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青山见我应如是:柳如是
10656100000002

第2章 世事一梦若浮生(2)

这时,柳如是已经十六岁了。

恢复自由身的柳如是走出归家院,重看江南烟雨里的青石小巷,柳如是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小巷旁湿润的青苔在迷离的烟雨中纯净地生长,这个季节,人们都在询问一树树的梨花,有谁会在意不经意间被春水浸泡的青苔。

虽然已经赎身,但是柳如是对外的身份仍是妓女,不过此时的她已经不再为身为妓女而懊恼,更不为操此旧业而感到羞愧。因为她要利用这个身份,往来金陵吴越之地,遍交天下名士,最终寻得一个如意郎君。

一盏孤灯,影下闲愁,寂寥间,你侬我侬,帘帐下羞弄闺情。

一寸横波,岸上孤影,惆怅处,世事纷扰,终化为波澜不惊。

我愿,预支三世柔情,换你半生牵挂!

浮生擦肩,花落花开

一艘船,一个红鸾佳人,飘摇在乱世中,随波逐流。

柳如是的另一段生活开始了,福所倚,祸所伏。爱情,伤痕,都伊始。未来,迷茫,情殇,一段又一段。每一段感情,柳如是都用真心来换,可是,换来的却是伤痕累累。

明朝末年,党社成员大批集结于吴越之地。这些党社成员都是社会名流,他们关心时事,心系天下,总是想着于国家危难之际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于是他们常常集结于此,慷慨激昂,纵谈国事。

这时的柳如是流离辗转,付了半世青春,也终于赢得了自由之身。尽管身份仍是妓女,但是柳如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不必再看人眼色,受人差遣。至少,她有了自由。

刚刚脱离青楼的柳如是目的很单纯,就是想找个真正懂自己的名士,共度一生。因为她知道,作为一个女子,终究是要找个踏实的依靠,但是柳如是又不想像原来青楼中的其他姐妹一样,随便找个人,草草了事,柳如是在婚姻方面有着更高的追求。

柳如是奢望自己的婚姻能幸福美满,可历经沧桑后,她知道,奢望终究是奢望。

柳如是虽然命运多舛,但她有一颗爱国之心。若是身为男儿身,柳如是会像当时的党社“几社”的成员那样,于国危之际,尽自己的一点绵力。但尽管身为女子,也没有阻挡柳如是的爱国热忱,她一腔热血洒红尘。

重获自由的柳如是经常在松江一带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更是常常穿着儒服男装,与当时的文人雅士纵谈时事,慷慨激昂。巾帼英雄,柳如是虽身体孱弱,却当之无愧,常常赢得阵阵喝彩。

柳如是此时早已满腹才情,加上天资聪慧,虚心好学,这位身着儒服、自称为“弟”的“儒士”,很快与文人才子们打成一片。

柳如是虽身为女儿身,但是不拘闺房之礼,不顾礼法之约,不仅与诸子切磋文艺,更参与国事议论,觥筹交错、慷慨长啸间,柳如是赢得了众多才子的一见倾心。

柳如是也希望借着这个机会,能够在众多才子名士中找到自己的依靠。每个女孩子都梦想有一天,能找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从此天涯海角,生死相随。可是,正所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柳如是的人生就是如此。

柳如是常常期盼尽早从良,可是,她不愿草率地了此残生。相遇,相知,相许,相恋,之后再有一场地老天荒的爱恋,是她所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她对爱情的崇高追求。

柳如是有着强烈的自尊,那段为人妾的经历,让她不堪回首。她发誓,她的人生字典里将没有“妾侍”两字。她期望卑微的自己能找到一份纯洁的爱情,只有他与她,美满幸福,纯洁无瑕。无关风月,只有爱。她希望能有一份唯一,疼爱的只有自己。

柳如是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这个愿望,必须广泛与文人雅士交流。但是,由于在身份、地位上的差距,她身边真正的文人雅士确也不多。这份幸福,定然来之不易。

曾经那些来往于青楼之人,尽管也有所谓的文人才子,但真正心系国家、忧国忧民之人,定然不会整日混迹于青楼。因此,自己之前所交的所谓风流才子、文人雅客,至多只能算是风流文人,断不能与自己想要托付半生的高才名士们相提并论。

为了与真正的雅士交往,柳如是日日寻找机会,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租借了一条画舫,开始放浪于江湖之间,成了一名“船妓”。

文人自来好附庸风雅,但是若浪迹于青楼之中又会显得有失身份,于是,在得知松江之上有了柳如是这样一位绝代佳人后,都纷纷前往。至此,柳如是日日与雅士名流相游相处,她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属于她的那份情缘。她相信,那个给她真爱,给她平等的爱的人,值得她去等待!

