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一个老饕的美食笔记
10658000000004

第4章 鱼肚肠PK蚂蚁蛋

你知道了吗?鱼下水、蚂蚁蛋也能做成美食。

苏州有一道名菜,已被列入《中国名菜谱》,名字叫鲃肺汤,其实也就是斑肝汤。只因一个名人读错了音,害得鱼儿也改了姓名,这不知是佳话还是笑话。

苏州西郊灵岩山麓有个古镇叫木渎,那里出产斑鱼,是太湖水域的特产,形状与河豚相似,只是背部为微青灰色且有斑点,受惊后腹部会鼓起如球,俗称“泡泡鱼”。尽管只有十来厘米长,但是头大,鱼肉细嫩鲜美。木渎镇的饭店不仅主打斑鱼,而且店家取斑鱼肝、火腿丝、青菜心等精烹做成斑肺汤,成为更有名的佳肴。这道菜端上桌,只见斑肝金黄、肥嫩可口,菜心碧绿,相映成趣,豆腐软滑,鲜美异常,胜过鸡汤。

斑鱼可以两吃,清代开始流行于苏州地区,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中有关于斑鱼菜肴的记载:“斑鱼最嫩,剥皮去秽,分肝、肉二种,以鸡汤煨之,下酒三分、水二分、秋油一分。起锅时加姜汁一大碗、葱数茎以去腥气。”

1927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到太湖游览,然后经过苏州看桂花。到木渎石家饭店用餐,问他们有什么特色菜。店家推荐了斑鱼的吃法。吃鱼他还没觉得有什么稀奇的,品尝了“斑肺汤”后赞不绝口,连问这是什么菜。店家告诉他:“这是斑肺汤。”“鱼肺也能做汤?这菜十分鲜美啊!”他是同盟会会员,又是著名书法家,当场便有人捧来文房四宝。他也不推辞,当即提笔。可能刚才没听明白,题诗时又停笔问:“那是什么鱼?”“斑鱼。”“啊,鲃鱼。”那老板是苏州人,说一口吴侬软语,于右任是陕西人,开口就是“秦腔”,因此就这样岔开了。

于右任泼墨挥毫写的一首诗是:“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

等他落笔,大家傻眼了:“斑肺汤”怎么成了“鲃肺汤”?但他是高官,是大家,谁也不敢说什么,只有连夸好字好诗。后来老板装裱出来,挂到殿堂,更为这美食扬名。但是,从此人人进店,指名道姓要吃鲃肺汤。鱼儿从此改名换姓,不叫斑鱼叫鲃鱼了,一直沿袭到现在。

太湖边的江南水乡古镇木渎、东山、锦溪、朱家角、甪直、同里的农家饭店,卖的都是鲃鱼,通通是一鱼二吃,鱼身红烧,鱼肺做汤。

鱼肺再美,也不过是鱼下水,下水是什么?就是动物的内脏,内脏似乎从来是不入流的“肉类”,不好吃。俗话说“心肝肚肺,全部作废”,何况是小小鱼儿的内脏,猫儿都不吃,偶然进入锅中,连带鱼肉都有些苦味,能成为美食,的确让人大开眼界。

原来以为,仅仅是斑鱼的肺部好吃,没想到,江南的许多鱼馆,将鱼下水做成菜肴的还不少。比如说鱼杂碎火锅,里面就有瓦灰的鱼肝,有面嘟嘟的粉味;乳白的鱼鳔,有嚼劲、有韧性;灰白的鱼肠子,绵绵软软,又有些松爽;金黄的鱼籽,吃起来香喷喷的,有嚼劲……再加上红的辣椒,绿的芫荽,黑的木耳,黄的生姜……漂浮在杂碎汤间,热辣辣一大钵色彩斑斓的熟“盆景”,只能用“香艳”两字来形容了。

