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奇联妙对(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10615700000009

第9章 人名巧对(1)

伊尹阮元这是迄今被认为最短的一副人名巧对。伊尹,一说姓伊名挚,尹为官名。商初之贤相。初为平民,耕于莘野,成汤三聘而始出,佐汤伐夏,建立了商朝,汤王尊之为阿衡(即首相)。年百岁而卒,帝沃丁葬以天子之礼,足见其名位之高。

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清代才子。乾隆间举进士,嘉、道两朝历任礼、兵、户、工诸部侍郎及南方数省巡抚、总督,终体仁阁大学士。平生淹贯群书,精研经籍,著有《研经室集》、《金石志》、《广陵诗事》等。

相传,工诗擅对的乾隆皇帝,一日突发奇想,遂以古人名“伊尹”为出句,召翰苑才子当场应对。众翰林反复琢磨,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只见新科状元出班奏道:“微臣不才,试以贱名斗胆应对——阮元。”“对得好!”“对得妙!”众翰林齐声喝彩,皇上大喜,阮元因而一跃荣升为内阁大学士。

此说过于离奇,且有悖于史实(阮元“终体仁阁大学士”当在道光年间),显然是后人编造的佳话趣谈。但这副人名对联确实编造得极为工巧,你看:伊从人(站“亻”旁),阮从耳(搭“阝”旁),姓氏去偏旁,又正好是各自的名字。姓与名均可成对,而且对仗工稳,平仄协调(上联“平仄”,下联“仄平”),犹如鬼斧神工,天造地设。

鲁迅徐迟这是一副用两位现代名人组成的人名巧对。作者无考。

鲁迅(1881—1936),姓周,本名樟寿,后名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8岁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后又入铁路矿务学堂。22岁去日本留学,先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来认识到“文艺是医治和改变人们精神的利器”,便弃医习文。1909年回国,边从事教育工作,边进行文学创作。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集为《呐喊》。1930年在上海领导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写出大量战斗性杂文,翻译了许多外国名著。一生著作近千万字,现已出版《鲁迅全集》22卷,《鲁迅书信集》、《鲁迅日记》各两卷。作品已被译成英、日、俄、法、德等50多种文字。

徐迟,1914年生,浙江吴兴人。多才多艺的现代作家。新中国成立前就发表了不少创作和翻译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北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湖北分会副主席、《人民中国》编辑、《诗刊》副主编等职。著有特写《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和文艺评论集《诗与生活》等。1976年后,热衷于地学、地质力学、流体力学、数学、植物学等领域的探索研究,出版了颇有影响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包括《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向着二十一世纪》等)。

其他作品还有《徐迟散文选集》、《红楼梦艺术论》、《文艺和现代化》、《巴黎,一个春天的旅行》等等。

此联妙在两位名人的名字自然成对,毫不牵强。论对仗,上下联都是形容词:“鲁”为鲁钝、鲁莽,“迅”为迅速、快捷;“徐”乃轻、松,“迟”乃缓、慢。两者词性相同,对仗工整。论声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平仄对立,声律谐和。而且联文(即人名)所表达的内容,又恰巧十分切合各人的实际。鲁迅短暂的一生(享年55岁)充满了战斗性,从发表第一篇小说到逝世,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写出近千万字的作品,确实“迅速”。徐迟虽然青壮年时期已写出不少诗歌、散文和论著,但他的多才多艺,主要表现在他60岁以后,对文学以外的众多学科认真探索之后写出的报告文学集上。从这一点说,又好像是“姗姗来迟”。

孙行者胡适之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考试的国文试卷中有一道对联试题:“孙行者”——要求以合适的人名与之相对。当时,由于新文学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教学中的“对课”已经废止,青年人大多不懂对联知识,结果半数以上考生交了白卷。于是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批评清华大学不该“搬起老古董来刁难考生”,引起一场“砚池里的风波”。出题者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既然被推上了“被告席”,他便不得不挺身出来答辩。陈先生认为,出对考试乃中华教育之优良传统,寥寥数字,足可从中窥见考生对于词性、词意的理解和虚实平仄的应用。进而指出:在诸种文学形式中,对联最具中国文学之特色,堪称中华文化之瑰宝。答辩一发表,这场笔墨官司陈氏转败为胜,“砚池风波”随之平息。

这道试题,虽然多数考生瞪目以对,却也有少数几个对得非常巧妙。其中首屈一指的,当推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周祖谟,他以“胡适之”来对“孙行者”,得了满分。

