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强国利器
10658100000019

第19章 天军与强国利器(1)

天军,顾名思义,能“登天”的军人,也就是平时或战时部署在太空轨道上的新型高科技武装力量。如今世界各主要航天大国都把组建天军作为未来军事优先发展战略目标。但鉴于这支高科技部队耗时、耗力、耗财,也不是某些国家想发展就能发展的新型军事力量,需要综合国力支撑。

(第一节)行于九天之高技术军队

说到军兵种,大家耳熟能详的是陆海空炮,这个“炮”是指“第二炮兵”,这是中国特色。其实在有些国家如“二炮”性质的战略导弹部队隶属于空军,在俄罗斯则称为“战略火箭军”。除此之外,如今又有了更新的军兵种——天军。

天军是随着航天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卫星侦察、信息通讯、跟踪监察、太空驻留及太空攻击性武器的广泛应用而诞生的。

最早成立天军的就是美国。美国于1985年成立了全美航天司令部,标志着美国天军的诞生,并于1993年建成了太空战争研究中心,包括太空战研究室、太空战学院和第527太空进攻中队,并多次举行大规模太空军事演习,演习使用的主要武器是激光炮和微型卫星。之前美国主动退出《反导条约》就是为实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扫清障碍,这样可以抢占太空制高点,利用高科技太空战略,完成称霸太空世界的未来梦想。

美国挑衅式做法也迫使俄罗斯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并加快组建本国天军的步伐。俄罗斯于1997年将军事航天部队和太空导弹防御部队从战略火箭军中分离出来组建成一支大约9万人左右的航天部队。该部队拥有三个大型航天试验与发射场,一个航天器试验与控制中心,负责发射各种军用航天器和打击敌人太空武器系统的军事任务。

一般而言,天军司令部也不是光杆司令,其麾下也需要有基层部队,主要包括航天发射部队、航天测量跟踪管理部队、空天监视作战部队和太空航天员部队。

航天发射部队主要由完成运载卫星和航天器发射任务的检查、测试、总装、对接、推进剂加注、瞄准发射等的军方技术人员组成。各航天发射场的军职人员隶属于天军航天发射部队。

航天测量跟踪管理部队主要由完成轨道测量和控制、航天器内部工作参数测量和航天器控制的军方技术人员,以及各地航天测控中心及测量台站、测量船只的军方技术人员组成。

空天监视作战部队主要由监视敌对国的航天器和洲际导弹发射的技术人员及截击敌方导弹或军事航天器的作战部队组成。一旦接到攻击任务后立即启动反卫星武器,如反卫星导弹、粒子束武器和动能武器实施空天拦截作战。

太空航天员部队主要由驻留在航天飞机、空天飞机、空间站或太空飞船上执行军事任务的航天员技术队伍组成,负责战场管理以及监视来自空中、水下和地面发射的洲际导弹,跟踪外层空间的敌方军用航天器。一旦发现情况及时预警,最终完成太空作战各类军事任务。

天军发展的必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打得更狠。这是终日只在大气层中“行走”,仅实现制陆地权、制海权、制空权的陆海空三军所完全不具备的技术优势,可以说天军的出世就是美国里根政府“星球大战计划”的最终产物。

印度国防部如今正在积极组建太空司令部,掌管印度全国的空间资产。印度的空间资产有一系列中远程弹道导弹、各种军事卫星和正在计划研究的军事航天器、太空作战激光武器等。印度设想将空军转型为空天军,也就是航空航天部队,以便在将来的太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印军未来的太空司令部将采用美国的模式,该机构能在卫星、空中预警系统、战机与战机之间进行协调,把航天和航空统管起来,统一指挥印度空军和未来的天军。

尽管韩国的“罗老”运载火箭一再失败,但韩国依旧雄心不减,并计划2025年建成太空部队。韩国正在筹建宇航司令部,并计划发射具备侦察功能的卫星。这标志着韩国已将发展和建立天军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按照韩国三步走的“太空计划”,第一步是到2015年前,打造基础航天能力,包括建立卫星系统和运载火箭发射系统;第二步是2016年到2025年建立基于天基的太空监视系统和地基激光武器系统;第三步是在2025年后建立完全意义上的天军,并打造先进的天基激光武器系统。

