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
10658000000037

第37章 黄山烧饼PK土桥葱子糕

学生带给我两袋黄山烧饼,每袋十只,用透明的塑料袋装着,很精致的模样。

打开来,每只烧饼直径只有四五厘米,两侧稍微鼓出一点,最凸处也不过一厘米厚。小巧玲珑,金灿灿的,形似螃蟹背壳,色如蟹黄,难怪又名蟹壳黄啊。外套层层叠叠,又硬又酥,上面点缀着粒粒芝麻。稍微用力一点点,碎纸屑一样的面皮就剥落下来。里面半中空,看得见内囊近乎黑色的“渣渣”与“丝丝”。拨开来,还有白色的颗粒。什么东西?放进嘴里,白色颗粒入口即化,油而不腻,黑色的就是咸菜了,微微有点辣,稍稍有点咸。浓浓的香入口,隽永地留下长长的回味,果然是屯溪老街的产品。

但是,烧饼是北方小吃,为何在黄山这么出名呢?

烧饼哪里都有,不过是面粉烘烤而成的大众化的烤烙面食,也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用上个“烧”字,真是名不副实。

烧饼有个大家族,咸烧饼、甜烧饼、芝麻烧饼、起酥烧饼、掉渣烧饼、油酥烧饼、麻酱烧饼、炉干烧饼、什锦烧饼、肉馅烧饼、素菜烧饼、豆馅烧饼、水果烧饼、葱油烧饼、肉松烧饼、鸡丁烧饼、香肠烧饼、火腿烧饼、虾米烧饼、桂花烧饼、细沙烧饼……

烧饼按照外形分,可分为大烧饼、小烧饼、方烧饼、圆烧饼、薄烧饼、厚烧饼及草鞋底模样的烧饼……方圆厚薄,形形色色。

烧饼按照出产地分就更多了:山东烧饼、兰州烧饼、北京烧饼、徐州烧饼、建德烧饼、周村烧饼、蒙城烧饼、黄桥烧饼、耿福兴烧饼……数不胜数,各有千秋。

但,烧饼的根基却在北方,据说是汉代班超从西域引进来的。《续汉书》有记载说:“灵帝好胡饼。”唐代的胡饼就是最早的烧饼。安史之乱中,唐玄宗与杨贵妃出逃至咸阳集贤宫,肚子饿了,还是宰相杨国忠去市场买来胡饼给他们充饥的。

当时,长安做胡饼最出名的店家叫辅兴坊,为此诗人白居易特别赋诗一首:“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谗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诗人在问杨贵妃的哥哥烧饼味道如何,咸阳的饼像不像长安辅兴坊的胡饼?个中滋味,比烧饼更绵长。

皇帝逃难,饥肠辘辘,能够有烧饼充饥的,也不止唐玄宗一个。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中就写道:“僖宗幸蜀之食,有宫人出方巾包面粉升许,会村人献酒一提,偏用酒浸面,敷饼以进,嫔嫱泣奏曰:‘此消灾饼。’乞强进半枚。”记录的就是公元880年8月黄巢起义,兵逼唐僖宗出逃,宫女给他吃用酒和面做成的烧饼的故事。当然没有芝麻,没有油盐,养尊处优的皇帝自然吃得勉强了。

从唐朝吃到明朝,烧饼与皇帝的故事更加生动了:那是1368年一天早上,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内殿吃烧饼,才咬下一口,就听报护国军师刘伯温晋见。朱元璋灵机一动,想要好好测试一下他,于是将盘中的烧饼用碗盖着,再召他进来。朱元璋问:“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装模作样、掐指轮算一番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是也。”明太祖马上称赞他是博学异人的国师。

其实,刘伯温是近臣,何尝不知出生贫苦的皇帝好这一口?正是用餐时间,又是用碗盖着的,不是烧饼是什么?刘伯温与明太祖一问一答,于是出笼了《烧饼歌》。明太祖见他拥有奇门之术,继续向他请教明朝以后的国运。刘伯温随后就说出一句句预言,每句都像一则谜语,十分隐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后世研究者都称《烧饼歌》非常灵验,是中国谶纬文化的代表之作。

民间传说,姑妄听之,当不得真,但这个故事起码说明烧饼虽是百姓小吃,但也是天子最爱,所以得以流传将近两千年,而且向南方普及。即使发展,也只是大小厚薄不同,里面的馅不同,烘焙的器具有差别,但基本做法都差不多。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介绍的烧饼做法,与唐代的烧饼做法相差无几,只是后者更精良而已。

据清·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的烧饼做法就十分考究:“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那时候的烧饼出炉,香飘四邻,已经引人馋涎欲滴了。

后来,好吃不贵、方便充饥的烧饼也逐渐向南方发展。1929年,浙江建德梅城镇“方顺和”烧饼店所产的烧饼最有名,作为特产,参加“西湖博览会”,“在橱中展出一个月后取出,既未变硬也不发韧,且清香如初,被评为第一名,并授予大红旗一面,以示表彰。”