柳如是本就才貌双绝,加上逐渐形成的这种不以世俗礼教为意的态度,柳如是的画舫自然广受风流名士的青睐,以至于画舫门庭若市,几乎宴无虚日,常得柳如是邀宴者喜难自禁,赴柳如是之约俨然成为一种风雅的标志,而松江诸多文人雅宴,也总是以柳如是缺席为憾。

柳如是的画舫之兴,让从小一块儿长大的青楼姐妹们羡慕不已,纷纷缠着柳如是,希望她能够传授一二。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不及众姐妹的细水长流,于是,柳如是闲暇之时也会将自己的技艺悉数教与昔日众姐妹。尽管天资有别,几经寒暑,众粉黛也终于各有千秋。

一时之间,柳如是的画舫在秦淮河畔风头无两,更有文人才士日日流连于此,秦淮两岸,柳如是的盛名广为流传。

自然,柳如是出众的外貌,惊世的才华,更是引得无数风流雅客竞相追求。这些人当中既有玩世不恭的富家公子,亦不乏才情兼备的文人才子。

李代问就是其中之一。

李代问是当时“党社”三才子之一,擅作诗文,书画俱佳,与柳如是亦师亦友。在当时著名学者陈眉公的力荐之下,李代问收下了柳如是这个高徒,也开始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绝世情缘。

那段日子,李代问日日守在画舫,柳如是挑琴轻吟,李代问案头作画,琴音袅袅,情意绵绵。没有昔日大家的宣章砚墨,一把素琴,一纸丹青,柳如是已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有你的岁月,一切都那么安好,连窗棂外的细雨,似乎都分外有情。今生有你,飘零的心终于有了依靠,唯愿来生,我们再次相随!

柳如是心气很高,她不会让自己就此沉溺于情海,除了爱侣,她时时记得李代问对于自己的另一个身份,那就是——自己的恩师。李代问下笔素有“晋唐人风神”,素来聪慧好学的柳如是怎会让这样的大好机会白白溜走呢。

于是,在每日呢喃之余,柳如是总不忘向李代问悉心求教,李代问自然乐意指点。

在与李代问相处的短短岁月中,柳如是的书法技艺日益精进,她本就不愿做小女子姿态,通过李代问的悉心教授,柳如是的笔法更加凝重,毫无闺阁之气。

原想岁月会一直静好,怎奈流年处处流殇。

柳如是本以为她和李代问可以这样日日相守,但是她不知道,这个她想倾其一生去爱的男人,却不是一个甘愿为了爱情放弃一切的人。在柳如是和俗世功名之间,他很决绝地作了选择,没有一点犹豫。

或许是爱得不够深吧。

这段爱,匆匆结束,没给柳如是更多加以理解和求得安慰的时间,她只能默然接受。

临行前,李代问赠给柳如是一枚玉印,上面刻着“问郎”二字,只有这两个字,没有一句惜别的话,没有给柳如是一个想念的借口,更没有让她继续等待的理由。凄然一笑,李代问决然而别,独留悲怨交加的柳如是寸断肝肠。

情殇由来如此,一方断然决绝,而另一方只是有感于那一个回眸,自此常思于朝暮。柳如是曾经幻想李代问会是她的一生所依,谁能料到,这一抹走过灵魂的痕迹,终究只能作为一个记忆长埋心底。

深受情殇的柳如是一时之间难以自愈,整日郁郁寡欢,难道世间男人竟都如此薄情寡义吗?时间一天天流逝,每天往来于柳如是游船上的名流依旧络绎不绝,但是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个人能够再次打开柳如是的心扉。

这次的情殇让柳如是越发小心翼翼,她深知自己命薄福浅,她对于那些终日流连于画舫里的才士名流而言,不过是掷金即可买来一笑的玩物,而自己,怎能再禁受得起无端的情殇呢。

此后的日子,柳如是的画舫上虽然依旧名流不断,其中不乏名士才子,柳如是也曾对他们迎来送往,但始终还是放不下自己的伤。

那段日子,柳如是默默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