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
10658000000033

第33章 臭干子PK熏干子

中国的豆腐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汉武帝时代。据五代谢绰《宋拾遗录》中记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诗的末尾,他自己还加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

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叫刘安,公元前164年被封为淮南王,都邑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他雅好道学,想追求长生不老之术,重金广招方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八个。刘安领着这“八公”,“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取山中泉水磨制豆汁,加入各种各样的东西混合煎熬,多次试验,仙丹没有练成,无意中,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块块“白如纯玉,细若凝脂”的东西,发出矿物质的醇香,至今发展成为全球化的风味美食。

农夫取而食之,发现鲜美可口,传为延年益寿的佳品,豆子“化腐朽为神奇”,所以名曰“豆腐”,成为富有营养而又美味廉价的食品,炼丹之山被称之为“八公山”,淮南八公山成为豆腐的发源地。

说起豆腐干,它是豆腐的变身,更是黄豆的升华,化简为繁,有更广泛的适应性与包容性,与豆腐一样普及,但是花样翻新,长江流域一带仍然有区别。

皖江地区,在酱油干子中茶干子较多,那是比较硬的一种。最好吃的是马鞍山的采石茶干和黄石茶干,每块小小的、薄薄的,有点硬、有点软、有点甜、有点咸、有点说不出的味道。虽说好吃,现在各地也普及了,都不是运来的。没有比美食流传得快的东西,“拿来主义”,虽无品牌,也饱口腹。

又松又泡又厚又圆的是蒲包干子,上面还有蒲包的人字形烙印哩,用它就茶最方便可口。“东江”人能干,就是一股豆腥气的白干子,也能整出好菜来:他们把白干子切成网络状,阴得半干,油炸后卤出来,美其名曰“兰花干子”,比肉还好吃。

长江上游的人也有一手,茶干子、酱干子不在话下,那牛皮豆腐干无与伦比的薄、牛皮一般的韧性,让下游的人无法山寨。说它像牛皮,有点吹牛皮,可是大得像手帕,薄得像纸版,软得像牛皮,用它裹灯影牛肉,比汉堡包好吃百倍,只有四川人才有口福。

但是,两地最绝的是两种豆腐干:那就是芜湖臭干子与重庆熏干子。

江南小吃好奇怪,越臭人越爱。其中臭乎乎的街头小吃,就是油炸臭干子。

初到长江之东,经常看见街头巷尾有中老年妇女守着小煤炉不知在制作什么,未到近前,其味难闻,走到跟前,其色难看:一小块四四方方、蓝不蓝黑不黑的东西被丢到热油锅里,越发飘散出一股臭味。可是不少人端着一小碟子,承接那捞出来的块状物,站着吃得热火朝天。我兴趣索然,躲得远远的。

一天,到朋友家做客,席上就有这么一盘菜,朋友说是油炸臭干子。只见那干子已经变得更加厚实,黑黄的壳体上鼓起了泡,油亮亮的,还有一只涂了稀释的红辣椒,掩盖了臭味道。在朋友的鼓励下,我夹一块放入口中。软软的皮,咬开来,与豆腐无常,只是有股异味,是一种独特的香醇。我这才相信了朋友的话:油炸干子闻着臭,吃着香。

皖南街镇的传统,清晨大小茶馆里茶客多喜欢点臭干子这道小菜,其中数“王怡泰臭干子”最受人们青睐。蓝黑色的豆干被切成麻将那么大的小块,露出嫩白的内里,上面有一撮鲜红的水磨辣椒,四周再放几片淡黄的生姜片,看起来有几分艳丽,闻起来臭味里有几分醇香,尝一口臭味变成了美味。喝一口茶,吃一块臭干子,老生意人的享受似乎很简单。

千万别以为臭干子是香干子放久了变味的,其制作方式大有讲究:油炸臭干子是用臭水泡出来的,味道好不好,关键在那发臭的卤水、笋子、芥菜发酵过滤,加入荷叶灰、柏枝灰、熟芝麻,磨碎后制成卤水,那卤水越陈越好,当然越来越臭,比阴沟泥还难闻。浸泡白干子数小时,渗卤入心,才制成了臭干子。人们吃了居然不生病,居然越吃越爱吃,真是奇了怪了。

