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强国利器
10658100000010

第10章 核武器与强国利器(3)

1942年9月底,斯大林亲自主持召开专门会议,研讨应对美英两国研发核武器的对策和措施。会上斯大林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也要造原子弹,不能让他们的核垄断梦得逞。”1942年底,斯大林授权前苏联政府着手组建苏联科学院核武器研究室。1943年3月,斯大林又亲自提议并任命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为核武器研究室主任,全权负责前苏联的核武器研发工程。至此,前苏联原子弹研制计划正式启动。

与此同时,由贝利亚领导的前苏联人民内务委员会则在美英两国布下了一张触角涉及美英两国核武器研发中心的庞大特工网,专司窃取美英两国的核机密。所获取的凡是与核武器研发有关的科技情报和技术数据都在第一时间进入到库尔恰托夫领导的核武器研究室的资料库。正是由于有了如此强大的情报支持,前苏联原子弹研制工作才少走了不少弯路。

1949年8月29日凌晨,在前苏联哈萨克境内的塞米帕拉金斯克上空冉冉升起了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前苏联首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宣告前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美梦”。

斯大林对这一试验进度十分满意,他在为前苏联原子弹研发有功之臣颁奖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不无自豪地说:“假如我们再晚一两年研制成功,原子弹就有可能落到我们头上了。”

还记得在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上,杜鲁门在会议休息时对斯大林说,“我们有一种完全新型的炸弹,不同寻常。”斯大林若无其事地点了点头,表示很高兴,并希望美国用它来好好对付日本人。尽管斯大林表面上很淡定,可一开完会就下达指示,要加快前苏联的核武器研制计划进度。

自从前苏联有了核武器,就有了与美国叫板的“国家利器”。同时也注定以核武器强国第二把交椅的身份与美国开始了“世纪冷战”。

毛泽东需要核武器“纸老虎”

1945年8月6日,美国人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几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1946年8月6日,美国记者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经典之语: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1954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希望在制造核武器方面援助中国。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毛泽东正式表态: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

就这样,中国核工业正式上马,原子弹正式开始确定研制了。

但就在原子弹研制开始之际,中苏关系交恶,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毛泽东愤然说: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要是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得起的。

实际上中国原子弹工程正式起步研制是1959年下半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副食品短缺,一切都是困难至极。科技工作者更是实验条件简陋,连一台像样的计算设备都没有。但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却出现了奇迹。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毛泽东听到这一报告后,更为严谨地提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继续查清楚,最好让外国人先报道,我们再发表。

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了《新闻公报》,《人民日报》印发了号外。美联社和路透社也相继报道了这一重大号外。

1967年6月17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8年半,而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再一次创造了世界奇迹!

1967年7月7日,毛泽东在北京接见军训会议代表时兴奋地说:“两年零八个月搞出氢弹,我们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美国、苏联和英国,现在世界是第四位。我们搞原子弹、导弹有很大成绩。这是赫鲁晓夫帮忙的结果,撤走专家,逼我们走自己的路,要发给他一个一吨重的勋章。”

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的,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没有使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称谓,而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第二炮兵”。第二炮兵领导机关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其下的基本组织层次为基地、旅、营。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第二炮兵现已形成“核常兼备”、“固液并存”、“射程衔接”、“战斗部种类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装备各种型号的核导弹和常规导弹。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重要的“洲际核反击力量”。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的大国地位就是这样得来的,来之不易。但核武器对中国不是“欺负他人”的大棒,只是自卫专用的“打狗棒”。中国不会欺负他人,但也绝不允许他人欺负中国。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正是中国的强国声音。

