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幽兰虽香不禁风:董小宛
10655800000012

第12章 病眼看花愁思深(3)

由于纳妾的事情还未向家父禀报,冒辟疆只好将董小宛暂时安置在江口的梅花亭子上。此亭临江而建,风景秀丽,舒适宜人。不时还有友人造访,心心相知,志趣相投,一起把酒言欢,畅谈人生喜乐,一切都是那么舒心自在。往日的奔波辛苦,与此时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回忆不可追溯,往昔不可追忆。同在画舫的姐妹们,能有幸遇到心仪的男子做妻做妾者,少之又少。从良的机会很多,可以过得幸福安乐的人却很少。幸福于红尘女子而言,遥不可及,太过奢侈。多少人就这样耗尽青春,年老色衰之后,不知将后半生往何处寄托。

年轻貌美时,受众人追捧,每一日都过得极尽奢华,自是对未来心知肚明,才会把现今的每一日都当作最后的一日来对待。就在能够享受的时候尽情享受,挥霍着短暂的青春韶光,让享乐成为存活的意义,也成为麻醉自己的良方,就不枉费生的貌美如花,到了年老色衰、无枝可依的时候,念及过往,也不枉来人世间逍遥一趟。

泛舟鸳鸯湖上,蒙蒙烟雨中,置身其中,犹如仙境。与何人结伴,怀着何种心情,都会直接影响着游山玩水兴致的好坏。过去陪着文人雅客游西湖,登黄山,景色自是非比寻常,与他们吟诗作画,记录旅途之感观。可那时的心中总有压抑之感,心情也不是无比轻快。而此时,陪伴在身边的是冒辟疆,是今生认定的良人,喜悦之感油然而生。

在有生之年,还能有追求真爱的机会,也是天大的福气了,老天爷待人不薄。他的微笑,他的沉默,都无一例外地落在她的眼眸里。他的抱负,他的志向,都是她虔诚的信仰。能从一而终,哪怕粗茶淡饭也在所不惜了;能守护心爱之人,别无他求。

从今往后,她将要过的是一种陌生得被称为幸福的家庭生活。家庭之于她,似乎是很遥远的体验了,她不知道是不是能够适应它,能够将它掌握好。恍惚间,她甚至担心是否能与冒老夫人相处得好。一旦婆婆对她很不满意,坚决不同意她入门,该如何是好?一方面是自己的美梦,一方面是冒辟疆的为难。沉思半刻,一切还要以冒辟疆为重,自然不能让他为了自己担个不孝的名声。

在梅花亭逗留许久后,冒辟疆因为其他事物要离开如皋一阵子,临行前将一切都交由苏元芳出面打点。刚刚团圆,就要分别,董小宛心下自是难舍难别。可近日情景不同于以往,别离也是短暂的。只是与苏元芳初次见面,冒辟疆却不在身边,多少有些紧张。

苏元芳听从冒辟疆的安排,亲自来到梅子亭接董小宛。见到苏元芳的第一面,董小宛的紧张便退却了一大半。苏氏虽比不得她年轻靓丽,可她周身覆盖着大户人家的得体气质,并没有因为她是歌妓便有任何的不屑与贬低之意,一阵寒暄之后,有如沐春风之感。

对于苏元芳来说,怕是今生第一次见到如此动人的女子。即使身为女子,也不得不发自肺腑的赞叹,董小宛果然气质不凡,远非一般歌妓所能媲美。国色天香的外貌却难以掩盖散发着的清新淡雅,那是不同寻常的气场,如此迷人。而且谈吐之间谦卑有礼,落落大方,没有丝毫青楼里的红粉气息。暗自庆幸冒辟疆的选择果然不会有错,虽为歌妓,却又不似歌妓。这样的女子,怕是老夫人见了也会从心底里喜欢的吧!

坐在马车里的董小宛不停地祈祷着,但愿一切都可以顺利平稳,不要再出任何差错。如今已经过了正室苏元芳这一关,接下来要面对的便是二老,也希望能像今天一样。苏氏看出了她的紧张与焦虑,细心安慰着,愈发喜欢董小宛。

随着马车一路颠簸,转了几个弯,绕过几个路口,渐渐放慢了速度。苏氏并未事先说明是直接前往冒府,董小宛一路忐忑,在下车后看到门口水绘园的牌匾,不明所以地望向苏氏。原来这里是冒府的别室,董小宛将在这里歇脚,待冒辟疆返回后再一同前往冒府拜见二老。

这里虽是别室,整洁明亮,生活所需应有尽有,可见有人曾精心地为她打扫、准备过。心情顿时轻快了不少,紧张的情绪也放松了。湘中阁对面便是悬雷峰,阁子前后有修竹围绕,左右前后更是布满参天古木,意境深幽清远。

