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
10658000000036

第36章 五香豆PK怪味豆

当年,一部名为《柳堡的故事》的电影颇受欢迎,大约与它优美的主题曲分不开。优美的旋律反复咏唱着“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将蚕豆名扬五湖四海,连儿童也知。麦苗青青的时候,蚕豆花也开了,他们就等着吃蚕豆了。

其实,古人写蚕豆的作品就不少。

宋代杨万里作《蚕豆》:“翠荚中排浅碧珠,甘欺崖蜜软欺酥。沙瓶新熟西湖水,漆櫑分尝晓露腴。味与樱梅之益友,名因蚕茧一丝纟句。老夫稼圃方双学,谱入诗中当稼粟。”

清代陆奎勋作《尝陈豆》:“蚕眠非我土,豆荚忽尝新。实少腹犹果,沙退醉儿巡……”

清诗人郑珍写蚕豆:“雨过桑麻长,晴光满绿田。人行蚕豆外,蝶度菜花前。台笠家家饷,比邻处处烟。欢声同好语,针水晒秧天。”

清代叶申梦《醉花阳·蚕豆》:“种向中秋收待夏,久历三时也,花吐宛如蛾,荚宛如蚕,形肖难画。自来题写怜应寡,仅诚斋诗话,欺蜜复欺酥,甘软相兼,佐我盘餐雅。”

清人汪士慎赋诗曰:“蚕豆花开映女桑,方茎碧叶吐芳芬。田间野粉无人爱,不逐东风杂众香。”

今人云:“青蔓牵衣细草长,高低山路敛烟光。邻居田埂相逢语,十里春风蚕豆香。”

看看,从古至今,多少人歌咏蚕豆啊,它可是来得久远的。宋代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载,张骞使西域,得胡豆种归,公署人仍呼此为胡豆。如此看来,蚕豆在华夏的土地上生长了至少有两千多年。

到了中国,为什么叫蚕豆呢?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豆荚状如老蚕,故名。”元代王祯的《农书》中说:“其蚕时始熟故名。蚕豆,百谷之先,最为先登,蒸煮皆可便食,是用接新,代饭充饱。”就因为上市早、能做菜、能当饭、能抵饱,能够得到人们的喜爱。百姓不感念张骞之功,却称道是上天赐予的仙果,所以又称之为佛豆、仙豆、罗汉豆。

蚕豆花不美,小小的喇叭形,淡淡粉粉的紫色花瓣上面还有黑黑的像眼睛一样的斑点;蚕豆也不香,在暮春的田野上,它们只是占据了田头地脚,早被铺天盖地的灿灿油菜花浓郁的芬芳掩盖了清幽幽的味道。但是文人墨客医生商人喜欢,百姓人家更是把它作为粮食之一。

等到小麦成熟的时候,蚕豆就挂果了。剥开肥大的豆荚,里面总有三四粒肥滚滚的蚕豆卧在里面,浅绿如碧玉,粗眉顶上头。这样的蚕豆炒着吃、煮着吃、蒸着吃、打汤吃无一不可。剥开豆壳是又嫩又翠的嫩豆瓣,做菜更加鲜美。嫩蚕豆连皮也可以吃,只要用白水一煮,然后清炒、凉拌、做汤,都是鲜嫩的、本色本味的、可口可心的菜。袁枚的《随园食单》里就说:“新蚕豆之嫩者,以腔芥菜炒之,甚妙。随采随食方佳。”

就是结果之后的蚕豆棵,枯干的枝叶烧成灰,也是做皮蛋的好材料。

但人们吃得更多的是老蚕豆,江南江北江东江西都用它来做酱。浙江的罗汉豆与茴香豆,都在鲁迅的文章中得到扬名,人们也只有到当地吃,不是便携式小吃,不算。只有两个直辖市拿来做成小吃,而且名扬天下:一种是重庆人做的怪味豆,还有就是上海人做的五香豆。它们都获得了当地乃至全国的奖项,都得到了消费者的喜欢。让我们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吧。

说起五香豆,上海人家喻户晓。五香豆可以说是城隍庙最负盛名的小吃,外地人即使去了,“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外乡人将蚕豆带到上海,用普通的八角茴香煮了,入味以后又收水,制成的茴香豆有了韧性,但又有几分软和。上海女人们买来早上下泡饭,晚上乘凉时消遣,后来喜欢吃的人越来越多。

据说上海城隍庙建成以后,香火鼎盛,游人甚多。游客们玩耍了都要吃点东西,商贩们纷纷来摆摊设点。张阿成也在里面支起煤球炉和铁锅,做起了茴香豆生意。

蚕豆在热锅里用茴香一煮,豆味浓郁,游玩的人买来尝尝觉得不怎么样。因为闻起来香,吃起来经常有豆肉夹生的现象,时有口角发生。在他邻近卖五香牛肉和豆腐干的商贩叫郭瀛洲,是江苏扬中人,有些文化,肯动脑筋。他见邻居卖茴香豆本微利厚,质量不高,买的人却不少,自己有烧五香牛肉的经验,能不能用素菜荤做的办法改进传统的茴香豆?

