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幽兰虽香不禁风:董小宛
10655800000015

第15章 幽窗独坐抚瑶琴(3)

多少岁月悠悠走过,从古至今,厨房便是女人的天下,封建社会的男子们是不会去厨房张望的,更不会沾染那阳春水。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礼教,早已在女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生来就是要承担生活琐碎的,也许免去了承受社会纷争的压力,同时一起免去的还有外面的自由和精彩。三纲五常将明代妇女牢牢束缚在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她们没有机会去见识家庭以外的世界,更是欠缺闯荡社会的勇气和能力。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妇女的婚姻自由几乎丧失殆尽,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也随着下降到妇女史的最低点。明代更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不得不说,妇女地位在明以来已经堕落到了深渊的最底层。占据社会主流思想垄断地位的程朱理学,带给明代女性的是无形却强劲有力的枷锁。

与此情况截然相反的江南地区,尤以秦淮河畔为主,可谓是才女的摇篮。她们琴棋书画莫不精通,一方面供宾客娱乐,以此来养家糊口;另一方面也为明代的文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是提供了创作才子佳人故事赋予素材和灵感。她们生动演绎了女性特有的柔美和细腻,开拓了文学领域全新的天地。

董小宛是不幸中万幸的那一个,没落的家世给了她飘零的身世和坎坷的生活,尝尽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早年哪知世事艰,如今算是一一领略到了。可也正因如此,命运将她推向痛苦的深渊,不经意间也给了她自由施展才华的平台。

在画舫,没有人举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旗帜去约束什么,相反,画舫给了女性最宽广的舞台。也许,如果不是为了生计踏入青楼,就不会有名噪秦淮的董小宛,就没有“针神”“曲圣”的董小宛,更遇不到一见倾心的才子冒辟疆。

时代的巨轮总会碾碎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历史并不会记住他们的普通平凡,而董小宛是这众多女性中独树一帜的一个,也是流传千古的一个。她的一颦一笑,一怒一嗔,迷倒了世人的灵魂。她的情怀,她的贞洁,留在了历史的扉页上,几百年后时移物换,也抵挡不了尘封在历史中的光芒,跨越几个世纪穿越而来,依旧那般耀眼。

如若只是貌美心善、能诗善画的才女,也便不足为奇。可董小宛的魅力远甚于此,试问位列古代名厨排行榜的歌妓能有几人?名传江南的寸金董糖正是出自董小宛之手,如今已是名扬海内外的著名土特产,也是款待四海宾朋的上佳甜品。寸金董糖是董小宛还身在秦淮时独家研制的美食。

寸金董糖的制作工艺很是讲究,是以精细白糖、褪壳芝麻、纯净饴糖加上等面粉,配以松子和桃仁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一种酥糖。稍后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方块,盛入精致的瓷碟中,酥糖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一时间成为大家消遣娱乐时必备的甜点,人们称之为“董糖”。

美食背后自然会有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早在秦淮河畔时,董小宛和冒辟疆还未相识,她还只是“秦淮八艳”之一受众人仰慕的董小宛,他也还只是“复社四公子”之一风流倜傥的冒辟疆。期间,冒辟疆曾慕名前来半塘探访她数次,可天不遂人意,正赶上董小宛外出久久未归。等到小宛游玩归来时,冒辟疆早已离开苏州返回如皋。

早在此之前,董小宛便从好友那里听说了冒辟疆的为人品行,对他持议的事迹大为钦佩,暗暗芳心已许。从黄山游玩归来后,听说冒辟疆曾前来拜访,不料她未在家中,甚是遗憾。两个人就这样生生错过了许多回,她对冒辟疆的思念与日俱增,终是一发不可收拾。

小女子的情怀就是如此,终日惦念,于是这思念愈积攒愈深刻。随后为了寄托这一份情思,决定亲自下厨,精心制作了寸金董糖。用精致的纸张细心地包装好,从秦淮托人前往冒辟疆的家乡如皋,将寄托着满是相思之情的礼物转带给冒辟疆,以表达想见却未能见的遗憾。

以风流倜傥著称的冒辟疆,自然不会了解不到这寸金董糖中所寄托着的浓烈相思,可他选择视而不见,只是说了几句客套话,便打发送董糖的伙计回秦淮了。她的骄傲和烦恼,他完全明了,却按捺着不作出任何回复。仿若当年数次想要拜访小宛的人不是他,小宛仿若单相思般迷恋着这个熟悉也陌生的人。

可即便如此,为了心中的念想,可以不顾一切地去争取,去追随。世间的男子又能有几人在面对挫折磨难时依然不屈不挠,不舍不弃的呢?身为一个弱女子,董小宛做到了,从始至终掌握着主动权。但求与心爱之人共度余生,求个安稳宁静的生活,不顾安危涉险也好,委曲求全也罢,结果是好的,便也无憾了。