孙行者,即孙悟空,是古典小说《西游记》里的神话人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

胡适之(1891—1962),即胡适,安徽绩溪人,曾经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其在“五四”前后的表现,颇有些戏剧性。他先是倡白话,废文言,极力抹杀传统,否定历史,鼓吹全盘西化;后来又自称有“历史癖”和“考据癖”,号召人们钻进古书堆里去整理国故,研究国粹,成为国故学的倡导者,走向新文学运动的反面。用他的名字来与“孙行者”相对,讥讽戏谑之意不言而喻。而且“适”对“行”、“者”对“之”,对仗工稳,平仄和谐,无懈可击。尤其是两者的姓氏,正好巧谐“猢狲”二字,与全联幽默风趣的格调浑然一体,更是妙不可言。此联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直到今天,仍是一副脍炙人口的人名巧对。

此外,还有人对以“王献之”、“王引之”、“韩退之”等,也都得了高分。陈教授自己的对句,则是“祖冲之”。

现代小说家梁羽生先生,在《古今名联谈趣》一书中,首选“孙行者/祖冲之”一联,对其推崇备至,几无一字之贬。不错,名词“祖孙”相对,确乎天造地设。但动词“行冲”为伍,却就有点不对劲儿了。现在把全联上下前后连贯起来试加分析:年轻力壮的“孙”儿,尚且是在徐徐前进的“行者”,而年老体弱的“祖”父,反倒奋勇而“冲之”,这似不可能,也不合理。

胡三省张九思这是巧合两位古人成对的集名联,为清·叶廷馆所集。

胡三省,字身之,一字景参,宋元之际史学家。“三省”二字,盖谓反省三事也。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名参,孔子弟子。胡三省字身之,一字景参,以示景仰曾参而去“三省吾身”也。

张九思,号洞井山人,清代文学家。“九思”一语,备言修身之道,语出《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此联妙在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胡/张”,姓氏相对;“三/九”,数字相对;“省/思”,动词相对。上联“平平仄”,下联“平仄平”(首字可平可仄),读之朗朗上口,听之铿锵悦耳。姓氏与名字相连,另有一番妙趣:“胡”字又是疑问词,“胡三省”即“哪三省”?促使人去了解和回答“三省”的内容;“张”字有张扬、张大之意,“张九思”,提醒人言行举止要注意“九思”,借以提高做人的修养。这样一来,“三省”、“九思”便由偏正式动词转化为偏正式名词了。总之,可以在仔细品味、欣赏中受到启迪,获得教益。

白石可染黛玉应璩这是一副由四个人名组成的短联,上联是大连楹联学会会刊《大连楹联》第六期上“单联求偶”的出句,下联是当代楹联艺术家杨曦光先生的对句。

白石即齐白石,可染即李可染,两人都是当代著名画家。

黛玉即林黛玉,是古典小说《红楼梦》里的主要人物。应璩,字休琏,三国魏文学家,著有《应休琏集》。

全联仅八字,却包含了四个人名,可谓物尽其用,惜墨如金。四个人名串组成联,寓意双关,耐人寻味,语言流畅,毫不牵强,恰似浑然天成。上联“白石可染”,明说“白石可以染色”,实则借喻白色的素材(可引申指青少年)可塑性很强,犹如“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毛泽东语)整句由两位画家的名字组成,尤显奇巧。下联“黛玉应璩”,黛指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描眉;黛玉当指青黑色的美玉。应者,当也;璩本是精美的珠玉耳环,此可转义指佩带。与出句相联系,全联意思是:白石既可以染,黛玉自然应当佩带了。进而又可引申为:白色的石料已很宝贵,青黑色的美玉更当珍惜了。对句以古代才子、佳人,映衬今世两位艺术家,更使联语平添了几分妙趣。

有人认为这副人名对联中“石”、“玉”二字同仄而失对,视为瑕疵。其实,上联中的“石”,连同前面的“白”,都是古入今平字,按今天普通话的读音,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完全符合对联的声律要求。现在实行声韵改革,提倡新声诗联作品。从这个角度说,这副用新声韵创作的人名巧对十分可喜,不仅无可非议,反而应当赞扬素园陈瘦竹老舍谢冰心这是已故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作五言律诗中的一副人名对联。

