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幽兰虽香不禁风:董小宛
10655800000014

第14章 幽窗独坐抚瑶琴(2)

宛如江南水乡的如皋与烟波飘渺的秦淮河有着截然不同的样貌。秦淮河是一位多情的女子,潺潺的流水声是她的轻吟浅唱,那是对恋人的表白和倾诉,大胆直率;如皋则是从水墨山水画中走出来的淡雅女子,清秀俊美,明媚却不张扬,归隐于那淡泊的风景。

不得不说,如皋的清丽与董小宛的恬静相得益彰。钟情那流水的轻快,不急不缓。钟情那市集的热闹,却不沾染丝毫喧嚣。接踵而来的行人漫步于宽敞的道路上,那是安稳生活的步调。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混合着行人的讨价还价声,远逊于秦淮,却处处透着普通人家的幸福。

远嫁如皋,义无反顾地奔向他的怀抱,婚后的生活琐碎枯燥,却又犹如身处世外桃源,终于摆脱了孤苦无依的恐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宁静。身在秦淮时,画舫中的姐妹们日夜盼着保持住长久的繁华,波光粼粼的河面正如她们的面颊,好比她们的笑靥,那终日不断的琴瑟管弦之声载着她们的心中所想飞扬在秦淮河的空中,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原,更是飞到了后世人们的心中。

大千世界,人们过着看似不同却又相同的生活,鸡毛蒜皮、柴米油盐的日子,如此雷同。日复一日的平淡,周而复始的乏味琐碎,也许轻易就磨灭了生活最初的惊喜。纵使美人娇艳也抵挡岁月的侵蚀,美貌也会随时光逝去,无法成为生活的保障。而董小宛的独特就在于此,将单调的生活过得饶有情趣,在细水长流之中经营别致的岁月。

闲暇之时,在屋中隔着轻纱屏障点燃“女儿香”,迷人的香气徐徐上升,不多时便弥漫了整个房间。清幽雅致的房间,摆两把藤椅,纱帏低垂,门户半掩,伴着明月当空,伴着清风徐来,周遭萦绕着扑鼻的清香,每一丝、每一缕都沁人心脾。夫妻二人各坐一边,没有多余的语言,就这样在无声之中静静享受大好时光。

时光可否慢慢走,让斗转星移稍后,让来之不易的温情时刻定格。人们对太难得的东西总是格外珍惜,生怕错过片刻,荒废片刻。年少时,对书中的对从之言、闺阃之训虽懵懵懂懂,却深信不疑,对那些古哲先贤与名媛的来往倾慕不已。卖身青楼,以取悦别人为生实属迫不得已,那并不是真实的心愿。穿梭于形形色色的人中,按照别人的剧本扮演别人欣赏的角色,这不是自主自愿的自我。

如今得以自在地活着,享受这清静闲适,释放空谷幽兰般的淡雅芳香。在新的天地之间,怀着新的心情和新的希望去拥抱崭新的自己,去拥抱梦想成真后的生活。爱自己所爱,做自己心之向往的事情。人生难得拥有者几十载的时光,就让它们沉浸在温情浪漫之中,让每一寸时光都成为美妙的旋律。

夫妻之间最融洽和谐,也是最令人生羡的关系并不是相敬如宾,而是志趣相投、如漆似胶。相敬如宾未免过于客套,拘泥于夫妻间的礼数,反而丢失了夫妻间的亲昵。与其每日里为礼数牵绊,倒不如亲密无间来得温馨。在营造别致生活的同时,董小宛却从不敢轻易逾越妻子的本分,时刻谨记以丈夫为天。

成为冒夫人的董小宛,有了一片新的天空,这里给她施展才能的机会,也给了她做一位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的机会。将秦淮的红尘一点点褪去,换上焕然一新的居家女人的衣裙。这衣裙来得不如画舫时的艳丽,不如画舫时的妖娆,却是如此教人喜悦满怀。

女儿家出嫁,本是该风光筹办婚宴的大事,因为董小宛是以妾的身份入门,冒家并未筹划婚宴的事宜。可即使这样,她却由衷的感到幸福。没有媒人上门提亲,也没有聘礼之类的事宜。可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岂不是更圆满。虽未有喜酒喜宴,可有大家的祝福,更显得弥足珍贵。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早已去世的双亲,不能与董小宛共同分享这喜悦时刻了。

以“针神曲圣”著称于秦淮的董小宛,在刺绣和抚琴上造诣颇深,心灵手巧自是不必多说。那一针一线都是浓情蜜意,一饭一蔬皆是真心敬意。为家人忙里忙外何尝不是一种珍贵的幸福体验,被家人需要的感觉也是这么令人幸福。一大家人的满意和感谢,外人的羡慕和夸赞,都是董小宛最大的满足。