印巴对峙催生核军备竞赛

印度在1974年5月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1998年5月28日,巴基斯坦进行了第一次核爆炸。这枚核弹的爆炸向世界宣告了巴基斯坦从此成为“核俱乐部”的一员。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进行了5次核试验,并宣布自己已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巴基斯坦随后在5月28日和30日进行了6次核试验,并指责印度企图摧毁巴基斯坦核设施。印巴两国在1947年分治后的50多年时间里爆发过三次战争,其中两次均因克什米尔争端而起。如今在南亚地区,新德里与伊斯兰堡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世界头号核危机,南亚区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核军备竞赛的热点区域。但为避免误判和打击对方核设施,印巴两国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定期交换了两国核装置和核设施的位置分布表。但对于这两个“老冤家”来说,核武器已经不是主要竞赛目标,更多竞赛瞄准了核武器的投掷工具——弹道导弹。期待通过大量导弹试验,能打得更远,打得更准。2012年4月25日,巴基斯坦成功试射了一枚“沙欣—1A型”中程弹道导弹,5月10日巴基斯坦军方再次成功试射一枚可携带核弹头的“哈特夫—3型”短程导弹,以此回应印度军方之前试射“烈火—5型”远程弹道导弹。不可否认,印巴两国之间的核武器和导弹武器竞赛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尤其是印巴两国时刻针锋相对,令亚洲地区的“核阴云”挥之不去。

但两国的战略考量却完全不同。印度是希望发展核武器和远程导弹实现强国梦,以达到事实上与邻居中国叫板,并希望自己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同时,拥有了导弹核武器有利于在未来可能的中印两国军事冲突中占据优势地位,不至于重蹈1962年战败覆辙。巴基斯坦就不是如此考虑,国家安全一直是巴基斯坦考虑的头等大事。在巴基斯坦眼里,印度一直有继续图谋巴基斯坦领土的野心,并准备发动第四次印巴战争。只有拥有了导弹核武器才能让自己更加安全,这是巴基斯坦的头等要务。至于当不当亚洲大国和强国并不是巴基斯坦的政治目标。

夹缝中的以色列暗藏“核利器”

以色列——一个被阿拉伯国家包围的犹太国家,一个遭受过种族灭绝灾难的国家,必然有强烈的危机感,也可以说是没有安全感。因此以色列始终在追求一个杀手锏来保护自己,“核力量”无疑是最佳选择。事实也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经过不懈努力的以色列已经拥有了生产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成为五个核大国之外最具核实力的国家。但是出于种种政治因素的考虑,以色列从来没有宣布过自己拥有核武器。

以色列的核武器计划可以追溯到1948年建国之初。当时的以色列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十分匮乏。但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积极与其他国家合作,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寻求技术突破,为研制核武器进行秘密准备。1950年,以色列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受国防部领导,后升格为部,由以色列总理亲自任主席,负责全国原子能研究的计划和管理。此后不久,在美国、法国、南非等国的协助下,以色列雄心勃勃的核武器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在以色列核计划中美国总是扮演着“双重角色”,表面上进行反对和监督,实际上是纵容甚至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帮助。

以色列最早的核武器研究中心是内盖夫核研究中心,它位于沙漠城市迪莫拉的附近。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法国在这个中心建成了一个核反应堆和一个钚生产车间。所有制造原子弹所需的特殊材料都在迪莫拉生产制造,包括钚、锂、氘化物以及浓缩和未浓缩的铀。但是原子弹的设计和组装是在别的地方进行的。现在公认的是,以色列在1965年开始进行钚提取,据称分离提取出的钚足以在“六日战争”前生产出一枚原子弹。以色列在1968年初就开始小批量生产核武器,并以每年3到5枚的速度生产原子弹。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核武器问题上一直采取模糊政策,但事实上以色列已经拥有几百枚核弹头,位列全球核力量的第六位,仅次于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和英国这五个公认的核武器大国。有权威报告测算认为,以色列目前拥有100至300枚先进核弹头,与英国拥有的数量接近,并拥有核地雷、核炮弹等战术核武器。报告同时指出,以色列拥有的核武器大多数都处于未组装状态,只需数天时间就可组装完毕。而总部设在伦敦的国际战略研究所也发表报告说,以色列拥有约200枚核弹头,可以在陆地上由射程可达4500公里的“杰里科”弹道导弹发射,也可以由“F—16核武型号战机”在空中发射,或通过潜艇自海基发射。以色列还拥有3艘德国制造的“海豚级”潜艇,能够发射载有核弹头的巡航导弹。

