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竞争的决胜
10712800000011

第11章 竞争的机会(6)

第三,发现生活中最能让我们感到满足的东西。

请看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森在1878年写给妻子的一封信:

“……我经常想,检验一个人品格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发掘出他的精神状态来,尤其是发生某些特别事件的时候,使他能感觉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在这种重要时刻,他的心思会豁然开朗:这是真正的我啊!’……”

也就是说,兴奋时刻会把我们的真正面目呈现出来。因为,感觉到“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正是最令人兴奋的事!

或许,这种兴奋与观念、性格或某种客观情况有关。但无论如何,兴奋本身能让我们摆脱掉习性、厌烦和压抑,然后把我们整个的形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兴奋的品质是人类工作能否成功的极重要因素,因为情绪的动力是促成我们向前进的力量。伟大的物理学家及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维克多·亚伯顿爵士就说过:“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我认为热忱要比专业技术还重要。”

亚伯顿爵士的意思并非是说专业技术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认为:热忱——也就是一种兴奋——能使一个人把专业技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人们在演讲的时候,其效果当视演讲人对其所讲题目热心的程度而定。不论此人讲的是氢弹、岳母大人或是非洲的热带丛林,他对听众所发挥的影响力,完全是由他对演讲题目是否感兴趣所决定的。

人的个性是天生的,但可以借由某些行为呈现出来。要想发觉真正的自我——也就是我们与他人不同、真正具有价值的地方——则必须先去除掉许多人性的束缚,诸如恐惧、畏缩、自我疑虑、迷惑及僵化人性中的种种积习,等等。这时,兴奋便有如火把,能把捆绑住自我面貌的层层束缚烧毁,使真正的自我解放出来。

兴奋的表现形式有多种,爱便是其中之一。有部电影名叫《玛蒂》,便是叙述两个单调寂寞的人,如何因爱而彼此敞开心灵,从而迈向一个崭新的世界。

对有些人来说,兴奋也可说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工作、活动或创作行为。耶鲁大学的威廉·林恩·菲尔普教授,曾写过一本名叫《教学的乐趣》的书,书中详细描述了教学生涯如何使他活得又兴奋又快乐的人生经历。

有些危急、惊险时刻也能激发人的兴奋感觉,并能把人的某些性格呈现出来。例如在发生战争、洪水或地震时,就会造就出不少英雄人物。因为人在这种极具刺激或挑战性的时刻,才会把真正的自我和潜藏能力激发出来。还有一些告老退休与儿女同住的老年人,虽然平常看起来好象没什么用处,但若家庭发生危机或意外打击,他们能发挥出的力量和效率,而变得有如巨塔般令人仰之弥高了。

持续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探寻才能促使我们逐渐成熟。除非我们先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很难去了解别人。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端。那么,“你是独一无二”的说法,便是现代人对古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

眼光独特,与众不同

当我们初对生活产生憧憬的时候,常常会梦想有朝一日要写出一部最伟大的小说来。我们想象别人是如何赞赏那本书,如何听到掌声,如何享受到那永远的荣耀。

想象自己会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所到之处,别人是如何赞美、追求、不断引述自己讲过的话。我们想了许许多多,就是从来不曾想过可能会遭到的困难,或是那些沉闷辛苦的工作,那些在创作过程中所要流出的泪和汗。我们想的都是有关荣耀的报偿,而不是怎样去获得这份荣耀。

像这种“空中楼阁”似的幻想,可说是典型的“一颗寂寞的心灵想要得到友谊”,或是“想要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心理表现。只是,我们把次序弄错了——我们是希望别人先来喜欢我们,却不曾想到要先讨得别人喜欢。

我们有时会听到这种埋怨:“我性情过于羞怯,很难引起别人注意”、“没有人会对我感兴趣”或是“别人并不想认识我”等等。

你有没有想过,别人为什么要喜欢你呢?这世界并没有义务非要喜欢你或我,或任何一个人。有什么特别理由别人会特别选中你(无论是工作或社交的理由),除非我们具有他们所要的特质,否则,他们没有理由非要注意你。

中国的圣哲孔子说:“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有没有爱我们,而是我们值不值得被爱。”要想赢得别人的友谊或感情,必须先不去担心别人是否喜欢我们,而是要用心去改善自己的精神面貌,并修养能让别人喜欢你的品质。

著名歌唱家玛丽安·安德逊曾经很生动地描述她早期的生活——她那时事业失败,整个人很不得志,在人生的打击面前,她几乎就要放弃自己喜爱的歌唱生涯。后来,凭借心灵的追求,她才逐渐恢复勇气和信心,准备继续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下去。有一天,她兴致勃勃地向母亲说道:“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继续唱下去!我要每个人都喜欢我!我要追求自身的完美!”