看着一家老少每日盈盈的笑脸,董小宛收获的不仅是一个家,更是精神上的极大满足。这是满座狎客爆棚的掌声和呼声难以比拟的荣誉感,这是外界给她的“针神”“曲圣”称号也难以媲美的骄傲。是发自肺腑的成就感,是对她作为居家女人的认可和肯定。

在画舫时,面对令人厌恶的狎客无理取闹时,董小宛多是按捺住愤怒,敷衍了事,可那一脸鄙夷的表情还是得罪了很多有权有势的客人。为此还曾一气之下离开金陵回到苏州,足见她对待那些不情不愿的事情时的敷衍态度。可自从入了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得极其和谐,似乎每个人都是她喜爱的人,都给她带来了欢乐。

董小宛成功了,没有人不喜欢她这般富有情趣的生活。也没有人不喜欢如她这般诚挚善良、周到体贴的家人。她就像一缕阳光,将黑暗照亮,将自身的温暖传递给别人,她的明媚依旧,却远比从前动人。

苏元芳起初确实存在一定的顾虑,烟花女子过惯了烟花生活,回归到普通的家庭生活,不知道她可适应得了。也曾处心积虑地将心腹的丫鬟派到董小宛身边,密切注意她的一举一动,以防她有任何的图谋不轨之心。可事实胜于雄辩,一颗真心交给这个家,又怎么会生出别的事端?这反倒教大夫人有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愧疚,从此与她更加亲密。董小宛正如大夫人的左膀右臂,与她共同操持着这个家。

冒老夫人对董小宛更是赞赏有加,虽身世比不得大家闺秀,可这言谈举止间流露出来的聪慧与才智,可谓数一数二。平日生活里,对自己也是精心服侍,从未有过怨言。对待丈夫就更不在话下,一切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一切都可圈可点。这样贤惠的儿媳妇自然能够赢得公公婆婆的青睐。与下人相处时,从未指手画脚,凡事亲力亲为,对待丫鬟也是和颜悦色。

从赞不绝口的评价中,冒老夫人更是认定自己当初并未因小宛的歌妓身份而拒之门外的决定是正确的,难得有这么贤惠又孝顺的侧室。苏氏对董小宛也满是喜爱之情,由于身体病弱,全家上下的大事小情少不得交给她去操持,对苏氏的这份信任,她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反而更是兢兢业业、尽己之力打理好府上的一切。

秋冬转凉,为老爷子和老夫人多加煤火,把卧室烘烤得暖意洋洋;为大夫人裁制新衣,选用上好的料子,穿在身上神采奕奕;为俩孩子熬些清淡可口的小粥,暖和身子。一家人的吃食全由董小宛亲自料理,照顾考虑到口味不同的每个人,更是精心准备,致力于让每个家人都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常日里登记柴米油盐的用项及银钱出入,也是她的工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家的赞赏也不是一时半刻的努力就可以得到的,这是用日积月累的付出和汗水换来的,那是用一颗赤诚的真心为自己赢得的。平日里对长辈恭敬顺从,对夫君温柔贤惠,言谈举止间显露着端庄素雅的超群气度。这样的贤妻又有谁会再去带着歌妓的偏见去看待她,去审视她呢?

两娃娃对董小宛的感情更是日渐加深,陪伴孩子们温习功课,督促他们读书写字。孩子们正在茁壮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学业上更是不容有半点马虎。每有错误她必定亲自记录下来,装订成册,以备日后的复习之用。哪怕操持了一天家务,已是满身疲惫,也不会有半刻松懈,更不会对孩子们不管不顾。

董小宛的与众不同并非只是体现在这些生活琐碎上。闲暇时,她便与冒辟疆静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二人皆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又都曾四处游山玩水,览尽各地风光,对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每每探讨起来,虽少不了各抒己见,却又能求同存异,互相欣赏。

绘画始终是董小宛难以割舍的特殊爱好,嫁入冒家也始终保持着。寄情于画作,她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颇耐人寻味。每有闲暇便会不时展玩新得来的长卷小轴,与冒辟疆一起鉴赏,或取出家中的旧藏,细细品味。也经常替冒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作为馈赠之礼。亲朋好友听闻是新纳进来的小妾所为,甚是称赞。

初进冒府的时候,偶然发现冒老爷子模仿“楷书鼻祖”钟繇的字迹为相公书写《月赋》,着实被钟繇楷书的古雅浑朴、圆润遒劲所吸引。钟繇楷书力求笔法精简,自然天成。后来发觉钟繇的字体稍稍偏瘦,又看到他的《戎辂表》将她推崇的关羽称为贼将,心上甚是不服,便废钟帖而改学曹娥碑,每天临摹几千字,无论有任何突发情况,从不错漏。

