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才发现,你化为尘埃的花,盛开在我心中的漩涡中。我只想还你一世情长,请求不要离去。一切的距离只是取决于自己,而无论是在哪里的路途,都不能忘了怎么退后,怎么回眸,怎么祭奠这属于过去亦属于未来的想念。
九月之殇
月黑风高的夜晚,李自成派遣使者来访。士兵通报后,便引使者面见吴三桂。使者未开口,吴三桂心中便知其来访所为何事。大顺军扳倒明朝,明朝最得力的将军要属吴三桂当首,招降吴三桂就是等于给大顺政权极大的巩固和充实。
使者一开口,果不其然。慷慨陈词,权衡利弊,面面俱到。使者的种种理由其实也均在吴三桂意料之中。只是此时的吴三桂还在不停地犹豫当中,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他一边听着使者的话,一边思考着自己的想法。
投诚?自然不是吴三桂所想,毕竟在山海关苦守了如此之久,放弃谈何容易?而且此地为军事要地,如果真的放弃投诚,便再无翻身之地。此时的吴三桂毕竟还是很有爱国情怀,心中还有复明的想法。使者见吴三桂态度不明,便拿出此番最有说服力的撒手锏:吴襄的家书。
接过家书,吴三桂便迫不及待地拆开来看。是家父吴襄的笔迹,吴三桂快速浏览了信中的内容。得知家中已遭变故,心里极为不悦。使者说,吴府上下在京城没有受任何皮肉之苦,李闯王宅心仁厚,对吴将军一家上下关爱有加,还望将军不要辜负李闯王的一片苦心。父亲苦心劝其投降,满人也早向他抛出橄榄枝。他的决定仿佛非常重大,毕竟在那个国家命运转折的关口,吴三桂的决定和一个国家的方向息息相关。
吴三桂还是同意向大顺投诚。虽说,大顺军是反贼之军,也许史册上并不会留下光彩的一笔,只是,李自成得民心,亦是受到了百姓的青睐。那时候的明朝政权已经腐败不堪,虽然崇祯皇帝不是昏君,但是根深蒂固的腐败不会因为他是明君而逆转。投诚大顺军,最终他的根还是扎在明朝的土壤之中,也许还有逆转的机会。
而如果投诚清朝,他便是历史的罪人,便是一个朝代的罪人。孰轻孰重,吴三桂心中自然明了。吴三桂是一步制胜的棋,如果招降,大顺政权可以持久,一个时代的更迭者就名副其实的非李自成莫属。这一切一切仿佛是在预料之中。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将军,也会和吴三桂做出相同的选择吧,毕竟谁不渴望天下太平,国耻家仇何时休?
吴三桂投诚的消息很快地传到了李自成这里。李自成大喜过望,大设酒宴款待吴襄。对待吴襄的态度马上转变,并安慰其不必担心家人安危,只要吴三桂投诚,定会让吴家团聚,毫发无伤,并许以官职。
次日,李自成便派出军队去山海关接替吴三桂安守山海关。
陈圆圆得知此事,心中无限欢愉,但是随即又陷入深深的忧虑。喜的是,如此一来,她就尽快能与日思夜想的他相聚;悲的是,当他看到自己如今被刘宗敏占为己有会不会勃然大怒。她对他还是有几分了解的,他的性格不是随意被别人掌控的,况且吴三桂已经认定她是自己的,被别人抢了去岂不是要再夺回?她的猜测是没错的,只是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比她想象的更严重、更可怕而已。
在做了如此重大的决定之后,吴三桂彻夜难眠。在鼾声勃然的军营中,此时的吴三桂竟有一种心被掏空的感觉,守关这么久,最终却是投诚的结果,不免让其失望。他不是一个自负的人,但是战争纷纭的时代,在这片疆土上,毕竟付出无数的血汗,无数兄弟的性命。就这么离开还是有些不舍与难过。好男儿能屈能伸,毕竟国家的命运不是他一个人能决定的。
想到离开山海关就能与朝思暮想的陈圆圆相聚,亡国之殇便不那么让吴三桂悲痛了。他辛苦地守关,每个寒冷的夜晚心里思念的不都是她吗?现如今,不用恪守边关,马上就能和心爱的人相聚不也正如所愿吗?复杂的情感,他也响起了鼾声。
南来北往是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来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大地本来无寸土,人生劳碌一场空。
日也空来月也空,来来往往不留踪。
日月晨昏常运转,人亡千载永无踪。
山也空来水也空,随缘变化体无穷。
青山绿水依然在,为人一死不相逢。
