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淮十里扬媚香:李香君
10656400000014

第14章 如何可得两全法(3)

侯方域想到南京的百姓,想到能够尽一己之力挽救万民,自是答应了此事。可是想到此时自己的父亲还远在千里之外,要是自己亲自回到家中请出父亲,再回到南京恐怕一切都来不及了。

杨龙友想了又想之后,决定请侯方域代笔,让侯方域用自己父亲的文笔语气写出一份信件,呈给左良玉即可。侯方域听后觉得杨龙友说得不无道理,随即拿出了纸笔,不假思索地挥毫泼墨,写下了一封情词中肯的信件。

只是侯方域和杨龙友都恍然不知,就是这样的一封信会带来多大的祸事,原本以为这样的一封信可以换来万民的安宁,可是他们万万想不到这样的一封信不仅没有换来南京百姓的安宁,还将侯方域自己置于了水深火热之中。

一切就像是天空中随意掀起的雾霾,看似平静的背后,暗藏了步步杀机。恍然不知,是蒙在鼓里的人最大的愚蠢,也是侯方域的最大劫难,而他什么时候才会清醒这一切的玄机呢?就要等左良玉做出的回答了……

一朝拾起

国家的危难,匹夫的责任,尽职尽责,未必会换来美好的结果,一介书生,为了国家不惜自不量力地挥写己愿,可惜一切哪有那么简单?随着这一封信的寄出,祸事就像是影子一样不断地相伴左右,割不断,理还乱。

侯方域大笔一挥写下了以为可以挽救整个南京城百姓的书信,他的意愿和杨龙友一样都是美好的,可是这些志士都习惯犯同一个错误,就是任何事情都是出于冲动,不会多假思索,要是能冷静地想想,也许侯方域和杨龙友都不会再给阮大铖这个恶人可乘之机。因此,人生中很多劫难也是自找的,因为自己不够聪明,自然就会被人利用。

杨龙友的出谋划策原本以为可以解救南京的所有百姓,让大家都能安稳地度过一次劫难,可是他的这一举动真的是把侯方域彻底害惨了,不仅失去了爱情的甜蜜,还自身难保,只不过这次杨龙友又在无意之中帮了阮大铖一把,让他得偿所愿地打击了侯方域。

自从弘光帝登上皇位逃到南京之后,南京就成了马士英和阮大铖的天下,重权全部都掌握在此二人手中,因此无论是南京的哪一桩事情,大大小小都算上,都要先通过阮大铖和马士英的批准才能行事。这一次,侯方域写了这封信自然也要先经过阮大铖和马士英的过目,才能递到左良玉手中。

其实杨龙友早就知道如今的阮大铖和马士英掌管着南京的大事,只是他一直把阮大铖当成个正人君子看待,阮大铖说过的话,他一直信以为真,他不会想到阮大铖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还在计较自己那点小得失,如果他能想到,也许他也不会去找侯方域写什么书信。

在侯方域挥洒自如地写完那封信之后,杨龙友便迫不及待地拿着那封信找到了阮大铖,他以为阮大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官员,曾经一些关于阮大铖不好的传言都是大家对阮大铖的误会而导致的。他以为阮大铖看到了侯方域写的这封信之后,一定会比谁都兴奋,因为这一封信毕竟代表着南京城有救了。即使这封信起不到作用,至少大家都尽力了,良心上也过得去了。杨龙友本以为可以凭此信为侯方域邀赏,为自己领功,为南京百姓换宁静,可是他万万没想到阮大铖竟然在这时企图借机陷害侯方域,而置南京的百姓于不顾。

当杨龙友赶到阮大铖的幕府之时,正巧马士英也在,这两个坏人根本就不盼天下太平,只顾自身安危,他们得知南京可能会遭难之时,想的根本不是南京的百姓和国家的命运,而是在分析每一种战况之后,自己的利益会受到多大的牵扯,还在算计着自己的那些小理论。

他们关注的只是自己刚刚复兴的权势会不会再一次遭到变故,他们只想知道要是左良玉真的攻下南京城了,一切后果会如何?会不会将原有的官员都再度革职,或者他们要是可以和左良玉攀上关系,会不会权力不减反而巨增?这些都是阮大铖和马士英所关心的。什么南京城的百姓,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是一文不值的东西,因此根本就不会在意。

其实能有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阮大铖是什么人?他就是个众人周知的小人。而那个马士英更是如此。马士英的祖籍在贵州,本姓姓李,后来因为过继给了马氏,才改姓,在崇祯帝在位时他任凤阳总督,他和阮大铖志同道合,两人均属作恶多端的腐败官员,有他们俩出现的地方就有狂风暴雨的出现,可见此二人兴风作浪的能力是多么的强大。

无论阮大铖说什么,做什么,马士英都会随声附和,这一次也不例外。

当杨龙友将侯方域的亲笔信件拿给阮大铖和马士英过目之时,二人根本还没看过信,阮大铖就恶意再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将侯方域等复社人员一网打尽是他的愿望,而这样的一封信就给了他足够的机会。

刚听到了侯方域几个字,阮大铖的心中就开始涌出侯方域的恶行,他想自己复仇的机会终于到来了,没有什么比复仇更重要的了,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不能放过,为了这样一个机会阮大铖不知道等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怎么可能轻易就让到手的鸭子飞走呢?