性情淡泊恬静的董小宛,在饭菜的口味上也是比较清淡的,并不喜欢肥美甘甜的吃食。往日每顿饭极其简单,用一小壶芥茶温淘米饭作为主食,随后准备两小碟水菜香豉,米饭配着小菜细嚼慢咽。

可丈夫冒辟疆却与她的口味和喜好截然相反,董小宛偏清淡,冒辟疆则是偏偏喜好甜食、海味和腊肉熏肠。在制作美食佳肴上具有极高天赋的董小宛,为心爱之人洗手做羹汤,取悦他的胃口,满足他的味蕾,挖空心思地替丈夫缓解口腹之欲。

在为丈夫准备的吃食上花样百出,别出心裁。连日采撷新鲜的花蕊,将花汁巧妙地渗融到香露中,这样精心制作的香露,香味浓郁却不失香甜,世上鲜有,在寻常百姓家难得一见。每逢小酌几杯后,用精致无瑕的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以备消渴解乏,真乃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更为难得的是利用身边并不罕见的东西,经过一番加工变得别出心裁。

除此之外,董小宛亲手腌制的咸菜,黄者如金,绿者如翠,色香味俱佳,将最普通常见的小菜制作得精巧绝妙,引得人不住去欣赏。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她做的桃糕、西瓜糕、菊花糕等都堪称绝美,款式极其精美,早已超过了食品的属性,称其为艺术品也不为过,当年在秦淮就引得无数文人倍加仰慕。

古时有苏轼创制东坡肉,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这是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他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徐州百姓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又因是苏轼首创,便称其为“东坡肉”。

而董小宛也创制过一种名为“董肉”的菜品,又称跑油肉、虎皮肉,皮呈皱纹状,肥而不腻,也是经过长久的钻研琢磨,花了很多工夫才得以成行、流传于世的。以她的姓来命名此肉,也是为了赞美她的贡献。东坡肉与董肉二者创作人虽不同,风味也各异,却相映成趣,别有意味。在这道美食之中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古代女子出入厨房理所当然,每日煮饭也稀松常见,可把饭菜做成精致佳肴的人却唯独董小宛一人。在冒府,吃饭早已不简简单单是为了果腹,更是每日里的片刻享受。人生在世,有董小宛这般蕙质兰心的妻子,夫复何求?

虽为歌妓出身,背负着青楼女子的名声,却在厨艺上有如此造诣,成为古代十大名厨之一。这些除了天赋使然,更多的则要归功于小宛自身不断地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平日里,她经常静下心来研究搜集来的各类食谱,看到哪里有新奇的风味美食,便按捺不住想要立刻去访求它的制作方法,认真记录每道菜品的制作工艺,随后又悉心加以揣摩研究,使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精益求精。

世间也只有董小宛一人既担着“秦淮名妓”的称号,也笼罩着“十大名厨”的光环,能做到如此,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属董小宛独一人。成为“名厨”是她的爱好所致,而这名誉的背后,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和汗水,着实令人钦佩,令人感叹!

幽林远壑,宁静淡泊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月色如水,笼罩着大地,给人以清澈空灵之感。那月光柔柔地照在人们心头,多了些柔情,也悄悄抹去了凡世的喧嚣浮华。

就在这月色朦胧中静静想着心事,那点点滴滴的乐与苦,就随着月光的流转在眼前若隐若现。就是那轮当空的月亮,也定是沉浸在这祥和宁静的氛围之中吧!瞧着夜色朦胧之下,有人对它的美如此眷恋,定是欣喜的。对于这份喜爱,唯有将更加皎洁的月色不遗余力地投向大地才能以示回赠。

这满园的月色,谁人能不倾心?董小宛更是偏爱这月光皎洁,无瑕的光与影相互辉映,站在院中,人行月相随,人停月也停。终结了一天的忙碌芳顿,闲下来与这明月说说悄悄话,倾诉内心的小秘密。诗仙李白有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那如水的月光,可是月亮派来的使者?前往人间诉说她积蓄已久的秘密。投在地上淡淡的银光,使万物格外分明清晰,无声之中赋予它们盎然的生气与活力,天上地下一片生机。遥望星空,在夜幕的衬托之下,天空更加深邃幽深了,不禁使地上小小的人儿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连诗仙李白对那一轮皓月都心生向往之情,在青天明月之下举杯邀月,崇拜诗仙的董小宛,自是对这弯弯的月有难以言说的情愫。夏夜闷热难耐,在院中纳凉时,她便与冒辟疆的两个小孩子在月光之下背诵唐人咏月、流萤及纨扇诗。小孩子稚气未脱的读书声清脆明亮,衬着这月光也格外清凉。

