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女侠谁知寇白门:寇白门
10655900000010

第10章 执手相许堂前愿(1)

端阳佳节,姊妹重聚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渔家傲》

菖蒲叶青,雄黄酒香。不知不觉中,又是一年端午节。端午节有诸多别称,如“重五节”、“天中节”、“浴兰节”、“解粽节”等。其中最富柔情和诗意的莫过于“女儿节”。明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阳节期间,各家各户,系端午索,戴艾叶,女儿家爱美的天性得以释放,个个打扮得明媚鲜妍,似与百花争艳。

白门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一天,母亲就会为自己和芸儿姐姐换上新装,青丝精心梳理后插上艾虎,再以食指沾取雄黄酒,在白门姊妹俩额头画一个“王”字,状似虎额。如此,便可祛病延年。

而今,年岁渐长,这般雅趣早已消弭。回想儿时的一幕幕,白门心底不免涌起一丝怅然。或许,每一个怀旧的人,都是易感伤的罢!

沉吟片刻,白门很快从落寞情怀中走出来,因她想起另一件事。今天是女儿节,按旧俗,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省亲。如此一来,就可以与思念已久的姐姐相见,想到这里,白门不由精神大振,早早起床,精心梳洗了一番。

白门细细描画黛眉,一面问斗儿,芸儿姐姐是否派人捎话来。斗儿摇头,她不了解这些习俗,亦不曾听到有芸姑娘的消息。白门听闻,心底不由闪过一丝忧虑:这是姐姐嫁人后的第一个端阳节,难道不回来了?

梳洗完毕,白门向母亲住处走来。母亲房中已挂好了香包,香气微微萦绕,沁人口鼻,白门环顾房内,并不见母亲踪影,心下疑惑,走出房间,遇到楼中的姐妹,从她们口中,白门得知,母亲正在厨房。

白门来到厨房,果然看见母亲在此忙碌,热气蒸腾,笼中盛着糯米,软糯浓香,白莹如玉。一旁放着片片洗好的粽叶,青绿可人,水珠滚动。寇婆婆正专注地洗剥红枣。白门见了,心底涌起一丝温暖,一丝熟悉的感觉,不由迈步,轻轻走了进去。寇婆婆听到响动,侧首望了一眼,见是白门,慈和地笑笑,继续剥手里的红枣。白门也未多言,默契地立在一旁,和母亲一起剥起来。

在白门的印象中,母亲更多是扭着早已不再窈窕的腰肢,甩着锦帕,笑得春风满面,忙着在楼下招呼客人,难得见到她亲自下厨。

此时,白门心中不由有几分纳罕。寇婆婆一面做粽子,一面絮絮地说,今日是端阳节,芸儿会回来。芸儿小时候最爱吃粽子,一定要让她尝一尝熟悉的味道。

闻听此言,白门忽觉眼眶微微发酸,心中却是欢喜的:原来姐姐终于要回来了!虽然没有派人捎信来,但母亲这么说,大概错不了。

母女二人一面忙碌,一面闲话家常。不多时,粽子便全包好了。寇婆婆打算等芸儿回来,再上蒸锅,如此,便可品赏到新鲜的热粽。

等待,最是煎熬,却也充满了美妙的期待。白门好想早点见到姐姐,一别数月,不知她过得可好,是丰腴了,还是消瘦了?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阕《晏山亭》恰到好处地道出了白门的心声。自芸儿出嫁,她心中便平添了许多落寞。原本并蒂双生般的姊妹,而今,只剩她一人独守在这青楼,风物依旧,回忆还在,人,却已离开。

此情此景,怎能不令白门感伤?