扶着雕栏登梯来到阁子的上首一间,精致的绣帘自在垂着,掀帘进去,里面床帐妆台无不齐备。临窗放了一张小书桌,书籍和文房四宝整齐地摆在上面,似乎时刻等待着主人。从这悉心的准备之中,董小宛能看得出冒家对她的礼遇,如此看来冒老夫人和苏氏也是如此通情达理之人,并未对她这个新人有所偏见。

从此,这就是今后的安身之所。终于可以远离尘世浮华,躲开那看不尽的繁华喧嚣。从今天起,琴瑟管弦只为他一人弹奏,铅华洗尽,清丽容颜只为他一人盛开。母亲从小细心教导的女红针线,终于派上了用场,亲手为夫君舞弄针线,为他绣一块丝巾,随身携带,就仿佛永远不分开。

往事前尘,温柔目送

天高气爽的好天气,虽伴着飘零的落叶,却依旧按捺不住心中的火热。在水绘园的屋中,冒辟疆与董小宛紧紧依偎在一起。早在之前,堂堂七尺男儿,却三番五次地将一弱女子抛下,想到曾做出这样的事情,冒辟疆也是自责得很。怀中的这个人儿,不辞千辛万苦舍身而来,定要好好对她,才不算辜负她的一片痴心,也没有让诸位仁兄的处处帮忙白费。

而此时此刻在董小宛的心中,万事万物已从视线中悄悄隐退,它们不知何时没了踪影,世界上仿佛只剩下她与他。她不敢有任何的松懈,担心这又如美梦一场,一旦醒来,又要回到无边的寂寞中去。但愿时间在这一刻为她停止转动,窝在他的怀中,感受着属于他的气息,那蓬勃跳动着的心脏证明这一切不是虚幻。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提到,“数月,于女红无所不妍巧,锦绣工鲜。刺巾裾如虮无痕,日可六幅。剪彩织字、缕金回文,各厌其技,针神针绝,前无古人已。”足可见董小宛的女红非同一般。

在别室小住四个月之后,董小宛迎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苏氏带着董小宛来到了冒府,初次拜见老夫人,也算是正式住进冒府,成为冒辟疆的妾。那天,阳光暖洋洋地洒落在周身,温暖了生命。眼到之处全是一派欢乐的模样,心中紧张与喜悦并存,可她颇享受其中。这是新的开始,是全新的未来。

在别室还未出发时,端坐在梳妆台前,认真端详镜中的人儿。上一次留意自己的容貌还是几年前第一次在画舫中弹琴前,也是第一天正式在画舫出道,成为南曲的歌妓。那个时候,瞅着精心打扮过的董小宛,忽然觉得恍惚。而如今,要再一次审视自己,退却了几许稚气,取而代之的是独特的风韵,虽背负着歌妓的身份,眼神中却没有风尘女子的沧桑,依旧澄净空澈,充满动人的灵气。

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自是希望每一次出现在恋人的面前,都是完美无瑕的姿态,会为他的一声赞美而暗自欢喜。董小宛细细地涂上胭脂水粉,整理好发鬓,再次抚弄一下衣衫。不管曾经经历过多少苦难,坠入过几次深谷,遭受过多少打击,今天还是要以最动人的样子去迎接崭新的开始。不知道这样穿会不会让老夫人觉得太过艳丽?或者绿色的那条青衫要好过茶白的这件?

一切都没有想象中来得糟。体贴周到的苏夫人步步引导,礼数周全地见过老爷子和老夫人,二老笑眯眯地望着小宛,很是满意这个儿媳妇。有了二老的肯定和认可,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整洁明亮的卧房,温暖舒适的被褥,床上还有崭新的新衣,这一切都是大夫人亲自打点的,不由得让小宛感动。如此宽容大度的大夫人,真可谓是冒辟疆的福气,也是小宛的福气。

从此,里便是她的家,容她安身之所,庇护她免受外界打扰,免受风雨飘摇。这里的全部都是她要守护的,从正式成为冒夫人的那天起,小宛就暗暗发誓,今后定以全部心力去呵护大家。董小宛如此想,也是如此做的,慢慢以实际行动完成了从歌妓到贤妻良母的角色转变。这期间的过程看似简单却并实属不容易,日积月累默默沉淀,这才有了后世对冒辟疆的羡慕,全是因为他的妾——董小宛。

冒老夫人也是慈眉善目之人,见董小宛生得如此秀雅,气度如此不凡,也是心生喜爱。董小宛来之前,儿媳妇苏氏便对她赞不绝口,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再加上苏氏待董小宛情同姐妹,冒老夫人自是觉得是喜事一桩。可这些都掩饰不了她歌妓的身份,心里还是有些许顾忌的。

冒家虽是知书达理的大户家庭,门第观念并不是根深蒂固,可毕竟歌妓并不是光彩的身份。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歌妓便是男人的玩物,是良家妇女最为抵触的一个群体。纵使深知自愿卖身青楼的人少之又少,多是被迫谋生,可封建礼教的思想还是偏袒不了歌妓这个行业。