她妈妈鼓励她说:“很好啊!这是很好的志向——但是,要知道,人在成就伟大的事业之前,必须先学会谦卑。”玛丽安听了,深受启发,她决心在音乐造诣上“力求”完美,而不仅仅是“想要”完美。“谦卑先于伟大。”这是母亲送给她的人生赠言。

在好莱坞默片时代,以拥有狗明星“强心”而名噪一时的亚伦·卜恩,由于长时间的与狗共同生活与合作,因而写下一本极为轰动的畅销书《写给强心的信》。他在书中说道,强心在拍片时,很能自得其乐,因为它并不是为报酬而工作,而是真的喜欢这项工作。好几次,现场根本没有人要求它表演,它却一直表演得兴高采烈,可见它丝毫不是为报酬或奖赏而工作——这就是它能成为明星的真正秘密。

卜恩先生还讲了一个小舞星的故事。那个小女孩在试镜的时候,十分紧张,几乎没有勇气出场。卜恩告诉她:“不要去想试镜的结果,只要高高兴兴地跳就行了。”

那个女孩听后放松身体,试镜之后果然被录用。

事实证明,赢得别人注意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去担心结果如何,或在意别人是否喜欢我们。只要我们开始采取行动,努力去实践那些必须完成的事项即可。正如威廉·奥斯勒爵士所说的:“不用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要清清楚楚地为现在努力即可。”

著名作家荷马·克洛维也十分懂得交友之道。凡是碰到他的人,无论是清道工、百万富翁、妇孺老幼——都会在与他相处15分钟之内,对他产生好感。为什么呢?他既不年轻,又不英俊,更不是百万富翁,他有什么可以吸引人呢?很简单,因为他一点也不矫揉造作,他能让别人感觉到他真的喜欢、关心他们。

孩子见到他会爬到他的膝上,朋友家的仆人会特别用心为他准备餐点;而且,假如有人宣布:“今晚荷马·克洛维会到这里来!”那么这天的宴会一定没有人缺席。荷马的真诚不仅表现在朋友之间,他的家人也都十分敬爱他。他的妻子、女儿,还有好几个孙儿女,全都对他敬爱有加。

那么,这位作家获得这种幸福的奥秘何在呢?说来也很简单——就是待人诚恳、热爱人类而已。对他来说,对方是什么人,或做什么事,他都不会在意。只要是身为一个人,对他便意义重大,便值得他付出关爱。每次他遇见陌生人,很快就能像老朋友一样交谈起来——并不是专谈自己的事,而是尽量谈对方的事。通过交谈,他可以知道对方是从哪里来,做什么事,有没有什么家人等等。他不会唠叨个不停,只是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兴趣和关心,借以建立起友谊即可。

只要你有爱心,连最爱嘲笑人生的人,都会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正像约瑟夫·格鲁大使所说的:“外交的秘诀仅在5个字:我要喜欢你。”

荷马·克洛维从没为结交朋友发过愁——因为他已经是每一个人的朋友。他不在意别人是否喜欢自己,而是专心一意去喜欢别人,结果到处都是他的朋友。

销售人员只要有一定的经验都会知道,假如你一直担心生意是否成交,就可能会造成心理负担而不能好好表现。“大众食品”的董事长哈利·布里斯在大学时代,曾经靠推销缝纫机来赚取学费。布里斯先生认为,好的销售员不会去关心买卖是否成交,他所做的应该是如何对顾客进行更好的服务。

如果销售员把注意力集中在为顾客服务上,其产生的效果会较好,也很少会遭到拒绝。想想看,谁会拒绝别人来帮忙解决问题呢?

布里斯先生说:“我现在常常告诉销售员,假如他们每天早晨都先这么想过一遍:今天,我要尽可能去帮人解决问题。而不是认为:今天,我要尽可能多做几笔生意。那么,他们会更容易与顾客沟通,生意自会成交。那些致力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使别人能活得更好、更快活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销售人员。”

在玩高尔夫球的时候,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球上。而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则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传达的信息上面。假如你遇事过于在意成效如何,就容易产生紧张、害怕、表达不良等情绪,结果反而真的达不到你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卡耐基有一次到某地进行一场演讲。据说当地的听众相当难缠。在与一位好朋友共餐时,卡耐基免不了流露出紧张的情绪。“假如听众不同意我讲的话,怎么办?”他神经兮兮地问那位朋友,“假如他们不喜欢我,我可尴尬了”。

“不错,”朋友回答道,“他们为什么要喜欢你呢?你能给他们干什么?你认为自己要讲的话很重要吗?”