欧盟也不甘落后,跃跃欲试,希望有朝一日彻底摆脱对美国的严重依赖。2005年新年伊始,欧盟提出了欧洲太空政策,把开发空间技术作为欧盟主要发展战略之一,强调新的太空政策应该充分考虑更加有效地利用航天资源,让航天技术在环境保护、卫星定位、天气预报和灾难预防方面得到更好的发挥和运用。而这些都将涉及军事侦察、军用通信以及导航、遥感等许多领域。这本身也是欧洲打造未来天军的重要基础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日本更是蠢蠢欲动,极力打造天军部队。可悲的是二战战败历史并没有让日本从骨子里剔除军国主义这块烂肉,军国主义的幽灵一直在试图放弃《和平宪法》寻找重建日本军队之路。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其经济实力的日渐增强,日本在军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快。2003年,为配合筹建天军计划,日本政府将其三大太空开发机构,即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宇宙开发事业团、宇宙科学研究所合并成新的航空航天研究局。其核心思想是把太空技术“藏军于民”,利用太空技术“军民两用”的特性,暗中开发用于军事目的的高精尖技术。日本还投入巨资进行月球探测,而“探月”的一项重要技术就是航天器的机动变轨,如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洲际导弹,则是突破导弹防御系统的最有效方法。1998年,野心勃勃的日本发射了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亚洲第一个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深空探测国家。目前,日本已开发多个系列先进运载火箭,包括多种固体运载火箭,如“M系列”和“J系列”,而只要在这些固体运载火箭上加装制导系统和弹头,就可以很容易发展成弹道导弹武器。此外,在巨额经费支持下,日本航天技术也进展神速,多次发射高性能对地侦察卫星以及空天飞行器等,如“光学”和“雷达”等间谍卫星。2008年,日本国会就通过了《宇宙基本法》,规定宇宙开发必须要有助于国家的安全保障,其立场实际上当时已经发生了转变,允许本国的宇宙空间开发用于军事防卫目的。2012年6月,日本国会再次通过《独立行政法人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法》修正案,删除了“和平目的条款”,这表明日本今后将可以在所谓的“专守防卫”的框架下,开发研究间谍卫星等信息收集卫星和早期预警卫星等,改变目前需要向外国购买卫星照片数据的状况。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天军距离诞生之日已经不遥远了,就差一个借口——摒弃《和平宪法》,实现“自卫队”向国家军队的质变。可以预见,一旦外太空中出现好战的日本军事力量,太空将会更加阴云密布。一旦军国主义盛行,这不仅是中国和亚洲国家的梦魇,也是美国纵容日本重新武装的最大悲哀。

既然如此众多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都在打造天军,中国到底是否需要天军?中国的天军部队又会从何而来呢?

可以肯定地说,为了应对主述威胁,中国发展天军是迟早的事情。

毫无疑问,中国未来的军事力量将由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天军等力量构成,现有的第二炮兵、战略空军或将成为未来天军的主体。

未来的中国天军会在空军、第二炮兵、总装备部三者中择优组建。一旦拥有天军,并夺取制天权,占领战略和科技制高点,对于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天权,打赢未来高科技条件下的常规战争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但就目前而言,空军、第二炮兵、总装备部各有所长,如能形成合力必将加速天军的组建进程。

从长远发展规划来看,天军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军种在解放军序列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考虑到现实之需,第二炮兵对军事运载工具及其他航天器的发射和应用管理十分熟练,具有无可替代的技术优势,尤其是这方面的实战能力要优于总装备部的试验发射部队。空军主要是对终端飞行器的应用较为熟悉,包括空中力量的实战经验比较丰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第二炮兵还是具有较强的航天技术优势,但从未来需要组建的天军来看,要具备航天发射部队、航天测量跟踪管理部队、防天监视作战部队、军事航天员部队以及作战平台部队,这里面兼容了第二炮兵和空军的部分职能,也就是说需要将第二炮兵和空军的部分职能转移出来单独打造一支天军部队或许更符合中国未来军队的发展方向。

但也让人不无担忧的是天军的出现必将拉大各军事强国的差距,引发更大的军备竞赛。以往在陆地还能较量,现在飞到天上有的只能是望空兴叹。同时,天军的出现将让导弹防御系统更加完善,或许让弹道导弹技术彻底失效,毕竟主动段期间摧毁弹道导弹会让发射导弹的国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天军的出现也将让太空这块净土“殖民化”,让世界也更加多极化,战争冲突势必加剧,战场空间势必扩大,偶发因素势必增加,让更多小国和穷国更加没有国际地位和空间支配权。

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本应全人类共享,本应不分穷富、贵贱、强弱。但穷兵黩武的一些国家早早就盯住了这块制高点,力求将太空军事化,将太空私有化,让“低科技”国家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丛林法则”或许要升级为“太空法则”,弱肉强食或许要变为高强低弱。何不理性共享太空资源?出台太空资源共享法律,穷国可以采用租赁等方式将太空资源租赁给那些强国,以换取本国的太空发展资源。但这需要公平和正义,目前谈这些还为时尚早。对付豺狼,只有举起猎枪,才能让豺狼离开。和它讲道理,其结果就是成为狼的“盘中餐”!