白门回到房中,取出《李义山诗集》,漫不经意地读着,一面等姐姐回来。此时,她的心思全不在诗集上,读了很久,还是那一页,还是那一首,索性搁下诗集,起身,来到窗前。窗外桃红柳绿,熙来攘往,值此端阳佳节,人人脸上都有喜气。

偶见一对小姊妹,于当街走过,衣裳鲜妍,头上艾虎翩翩。白门不由心中一动,仿佛时光回溯,见到当年的自己和姐姐。

快到正午时,终于有一顶小轿停在楼前。白门听到楼下的欢笑声,寒暄声,好不热闹,急急下了楼。

果然是姐姐回来了!母亲和楼里的姐妹正拉着姐姐问寒问暖,白门见状,连忙上前,惊喜相唤。

芸儿抬头,两道惊喜的目光相接,彼此之间,似有千言万语,欲说还休。

不多时,众人一起上了楼。方坐定,芸儿拿出准备的礼物,给母亲和白门的,各是一块精美的衣料,另有点心若干,分给楼中的姑娘们品尝。姑娘们无暇久坐,闲话片刻,便各自拿了点心,或歇息,或见客去了。

寇婆婆上上下下将女儿打量一番,一别数月,芸儿并未消瘦,寇婆婆心中欣慰,眼角眉梢,笑意微微。白门亦是欢喜的,拉着姐姐,问长问短。寇婆婆又坐了片刻,便起身去蒸粽子了。

茗香氤氲,渐渐地,两盏茶已放冷了。白门和姐姐沉浸在久别重逢的喜悦里,彼此拉着手,谁也没顾得上饮一口茶。斗儿见状,换了两盏热茶,放在二人面前。芸儿注意到这乖巧的小丫头,与她笑谈几句,又拿了一些点心和糖果给她。

一时之间,斗室之中,气氛融融。每个人心中都是欢悦的。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在白门看来,金榜题名,不过是虚名;天降甘霖,他乡逢故人,这些固然重要,然而相形之下,还是至亲出现在面前,得知其平安无恙更令人欣喜;洞房花烛亦是人生大喜,然古人又云:久别胜新婚。

没有什么比久别团聚更令人欢悦!

亲人相聚,济济一堂,方是人生真正的欢畅。如此,可知彼此安好,可会心一笑。

这一天,白门已经等得太久。自那日,姐姐被一顶小轿抬出这青楼,一行人渐行渐远,白门便怔怔地想着,何时可再相见?

自姐姐离开后,白门心中便有落寞,丝丝缕缕,令人身如飞絮,如游丝,空落落没了依傍。

一生之中,总是在不断失去。一些人,一些情感,渐行渐远,几近消弥。然而,白门相信,长久的时日中,她与姐姐的感情会永远新鲜如初。

造物主是公平的,带走了一些人的同时,也将另一些人带至我们身边。亲情渺远了,爱情填充了白门的芳心。朱国弼的出现,使白门的情感世界不至贫乏,不至渐渐干涸。细细想来,若不是朱国弼,她真有些不知怎样打发这长久的时日。

闲话间,芸儿发现案上一个香包,虽未绣完,却精细纤丽,又清简素雅,绣面沉稳厚实,针脚如画般平齐,形态极为传神。芸儿见了,心中喜欢,不由拿在手中把玩起来。

五月端阳,有佩戴香包的习俗。妇女和姑娘们将丁香、雄黄、艾叶末、冰片、霍香、苍术等物,细细缝在香包中,在上面绣出精美图案。这图案也颇有讲究,若上绣着双鱼、双蝶、蛟龙,则象征这两性相爱和生育;松鹤象征长寿;石榴寓意多子;若是送给耄耋老人,则多半会绣上花猫和蝴蝶戏牡丹;送给新婚不久的夫妇,常绣大枣、花生、桂圆和莲子,寓意为“早生贵子”。

芸儿望着手中的香包,上面绣的是一幅喜鹊梅花图,便知妹妹已心有所属。古人常用荷花、牡丹和梅花比喻女性,以喜鹊和蜜蜂象征男性。眼前这只香包,大抵是送给男子的。

不知哪家的公子,有如此福气,竟能得到妹妹的芳心?芸儿暗暗想到,心中一片欢喜。白门见姐姐手握香包不放,唇角浅笑,知自己的心事已被看穿,不由面上羞赧,一片浅绯色,如桃花灼灼。