当然作为“隐身核大国”的以色列更多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毕竟在夹缝中生存需要“一技傍身”,毕竟“江湖太险恶”。

萨达姆丢了“核武器”也丢了性命

提到伊拉克核武器计划,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这就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1963年后的伊拉克历史大部分就是这个人崛起和统治的英雄史,同样伊拉克核武器发展计划的整个过程也与他本人息息相关。

为执行泛阿拉伯主义和所谓的统一计划、维护其独裁统治,萨达姆政府一直以来都有核武器计划,试图通过这个计划实现自己称霸中东的目的,该计划目标是在1991年制造出首枚核弹。

1974年,伊拉克着手建设一座生产钚材料的大型反应堆,最初是通过法国获取了一个500兆瓦的气体冷却动力反应堆。这种类型的反应堆使用了石墨反应剂和天然铀燃料。但伊拉克的死对头——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有极好的情报资源网,并完全掌握了伊拉克核计划的详细情报。1979年4月6日凌晨3点,以色列首次对伊拉克核设施进行了打击。但1979年的打击行动没有能让“谨小慎微”的以色列完全放心。伊拉克修复后的核反应堆似乎还能正常运转。因此,以色列又发起了第二次袭击,即“巴比伦行动”。1981年6月7日,8架“F—16轻型战机”和6架“F—15重型战机”投下了13枚炸弹,基本上摧毁了伊拉克核反应堆。

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向国际原子能机构坦承曾考虑过几种内爆型的核弹设计方案,并在伊拉克的日本造NEC750计算机上对这些内爆型设计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核爆炸推演。但海湾战争失败后的萨达姆由于受到各种国际政治因素的制裁,也就再无力研发核武器了。

与核武器研发相比,萨达姆的弹道导弹研制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并作为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配套投掷工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伊拉克从前苏联引进“飞毛腿”导弹后,从此就开始了其导弹研制计划,并在两伊战争袭城战中大秀导弹武器。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向联合国观察员承认从1974年起已从前苏联购买了819枚“飞毛腿B型”弹道导弹;同时研制了射程更大的“侯赛因”弹道导弹。但海湾战争后,联合国核查人员的进驻打断了伊拉克的远程导弹研制计划。在联合国687号决议下,伊拉克被禁止拥有任何射程超过150公里的导弹。因此,伊拉克只能集中资源生产射程允许范围内的短程导弹。

至于美国在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并指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本质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总得找个借口消灭掉美国的宿敌——萨达姆。当然萨达姆死后,美国、英国和国际社会“才发现”伊拉克并没有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毕竟萨达姆这个威胁已经彻底消失了,这符合美国的战争诉求。

一个没有核武器、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萨达姆就这样被阻杀了。要是萨达姆拥有了核武器,难道会是另一个结局?这个答案已经无法找寻。

卡扎菲“弃核”依旧跟随萨达姆而去

卡扎菲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即便在被西方制裁长达10年的过程中,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卡扎菲控制的利比亚仍然成为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老百姓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但卡扎菲并不是中国的朋友,不到30岁就掌握利比亚国家大权本身就说明非等闲之辈。或许是感谢台湾当局一直对自己的培养和支持,卡扎菲对中国台湾抱有强烈好感,并相互联系不断、支持不断。2006年,中国在北京举办“中非合作论坛领导人峰会”,非洲49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来了48个都是总统或者总理,最次也是外长,只有卡扎菲指派个外交部副部长来了,并指责中国来非洲掠夺资源,让东道主中国十分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