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幽兰虽香不禁风:董小宛
10655800000007

第7章 一念之间相思念(1)

若隐若现,深入其渊

董小宛在名流宴集间,不时听人提起冒辟疆,便知晓了复社中有这样一位风流倜傥又不拘小节的才子。在媚香楼,也听到好姐妹李香君的心上人侯朝宗和他的朋友们称赞冒辟疆才华出众,有文采,有气节,是难得一见的上乘名士,心里更是想着何时能与冒辟疆见上一面。

青壮年时,冒辟疆是不知贫贱为何物的富家公子,从小过惯了锦衣玉食、奴仆成群的生活,格外优越的家庭背景教会他出手阔绰的生活习惯,可也正是这位挥金如土的公子哥有着宅心仁厚的品格,他对弱者的同情怜悯发自内心。有人常常把积德行善挂在嘴边,似乎说再多也难以表达他的一颗向善之心,可说过去的话如眼云烟,风一吹便不知飘向哪里去了。

冒辟疆的不同就在于他的行动总在他的言语之前,以一个百姓的身份去救济百姓。在他第三次赶赴南京参加乡试时,纷纷与东林党遗孤会面,以一己之力出资救助他们衣食无忧。也曾出资百余两白银租赁桃叶渡河房前后厅堂楼阁九所作为场地,招待同仁、食客将近百余人,大家齐聚一堂,同食同饮,盘桓数日方散。而且有李香君和侯朝宗在中间为董小宛搭桥牵线,她对这即将萌芽的感情充满了期待和渴望,幻想着有朝一日能与冒公子没有任何愁思羁绊下在静雅的天地中畅所欲言,谈古论今。

“冒辟疆”三个字从此一笔一画地刻在了董小宛的心尖上,朝思暮想,偶尔听到别人提起,心中便起了波澜,久久不能平复。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名字在不知不觉中悄然产生了关联,两段本不相交的人生开始在某年某刻有了交集。一位佳人,一位才子,也在冥冥之中向彼此靠近。

然而,在满怀憧憬的同时,淡淡的忧愁在她的心头久久挥散不去。毕竟是女子,谨记郑重自持的品格,如今还未有过多的交往,就开始一个人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凭空想象之后,冒公子的形象愈加丰富,愈发趋向她所钟爱的模样。相思之意愈加浓厚,可如果他对自己并无那份情意,岂不是空欢喜一场,白白叫别人说笑?

可是,相思之情怎是可以轻易消除的?董小宛就在这样边相思边忧愁的状态下盼了一天又一天。风尘女子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可董小宛始终在坚持董白的纯净,一样的敏感多情,一样的冰清玉洁。

丫鬟惜惜在左右侍奉,常见董小宛长吁短叹,闷闷不乐,便提议她到媚香楼李香君那里坐坐,跟知心的人聊聊天,一方面可以解解忧烦,另一方面也可以探听一下冒公子的归期。

好姐妹自然不同于外人,同是女子,平日里又无话不谈,李香君此时一眼就看穿董小宛的期待眼神,知道她心系冒辟疆,便把冒辟疆的个性和人品以及才华气魄,她所知道的全部都细细地说给董小宛听。

董小宛托着腮帮凝神静气地听着,听到入神处,仿佛随着李香君的讲述去到了他的时间和空间,如同经历着他的经历,感受着他的感受,是不是这样就离他又近了一些?

看着讲解得愈发带劲,已经开始手舞足蹈的李香君,一股温暖的感觉涌上心头,为能遇见如此赤诚相见,如此贴切关心的朋友而深感庆幸。飘零的生活之中,能得此朋友,也是上天的怜悯和恩赐吧!