娇羞之余,白门亦不由感叹人生变化多端。生活,看似平淡,日复一日的重复中,似乎全没了波澜。然而,一切又在发生着改观。一颗星,瞬息而逝;一盏茶,顷刻便冷了;一季花开,蓦然间,便开始了萎谢。

很多时候,人们无端地感慨,感慨天长日久,感慨时日迟慢,唯有望见结局,抵达终途,才蓦然惊觉,逝者如斯,一去不复返。

如今想来,不过是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姐姐出嫁了,自己有了心上人。在数月以前,这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恍惚之间,白门觉得,自己自廊下弹琴的那一晚,是她人生中的一个分水岭,自此之后,一切便开始向她难以预测的方向发展。

香草美人,素心如月

姊妹相见,似有道不完的离情,说不尽的知心话。不知不觉间,日影西斜。芸儿已微微有了倦意,白门仍精神奕奕。联想到如今正值万紫千红,争奇斗艳,便向姐姐提议,如此晴和天气,不如斗草。

斗草,在古代女子中颇为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曾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斗草亦是端阳习俗。白门记得,以前没到端阳节,母亲会带她和姐姐到田野里采艾,将之插在门上,可以祛病解溽。其间,白门和姐姐会采一些根茎柔韧的草。

最初的玩法,是一人持一茎,相互交叉,形成“十”字,而后各自用力,谁先被拉断,便是谁输了。

及至年长,白门便厌倦了这样的“武斗”,开始改换另一种颇文雅的斗法,即以花草名相对。如“鼓子花”对“铃儿草”,“观音柳”对“罗汉松”。初时,白门对花草了解有限,每每落败。随年岁渐长,白门几乎谙熟金陵所有花草。且她读书比姐姐多,从书中又知晓不少花草的名目,芸儿便再斗不过她。

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彼时,这亦是白门心中一件得意事。如此闲情,已很久没有体尝了。而今,白门旧事重提,希望能重温曾经的雅趣。

不想,姐姐却没有这般兴致,向白门推说,说了半日的话,有些倦了,加之来时一路颠簸劳顿,实在没有多余的力气了。白门只好怏怏作罢。而后,白门向姐姐打趣,倦怠是假,恐是担心输给自己吧?说话间,两人笑闹一团。

这时,寇婆婆端来粽子,棱角分明,清香袭人。姊妹两人停止嬉闹,素手不约而同地伸向粽子。

青黄的粽叶,软糯的米粒,鲜妍的大枣——寇婆婆做的粽子,观之可人,清香扑鼻。因姊妹两人皆口味清淡,不喜甘肥之物,寇婆婆并未添加更多食材,然粽子蒸好,却有一种天然而原始的清芬。入口后,最先感受的是粽叶清淡味道;而后是软糯而富于劲道的糯米;不经意间,牙齿陷入香甜的大枣中,品尝美味之余,又感受到一丝惊喜。

或许,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罢!无须太多浮华喧嚷,无需太多点缀,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却并不单调。如此,日子久了,一颗心也变得清简自持。

寇婆婆见两个女儿,手托粽叶,津津有味,心中亦十分高兴。这般图景,若在以往,只是寻常;如今,芸儿出嫁,难得聚在一处。再待一两年,白门亦会嫁人,像这样一家人齐聚,品尝美味的情景,就更难得了吧!

念及此处,寇婆婆欢喜之余,内心不由又涌起几分感伤。白门并未发觉,不时地劝母亲吃粽子。寇婆婆年纪大了,喜食易消化的食物,糯米黏软瓷实,有些难以应对。但见女儿们吃得津津有味,她心中便很开心。寇婆婆坐了一会,便忙着给其他姑娘们送粽子和招呼客人去了。

