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青山见我应如是:柳如是
10656100000026

第26章 千帆过尽陌红尘(1)

陨落零花,此生天涯

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杨花》

过往流年,随风而逝,幸福安乐,如期而至。他们的幸福,从这一刻开始,今生,不会结束。惬意,美满,是上天给予他们的祝福。如若生命在此刻结束,他与她,都会带着微笑面对死亡。

“渊明弱女咿嚘喉,孺仲贤妻涕泪余”是钱谦益为这份幸福留下的纪念。满足、喜悦、兴奋之情,不言而喻。他庆幸在晚年寻得真爱,庆幸在晚年喜得一女。他知道,这份幸福来之不易,定要珍惜。

如今,柳如是已然青春不再,此时,她三十岁。女人,最最美好的时光,已然消失。她不再像年幼时那般天真,以为随便找个依靠,便可随之终老;也不像刚刚脱离青楼时那般充满幻想,毕竟已过十余年。

这十余年,柳如是经历了太多太多,足以让她成长。十余年的漂泊、痛苦、分离、隔阂,让她对此刻的幸福倍加珍惜。如果,曾经的一切,是为了换取如今,那么,她安心情愿,承受那些。

那段时间,柳如是过的是真正的闲居生活。据明代刘銮的《濮仲谦刻竹》记载:当时,苏州,治竹名家濮仲谦,以水磨竹器,妙擅一时。柳如是对之甚是喜爱,濮仲谦特意为其做了两双竹制弓鞋底板。此般怡然闲居,可见一斑。

钱谦益并非全然沉浸在小家之乐,此时,他开始在自家藏书楼内检校著述。这一时期,他著作丰富,《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吾炙集》《苦海集》《开国群雄事略》《列朝诗集》《钱注杜诗》《内典文藏》等,都在此时著成。

尽管生活安定和谐,然而柳如是却日日感到不安。她深知,这份悠闲生活,代表着幸福,一旦破碎,难以修复。但此时的她,依旧心事重重,只因她心怀天下。如今,她虽享受着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然而天下无数仁人志士,正准备大肆反清。

当日,在南明小朝廷,柳如是曾请命效仿梁红玉,上阵杀敌,可惜天不遂愿。如今,明朝不再,依然有无数爱国志士,在为明朝做着最后的挣扎。柳如是不想再这般闲居于此,她想着为明朝尽最后一次努力。

随后,钱谦益在柳如是的鼓励下,开始暗中帮助反清爱国志士。除此之外,他还身体力行,对一些已经投降清朝,专心为清朝办事的明朝遗臣,进行策反活动。从顺治七年起,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赶赴金华,策反总兵马进宝。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入狱,但终不改其志。

除却身体力行外,钱谦益还发挥文人专长,以笔为枪,咒骂满人,大力颂扬抗清志士的英勇事迹。这般行动,与之前那个贪生怕死、委曲求全的钱谦益判若两人。

在经历生与死后,晚年的钱谦益,冒着杀头风险,依然奋力抗清。他这般尽心尽力,不仅慰了自己的良心,也赢得了吕留良、黄宗羲等人或多或少的原谅,在某种程度上,也赢得了历史的原谅。

奔波半生,只为大明。钱谦益希望,在自己的尽心竭力下,大明朝能起死回生。此时此刻,他大仁大义,为了大明不顾一切,只求赢得一份光彩的未来。匡扶大明,是他心中所愿。

这段时期,柳如是则一直在钱谦益身边,支持他,给他勇气;照顾他,无微不至,不离不弃。她这一生,爱国敬国,只可惜自己是一介女流,很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万般庆幸,嫁给了一位懂自己的男子,让她一切如愿。

他日夜奔波,她劳心劳力;他出生入死,她生死相随。他为大明,尽心尽力,她亦然。两颗心,越来越近,两个人,越来越了解,如胶似漆。他们的生活,大起大落,在乱世中浮浮沉沉。他为她,做尽一切;她还他,一份纯真情怀。

这世间,有些事情,早已注定,大明气数已尽。即使有再多的爱国志士为之赴汤蹈火,都是惘然。他与她,即使付出再多,也是徒劳无功。这个历经大风大浪的朝代,早已腐朽不堪,破灭是迟早之事。