素园,即韦漱园(1902—1932),近代翻译家。寿命虽短,译著颇多,主要有果戈理的小说《外套》等。又曾是鲁迅先生主编的《未名丛刊》的重要作者,深为鲁迅所器重。

陈瘦竹,1909年生,江苏无锡人,现代小说家兼戏剧理论家。重要作品有小说《春雷》、《灿烂的火花》和戏剧理论《易卜生(玩偶之家)研究》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一生著作极丰,主要有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戏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全家福》等等。曾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谢冰心,原名谢婉莹,生于1900年,福建长乐人。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选》、《寄小读者》和译著《印度童话集》等等。曾多次出国访问。

老舍的五言律诗作于抗战时期,诗中这副人名对联,道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很切合各人的实际。鲁迅题《素园墓志铭》说:“素园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而这块“石材”、这撮“泥土”同这根“瘦竹”相衬映,正好映出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下联“老舍”、“冰心”,也可比作“老屋”与“冰花”,使之与上联相对映,又正好可收“珠联璧合”之妙。

以上是就思想内容而言。就艺术格律说,“素园”对“老舍”,颇为巧妙;“陈”与“谢”既是姓氏,又都可用作动词;联尾的“竹”与“心”,当作指物名词亦可勉强成对;唯独处于“鸡胫”位置的“瘦”、“冰”二字,怎么也不好成对。当然,这是严格意义上的要求。联中所举尽是名人,作者更是名人,对于名人名联从严剖析,想不为过。但通观全联,瑕不掩瑜,不失为一副难得的人名巧对。全联由四个人名组成,不加一个衬字,而能自然流畅,更是难得。

从文门外汉尚武马前卒这是一副由四位当代作家的笔名串组而成的人名对联,作者无考。

从文,马彦祥笔名;门外汉,王任叔笔名;尚武,郭沫若笔名;马前卒,巴人笔名。

同“素园/老舍”联一样,此联也是不假衬字而自然流畅,且在对仗工整、平仄和谐方面更胜一筹。请看:“从文/尚武”,动宾词组相对;“门外汉/马前卒”,偏正式名词相对;多么工整!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卒”字按今音读平声),完全符合五言平起式的对联格律,读之铿锵悦耳,如击钟鼓,似调管弦,多么和谐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这是康有为挽谭嗣同的一副对联。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探讨振兴民族经济之道。光绪二十二年(1896)人资为候补知府,著《仁学》成稿。翌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布变法。二十四年(1898)奉召入京,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主持变法维新。是年秋,以慈禧为首的保守党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谭嗣同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惨遭杀害。当年岁序戊戌,史称“戊戌变法六君子”。

此联与众不同的是,把死者和挽者的名字巧妙地嵌进联中,并反复出现两次,中间借助定语“不”和疑问词“安”,表达了作者对死者无比痛惜、对自己悔恨不已的心情。

老舍老向凤子胡风胡考龙生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相继沦陷,文化名流云集号称“陪都”的山城重庆,趣闻轶事时有流传。

作家老舍对文艺评论家凤子颇多赞誉;诗人胡风喜欢美术家高龙生的绘画,每每当众品评,使高屡受“考试”。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的茅盾先生,针对上述情况戏作此联,一时传为美谈。

此联妙在“老向”、“胡考”两个偏正式动词在联中的运用,前者表示程度,可见老舍对凤子的赞誉之多;后者表示深度,说明胡风对高龙生的绘画品评之透,虽含有戏谑之意,但不可误为“乱考”。“老”、“胡”二字与人名联系起来重复使用,更显力度。联尾“凤子”对“龙生”亦堪称工巧。

一般认为,此联是由老舍、凤子、胡风、龙生四个人名组成。李文郑、朱恪超主编的《中国古今奇联鉴赏》一书,认为此联是由六个人名组成,中间的两个动词也是人名:“老向”即王向会,报刊编辑;“胡考”,漫画家。笔者赞同此说。中间两词既是人名,又是承前启后的动词。这样一来,全联12字包含6个人名,没有一个衬字,恰似天然巧合,更显奇妙。记得初读此联时,见上联全是仄声,尤其是“老向”二字,既与上联前后音步失替,又与下联同步的“胡考”失对,曾疑作者为何不把“老向”写作“老夸”?一字之易,可使全联生辉。现在才知道,“老向”也是人名,无法更改。

总之瑕不掩瑜,此联不失为人名对联中的佳品。

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这是一副用6位现代文艺界知名人士的名字串组而成的人名对联。上联是1983年中央电视台迎春征联的出句,下联是首选的应征对句。

碧野,作家黄潮洋笔名,生平事迹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