于是,郭瀛洲根据自己“选料好,加工精”的手艺,用嘉定“三白”蚕豆作原材料,除了八角茴香外,又加了香精与糖精,定名为五香蚕豆。牛肉都烧得烂,蚕豆还烧不透吗?只是用铁锅烧出的豆子灰灰暗暗不好看,换了铝锅又换不锈钢的锅,最后发现铜锅里烧出来的蚕豆色泽最白净,遂定制了一次能烧四十斤豆的大紫铜锅。这样做出来的豆子色、香、味都不错,看起来是硬的,却又嚼得动,软中带硬;入口是咸的,又有一股回味甜,其中还有香料的味道,越嚼越香。

郭瀛洲的生意越来越好,摊子天天被围得水泄不通。正发愁之际,“雷云轩烟嘴店”老板要回乡,托郭瀛洲看守店房。正瞌睡来了枕头,他收摊开店,门口挂出了“郭记兴隆号”的招牌。以后他又专门定制了包装袋,牛皮纸袋印了自己的头像和双龙商标,五十年代中期改名为“城隍庙五香豆”。

在以后的日子里,郭老板继续扩大经营,品种有奶油的、五香的,从零售发展到兼营批发,从内地远销海外。“城隍庙五香豆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吃到嘴里香喷喷、甜滋滋,别有风味。”人们口口相传,上海的车站、码头、茶楼、酒馆、影剧院门口都有人推销五香豆。原来到城隍庙的人买五香豆,现在到去上海的人都买五香豆,最后发展到许多大城市的超市也有五香豆卖了,也就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上海风味特产。尽管,与煮出的茴香豆比较,五香豆没有那种软糯适口的滋味,但是保留了蚕豆的豆香。蚕豆中含钙比较高,还有锌、锰、磷脂、胆石碱等,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其蛋白质含量丰富却不含胆固醇,既可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不失为一种富有营养的小吃。如果嫌买来的硬了或者口味不合,也可以自己制作。

烧一锅有糖精、香草、香精、八角茴香的糖水(比例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带着粉粉绿意的青皮豆洗净煮熟;捞出的蚕豆上撒盐,放进糖锅后要不断翻动,让豆子均匀入味;再煮半个小时后捞起,晾在竹丝容器里,凉透干燥。如果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吃到嘴里香喷喷、甜滋滋,那么口味正宗的五香豆就炒制成了。

说起怪味豆,听名字就知道是西南的产物。因为川味八大味中,就有怪味一种,有个歇后语就用怪味豆作谜面:“怪味豆——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打有关动物)。这个谜语难猜,对天干地支不了解是猜不出来的。一看虽知,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这“五味”谐音“午未”,就是午马、未羊。

难猜不说,对怪味豆的定义也有误。正宗的重庆怪味豆口感应具有酥、脆、香、甜、麻、辣、咸、鲜等特征性风味。如果有酸味,人们会以为是变质的;如果有苦味,谁还愿意吃?

怪味豆是谁发明的不得而知,但是诞生在四川是有原因的。提及川菜,大部分人都以为四川菜一片红海洋,其实不然。真正的川味体现在“七滋八味”上:甜、酸、麻、辣、苦、香、咸为“七滋”;鱼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红油、姜汁、家常称为“八味”。为什么是八味?七滋七味不正好?就是多了一种怪味。这种奇怪的味道可能不入流,但因其独特,所以能给人特别深的印象。

豆子的模样就不普通,属于开花蚕豆一类。颜色黄不黄、红不红、黑不黑的,形状方不方、扁不扁、圆不圆的,表面也不光洁,麻鼓癞癞的,不仅看不见蚕豆固有的“卧蚕眉”,连蚕豆壳子也分辨不出。上面还有些麻麻点点,看不出是什么东西,大约,这也是怪的表现形式吧。

吃起来也怪。入口的时候首先是辣,但比起麻辣烫来温和多了;然后就是甜,微微的甜似乎冲淡了辣味;再以后才感觉到有些咸味,在若有若无之间,简直可以忽略;最后才感觉到麻味,与辣首尾呼应,展露了川味的基本特色,仿佛存心露出马脚。

如果你觉得这是合成的川味,那就说明你的味蕾被欺骗了。只有豆子在牙齿中咬开后你才能发现,那么酥,那么脆,那么香,那么鲜,合并成一种奇妙的口感,只觉得这是一种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体验,有千般滋味在心头,正如一些人的另类人生。怪怪的味道,也许才是真实生活的味道,让我们回味、品咂,不知不觉就开始迷恋这种怪味——怪怪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看起来不中看,内里面色泽金黄。吃起来香酥浓郁,让人吃了还想吃,越吃越香。直到将手中的一包消灭干净,情不自禁要去再买一包,同时还会发出疑问:这怪味豆是怎么做出来的?

那工艺真真不简单。首先,需要的食材就够复杂的:除了蚕豆外,还需要白糖、饴糖、熟芝麻、辣椒面、菜油、花椒面、味精、五香粉、白矾、食盐、甜酱……

操作起来只能用“麻烦”两个字来形容:冷水泡蚕豆两三天后,达到了软化的效果,就可去掉蚕豆头顶上的“嘴子”——破除芽部的外壳上那道黑纹;再在白矾水里浸泡十来个小时,用开水煮蚕豆;煮到面而不烂的时候捞起来,冷水充分浸泡再控干水分,油炸到蚕豆酥脆时起锅;另外在一口不粘锅里调酱汁,不粘锅中倒入水后,马上加白糖和盐搅匀,用中小火将水煮开,边煮边用铲子不断搅拌;先加入辣椒酱,再放辣椒粉、花椒粉、五香粉等,用铲子搅匀后再倒入炸好的蚕豆,不停地用铲子搅匀;等料汁均匀包裹在蚕豆外面后,盛出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自然冷却,这样就可以食用了。

你会在品味怪味豆麻、辣、香、甜的同时,似乎也明白了,原来怪味豆绝妙滋味的秘诀就在外面包裹的浆料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