。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总导演,并在自编自导的影片《风暴》中饰主人公施洋。后来又担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林里,现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

马识途,1915年生,四川忠县人,现代作家。青年时期追求进步,参加过“一二·九”运动。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枣阳县委书记、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四川省建委主任、建设厅长,中共西南局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短篇小说集《找红军》等。

这副人名对联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无须赘解。从艺术方面剖析,其巧妙之处,一是构思奇特,人名组合搭配浑然天成,毫无生拉硬凑和牵强附会之感。你看:碧绿的原野上,平坦的田地间,牛儿欣喜地吃着青草;金色的山峦下,广袤的森林里,马儿欢快地奔向目标。上联写静,下联写动,动静结合,构成一幅春意盎然、朝气蓬勃的风情画,一首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二是词语对仗工整,声调平仄和谐,几乎天衣无缝。请看:“碧野/金山”,偏正名词相对;“田间/林里”,方位词组相对;“牛/马”,动物名词相对;“得草/识途”,动宾词组相对;“牛得草/马识途”,为主谓宾词组相对。惟“得”、“识”二字皆为古人今平声,两者声调失对。然而这是人名,只好如此。总之,瑕不掩瑜,全联声律和谐,读之铿锵悦耳,犹如一曲动听的乡村牧歌。三是全联由六个人名串组而成,没有一个衬字或介词,好像自由结合的新式婚姻,无须媒妁牵线搭桥。四个人名组对,不假衬字,已属不易;六个人名串联,不托介词,愈显难能可贵。这次迎春征联,还有人对以“白杨村里马识途”。白杨、村里,都是著名电影演员,用他们的名字应对,也很巧妙。不过与前者相比,“白杨”比“金山”气势较弱,“村里”比“林里”范围较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马”能“识途”,也就不足为奇了。

汝本汉人,何受胡锡爵尔乃懦夫,怎称过俊英民国时期,皖北蒙城有文士胡锡爵、过俊英二人常互相戏谑。一日过谓胡曰:“汝本汉人,何受胡锡爵?”汝,你也。胡,我国古代称北方的民族曰“胡人”,此指清朝统治者爱新觉罗氏。锡,通赐。爵,爵位,古代君主赐封贵族的等级。此指胡锡爵清末经科考而得中廪生(科举制学位的一个等级,可由国库补助膳食费用)。整句意思是:“你胡锡爵本是汉人,为何要接受胡人赐给的爵位呢?”胡锡爵也不示弱,略加思索,反唇相讥:“尔乃懦夫,怎称过俊英!”尔,同你。懦夫,无能之人。过,超过。整句意思是:“你过俊英乃是懦弱之辈,怎敢自称超过那才华出众的俊杰、英雄呢!”

此联妙在利用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对人名做出别样的解释,读之耐人寻味,解之令人捧腹。虽说平仄稍有不谐(人、夫二字平仄失对),但遣词得当,造句合理,嵌名自然,语言风趣而又流畅,没有一点刀斧痕迹,堪称是一副别具一格的人名巧对。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友子龙,师卧龙,龙友龙师这是一副流传较广的关帝庙联,作者无考。

关帝庙,全称当为关圣帝君庙,祀关羽。但是联文只字未提关羽的名字,而只写与之相关的四个人的字号,即玄德、翼德,子龙、卧龙。这些都是历史人物,而人物关系则见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续常山赵子龙”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等故事情节。

刘备,字玄德,三国蜀汉皇帝,谥号昭烈,“桃园三结义”中的老大,故称为“德兄”。关羽,字云长,蜀汉大将,后世尊为关圣帝君,“桃园三结义”中的老二,俗称关二爷。张飞,字翼德,蜀汉大将,“桃园三结义”中的老三,故称为“德弟”。赵云,字子龙,蜀汉大将,因不在结义兄弟之列,属于后续之友,故称为“龙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军师,谥封武侯,故称为“龙师”。

此联妙就妙在:名日关帝庙联,却只字不提关公;但从人物称谓中可以体会到,句句说的都是关公。可谓构思奇特,不同凡响。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这是广州老字号酒楼“陶陶居”嵌字联,作者无考。