据说,那就是唐朝开国元勋“九千岁”程咬金发明的干菜烧饼。他没起兵时,于兵荒马乱岁月流落到严州府(今建德梅城、大洋、麻车一带)开烧饼店。他将面粉、水和素油拌和,用肥膘肉与梅干菜拌匀为馅,做成烧饼以后,在外面涂抹上一层糖汁和油,再撒点芝麻,于烧饼炉中用炭火烤熟后呈蟹黄色,如小巧饱满的小月饼。有一天他多做了两炉烧饼没卖完,舍不得丢,人们要吃热烧饼,他就将烧饼重新放入炉内以文火烘烤一下,买到的吃了后都说更好吃。因为重新烤了后,烧饼馅里的肉油渗入到饼皮上,馅多壳薄,吃起来更酥更香。

黄山烧饼也具有百年的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做法大同小异:用上等白面粉为皮,采用熬炼七八成熟的菜子油炒油酥面,加入三分之二的水,与面合擀成多层次的面卷;选梅干菜和肥膘肉剁碎为馅,做成大棋子一般的圆饼,芝麻撒面后放入特制的大炉中烘烤。其又名小烧饼、火炉香,不待入口,便觉得香味浓烈,咬一块,既酥又脆,层层剥落,满口留香。

清代文人杨曼卿在《天桥杂咏》中说酥烧饼是“味咸甘,形有圆方储满篮,薄脆生香堪细嚼,清新食品说宣南”,说“闷炉烧饼”是“烧饼圆圆入闷炉,陷分什锦面皮酥,金台佳制名闻久,异地相充总不如”,看起来,形容黄山烧饼倒是恰如其分。

徽州与浙江是紧邻,让烧饼得以发扬光大,还是徽商的作用吧。《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那里山高路遥,没有车船之便,出门艰难,路上要带干粮。黄山烧饼层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有甜、辣、酥、脆的特点。不仅外层酥脆,内层也滋润鲜香,嚼之津津有味。有叶氏词为证:“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由于烘烤时间长,饼中水分大多蒸发,利于贮存,即使受潮,烘烤后依然酥香。又因上白面粉搓酥,使面皮分层薄如纸,烤制后酥松油润不腻人,所以得以流传了。

土桥葱子糕是四川中部的特产,准确的说,金堂县是它们的发源地。那里上古时为蜀山氏地,境内三河都发源于岷江,汇于峡口,“水光山色两依然,钟灵气而蔚人文”。由此土地肥沃,食材丰富,传统的小吃就有红油水饺、三合泥、油茶、刘抄手、兰烘糕、土桥葱子糕等。离金堂县城东南百多里地的土桥古镇,素有“土桥不土”之美誉。

土桥古镇有一道名叫葱子糕的食品,来这里的客人都要寻找这种小吃。当地人招待嘉宾贵客,葱子糕是必不可少的点心。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的家宴上,如果没有葱子糕就少了一道重要的佳肴,鸡鸭鱼肉再多也算不上丰富。所以,人们都说“到了土桥,没吃到葱子糕就白来了”,可见其盛名。

葱子糕的历史并不悠久,据说是一个叫胡发达的人创制的。原材料也不复杂,只是面粉、猪油、白糖、鸡蛋,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青睐?比例与工艺使然。手艺不外传,说起来很简单,除了白糖,其余三样是一比一,合成时不能加水。

设想一下,鸡蛋本身就是半流质,猪油即使没有凝固,也不容易调和。将这四种原材料搅拌成糊状然后上笼。在已烧开的水上猛火蒸半小时,出笼以后,切成方块,撒上白糖即可。黄灿灿的是鸡蛋的本色,油乎乎的是猪油的作用,软猫猫的是面粉的功劳,松软适口,油而不腻。

还有一种吃法,是蒸好之后再用菜油炸一下,外脆内柔,更有风味,携带也方便。其实,糕与饼是有本质区别的:从原辅食材来看,不干葱子什么事呀。而且,糕一般是米粉做的,四川是稻谷产地,小麦不多,为什么用面粉做糕呢?

而今的土桥人,已经改变了只有宴席才做葱子糕的传统习惯,几乎家家餐馆都备有葱子糕,像金碇一样黄灿灿地摆放在熟食橱窗里。你要吃软的,就给你蒸得热腾腾的;你要吃脆的,给你油炸得焦脆脆的;你要买来带走,老板也会用食品袋装得好好地称给你。总而言之,与黄山烧饼不同,这可是绝对原创。只是,这东西金贵,非要劳你大驾亲临土桥,才能饱口福啊。

黄山烧饼似乎略胜一筹,谁让黄山是世界风景著名区呢?土桥毕竟是小地方,要走出来,不仅需要葱子糕加油,还需要大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