钱柳两人终不能如愿,眼见清廷势力日益强大,反清复明最终化为泡影。有些天意,终究不能违背。即使热忱再多,热血再烈,都是徒然。那摇摇欲坠的大明,已然是曾经,无力回天。

这些年,他与她,一直在为此奔波,可事实摆在眼前,即使残酷,可不得不接受。他们终于明白,改朝换代,已成必然,大明的故事,已成历史。他们深爱的王朝,已然消逝,这般结局,是天意也罢,是人为也罢,皆是注定。历史,已然书写,自是无法重写。

钱谦益,用尽全身力气,得到的是无果。柳如是,千般支持,得到的,是残酷。这些年,四处奔波,钱自然必不可少,此时此刻,两人已然濒临破产。商量后,他们决定离开拙政园。这一走,可说是告别了曾经,可是却无法重新开始,只能四处飘零。

从此,他们开始了漂泊无依的日子。曾经,柳如是沦落风尘,一直四处飘荡,如今,她的生活,与那时相仿。但她明白,情境相同,可意境不同。她的身边有了他,便不再孤独。同样是沦落,但前者是迫不得已,后者则是心甘情愿。

那时,活下去,是一种期许。他与她生活艰苦,四海为家,万般落魄,可说是度日如年,凄凉万般。他们一步一步,艰难地走下去,看不见未来,也不敢回忆过去。那些回忆,只会刺痛他们的心,让他们深陷痛苦之中。

她,是江南名妓,金银珠宝,挥洒自如,何曾为钱而愁。他,是当世名人,纵然遭贬,却也是锦衣玉食,何曾因钱而窘迫。两人的过往,都非为钱而苦之人。可世事难料,如今,钱却成了他们活下去的难题。

养家糊口,日常开销,他们常常为此焦头烂额。没办法,钱谦益只能给人写墓志铭,用以维持生计。虽如此,也只是勉强度日,再也无法荣华富贵。堂堂大学士,沦落至此,怎一个惨字了得。

曾经,高官厚禄,唾手可得。曾经,安逸幸福,摆在眼前。可他们,为了匡扶大明,放弃这些幸福,只为有一天能回到曾经,回到大明王朝。即使一再失败,他们也不后悔。不管结局怎样,至少他们曾经努力过。

荣华奢侈,皆是过往云烟,百年后,自无法带走。然而,青史留名,爱国情怀,将会一代代传下去。伴着历史的画卷,留待后人敬仰。生活,是一种奢侈,可幸福,却一分不少。有一种凄凉,伴随着幸福。他们不奢求一生安逸富贵,只想一辈子,幸福无愧。

红豆初芳,玉殒香消

谁家乐府唱无愁,望断浮云西北楼。汉珮敢同神女赠,越歌聊感鄂君舟。

春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应想白头。莫为卢家怨银汉,年年河水向东流。

——《冬日泛舟》

患难真情现,共富贵简单,共患难则是一种考验。在苦难中依然不离不弃之人,才是一生相依相守之人。生活再窘迫,柳如是依然伴在钱谦益身边,毫无怨言。他辛苦,她心痛,他心痛,她亦然。

她,看淡浮华,等待的,是命中注定,是那个爱自己之人。他,是她的良人,还她一生夙愿。今生,贫穷富贵,她都不会放弃这个怜她惜她之人。今生今世,他皆是她之依靠,相知相许,共度余年。

或许,她对他的情怀,同情居多。如果当年不是柳如是固执己见,无法接受钱谦益为清廷做事,还一味要求他匡扶大明的话此时钱谦益或许已经像龚鼎孳那样,成为清廷重臣,即使不这样,也是衣食无忧。如若不是她,此时此刻,他们没有窘迫,只有荣华富贵。

对此,钱谦益丝毫不抱怨,他已然是初遇时那个花甲老人,愿为她做尽一切。他爱这个女子,胜过这人世间的一切。她,是他情之所系,她的喜怒哀乐,牵绊着他。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况且他的知己,是位才情并茂的绝世奇女子,钱谦益无怨无悔。