陶潜(约公元376—427年),字元亮,号渊明,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侃曾孙,东晋文学家。曾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郡遣督邮至。左右提醒他应束带(即鞠躬)迎之。他愤然曰:“岂能为五斗米向小儿折腰乎!”遂辞官归隐,与诗酒为伴,排遣郁闷。著有《陶渊明集》,其中以《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最著名。

易牙,亦作狄牙,春秋时齐人。善调味,相传曾烹其子为羹以献齐桓公,深得桓公宠幸。桓公卒,他与竖刁、开方等共同专权,滥杀群吏,导致齐国大乱。

陶侃(公元259—334年),字士行,晋鄱阳人,后徙浔阳。初为县吏,渐升郡守、武昌太守,后至荆、江两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他恪尽职守,勤政廉政,不喜饮酒、赌博,常勉人惜分阴以用事,为世人称颂。

夏禹,颛顼之孙,姓姒氏,初封夏伯,其号日禹,我国夏朝开国之主。天下洪水泛滥,禹继其父,创疏导之法治理,水患始平。舜禅位于禹,禹以其初封之地为号,建立了夏朝。相传夏禹治水期间,珍惜每一寸光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人,后世传为美谈。

此联巧借四个历史人物故事,告诫人们:生活要节制食欲,做到“饮烹有度”;工作须抓紧时间,做到“分寸无遗”。联中“善”、“饮”、“烹”和“惜”、“分”、“寸”等字反复出现,起到了强调作用。联语构思奇巧,耐人寻味,寓理于情,毫无说教之感。

姜公醉,姜公醉,姜公拒酒何称醉李子清,李子清,李子贪茗故曰清1993年4月7日,中国楹联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隆重开幕。当日庆典午宴上,笔者有幸与四川代表、楹联书画艺术家姜公醉先生同桌。席间,大家举杯共庆大会胜利召开,并互相敬酒祝福,姜先生声称自己平生滴酒不沾而以饮料代之。笔者由此灵感顿生,即兴出一人名巧对的上联:“姜公醉,姜公醉,姜公拒酒何称醉?”请大家用与会代表的名字应对下联。大家苦思冥索,直到会议结束印出与会人员名录,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与列席代表共一百多人,竞无一个合适的人名可对,给这次圆满的盛会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同年4月20日出版的《中国楹联报》,在“三代会花絮”栏目里披露了这一趣闻。此后断断续续地收到一些应对联稿,但都经不起仔细推敲,不是词性语法不对,便是声调平仄不谐,无一可称理想的对句。于是“姜公拒酒”的佳话,一时间竟然成了新的“绝对”。

这半副人名巧对,看似容易,对起来颇难。难就难在“姜公醉”这个蹊跷古怪的名字上。人名三字中,“姜”为草本植物,此处用作姓氏;“公”作为名词,是古代君主册封贵族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级,日常生活中用作对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同辈人的尊称;“醉”字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形容词。全名为二一句式,即“姜公/醉”。可解为:“姜公,醉了。”然而姜先生又偏偏称他滴酒不沾,由此才引出“姜公拒酒何称醉”这一人名巧对来。要想对好这一人名巧对,必须遵循对联词性相当、结构相应、意义相连、平仄相反的格律要求,从茫茫人海中去寻觅能与“姜公醉”匹配的名字,再从茫茫辞海中找出能与“拒酒何称”相对应的词语,才可组句应对。看来,这貌似文字游戏的对句,犹如一项艰巨的打捞工程,实现这一工程,何异于大海捞针光阴荏苒,转瞬之间,8年过去了。在欢度21世纪第一个新春佳节的日子里,笔者闲翻新出版的《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从附录的《全国联友通讯录》近8000名联友中,终于发现有个名日“李士清”者,似可与“姜公醉”成对。“李”为木本植物,也是姓氏;“士”亦名词,在古代是介于公卿和庶民之间的一个社会阶层,一般泛指读书人,例如“士农工商”各界中的“士”即代表学界;也可用作对人的敬称,例如“志士”、“壮士”等等;“清”乃清明、清醒之意,也是形容词,正可与“醉”字成对。全联声调也很谐和,姜公醉为“平平仄”,李士清为“仄仄平”。我长舒一口气,痛饮一口浓茶,庆幸终于在全国联友中发现了“李士清”这个能与“姜公醉”巧合成对的名字。找到了合适的人名,下一步棋就比较好走了。正要遣词组句应对悬联时,忽然又觉得还是不行!人名三字中的“公”字,与姓氏相连称为“某公”,已成习惯;而“士”字与姓氏相连称为“某士”,却很少见,两者对仗欠工。一时间,又陷入了绝境。看来,必须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去更大范围里寻求对句。由此想到,既然“士”字泛指读书人,那就不必局限于楹联界,为何不向整个知识界去“选偶”呢?想着想着,忽觉眼前一亮:安徽有个书画家名叫李子清,正好与姜公醉成对!“子”亦名词,在古代是指著书立说并能代表一个学派的大学问家,如先秦诸子中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等;一般也用作对人的敬称,相当于今世的“先生”。至于用作名词词缀的男子、女子、老子、儿子、孙子等等中的“子”,则又另当别论了。于是略加构思,一个理想的对句便跃然纸上:“李子清,李子清,李子贪茗故日清。”其意为:“李先生善饮茶,所以头脑很清醒。”因为茶有清心明目的作用,精致的茶具上除画有山水、花鸟外,常镌有“可以清心”等字。