月漉漉,波烟玉。董小宛就钟情于如玉般的月色。为尽情领略月色的美妙,在夜色渐起后,随着月亮的升沉而移动几榻,追逐那一夜惊喜的银光。即便夜色已深,对月光依旧恋恋不舍,半夜回到室内仍要推开窗户,让月光自由徘徊于枕簟之间,如跳动的精灵奏响独属于夜晚的乐曲,婉转低回的曲调,扣动着人们的心弦。当月亮缓缓向西行,又卷起帘栊,倚窗而望,目送月光离去。

夜之时逸,月之气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赤日红尘,两者有仙凡之别。人生攘攘,至夜不休。有的人在月亮还没出来之前就早已呼呼大睡,却没有福气消受这桂华露影。真正懂得享受之人必有一颗闲情逸致的心,而非是那虚度光阴、贪图物质上的满足。

董小宛和冒辟疆在一年四季当中,皆爱领略这皎洁月色产生的美,仙路禅关也就在静中打通。她见古人厌晨欢,乐宵宴,大抵是因为夜之时逸,月之气静,碧海青天,霜缟冰静,比起赤日红尘,两者有仙凡之别。

大多数人才不会去在意月亮的阴晴圆缺,更不会傻傻站在院中抬头去仰望那如钩弯月。在月亮还没有露出头之前,就早已蒙上被子呼呼大睡了,怎能有福气去消受这桂华露影,又怎会知晓他们未曾留意过的生活情趣?

除了这朦胧月色,便是那晚菊最惹董小宛喜爱了。冒辟疆曾从一个朋友那里得来几盆名为“剪桃红”的菊花,花繁而厚,叶碧如染。见到这浓条婀娜的菊花,喜爱之情油然而生,特意将花摆在床边的小茶几上,百看不厌。一般人喜菊仅仅局限于将菊花作为盆景来欣赏,而董小宛则不同。

晚来闲暇之时,便与菊花做伴,演绎人映菊花的美态。夜色袭来,在室内燃起烛火,烛光洒满屋子每一个角落,再取来白色屏风将菊花三面围住,调整好菊花的位置,菊影便在烛光的照射下倒映在白色屏风之上,姿态参横妙丽。这时小宛进入屏风,深入花间,被菊花簇拥围绕,人的曼妙身姿与菊影重叠在一起,此情此景,淡秀如画,妙不可言。

在宅院和园林中,有许许多多的梅树种在那里。每逢春暖花开之时,家里几口人早晚穿梭于梅林中,走走停停,携手漫步。每逢梅花含苞待放的时候,董小宛便细心观察梅枝的横斜姿态,再去认真琢磨该用什么样的花瓶可以与之相配,待梅花盛开,就将其小心翼翼地剪摘下来,放进已经准备好的花瓶中,艳丽的梅花与素雅的花瓶如此相得益彰,赏心悦目。

凡夫俗子往往只懂站在一旁或近或远地欣赏梅花,而不懂得这采摘纳入花瓶的趣味。屋外的梅林与屋内的瓶梅相互呼应,美不胜收。步入园内,有成片的梅林,仿佛置身于梅花的海洋,簇拥盛开,好不热闹。返回屋内,有立在花瓶中的梅花枝,亭亭玉立,淡雅芬芳,不由得让人在旁久久伫立,仿佛与这梅花做着灵魂上的交流。

品茶也是董小宛心仪的爱好。在沏茶、赏茶、品茶间修身养性、美心修德,茶的芬芳品味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古者有云:“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小宛与冒辟疆都爱好喝芥片,小宛更是擅长煮茶,二人常常独饮一壶,伴着月色,慢慢品味茶的精细感觉,中淡闲洁,韵高致静,在茶香四溢中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静坐香阁,细品香茗。东莞人视为绝品的女儿香最为小宛珍爱。俗人用香往往将沉香置于火上,烟扑油腻,须臾即灭。不仅难以体味沉香独特的香气,反而会伴有难闻的油烟气味。而小宛则与众不同,燃香时玉闱四垂,让芳香隔着薄纱轻盈四散,居于斗室,静参鼻观,仿若置身花海深处。

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董小宛怀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憧憬,抛却了风尘中的名与利,忘却了画舫中的掌声、喝彩声,穿不尽的绫罗绸缎,用不尽的胭脂水粉,在平稳宁静的生活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人生的弥足珍贵之处正在于自然平实的生活中享受精微雅致的淡雅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脱和清澄的诗意人生。这样随心所欲的畅快生活,岂是金银珠宝可以换来的?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这样评价小宛,“在风尘虽有艳名,非其本色。倾盖矢从余,入吾门,智慧才识,种种始露”。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自然洒脱,真是太难得的品质,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在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忘了人生的真谛并不在于此,无论贫穷或富有,都拥有享受生活的权利。生活之中处处隐藏着莫名的惬意悠闲,那白云,那流水,那小桥人家,无一不透着清新雅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