田也空来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世间多少穷后富,也有多少富后穷。
金也空来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万两黄金拿不去,为他一世受牢笼。
生也空来死也空,生死如同一梦中。
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当初为明朝策马奔腾,久经沙场的日子也将终结,他不再是明朝的臣子,不再是为国效力的功臣,他的一切战功和荣誉,熟悉的朝野,全部随着时代的结束而结束。
想起当初崇祯对吴三桂的器重和信任,再看如今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景象,不由得更加悲痛,崇祯的死让很多人觉得惋惜。不仅仅是陈圆圆,吴三桂也是如此,只是二人对崇祯皇帝的情感不同罢了。吴三桂当然不知道自己的女人和崇祯也算有过一个简短的缘分,更不知道这曾在她的心中留下过深深的印记。
如若当初陈圆圆成了崇祯的女人,也许现在已经被他杀害或者殉葬之类的,也就没有与吴三桂的相遇,更不会背上红颜祸水的罪名。命运就是如此,有时候,就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光阴就被改变,每个决定都是一个转折。有的人驶向了万劫不复的穷途末路,有的人从此戴上富贵的光环,有的人则是步步惊心,还有的人步步为营。总之,一万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万种生存法则,毕竟,每个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树叶,有各自的棱角,各自的命运。
陈圆圆的一生注定不凡,所以人生的轨迹也就不会一成不变地听从安排,只是这蜿蜒曲折的命运之路没有把她引向康庄大路,而是把她推到情感的悬崖却无退路,让她一生不安和痛苦。在一次次失望中重获希望,又在一次次希望中渐渐地走向绝望。
吴三桂的心中还是充满仇恨的,如果没有他的家人被劫持,没有陈圆圆的出现,历史上也再不会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不会让陈圆圆背一辈子红颜祸水的黑锅。没有人能解释清楚这一次次的厄运是由何而来,也没有人能令生活的脚步平静而淡定。任谁也无法改变这一切仿佛是注定好的轨迹,该来的迟早会来,不该来的即使苦苦哀求也不会有任何结果。
吴三桂投诚可谓是众望所归。父亲关襄或许是最愿意儿子这么做的一个人。此时,他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李自成招降吴三桂,无疑是给自己的军队包上一层厚厚的保护膜,使之更加强大。陈圆圆日思夜念,她是最希望吴三桂早日回归的人,早日让她脱离这种任人摆布的日子。
吴三桂的归降,偶然中也带着必然性。历史,往往不能按照人们臆想的轨道驶进,原本皆大欢喜的决定却又不会如人愿。
无序的心情,杂乱无章地烦扰着他的心绪。回眸这广袤的关域,已不再是明朝的军事要塞,是谁该承受这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是谁在这苍茫的人生中画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又是谁面对无知的人生感慨万千?马车,军队,粮草,浩浩荡荡的队伍仿佛一条失落的长龙,蜿蜒在山海关,渐渐消失在视野之中。
几万军队的士兵再没有固守边关的气魄,仿佛每个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感情,看似不同,实则都是亡国之痛。
山河破碎,故人依旧,了却东风,莫若惘离。国破,家毁,陈圆圆便是他唯一的期待,家中虽然妻妾成群,但在吴三桂的心里,早已经把陈圆圆当成了正室夫人,他只把她一个人放在心上。行军的路上,他边走边想,回去一定要给她一个正式的名分。想到这些,他便会不再觉得那么痛苦。毕竟也只有陈圆圆的等待和思念能打发走痛心与感伤了。
流水为笺,饱蘸相思的浓墨,写一份长长的情书尽诉衷肠。寄一份思念,托一份祝福,抹去你心中的伤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