我与李子清先生尚未谋面,其是否善于饮茶,不得而知,对句中的“贪茗”仅是推测。不过我想,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与酒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名句可以佐证。当然也有例外,姜先生滴酒不沾,即是一例。然而,文人墨客中不善饮酒者有之,不善饮茶者尚未闻也。比如有人向你敬酒,你可以说“我不会喝”;如果有人向你敬茶,你也说“我不会喝”,就会闹出笑话来。大概李子清先生也不会因此而责怪于我吧!正是:

八载寻佳对,何其苦也;一朝获巧联,不亦乐乎魏无忌、长孙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魏昭王少子,安厘王异母弟,封信陵君。世传其仁而下士,门下有食客三千人。

长孙无忌,字辅机,唐洛阳人。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兄,博涉书史,雅有武略,佐太宗定天下,封赵国公。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请以十五城易之。相如奉使怀璧入秦,见秦王只欲取璧而无让城之意,乃据理力争请先割城后奉璧,以巧计完璧归赵。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市)人,西汉辞赋家。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得武帝赏识,奉使西南,后为孝文园令。明人辑有《司马文园集》。

中国人口众多,取名又尚简短,名字极易犯重。像“无忌”、“相如”这类较为蹊跷的名字,也不乏相重之例。此联正是用几个重名组成的人名巧对,还包含着一段趣闻。

相传位列明代“前七子”的大文学家李梦阳,出任江西提学副使时,见一书生与自己同名同姓,便责问道:“小小一介书生,怎敢冒用本大人的名讳?”书生答道:“小人名字乃家父所取,当时尚未闻大人的尊讳。请大人恕罪!”李梦阳想想也是,便说:“我出一比对句,你若能对上,就恕你无罪。”遂出句云:“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相如”可作“相同”解,其意为:蔺相如、司马相如,两人的名字虽然相同,实际上并不相同。书生略加思索,对曰:“魏无忌、长孙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无忌”可解为“没有忌讳”,意思是:魏无忌、长孙无忌,人家都不忌讳,我也无须忌讳。李梦阳暗暗称奇,佩服这位书生才思敏捷。

田汉说田汉:田汉非田汉。田汉学田汉,田汉,田汉高明问高明:高明不高明?高明答高明:高明,高明1983年9月5日至8日,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在香港举行。与会者中,有两位同名叫“高明”的学者,一时传为佳话。来自美国的华人学者、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周策纵先生,据此戏拟一出句(即上面的下联)征对。出句见报后,果然引来不少“高明”的对句。其中首屈一指的,当推法国《欧洲时报》黎翁先生寄来的对句(即上面的上联)。

黎先生对句所讲的故事是:1929年,剧作家田汉应教育家陶行知之邀,率“南国剧社”到晓庄师范学校演出。该校是陶氏为推行乡村教育,为农民子弟而创办的。他致欢迎词说:“今天,我以‘田汉’的资格欢迎田汉先生!”田汉致答词说:“我是假田汉,应当向真田汉学习!”(大意)此联巧借复字和叠词,产生妙趣横生的效果。上联好像田汉先生面对“田汉”而自言自语,下联恰似两位高明一问一答,几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