经历半生波折,钱谦益早已看淡一切。此生,能有她在身边,足矣。或许,他唯一后悔之事,就是当年没和柳如是一起共赴黄泉,让他一生留有遗憾。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他愿意死生相伴,和她共赴黄泉。

此时的柳如是,已然忘却那些属于他的过错,她早已释然。她不再怨恨钱谦益,他的现在早已超越了曾经。他穷困潦倒,她愿守在他身边。此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钱谦益这一生,除却有了柳如是,更庆幸的,便是有一群朋友。他们常常在他无路可走时,伸出援助之手,助他渡过难关。让他从此不再漂泊,有了一个安稳的家。他的原配夫人过世后,朋友不忍年迈的他继续漂泊,决心资助他。

在朋友的援助下,钱谦益在常熟的白茆港,建成了一座院落,或许,是为了纪念“红豆山庄”,柳如是将这个院落称为“红豆村”。为映衬“红豆”二字,柳如是在院内种满了红豆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时光飞逝,岁月流年,时光宛若手中的沙,转瞬即逝,无法紧握。树影变幻,人亦沧桑,最最敌不过时间。昨天,今天,明天,无数个循环,无数个时光,渐渐消逝。而他们,不过是苍茫人海中的一粒尘埃,自将苍老。

转眼间,钱谦益已然是八旬老人。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行动缓慢。数十年的时光,在他眼前飞过。柳如是也不再是妙龄少女,岁月在她身上,也留下了痕迹。那些华年,已然是曾经,如今,她也年过四旬。

那一年,他八十岁;那一年,她四十四岁;那一年,红豆树开花结果。开花结果,宛若他们的爱情,历经艰辛,终有了美好的结局。他生日那天,柳如是唤来仆人。寻到一颗果子,作为寿礼,送与钱谦益。

虽然两人年岁已高,浪漫与惬意,皆不复当年。只要关心,相爱之心不变,浪漫自不会少,年纪阻止不了爱意。不是每一段浪漫,都是风花雪月。只要两个人能一起慢慢变老,就是人世间最最浪漫的事。

柳如是依旧是曾经的那个人,她念念不忘他的生辰,她要给钱谦益一份意外,要给他制造惊喜。同时也让这个渐显凄凉的家庭,多几分温暖,让他们的相依相随更加美满。此时此刻,她的心,全心全意,满满的,都是他。

柳如是为讨钱谦益欢心,亲自在后园,划地成寿字,播菜籽其中,旁边栽以麦。此般心意,怕是许多少年少女所不能及。她的心意,盛开在春天里,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独树一帜。那里,四处洋溢着幸福。

那个暮春时节,钱谦益登楼一望,眼见心爱之人,精心准备之礼物,不禁为之狂喜。多少年来,他一直爱着她,如今,她能为他这般费尽心思,他自是欢喜甚多。看着眼前的情景,他想着,不枉此生。

然而,家境越来越不好,偌大一个钱家没有任何收入。钱谦益虽早年为朝廷重臣,文坛巨匠,东林党领袖,可家里却是积蓄不多。早年,钱谦益还算有不少财富,但迎娶柳如是时已然花费了一些。这虽是一小部分,可后来,钱谦益两度入狱,为了营救钱谦益,柳如是花费了大量金钱,打点贿赂。此外,钱谦益获救后,依旧“死性不改”,在柳如是的安排布署下,钱谦益一次次将钱财捐给抗清志士,作为军饷之用。

钱谦益本不是什么贪官巨贾,仅靠微薄俸禄,钱氏家族凄惨生活,早已注定。如今,钱家可谓是度日维艰。只能变卖文章字画,否则,不足以维持众人生计。于是,钱谦益忍痛卖掉多年珍藏的诗词字画。

那一年,钱谦益八十二岁,他自感时日不多,料想大行之日就在眼前。但是,他知道,自己若此时离开,丧葬费用,尚无着落。钱谦益对此,颇为忧虑。刚好,那时富商顾某闻名来求钱谦益做三篇文章,并答应,事成之后,给钱谦益润笔费一千两白银。

钱谦益顿时大喜,然而那时钱谦益已然油尽灯枯,没能力完成这三篇文章。于是,马上着人代草,随后由他润色,希望以此换得千两白银。于钱谦益来说,用这三篇文章赚得千两白银。可解决钱家一段时期的居家费用。