卡耐基说:“那些东西对我来说,的确意义十分重大。”

“这就对了,”她继续说道,“我倒不觉得听众喜不喜欢你有什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把想讲的信息传达出去。至于他们喜欢或讨厌你,并没有什么关系,你只要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即可。”

她的话对卡耐基的帮助很大。之后,每当他准备发表演讲的时候,都会在事前先静心祷告:“神啊,求你帮助我传达出对这些听众有益的信息来,让他们有所收获,满心欢喜地回家。”这样的祷告十分有用,使讲演者谦卑地体认到自己只不过是个传达某些信息的讲解员,而不是要卖弄自己的学问或风采的轻薄学者。讲演的目的是要带给听众一些鼓舞性的思想,而不是炫耀自己。

要想让别人喜欢你,就必须注重施予,而不仅仅只想获得——应该是亲自赢取得来,而不是靠一时的吸引或哄骗。让别人喜欢你,并不是指勾肩搭背、与人攀谈、动作滑稽或讲些逗趣的笑话就达到目的了。那应该指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处世的态度或是一种愿意把自己的爱、兴趣、注意力及服务精神献给他人的愿望。

这有点像是《圣经》里的内容,是吗?不错,我们的文明愈进步,就愈可发现在几千年前的宗教信仰里,早已贯穿了我们现代人为人处世的一些哲理。

曾写过《来自史洛夏普的少年》一书的作者休士曼,可说是英国杰出的知识分子。他身兼诗人、评论家、演讲家和教师等身份,一向不喜欢教条和所谓的“宗教传说”。但有一次,他在演讲中却这么提到:“我认为人类史上最有深度的一句话是:那些想挽救生命的人,往往会失去生命;而那些失去生命的人——对我来说,其实是挽救了生命’。”这正是《圣经》里的经典之语。

虽然休士曼讲的是有关艺术、美学的精神,强调的是艺术家应当看重创作本身,而不是创作所可能得到的报偿。但此语对艺术的理论属实,对事业、对赢取友谊、对人类各方面的种种努力,亦是属实。我们须把首要的事放在前头,如:要想赢得爱情,先要值得被爱;要想赢得友谊,先要表示友善;要想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首先要对他们发生兴趣——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为了要得到友谊和情爱,我们必须先认清“施比受更有福”,然后把这种认知用实际行为表现出来。我们不能只是把金矿藏在内心,黄金必须使用才能显示其价值。像《圣经》所说的:“由所结的果子,便可认出他们来。”

很多丈夫常常有一种错觉,认为夫妻间深厚的感情,是不必常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但是,假如这种感情长期不用一种方法来表示的话,它很可能就会因失去滋养而干枯掉。事实却恰恰相反,常听许多太太言道,当她们亲爱的丈夫为某些小事表达谢意的时候,她们是多么高兴!

爱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也是我们与他人交往的桥梁,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依据。与人交往时,我们必须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敏感。这就是“同情心”,是我们与他人“同在”的一种感觉。同情心能使你对弟兄情谊有真正的体会,也是人与人之间能够融为一体的感情联系。同情心使人类能够摆脱奴隶制度,迈向真正的文明。同情心是我们若想维持成熟的人际关系所应必备的一种交际能力。

修身养性,谦虚慎行

我们许多现代人,总是满怀焦虑与怨怼,以致浪费了许多宝贵的精力。这种心情,使得他的日常生活变得紧张异常,同时自觉度日如年。

那么,如何停止焦虑与怨怼,保持稳定和平的心境,愉快地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静如止水的生活态度呢?

首先你必须降低走路的速度。近年来由于科学发明、交通工具日益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就愈来愈高,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过着超速的日子。很多人因此而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整个心灵也被日益繁重的工作及生活撕碎!就一般白领阶级来说,整日坐在办公室内,活动量又不大,但是心灵却在分分秒秒高速地运转着,有些人甚至拖着疲惫的身体过着急速运转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肯定会造成精神上的崩溃。

为了避免造成这种不良结果,现代人当务之急是要适量地调低生活速度。须知,人体并非机器,如果日夜忙碌,不让身心有休闲的片刻,不仅心智极容易产生不平衡的状态,感情也容易失调,甚至一蹶不振。所以事情无论大小,从个人私事以至于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如果在处理的过程中行动过于焦虑,便一定会影响人体身心的平衡。

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个充满苦痛的时代,尤其是都市里的噪声及紧张更是令人难以忍受,这种疾病如今甚至已扩散到乡村。

地球不会因为少了谁而停止转动

缓和四处弥漫的紧张气氛的方法是,首先必须降低生活步调,使心情恢复平静,不再焦虑暴烈,保持稳定与和谐。

有位医生在替一位卓越的实业家进行诊疗时,劝他要多多休息。这位病人情绪激动地抗议说:“我每天承担着巨大的工作量,没有一个人可以分担一丁点的业务。大夫,你知道吗?我每天都得提一个沉重的手提包回家,里面装的全是需要我处理文件呀!”

“为什么晚上还要批阅那么多文件呢?”医生不解地问道。

“那些都是必须处理的急件。”病人不耐烦地回答。

“难道没人可以帮你的忙吗?助手呢?”医生问。

“我是主要负责人,有些事是别人不能代替的。而且我还必须尽快处理完,要不然公司该怎么办呢?”

“你的病好治,但你必须遵照我的处方去做。”医生有所决定地说道。

这病人听完医生的话,读一读处方的规定——每天散步两小时;每星期空出半天的时间到墓地去一趟。

病人惊奇地说:“为什么要在墓地待上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