江南鱼多,平时在水中见到的不多。夏天天气闷热的时候,水中的鱼儿就会一起浮到水面上。大片的鱼儿缺氧死了,被称之为“翻塘”,白花花的鱼几乎将水面盖住了。再就是涨水时,水漫上了街道、进了家门,鱼儿就在大街小巷游戏,人们就用脸盆舀、用畚箕撮。

江南鱼大,尤其是深冬季节,鱼、鲢鱼、草鱼、鲢鱼、青鱼、鳙鱼、鲤鱼等,二三十斤一条的大鱼比比皆是,上百斤的也不稀罕,所以那里的人吃得刁钻:“冬吃尾巴夏吃腰”、“胖鱼头,鲥鱼拖,青鱼尾巴赛燕窝”……看看,就没有正经吃鱼肉的,大鱼的杂碎当成好菜,更是长江下游人才有的口福。

身居江南几十年,我还是不习惯吃鱼肠,因为丈夫做过一次。他吃得倒津津有味,我一尝是苦的,绝对不伸第二筷子,结果他也吃得兴趣索然,以后再剖鱼时就把鱼肠扔掉了。

说中国人是食用蚂蚁最早的人,想来也不会有人提出质疑。历史上早有过吃蚂蚁的记载。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里称蚂蚁为“玄驹”,用其入药可以延缓衰老。汉代治疗筋骨软弱的“金刚丸”,就是用蚂蚁磨粉加蜜炼丸而成。东北人用蚂蚁炖豆腐治疗产后乳汁不足;西北人用蚂蚁浸酒治疗风湿性关节痛等,看来古代都把蚂蚁当药物。

现代科技研究得出结论,蚂蚁是一座供给人类营养的“微型动物高级营养宝库”,更称其是“天然药物加工总厂”,“是当今最有价值的保健珍品”。

按照食疗的一般说法,“吃什么补什么”,吃蚂蚁,主要还是想从它们那里吸取力量吧。大家都知道,蚂蚁是动物中的大力士,所以才有那么些人为了强身健体去吃蚂蚁。

一个朋友写童年贪嘴,吃蚂蚁屁股,说那是酸的。想来并不好吃,否则依照国人的性情,若是美食,蚂蚁也可能会成为濒临灭绝的昆虫。蚂蚁小如芥子,吃不上嘴,能让它们躲过一劫,只有孩子能发现它们的屁股(大约,是这种节肢动物所占身体比重最大的部分——腹部),蚂蚁蛋能有多大?

如鸡鸭好吃,鸡蛋鸭蛋也好吃一样,蚂蚁蛋应该是更珍贵的食品。早在古书《周礼·天宫》和《礼记·内则》中就有记载,天子祭祀宴会时,还专门有人进献蚂蚁蛋给皇帝吃。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卷下也有记载:“交广溪洞间酋长,多取蚁卵,淘泽令净,卤以为酱,或云味酷似肉酱,非官客亲友不可得也。”南宋的大诗人陆游所作《老学庵笔记》中也说道:“广人于山间掘取大蚁卵为酱”,可见,蚂蚁蛋是上等食品,只有贵人才能享受,民间也限于南方山野之人食用。

蚂蚁蛋我没见过,看不见只怪我们孤陋寡闻,即使看见,也没勇气吃。蚂蚁家族形形色色,据说有吃人的蚂蚁,那一定是蚂蚁中的庞然大物,当然更多的是人吃蚂蚁——不仅吃蚂蚁屁股,而且吃蚂蚁蛋。

云南人将蚂蚁蛋视为佳肴,据说傣族自治州景洪市以东的基诺族人就爱吃蚂蚁蛋。于是,我便去询问在云南工作过的网友老盖。老盖的真名王怀钦,是个文化人,从教授外国文学到文史馆工作,摄影古玩、诗词歌赋、音乐美食、影视制作等,几乎无一不通。在云南工作的几年中,他专门从事民俗探访研究,对蚂蚁蛋应该熟悉。我一问便知,他曾经专门写过《基诺人的饮食》一文,其中有一节就是《蚂蚁蛋菜式》,文章没有发表过,免费送给我,干脆将此章节全文摘抄:

蚂蚁蛋是基诺族喜欢的营养佳肴。基诺族地区的蚂蚁与众不同。它们不是生活在地下,而是栖息在树上。蚁蛋也非常大,如同豌豆粒般。蚂蚁产蛋后,即将蛋装进一个悬挂在树上如口袋般的囊包里,这种囊包很大,有的达四五公斤。每年农历三、四、五月间,是蚂蚁产蛋的季节。找到蚂蚁囊包后,用刀砍开,将一粒粒洁白如玉、晶莹透亮的蚁蛋取出,就可以做出各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蚂蚁蛋菜式。

凉拌蚂蚁蛋。将蚂蚁蛋洗净,放在沸水里烫熟,然后加入葱、蒜、盐、醋、花椒面等调料即可食用,基诺族还用采集的野菜和蚂蚁蛋一起拌菜,也别具风味。

芭蕉蒸蚂蚁蛋。将蚂蚁蛋洗净,拌好调料,再用芭蕉叶包好,放入锅中蒸熟即可。

酸荞蚂蚁蛋汤。酸荞菜是一种野菜,和酸蚂蚁一样,两者都带酸味,但混在一起煮食,味道却十分鲜甜。

蚂蚁鸡蛋饼。把蚂蚁蛋洗净,拌好调料后,和鸡蛋一起过油煎炸,鸡蛋饼上一个个的小黑点就是蚂蚁蛋残留的痕迹。

烩酸蚂蚁蛋。将掏出的酸蚂蚁蛋清除杂质后洗净,先用猪油把辣椒、大蒜、盐巴等配料炒黄后加水,待水烧开,倒入酸蚂蚁,煮上20分钟,盛入碗中,即可就餐。其味道鲜辣可口,并有特殊的酸甜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蚂蚁炒苦瓜丝。将蚂蚁直接与苦瓜丝一起炒,味美可口,可作为夏日清火去热、防暑降温的良药。

蚂蚁肉丸子。将蚂蚁磨粉,同肉末一起做成肉丸子,供产妇食用,有催乳之效。

这么多吃法,老盖却从来没品尝过,说自己只见过蚂蚁蛋,我于是赶紧问他要照片。第二天他就带着老婆开车出去给我挖蚂蚁蛋,晚上便将照片发来。他挖的是泥土中的西北蚂蚁:远视,密密麻麻,瘆人;近观,晶莹剔透,如椭圆形的珍珠玛瑙;几张特写的照片上,透明的晶体中隐隐约约有黑色的、黄色的蚂蚁幼体……这样的蚂蚁蛋,老盖都不敢吃,我还敢吃吗?想来也不好吃。不好吃却能吃,大概,人们是从狗熊吃蚂蚁得到的启发吧。

云南省西双版纳是个神秘的地方,不仅是基诺人,其他许多地方的人都吃蚂蚁,那里老人长寿的人多,是不是因为吃蚂蚁的关系?他们一般吃酸蚂蚁,那是热带丛林中一种细长的黄蚂蚁。小的如绿豆,大的像豌豆,猪腰子形状,外观白生生的,滑嫩嫩的,表面有一层光洁的薄膜。一般取出蚂蚁蛋,洗净杂质后,用猪油把辣椒、大蒜、盐炒黄后加水烧开,倒入蚂蚁蛋,煮上20分钟就可以吃了。

除了煮着吃,还有以下的吃法:蚂蚁蛋用开水烫过,与葱、蒜、香菜、辣椒剁碎凉拌;蚂蚁蛋与作料拌匀后用芭蕉叶包好蒸食;用番茄、香菜和蚂蚁蛋一起烧汤。据说酸蚂蚁吃起来鲜美至极,还有去暑祛病的功效,那可算是世界上最小、最香的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