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108个好故事
10696600000025

第25章 孔子谦恭好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7-479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政治活动家。祖籍宋国,后因逃避一次变乱而到鲁国定居。孔子幼年时父亲病逝,生活比较困苦。中年初期曾任鲁国司寇,为时三个月。中年以后,专心致力于教育工作。有弟子3000人,其中道德高尚、才干出众的达七十多人。孔子的教育、教学中的不少经验都是可取的,至今不失其借鉴意义。在热心于教育、讲学的同时,孔子还将很多精力用于对古代典籍的整理,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立下了功劳。

总的看来,孔子一生的思想、言行及其实际贡献,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他被推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由于他学识渊博、德智超群、贡献卓著,他的同时期的许多人都非常崇拜他,甚至把他看成天生的伟人,可他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意思是说自己的学识和做人之道都是后天学来的。这话,听来像在“客气”,实际却是实事求是的。因为孔子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谦逊不傲,虚心好学。他主张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努力学习。认为人若不学习就没有出息,更不足以敬畏。而要学习,就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向古代《诗》、《书》、《礼》、《乐》等经典文献学习;一是向现实生活学习,向一切有学问或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人求教。他曾谦恭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说:“三个人在一起,必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他本着“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学习、精通诸多古代文献、名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人、什么事,只要不懂,就立刻当场问个明白。他的许多“谦恭好学”“不耻下问”的故事,直到今天还在广为流传。

有一次,他到鲁国祭祀周公的太庙。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不少事,都不太明白。于是逐一打听、询问。人们见他这样,便说他是“每事问”。他笑了笑说:“我就是要每事问嘛。”

还有一回,他和弟子驾车去晋国,一个小孩儿蹲在路上玩耍,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叫小孩儿让开。可小孩儿站起来,指着地上用砖头儿、瓦片堆成的城说:“老人家,您说说,是应该车给城让路,还是城给车让路呢?”孔子觉得小孩儿的话很有道理,又不失礼貌,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小孩儿回答:“我叫项橐,今年7岁。”孔子听了,很有感触,他对弟子说:“项橐7岁就很懂得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就是这样,无论对方地位比自己高,还是比自己低,也无论对方的年龄大,还是小,处处虚心学习。

孔子的谦恭,也表现在对劳动大众的态度上。他认为“知道的就知道,不知道的就不知道。”有人向他请教怎样种庄稼,他谦逊地说:“这方面我不如老农”。问他关于育苗、治理园圃的事时,他又谦逊地说:“这方面我不如老园丁啊。”

他尊重书本上的知识,更尊重从生产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和学问。在这方面他的的确确是很多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