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毕竟不同于画舫或者青楼,即使是以妾的身份,正常生活中的琐事还是要做好的。冒老夫人最担心的还是董小宛会将画舫中的迷乱之风带进冒府,将全家弄得乌烟瘴气,这可如何收场?她的担心并不是全无道理,青楼是个大染缸,总是会不自觉地将人性的劣质面发挥出来。

不过,既然是冒辟疆的选择,冒老夫人对自己儿子的眼光有信心,也相信儿子的品行,断然不会与不清不白的人纠缠在一起。至于是红颜知己还是红颜祸水,就留给今后的朝夕相处去判断吧!现在单凭一个浅薄的印象,或是一个纯粹的身份就抹杀一个人或者肯定一个人,还为时尚早。

为迎接董小宛过门,冒府准备了盛大的欢迎酒宴。冒府好久没有这般热闹过了,也正好趁这个机会,让大家好好放松一下。冒府上下的家眷奴仆听说少爷将要过门的小妾是歌妓出身,也难免禁不住好奇,都争着想要一睹董小宛的芳容。似乎想要去验证一个事实,也许董小宛只是靠着美艳迷惑了少爷,才使得少爷不顾她歌妓的身份将她迎娶进门。

整个酒宴过程中,冒老夫人对董小宛表现出作为长辈的热情,嘘寒问暖,更是不住地叫人为她布菜。她心里很不安,使董小宛不敢轻易地相信老夫人对她的热情是处于对她的认可,只怕过度的热情往往是因为陌生的关系。也许更是拒绝的表象,她的无端揣测加重了她的焦虑,却又不能表现出来惹得老夫人有所不满,便端着笑脸,更加的谨慎。

晚些时候,苏氏领着董小宛来到了一间卧室,虽没有水绘园的秀丽风景,却更别致典雅。从此一个她和一个他,就凑成了属于他们的“我们”。未来的岁月里,但愿在他的心中,能有那么一个角落属于她就好。曾经因为折磨而厌倦了生活,如今能以这样的方式生活,能够美梦成真,还有什么好顾虑的?

饭后无事,为家人煮一壶芳香四溢的茶水,为大家准备好瓜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不分你我。体贴周到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开解他们的烦忧,凡是可以帮忙之处必定全力以赴。在别人收获喜悦时,诚挚地送上掌声与喝彩,用最诚挚的微笑表示祝福。

屋里屋外更是忙前忙后,她从不以主人自居,事必躬亲。尊重家里的每一位成员,将她的姿态放到最低。似乎她只是冒家的奴婢,忙着永远忙不完的家务活,时刻努力着去满足家人的需要,尽心让每一个人过得顺心。

每逢严寒冬季,其他人都围坐在一起享用美食,只有她立于一旁。冒老夫人每每劝她坐下与大家同食,推辞不下便毕恭毕敬地坐下,不出片刻,便又站立如初。没有一刻懈怠之意,用朴实无华的心感动着每一个人。

冒辟疆与苏氏育有两个孩子,正是顽皮淘气的时候,也最是需要管教约束的时候。董小宛对两个孩子更是贴心尽意,督促两个儿子勤勉学习,视如己出。她虽没有生育过,对孩子的感情却很是深厚,在孩子读书识字上倾尽全力,为了他们茁壮成长。每每冒辟疆辅导孩子功课,小宛都会监督两个孩子改正错误。

这时冒辟疆的父亲已经从襄阳辞掉官职返回家乡,一家人其乐融融,好不快活。面对冒府的老老少少,上有精神矍铄的公公婆婆,下有活蹦乱跳的几个娃娃,有相敬如宾的夫君在侧,有情同姐妹的苏夫人,这样欢聚一堂的场景,在记忆中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

苏夫人长年来体弱多病,总是弱不禁风的样子。理家主事的担子自然落在董小宛的肩上,辛苦操劳,却无怨无悔。家里的奴仆从最初的迟疑到最后的认可,都是董小宛靠着勤劳的双手和真挚的心为自己赢得的。这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是用行动证明了的品格。一切辛劳都是如此值得,别人赞许的一个目光,真诚的一个微笑,都是没有声音的鼓励和支持。

公公婆婆年事已高,也正是需要悉心照料的时候,苏夫人素来体弱也需要多加关心,两个娃娃还是天真无邪的年纪,这么一大家子的琐事都要靠董小宛事无巨细地一一打理好,为夫君解除后顾之忧。瞧着董小宛将一家老少照顾得如此妥当,冒辟疆自是从心里欢喜。只是封建社会的男子大都是有些大男子主义的,欢喜归欢喜,却也从未大大的赞赏一番,似乎这一切都是这么天经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