用它凉拌烫好的菠菜、芹芽什么的,是一道下酒好菜。饭店里的凉菜,最常见的是芫荽花生米凉拌臭干子丁,再有几片腌制的辣椒片,姹紫嫣红,赏心悦目,佐酒下饭都不错。邻居们都用臭干子烧汤,说是味道很鲜美。这个容易学,买了油炸的臭干子,放在锅里煮开来,等臭味和颜色都消失在汤里,我却感觉食欲不振。正巧来个文友,闻见就说油炸臭干子汤好,结果一锅汤被他包圆了。

只有油炸的臭干子还保留它的臭鲜与咸醇,大家都吃,自己不吃臭干子仿佛就吃亏一样,趋众的情绪促使不吃臭味的人也不甘心。品尝后越发感兴趣,就不顾形象,有时也到地摊上吃上几块,好在价钱不贵,几块钱的消费,尽管不觉得多好吃,也能暂时充饥。

四川人绝大多数不吃臭的东西,包括我自己在内,自觉远离散发臭味的东西。即使而今身在江南,已被江南饮食同化一部分了,但还是喜欢吃烟熏的东西。想必山高林幽、人迹罕至的地方多,有了烟火味,才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远方的游子闻见烟火味,如见炊烟,也解思乡之愁吧。

所以,川味里的腊肉就是烟熏肉,而豆腐干中的上品,也就是烟熏豆干。想必它的创始人一定是农民,因为在乡下,豆干相当于半荤菜,只有来客才买上几块炒辣椒。可能剩几块酱油豆腐干没吃完,那时候没冰箱无处存放,又舍不得吃,担心放坏了,是农夫还是农妇想起腊肉来,何不也用烟熏了?为数不多,也不能像烟熏腊肉那么大张旗鼓,于是用几根篾条穿了,挂在灶前。

乡下都是烧柴,起火便生烟,寻起来方便。下次来客,没有招待的,想起烟熏的豆腐干子,取下,用淘米水洗刷后,黄亮亮的很好看。切成丝,再切几个青辣椒与一些蒜片,架起油锅,将油烧热,先把豆腐熏干子翻炒几下,立即发出浓香,如陈月的腊肉引人垂涎,然后放入青辣椒丝、蒜片一起翻炒两分钟。装盘端上桌子,那个香、那个鲜、好吃得不得了!

客人传播出去,家家都仿制,吃得起豆腐干的人,远远比吃得起肉的人多,都把干子放在特制的竹笼里,挂在柴灶口,烧饭的时候顺便熏几日,尤其是四川特有的牛皮豆腐干,烟熏以后,比牛皮还韧,比乌鸦还黑,比腊肉还香。只要不怕将肚肠染黑,只要有口好牙齿,怎么吃都吃得不过瘾。神仙吃一块,也等于食了人间烟火了。

腊肉与熏干子,都是在烟熏火燎中“修炼”成的佳肴,但是前者是荤菜,现代人担心吃了增加体重。还是吃熏干子吧,可以作为腊肉的代替品,冬日里吃起来更添香味。可惜,现在即使进入乡村的农家乐,也难得吃到熏干子了,川人靠近城市的都烧天然气,谁还烧柴灶?

想要自己做的话也未尝不可。想要醇香,最好用粗茶叶来熏,而且是当年的新茶,才摘下的新茶最好。不能有明火,只要起火就用黄酒喷湿,这样熏出来的豆干子风味更浓郁。尽管成本高些,但为了享受另类质感的美味,不惜代价吧!

熏干子炒腊肉,那可是绝代双咸。其实成本也不高,只要四两熏干子和三两烟熏肉,其余的就是配菜:绿豆芽、青蒜苗、豌豆尖、干红辣椒、老姜片和大蒜片就行了。先将后三种作料倒进油锅中,煸出香味,再将腊肉丝放入炒锅中翻炒片刻,等瘦肉发红了,肥肉透明了,这时候再倒进烟熏豆腐干片和绿豆芽。烟熏豆腐干与腊肉都是咸货,所以连盐都不需要放的,这可是过年时的一道好菜啊。

两千多年的发展,从单一的豆腐到五花八门的豆制品,一道道华丽转身的佳肴,有的简直可以媲美肉类,无不彰显着中国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