阮大铖直截了当地回复了杨龙友,他觉得侯方域根本就不是什么想要拯救南京的百姓,而是想要企图里应外合的谋反,他这信根本就不是劝和。马士英自然会附和着说出一些抨击侯方域的话来,他也觉得事出有因,侯方域一直带头与他们这些在朝之人作对,怎么可能在这时伸手帮助他们想出解决国危的办法呢?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荒唐至极!而这样的一封信足以证明侯方域一直在和左良玉有着频繁的往来,看来谋反之日近在眼前。

听了阮大铖和马士英的分析,杨龙友急忙解释,这一封信是自己求侯方域才写的,而且每一句都是他亲眼所见,并没有谋反之意,只是想救南京而已。

但是阮大铖却反驳了杨龙友的说法,他认为杨龙友只是被侯方域的正直假象所蒙蔽了,就算杨龙友目不转睛地看着侯方域写信,也不能保证侯方域就不会在心中暗藏一些语言,或者在文字中藏些玄机,或者在信件的标点之处,标出记号,这些都是侯方域与外界勾结的动作,只不过侯方域轻手利脚,动作敏捷,骗过了杨龙友,但是侯方域的这些小伎俩别想瞒过他和马士英的法眼。因此,阮大铖根本就没再给杨龙友更多解释的机会,上来就滔滔不绝地将自己的理论说了一番。

不过恶人要是想陷害一个人,哪儿能听进去旁人的解释呢?阮大铖这样的做法也实属正常,谁让他是个小人呢?阮大铖和马士英经过多种分析一致认为,侯方域和复社的成员都是苟同道合,留着就是祸害,应该抓紧时间除去这些可能存在的祸害。

杨龙友见状知道事情不妙,自知多说无益,只好起身离开。一路上他都在回想一切和阮大铖、侯方域有关的事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是被阮大铖利用的棋子,而阮大铖也早就有了陷害侯方域的决心。只是他和侯方域都不曾在意。想到这里杨龙友只好仰天长啸,笑自己的愚蠢,笑滑稽的人生。

如果杨龙友能早一点意识到这样的悲剧,也许就不会让它发生;如果杨龙友没有找到侯方域,侯方域也不会为南京之事给左良玉写什么劝说的信件;如果没有劝说的信件,阮大铖和马士英又怎么会找到机会陷害侯方域陷害得这么突然?可惜这一切都已成事实,扭转不了,听天由命是最好的办法。

杨龙友自知无力回天,可是还是想为侯方域做些弥补,他不想侯方域因为自己带去的麻烦而丧了性命,更不想侯方域就此对他怀恨在心。毕竟朋友一场,还不想眼睁睁看着悲剧落幕。

可是对于侯方域来说即使离开了南京,逃出了魔掌,留住了性命,又如何呢?他依然还是无法继续守候自己心爱的女人,无法守着爱情的诺言一直相伴。而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分开何尝不是一种重创?分离何尝不是一种打击?这种打击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痛苦,是夜半钟声孤枕难眠的伤心,只是侯方域此刻还全然不知。

此时的侯方域还待在媚香楼中,守着李香君谈情说爱,随着烛光的闪烁,映衬着二人彼此依附的幸福,那种被爱情包围的快乐融化了整个心灵,只是他还不知道,这幸福就快要走到了末路,从此就要天各一方,想念是后来生命的主题。

当杨龙友再次找到了侯方域的时候,夜幕早已吞噬了整个晚霞。在媚香楼他们再次谈起了过往的种种。侯方域原本以为会等来南京城可以被解救的喜讯,可是想不到的是,等来的却是自己的灾难。

侯方域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惹上这样的麻烦,似乎自己和阮大铖并没有什么交集,可是能让阮大铖这么恨自己,也实属不易。

经过杨龙友的解释,侯方域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祸根是缘起与却奁之事,归还梳拢巨资,让阮大铖丢尽了面子,他一直就在等待时机来报复自己。

想到这些侯方域倒吸了一口凉气,只觉得背后仿佛总是有那么一只冷箭在不经意间瞄准着自己,一个不小心就会永无回头之日。

背后的故事,一夕的回忆,恍然如梦,只是这梦让人太过神伤,过往作为一朝拾起,不知是该为自己曾经的壮举骄傲还是懊悔?骄傲自己最初一身正气地谢绝巨资,完璧归赵;懊悔自己不该把事情想得那么简单,要是能多加分析,也许根本就不会带来这么多不幸。可是时间已经记载了曾经,无法改变,拾起了一切又能怎么样呢?只能既来之,则安之,将危难降到最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