既然生前未能给家人荣华富贵,那么临行前就应尽力为他们打点好一切。堂堂文学泰斗,政界领袖,居然沦落到如此地步,何其悲哀。人生如戏,生活常常变幻万千,即使再幸福,也会有不如意。况且,此时钱谦益的一切遭遇都是难捱。

尽管一切皆布署好,不料,此文草拟之后,并不合钱谦益口味。或许,是出于文人的固执,钱谦益不满意草拟之文,但也不想应付了事,遂将草拟之文,搁置数日,但过了几日,仍找不到下笔感觉。

正愁闷之际,遇到黄宗羲到访。钱谦益宛若遇到救星,急忙向黄宗羲求救,望他能够帮自己重新拟文。黄宗羲面露为难,略显推辞之色。钱谦益见此情景,知道黄宗羲有意推辞,无奈之下,钱谦益不得已,硬是将黄宗羲反锁于书房之内,逼迫他连夜写完了三篇文章。

对于这件事,日后黄宗羲在《南雷诗历。八哀诗》(之五)中写道:

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

凭裀引烛烧残话,嘱笔完文抵债钱。

红豆俄飘迷月路,美人欲绝指筝弦。

平生知己谁人是?能不为公一泫然。

西河柳花,如是苦情

野桥舟阁总通烟,香气虚无花影前。北浦因谁芳草后,西泠真有恨情边。

看桃子夜论鹦鹉,折柳孤亭忆杜鹃。神女生涯应是梦,何妨风雨照婵娟。

——《雨中游断桥》

沧海桑田,风雨欲摇,有些痛苦,终究是躲不过。风雨过后,彩虹未来,等待钱谦益的,是更大的风暴。在历经大起大落后,他身心皆已疲惫。人世间,世事苍茫,万般苦楚。幸福流年,仿佛只是曾经。

那一年,病魔悄然而至,钱谦益一病不起。病来如山倒,再坚强之人,都经不起大病。因着这病痛,他倒下了,无法再撑起这个家,无法再给柳如是一份安稳。可这病,他只能忍受,不能将其打败。

病重时,为方便就诊,他移居常熟。柳如是亦随之前往。此时,钱家老宅,已无任何亲人,只有她。这段时间,柳小照正在外地,未能在床前尽孝。他与她,就这样,相互陪伴着,海角天涯,相互依靠。

他富贵,她在;他贫穷,她在;他病重,她亦在。她就这样守在他身边,为其端茶送水,煎药看病。他是她的夫,她愿为他做这一切。即使她不爱他,即使她心中住着另外一个人,但此时此刻,她会陪伴他。

曾经,他对她,百般照顾,千般怜惜,万般疼爱。如今,钱谦益病重,她衣不解带,照料在病榻前。夫妻之间,柔情蜜语,你侬我侬,万般缠绵。虽然,他病着,但他,依旧很满足。只要身边有她陪伴,无论受什么苦难,都是幸福。

康熙三年,五月二十四日,钱谦益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那个叱咤文坛、官场,争议颇多的他,就这样离开了。他的离开,之于自己,是一种解脱,而对于她,则是一种灾难。

钱谦益走了,把一个破落不堪的家,留给了不满五十岁的柳如是。前面,等待柳如是的,是暴风雨,是摇摇欲坠。他的守护,是避风港,也是一种深埋的毒药。一旦少了他,这毒,就会发作,可荼毒性命。

临死前,钱谦益依旧放不下曾经,依旧哀声连连,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和柳如是共赴黄泉。想起柳如是斥责他的话,他到死依然念念不忘。尽管,降清归来,钱谦益为国为民,做过很多事,甚至两次入狱,九死一生,但在他心底深处,依旧对当年降清之事,无法释怀。有些疼痛,是心底的伤口,任何风云变幻都融化不了。即使她原谅了自己,可他心中,依然带着悔恨。年年月月,岁岁年年,无法泯灭。

钱谦益在世时,万般厚待柳如是。他铺张奢靡地娶她,因此招致钱家人的反感。为了庇护柳如是,“我闻室”“绛云楼”“红豆山庄”,一个个庭院书阁落地而成。他让她远离家族矛盾,永远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