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强国利器
10658100000016

第16章 导弹防御系统与强国利器(1)

导弹防御就是“矛”与“盾”的关系,究竟是“矛”利,还是“盾”坚?如今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积极磨砺自己的“矛”,但只有少数几个军事强国能打造坚实的“盾”。如何刺破“盾牌”一直是包括俄罗斯“白杨M”和“布拉瓦”在内的洲际导弹的骄傲,也是朝鲜“大浦洞”弹道导弹的忧虑。海湾战争期间,尽管“爱国者”初出茅庐就痛击“飞毛腿”,但真实效果如何,是否也有“一肚子苦水”,只有美国人自己心知肚明。

(第一节)导弹防御系统前世今生

导弹防御其实就是三部分,一是预警,也就是雷达,无论是陆基的、海基的、空基的、天基的;二是指挥控制,也就是接收各类预警及相关系统信息,并中继、汇集、交互,下达各类作战控制命令;三是拦截,通过地面控制或自动控制方式操纵各类拦截弹攻击来袭各类目标。一般而言,导弹防御系统的各个子系统都是围绕这三部分展开的。

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一下世界上的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第一套导弹防御系统出自于前苏联之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橡皮套鞋”系统,并在1964年的莫斯科红场阅兵中亮相,1972年通过系统测试并参与到作战部署中。“橡皮套鞋”反弹道导弹系统部署在莫斯科周围,用以保护克里姆林宫等政治要地不受核攻击。1964年起在首都防空区部署,1969年已在莫斯科周围建起四座防御体系,每座防御体包括2个组,每组8座橡皮套鞋导弹发射装置,1部大型目标跟踪雷达,2部导弹导引雷达,共配备64枚橡皮套鞋导弹,主要用于拦截洲际弹道导弹或低轨道卫星。

美国则先后研制了“奈基—宙斯”和“卫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前者只采用高空拦截导弹,后者用高空和低空拦截导弹分层拦截。1970年美国建立了“卫兵”系统的第一个发射场。但由于现代进攻性战略弹道导弹广泛采用分导式多弹头以及突防装置,导弹弹头做了抗核加固,对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防御系统不得不变得更加复杂,技术难度增大。1976年美国不得不关闭了才服役不久的“卫兵”系统。

但不难看出,早期的导弹防御系统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精度差,不得不采用大当量的核弹头在一个很大区域,甚至是外太空区域作为拦截杀伤武器,以利用核武器爆炸的多种效应“拦截”敌国核导弹的袭扰。但后果也是十分可怕的,一旦拦截发射失败就会伤害自己国家本土并带来致命的核事故甚至核爆炸。就算是在本土上空成功拦截了敌国导弹,也会因核爆炸带来的核沾染让自己国家深受其害。可谓得不偿失,但又无可奈何。

为实现非核拦截并实现精确打击,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和前苏联在发展采用常规弹头的多层拦截系统的同时,把注意力转向于发展新的反导弹武器,如激光、粒子束等反导弹武器,以组成太空导弹防御系统,这就是我们昔日经常听到的“星球大战计划”。

1983年3月23日晚,美国总统里根突然发表重要演讲,提出一项使用最新现代化技术为美国建立一个不可摧毁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我号召美国的科学界将他们的聪明才智转向人类与世界和平的事业:创造一种办法使得核武器变得毫无用处。”这就是里根前总统发表的著名“星球大战计划”演说。该计划于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正式立项开发,正式名称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并计划于1994年开始部署。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的综合防御系统。针对弹道式导弹弹道的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分四层拦截。主要的武器是天基定向能武器,如化学激光器、核能、X射线激光器、带天基反射镜的准分子激光器、中性粒子束武器及其动能武器,如非核拦截弹和超高速电磁炮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这种反弹道导弹的综合防御系统是继“阿波罗登月工程”后美国实施的又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尽管老布什上台后不久就废除了这个华而不实的国家工程,但经过几年的实际投入、科研预研和工程试验工作后,很多太空武器装备已经初现雏形,如“智能卵石”、“机载激光武器”等都已经多次成功试验。与“阿波罗计划”相同,这个宏大计划不仅在太空科技领域遥遥领先了前苏联,并成功拖垮了前苏联军事经济;同时太多军工科技已经转化为民用科技,广泛服务于美国各个领域,为提升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X—37B”、“X—51A”等等都是“星球大战计划”的实际衍生品,就连后来的老布什、克林顿以及小布什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战区导弹防御计划”无不是里根政府留给他们的政治遗产,因此需要客观看待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实际意义。另外我们知道中国的“863计划”,也是受受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出台后的逼迫而采取的国家应对战略,将一些重大科研专项集成为几大领域重点发展。由此可见,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对中国也是影响深远,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国家危机。