丈夫冒辟疆闲居在家时,潜心考证古籍,著书立说,著作颇丰。作为妻子,自是当仁不让地侍奉在丈夫左右,精心煮一壶浓茶,来缓解看书的劳累。夜色在不知不觉间升起,便细心点燃烛火,让屋子布满光亮。丈夫疲惫不堪、倦意渐浓时,便搬来古筝,轻弹一曲,让流动的琴声消融困倦。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禁锢了女子的思想和才能,阻绝了她们接触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机会。可董白不同,带着父母的祈盼,熟读诗书,加上极高的天赋,他日自然成为女性中的佼佼者。看着丈夫对古籍研究情有独钟,在他平日里苦心钻研时,她则在一旁帮着翻阅古籍,查考资料,耐心细致地抄写书稿,笔笔用心。

冒辟疆平日里有收集《旧四唐书》的癖好,不惜重金四处购买全集。拿到书稿后,仔细阅读,将逸事分门别类,搜集众家不同的评论,加以悉心整理总结,最后整合成册。整个过程繁杂琐碎,一般人面对成堆的书稿早就不耐烦了,可董小宛每次都会耐着性子专心致志地帮着丈夫稽查抄写,细心商订。

日复一日,从清晨的曙光照进屋子,到傍晚的夜色笼罩大地,与丈夫在书桌旁各坐一端,相对而坐,却早已忘了言语,二人沉浸在书香之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董小宛也爱上了这书香中的宁静。

由于董小宛幼年时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加上天资聪颖,对诗歌的见解更是别具独到之处。阅诗无所不解,而又往往可以出慧解以释之。尤其对楚辞、少陵、义山、王建、花蕊夫人、王珪、三家宫词等身之书情有独钟,每每阅读,必然会有思想的碰撞。随手摆放在床榻四周,午夜衾枕间,就犹如拥着十家《唐书》而眠。

冒辟疆也常常向旧相识借来经书典籍,但凡遇到奇特生僻的地方,董小宛都会亲手誊抄下来以备查考。渐渐地,董小宛不再只是一个帮手,而逐渐成为与冒辟疆比肩的文人,靠着自己的聪慧和学识自成一家之言。

董小宛翻阅群书,每逢遇到涉及闺阁的内容,便会另起一目,加以记录。冒辟疆也会与她一起遍搜诸书,将越来越多的相关内容整理总结到一起,使之自成一书。她将其命名为《奁艳》,其书之魂异精秘,凡是世间女子自顶至踵,以及服食器具、亭台歌舞、针神才藻,下及禽鱼鸟兽,即草木之无情者,稍涉有情,皆归香丽。细字红笺,类分条析,俱在奁中。

清新雅致,空谷幽兰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爱将焚香、挂画、插花和品茶视为人生四大雅乐,其中品茶更是一种人生体验。在幽静怡人的环境之中,两人默默相对而坐,整个身心全都陷在了这幽冥的清香中。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去体味经过道道工序加工而成的香茗。身体未动,心灵却在这品茶的间隙慢慢升华。

董小宛出身红尘,推杯换盏自然难免,久而久之倒是练就了上乘的酒量。进入冒府之后,考虑到丈夫的酒量不胜蕉叶,便也就很少饮酒了,只是在每晚服侍大夫人小酌几杯,以供雅兴。与丈夫共同的爱好之一便是嗜茶如命,同样对芥片痴迷。据冒辟疆在回忆录记载:“每岁半塘顾子兼择最精者缄寄,具有片甲蝉翼之异。文火细烟,小鼎长泉,必手自吹涤。”

夫妻之间最佳的相处模式便是如此吧!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冒辟疆更是身在福中,这是几世修来的福气,能得到如此貌美温柔又体贴贤惠的妻子。爱着他,也爱着他的爱好,为他分忧解愁也是幸福的吧!那些细细誊抄的书籍,那一个个蝇头小楷,无一不在诉说着一个女子对丈夫的包容与爱护。

这个男人也曾伤过她的心,也曾不顾她的坚持离她远去,曾亲手打碎她卑微的希望,将她的真心置之不理,全然不顾她的一片痴心。她不是没痛过,女儿家生来的多情敏感,怎会察觉不到他委婉的拒绝和推辞?他的懦弱和逃避,一一落在她的眼里,打在她的心上。可又如何呢?纵使痛到极处,却还是无法割舍。

在这世上,获得过的爱护和照顾屈指可数,不计其数的是苦难和折磨,是一个人扛下所有后的步履蹒跚,那一个又一个如履薄冰的日子,还是会频繁地出现在梦中。满脸泪痕的女子,独坐在窗台,盼着天明,却又害怕天明。孤独的夜晚终会过去,可紧随其后的天明也并不美好。梦中流着泪的女子,不知何时抹干了泪花,微笑着摆手,记得一定要幸福。

当然会记得,只要能得到庇护获得安稳,纵使做牛为马,也在所不惜。只要能守护在他身边,纵使为奴为仆,也不会对爱敷衍。如若这世间存在不能辜负的东西,那一定是爱,大千世界,唯有爱不能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