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游走在茫茫尘世,并不为外俗干扰,哪怕身陷烟雨红尘,却依旧保持着庄严又质朴、可人又神秘的品质。日常和复社里的几位在一起,也感到真心的快乐,他们并不是把歌妓当作可以随便践踏蹂躏的一群人,而是发自肺腑地认为歌妓也是堂堂正正的个体。

平时那些浮薄少年、邪恶子弟与复社的各位相比,一天一地,天壤之别,将他们比作衣冠禽兽也不为过。看着他们嬉笑怒骂,轻佻表情,姐妹们强忍着眼泪,装出那同欢同乐的表情,真真是比哭还难过。

时光流逝,又到了应试的季节了。侯朝宗提前到了南京,还来不及休息整顿,就和陈定生、方密之一同去看他心里一直念着的李香君。到了媚香楼,众人说好让陈定生派人给冒辟疆送信,没过多久,那送信的人就回来了,他带来小宛最欢喜的消息,说冒公子正离开了如皋,已经在奔赴南京的路上。

董小宛得到这个消息,满心欢喜着开始准备。盼望着等冒辟疆一到,就托侯朝宗介绍二人相识,想着见面后的场景,嘴角不经意间微微上扬,这就是幸福的感觉吧!自古才子佳人一相遇,免不了来一场风花雪月的戏码,足以流传后世的风流韵事也就由此诞生了。

眼瞅着应试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冒辟疆却迟迟不来。等待总是让人抓狂,所有的思绪全都被那个遥远的人牵扯着,那感觉忽近忽远,却是不由自主的想念。难道他金科不准备考了吗?难道在路上有了什么岔事才耽搁下来的吗?难道是身体不适吗?董小宛胡思乱想着,扰得心神不得安宁。

董小宛很想和冒辟疆会上一面,她想赌一把,就此决定自己将来的归宿。她是很羡慕李香君的,今生今世能有一个侯朝宗对她温情脉脉,百般的疼爱呵护。这些时日,心里一直在盼望着冒辟疆的到来,又不好意思总去向香君打听情况,只好自己郁闷着,苦苦等候着。独自坐在窗前,望着那轮明月,默默地想念着。

晚间时候,秦淮河上琴声、箫声、笛声、牙板声、笑语声、尖叫声响成一片。早早准备宽衣就寝的董小宛,望着热闹非凡的秦淮河,更压制不住心头的思念之情。想念的情绪还没有得到缓解,难以避免的灾祸却慢慢靠近了。

地方一霸朱统锐是这方圆百里人尽皆知的霸王,仗着家里有权有势,平日里胡作非为,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手下的家奴甚至狗仗人势,专做些坑蒙拐骗的勾当。可地方官却一样无可奈何,只得装聋作哑,每与他相遇,必是毕恭毕敬,和颜悦色相待。

朱统锐早就对董小宛垂涎已久,曾对她百般讨好,却都被小宛冷冰冰地拒之门外。死缠烂打到底的朱统锐却不死心,往常相中哪个姑娘都是手到擒来,画舫里的歌妓更是主动投怀送抱。还从未见过像董小宛这样清高的歌妓。不甘心的朱统锐就派人来向董小宛再一次发出邀请,本就对他很是厌恶的董小宛,考虑到冒公子马上就要来了,说好为他谢绝应酬就一定要做到。于是便把这讨厌的邀请回绝了。

如果那么容易就可以被甩掉,恶霸也就算不上恶霸了。一向骄纵的朱统锐见董小宛态度这般坚决,也跟着强硬了起来,一怒之下派人硬生生将董小宛“请”了来。董小宛奈何不了,只好顺从。

董小宛虽背负着秦淮艳名,骨子里却是高傲倔强的,对朱统锐蛮横霸道的一言一行都深恶痛绝,自始至终板着脸,露出宁死不屈的表情。本就在气头上的朱统锐被董小宛难看的脸色彻底激怒了,既然敬酒不吃那就吃罚酒好了。

酒桌旁,朱统锐喝令董小宛弹一首拿手的曲目助助兴致。她不但没有顺从,反而一口回绝。在满桌子的宾客前,这让朱统锐如何下得来台?盛怒之下的恶霸更是魔鬼,一只手猛地挥过去,落在她的脸颊上,顿时显现五个手印。董小宛捂着火辣辣的左脸,强忍着内心的委屈,不让眼泪流出来。在这样的人面前,坚决不能示弱。