尽管里根政府的计划搁浅了,主要也是因为假想敌——前苏联的“倒下”,让美国“内心支撑轰然崩塌”,缺少了战略对手,只能大大缩减全部发展计划。老布什政府提出了“战略导弹防御计划”,其实就是“星球大战计划”缩减版。但老布什政府实在太短命,这项计划也就很快被克林顿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和“战区导弹防御计划”所取代,毕竟克林顿在美国经历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后发现对抗核武器需求已经大大降低了,相反是要对付那些所谓“无赖”国家发射的中短程弹道导弹,这无疑更需要不同战区或战场的战术导弹防御系统,如今美国也是一直沿着这条既定轨迹在前行。

由于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主要包括初始段飞行、中段飞行以及末端飞行三个主要阶段,因此美国反导系统也就是围绕着三个阶段实际展开。

初始段飞行阶段,也叫“助推段飞行”,是指弹道导弹刚刚点火并在大气层内飞行,尚未实现头体分离,总体目标比较大,且比较单一,尚未进入分导阶段。美国为对付这一阶段导弹专门研制了基于“波音747武器平台”的大型机载激光武器。这一阶段拦截对反导系统而言是最佳状态,只要击中导弹本身,就会导致全部导弹失效,并将实际威胁全部降落在发射导弹敌对国家本土内,造成二次伤害。这一个阶段好是好,要是对付朝鲜这样的国家也许可行性大些,毕竟这类国家没有什么战略纵深,美国机载激光武器系统可以接近刚刚发射的导弹发射场,实施激光武器的精确打击。但要想对付纵深比较大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毕竟这些国家发射导弹绝不是在边境地带的发射场,更多是在腹地,让美国机载激光武器飞机无法抵近攻击。要知道激光武器最无奈的就是大气层内的距离衰减,长距离发射激光会由于大气环流因素等大大衰减其战斗力,一旦超过了几百公里,这种武器也就毫无意义了。但美国又无法将激光武器平台继续延伸到腹地,不要说腹地,就算是在中国和俄罗斯沿海地区都会被无情打击的。除非将这种武器部署在更高的太空卫星、航天飞机或太空站上,毕竟“纯净”的太空会让激光武器有用武之地。这也就是里根政府为什么要把激光部署到太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段飞行阶段,也叫“被动段飞行”,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弹道导弹已经飞出大气层,主动段飞行结束,头体分离,但多弹头的分导系统尚未完成解锁分离,还基本处于“单一目标飞行状态”。这一阶段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拦截,毕竟目标比较集中,只要能通过早期预警实时了解到导弹的各类参数并及时解算出导弹目标参数,就能准确为自己的拦截导弹提供目标拦截数据,并利用包括红外等复合制导方式指引拦截弹最终实现硬杀伤击毁来袭导弹。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中的位于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陆基拦截弹”和部署于“宙斯盾”战舰上的“标准—3”导弹就是肩负这一拦截重任的,被拦截目标一般上百公里以上都在其拦截范围之内。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实战部署这类导弹拦截战舰,不仅仅用在亚太地区对付朝鲜和中国,也在欧洲导弹防御系统中计划部署到俄罗斯家门口的相关海域。同时“标准—3”导弹也多次打靶试验,并成功击落一颗报废的美国卫星,说明其战斗力已经初步形成。

末端飞行阶段,也叫“再入段”,这个阶段就比较危险了,即将大祸临头了,而且拦截难度之大超出想象。末端飞行在军事术语上叫“再入段”,也就是再入大气层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导弹弹头都已经启动战斗部系统,引爆器在预定高度或触地启动,最终击中既定目标。这个阶段的弹头已经是诱饵与分导弹头各自按照机动变轨的轨迹高速飞行的阶段,拦截一方不仅仅要识别真假目标,还要组织火力单元各个击破来袭的真弹头。目前美军更多采用“爱国者”系列导弹对抗末端拦截,尤以“爱国者—3”导弹为多。

既然我们看到了弹道导弹飞行的轨迹特点及各自的拦截难度,就不难看出,要想真正实现导弹拦截,宜早不宜迟。但这个宜早也是很难兑现的,一是预警早,二是拦截早。前者还好点,通过预警卫星可以实现先机发现,但要想击毁位于俄罗斯或中国本土腹地发射基地上升阶段的导弹谈何容易!因此,从目前来看,美军最可行的也就是打造“基于中段和末端”的拦截技术来维护其庞大的“导弹防御计划”更为可行。至于“初始段拦截”方式对付朝鲜或许可行,毕竟在黄海或日本海部署“空基和海基”拦截弹理论上还是可行的。