(第二节)决胜制高点——制天权

如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正掀起新一轮太空探索热潮,希望进一步掌握太空机密和资源。各国忙着研发火箭、卫星,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制定探索月球、火星计划,想要“先人一步”,“抢滩登陆”征服太空,除了为获取重要的战略利益和经济效益,各国对航天领域的投入,也越来越显示出对制天权的迫切渴求,毕竟事关国家安全。

制天权不仅仅体现在民用领域,如通信、导航、气象、减灾、测绘、勘探等,更体现在军事领域,如情报截获、战场通信、早期预警、作战指挥、武器制导、天基反导、太空攻击等。毫无疑问,谁掌握了制天权,便可以轻松获取制信息权、制陆地权、制空权、制海权。因此,不少国家纷纷建立天军,纷纷成立航天司令部,由此开启了天军军备竞赛的序幕。

现代战争要取得最终胜利,必须拥有制陆地权、制空权、制海权、制天权、制信息权。其中,制天权和制信息权是高技术战争制胜的重要基础,也是夺取现代战场主动权的关键,而赢得制信息权又离不开制天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现代战争离不开“制天权”

21世纪人类战争疆域限制在大气层内,从陆地坦克称霸,到海洋战舰逞强,再到二战时战机异军突起,已经将早期制陆地权、制海权升级为更高端的制空权,谁掌握制空权,谁就赢得了战争主动权。

但制空权的维持好景不长。随着人类开始把触角伸向外太空,战争模式就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如“空天一体战”、“海天一体战”、“天地一体战”等,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天”字。但如今的“天”更多是因为它是战争的“信息来源地”,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刀枪相碰撞”。当然,未来作战行动将是以天基为中心的陆、海、空、天、电一体的联合作战。在这高度一体的联合作战中,任何一个领域只要战端一开,最先开动的都是太空支援作战系统。这一点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甚至利比亚冲突中都初见端倪。尤其是科索沃战争之后,美国军队的作战理论开始发生转折性变化,强调未来作战的主战场将集中在外层空间。而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再次证明,制天权将对陆、海、空战场作战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现代战争中,制天权将成为获取战争主动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刻地影响着战争全局。太空侦察、通信、导航和预警等将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保障方式。而随着太空攻击武器的发展应用,从太空直接精确打击地球表面目标或拦截初始段的弹道导弹,都将成为重要的作战手段,如利用太空战斗机、轨道轰炸机、太空导弹等空间攻击性武器,从空间对陆地、海上、空中的纵深内的重要目标实施火力精确打击,瘫痪对手作战体系,削弱对手整体作战能力,最终达到彻底征服对手,赢得战争的最终目的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环境中,制天权将发挥极为核心的作用,也是一个国家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遏制战争发生,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

制信息权离不开制天权

现代战争本质就是信息战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武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知道制信息权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夺取制信息权,既要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也需要掌握对外层空间的有效控制。而制天权就是确保掌握外层空间的重要技术基础,毕竟“登天不易”,并非哪个国家都能上天的,如今真正能自己送自己人上天的也就是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尽管中国的载人航天姗姗来迟,但起点还是不低的。实施信息战的基础是信息化战场,信息化战场的信息系统主要由通信联络、指挥控制、情报传输、计算机与战场数据库及各种用户终端构成战场综合网络体系。从信息化战场的基本构成看,哪一个子系统或模块都离不开太空信息资源的有力支持,可以说太空信息资源是信息化战场的“快车道”和“制高点”。谁最先掌握太空资源,谁将最先抢占这条“快车道”。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广泛运用太空军事力量,包括各种侦察卫星、导航卫星、军事通讯卫星,已经在太空中拥有绝对的信息控制权,对参战的陆、海、空力量进行实时和准实时的侦察、通信、气象和导航定位等技术支援和业务保障,对伊拉克形成了信息不对称的压倒性优势,成为支撑多国部队形成整体打击力量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太空技术强有力的支撑,海湾战争“鹿死谁手”还是很难说的。与其说“独处信息孤岛”的萨达姆是败给了美国大兵,倒不如说是败给了美国的太空技术,毕竟有心无力的萨达姆只能“望天兴叹”,“既生瑜,何生亮”!

联合作战离不开制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