好在在座的人有一颗怜香惜玉的心,劝着朱统锐,招呼着董小宛去把琴取来。董小宛知道如若不趁此时找机会逃跑,朱统锐什么事都会干得出来。趁着家奴不注意的工夫,连忙跑回钓鱼巷,把前因后果考虑一番,最后决定搬离钓鱼巷,出去躲避一阵子。往日里的万般柔情,百般相思,心中充满着的企慕和希望,也随着这突如其来的厄运破灭了。

千盼万盼,终于等到考试结束。考场上洋洋洒洒的文字针砭时政,抒发着一腔报国热情。平常都是最后不紧不慢走出考场的冒辟疆,此时此刻怀着兴奋和喜悦大步从考场走了出来,直接前往钓鱼巷。考试完毕的轻松心情,加上马上就能见到董小宛的激动心情,眼中的万物都变得可爱起来。

策马加鞭来到钓鱼巷,迎接他的不是欢快的笑脸,而是小宛家冰冷的门锁。不明所以的冒辟疆多方打听,才得知他心心念念的人已经从这里搬了出去,为何不辞而别却不得而知。在门前站立片刻后,明知道她此刻不可能出现的冒辟疆,却不舍得离开。脑海中忽然想起董小宛与李香君情同姐妹,也许会知道她的去向。想到此翻身上马,一路奔到媚香楼。

侯方域早已来到媚香楼会见他所爱的人李香君,两个人你侬我侬,忘乎所有的甜蜜,羡煞旁人。李香君看着满头大汗的冒辟疆,心下一惊,还未等她发问,冒辟疆先行问起了董小宛的去向。李香君知他去小宛家扑了空,便将小宛的经历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董小宛不向权势屈服低头的刚烈,她为等他而来的付出,她对他的思念,经李香君的口听到,喜悦、担忧一齐涌上冒辟疆的心头。他得知如此出色的女子倾慕于他,喜不自禁。可不知她如今可已安全,不知她日后作何打算?又愁上心头。

你若不见,怎能成全

愈是红尘女子愈是向往安逸稳定的家庭生活,董小宛自然也不例外,向往家庭生活的心更加强烈。找到与之情投意合的良人,从一而终,相伴到老,是她最大的心愿,似乎也是最难实现的心愿。如今的繁华如何能够长久保持下去,如何可以在这温柔乡里保全富贵,这并不是董小宛最为关心在意的事情。明知世上难求长久,又何苦去反复思量,不如看开些,坦然些,把一切交给时间。

而一份坚贞不渝的爱情,才是她放在首位的追求。各地英豪才俊,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反反复复,不知多少遍,始终也未在她心里留下任何印迹。红尘中寻寻觅觅,迟迟找不到可以慰藉心灵、温暖余生的人。日子虽过得富足充裕,却依旧改变不了索然无味的现状,没有什么快乐可言。

闲来无事,董小宛就去找李香君下棋解闷。偶尔碰上侯朝宗也在,两人的浓情蜜意都瞧在她的眼里,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何时才能遇上这样的一个人,待她温情脉脉,与她比翼双飞?想到此,不由得摇摇头,露出一丝苦笑,这份感情可遇不可求。身在风尘,有几人如愿,不过是雾里看花,都是幻影罢了。世间能有几个李香君,又有几个人侯方域,缘分这东西悬之又悬。

李香君一眼便看透了小宛的心思,瞧她迷离的眼神,定是在盘算着自己的姻缘。和侯朝宗商量着,拜托他在朋友之中寻摸个合适的人选,介绍给好姐妹,也好帮小宛找个归宿。

时光流转到这里,一切谜团都会日渐清晰,人生的脉络也逐渐显露出来。今后与董小宛羁绊一生的男人正一步一步走向她,走了很多路,绕了很多弯,可道路再怎样蜿蜒曲折,在下一个路口,有缘人总会如期相见。好在老天爷并不是无情的家伙,既给了她艳丽多姿,也给了她谈吐不凡,外加一颗激昂上进的心。不同于其他柔弱女子,董小宛对时事的关注增添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