当然导弹防御如今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争抢的战场制高点,不仅仅是前苏联和美国在激烈博弈,目前包括中国、印度、日本、以色列、北约等国或集团都在积极准备。目前中国也初步具备了中段和末端拦截导弹技术,并多次成功进行了打靶试验。印度也担心来自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导弹武器,被迫独立发展印度特色的导弹防御系统,据称性能完美。此外,以色列的“箭”系列,北约等成员国的“紫苑”系列,都已经先后服役,这些国家希望共同打造独立于美国之外的“欧洲导弹防御系统”。

世界越来越不安全,天上不仅导弹飞,还有更大一张拦截网正在被各国各自编织。这就是现实版的导弹防御系统的“前世今生”。谁都不闲着,都怕落伍,落后就要挨打。

(第二节)导弹防御系统对付谁

最早研制导弹防御系统的是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他们研制各自的导弹防御系统目标明确,即确保摧毁对方而保全自己国家或阵营安全。但客观讲,他们两个大国只想保全自身安全,至于其他盟国和朋友都考虑不到了。美苏的逻辑思维是自己安全了,盟国也就安全了。毕竟美苏的目标是相互摧毁,其他朋友也就只有当炮灰的份儿。

在美国不懈努力下,前苏联被拖垮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等都出问题,让前苏联顷刻间就倒下了。但美国也看到了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导弹防御系统的“雏形”,那就是海湾战争中的“爱国者”大战“飞毛腿”,这说明发展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远比发展“星球大战计划”更加至关重要,毕竟前苏联这个“星战对手”消失了,萨达姆成为了新的战略打击目标。当然“爱国者”大战“飞毛腿”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毕竟“爱国者”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飞毛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两者存在巨大的技术代差,加之“飞毛腿”自身不可靠,也就失去了战场优势。尽管如此,“爱国者”导弹完全拦截“飞毛腿”导弹的成功率还不到10%。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海湾战争”后极力发展新型“爱国者”和“标准”导弹的主要动机。当然,在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中,“爱国者”导弹防御体系也就成为了标准的“末端拦截工具”,至今依旧在不断升级改进,并被赋予了更多的作战使命。老式“爱国者”导弹使用导弹跟踪与指挥导引作为中途导引方式,末端则是半主动雷达导引;新型“爱国者3型”导弹则是以中途惯性导引加上终端主动雷达导引。此外新导弹体积更小且拦截更精确。拦截时采用硬拦截方式,瞄准撞击来袭的导弹弹头,利用动能去引爆目标。由于体积大大缩小,一辆发射运输车得以携带16枚导弹,相比老式“爱国者”的4枚导弹威力更强大。当然“爱国者”导弹也就是美军导弹防御计划的一个缩影。

俄罗斯依旧很庞大,尽管已经解体了,还有1700万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国土面积。由于继承了前苏联的全部战略战术核武器,在美国眼里它依旧是对世界威胁最大的战略对手。尽管俄罗斯努力了长达十年希望融入西方世界的“美国阵营”,但“一山不容二虎”的美利坚依旧把这个“朋友”拒之门外,美国怎么可能会把昔日的“死对头”纳入到自己阵营来与之分庭抗争呢!因此,是俄罗斯自己打错了算盘。就在美国继续倡导“东欧导弹计划”时,俄罗斯已经完全知道自己被出卖了。美国已经把导弹防御系统部署到了自己家门口,实在是欺人太甚!但美苏1987年签署的《中导条约》让俄罗斯销毁了不对等的中短程弹道导弹,报复手段乏力,加之俄罗斯导弹工业基础也随着前苏联解体而瓦解了,有些部件生产在俄罗斯,有一些在乌克兰配套,还有一些在其他加盟共和国境内组装,要想重整河山谈何容易。

就以“白杨”导弹为例。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是从前苏联继承过来的,而前苏联生产战略导弹的工厂有75%是在俄罗斯境外,包括“白杨”导弹在内的大部分洲际弹道导弹是在乌克兰制造的。“白杨”导弹虽在俄罗斯境内总装,但其惯性制导系统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生产。因此,为加强战略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的独立性,俄罗斯必须发展全部零部件在俄罗斯生产,全弹在俄罗斯总装的新型战略型号。“白杨—M”导弹就是第一种完全在俄罗斯境内研制、生产的新型战略洲际弹道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