白门唤斗儿煮了两盏茶,与姐姐边品茶,边闲话。不知不觉中,天色越来越晚,白门却不舍睡去,因明日一早,姐姐就会被接走。

若一觉醒来,便是分别,这长夜该有多难熬,教人如何能成眠?于是白门提议,不如将楼中闲暇的姑娘叫来,大家来一个赛诗会。

这一次,芸儿没有反对。不多时,斗儿便请来了楼中几位姑娘。众人围坐桌旁,白门又命斗儿取来一壶竹叶青。众人轮流作诗,输者罚酒。白门先作了一首,芸儿和满儿也各凑了一首;其余人等,才学浅薄,实在做得不成样子。在一片笑闹声中,表示甘愿认罚。

第二轮时,有人提出异议,自己既是不擅作诗,这样玩法,岂不只有输的份儿。白门想想,也觉有道理,便改作诗为背诗,但必须以“端阳节”为题,背不出的,仍要被罚酒。

芸儿略一沉吟,背了一首刘禹锡的《竞渡曲》: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值此端阳节,众人虽未赛龙舟,却也在芸儿的诵读中感受了一回龙舟竞渡、彩旗翻飞的壮观。

轮到满儿时,满儿思索良久,终于开口: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满儿方诵读完,白门便反驳,这是苏轼所作的《浣溪沙》,分明是词,而非诗嘛。满儿听了,一面佩服白门涉猎广博,一面找各种理由,企图蒙混过关。最后,众人被缠磨不过,只好由她去了。

白门想起梅尧臣的《五月五日》,一字字背出: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提起与端阳节有关的诗篇,白门最先想到的便是这一首。因屈原是白门最崇敬的人。一心为国,却屡遭谗言;忠心为君,却被贬谪流放。屈原之生平,令白门叹惋。在白门看来,最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如此遭遇,屈原仍坚如磐石,不改其志。由此可见,他对楚国的热爱,并不止于口头和行动,而是早已深入发肤骨髓,与己相融。

白门喜欢屈原,因为其诗,因为其人。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心系楚国,然最终却带着一缕绵邈的诗魂,一腔拳拳之意,投入汨罗江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似乎是千百年来很多忠臣良将都曾有过的遭际。屈原的遭际令白门感伤、喟叹,回回想起,心底会有一种莫可名状的悲悯。

乱世之中,想做一忠臣,竟是如此之难!而当今天下,亦是风雨飘摇,似屈原这般心系苍生,一心为国者,能有几人呢?

念及此处,白门不由轻轻一声喟叹。

夜,已经深了。楼下厅堂中,仍隐约可听见咿咿呀呀的唱腔。此情此景,白门不由浅浅一笑——古人说得一点没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令人费解的是,千百年来,为何独独那商女受到谴责?

若非那些男人在此流连忘返,迷金醉月,怎会有商女浅斟低唱?那些沉迷在此的男人们,他们才应是这场谴责中矛头所指的主角啊!

更深漏永,管弦阑珊,众人散尽。芸儿和姑娘们都去歇息了,玩闹了一天,白门亦倦了,遂回到房内,宽衣就寝。

月儿,静静挂在树梢,有淡淡的月华,穿过窗格,照在案上,照在白门的床头。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如此月色,如此韵致,让人不忍沉沉睡去。白门心事万般,却理不出头绪,说不出所以然。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年的时光过去了,屈原早化作历史中的一缕烟尘,一切消弭。唯有这片月色,仍旧如前。

千年前,他也曾仰望这无边月色,内心一声浩叹吧!一如此时的自己。

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这,或许是一个忠臣最大的悲哀。白门想。

然而片刻之后,她又释然了。屈原虽命途多舛,但他亦是幸运的,他以死明志,表明了自己的内心,如挂在青天的一轮圆月,圆满美好,华光淡淡,令众生仰望、嗟叹。

白门深知,这一世,她注定成不了屈原。身为一介女流,又堕入风尘,此生已是作为有限。眼见乱世干戈,耳闻百姓流离,白门却除了叹息,别无它法。每每感怀伤时,白门心中都会生出一丝憾恨,恨自己不是男儿身。自己虽自幼饱读诗书,堪称满腹经纶,却不能如寻常男子考取功名,为君王分忧,为国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