时人以八股文取士,读书士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因而尊师交友,结社成风,尤其以江浙一带最为兴盛。崇祯二年(1629),复社成立于吴江,取“复兴社稷”之意,是十几个社团联合而成的组织。复社成员聚集一地,揣摩八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在民间具有相当广泛的基础。

复社成员诗词方面颇有造诣,诗作凝练深沉,尤擅七言歌行与七言律诗。散文或风格亢爽、文笔跌宕,或简洁明晰、活泼有致,各有特色。难能可贵的是,能注重反映社会生活,感情激越,对时政的浑浊有所揭露,关心民生疾苦,为复兴社稷作出文人的贡献。

此时的董小宛,年方十六,早已是声名鹊起、人尽皆知的人物了。为世人所称道的,除了无人能及的国色天香、精湛琴技,还有她的气度和胸襟。虽仅为一个柔弱女子,但对世事的见解独到,积极参与复社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复社众人很是谈得来。董小宛就是被这样的气场所吸引,与复社的成员都有来往。

上天一定是听到了她诚心的祷告,不久之后,良人出现,即使过程一波三折,至少此生不算辜负了。这就是“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系江苏如皋人。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

冒襄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足可见他少年时便初露光芒,前途可谓不可限量。

冒辟疆最早从方以智那里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姑娘,唤作董小宛,熟络的人称她宛君。吴应箕、侯方域也都向辟疆频频称道小宛,称其庄妍靓雅、风度超群、谈吐不凡,在秦淮南曲歌妓中与其他七位佳丽并称秦淮八艳,与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关系甚好,情同姐妹,在浮尘中患难与共。一颗爱慕的种子在主人还未意识到的时候便不知不觉间在冒襄心中生根发芽了。

崇祯十二年(1639),冒襄乡试落第。这样,寒窗苦读数载,立志通过科举考取功名、步入仕途的理想破灭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也这样丢掉了。失望遗憾之余,听说董小宛住在半塘,心生向往,便多次访寻。天公不作美,冒襄频频造访,小宛却总是迟迟不归。

此时的董小宛逗留在太湖洞庭山上,与结伴而行的友人沉醉在湖光春色之中,归期遥遥。未能与董小宛相见的冒辟疆怅然若失,抑郁不得志的苦恼也在心中越积越多,一门心思想着找人倾诉,一吐为快。恰巧与苏州歌姬沙九畹、杨漪炤相遇,这两位女子的名气与董小宛不相上下,婉约妩媚的沙九畹,善通音律的杨漪炤,手抱琵琶,吟咏弹唱。冒辟疆便每天来往于沙九畹、杨漪炤之间。

冒辟疆归期在即,便在离开苏州前抱着微小的希望再次前往董家,那样才色俱佳的女子有着非比寻常的吸引力,数次拜访均未能有幸一见。如今要启程返乡,下次再来怕是得有些时日了,不如再去碰碰运气。失望了这么多次,也不怕再多失望一次。

董小宛恰巧昨夜宿醉,今正醉卧在家,昨夜的浓酒还未消散,整个人懒洋洋的没有精神,身上的衣服还凌乱着。沉睡中迷迷糊糊听说冒辟疆已到了前厅,立马来了精神,赶忙换上新衣,稍加收拾,平复了一下心情,便与冒辟疆相会于曲栏花下。

在很遥远的某一天,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这样描述此情此景,“从花径扶姬于栏。与余晤。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五色,神韵天然,懒慢不发一言”。

阳光在她身边跳跃着,欢腾着,她不言不语就静静地站在阳光里,面色粉若桃花,仿佛带着桃花的香气;不加修饰的眉眼,有着天然的神韵,吸引着他将目光投放在她身上,深深凝视着她。也许她也并不了解自己有着何等光彩,是何等迷人。大约是昨夜并未睡好,瞧着她还有些倦怠,昌辟疆体谅她身体并不是很爽快,便也不再久留,来日方长,定会再次相见,便起身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