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机遇的把握
10712900000010

第10章 机遇的创造(2)

机遇意味着进取、扩充、膨胀,机遇的方向是向上、向前和向外。总之,机遇容易给人错觉,以为不断扩展,勇往直前才是机遇。其实,在适当时候退一下,停一下,暂时改变方向变为向下、向后和向内,也未尝不是机遇。

在军事上,退是一种战术,通常是诈败退却,令敌人骄纵轻敌,堕入己方预设的陷阱之中。退也是一种战略,己方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和对方抗衡,就避开对方的锋芒,采取忍让的政策,争取机遇去壮大实力,等待时机再和对方周旋。刘邦接受项羽的封赠,退居汉中,秘密练军,便是善用退的战略。等到实力壮大之后,从陈仓出兵,几经战阵,最后逼令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最后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在商业上,适时的退却,也是企业营运的重要手段。退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保留实力。在形势不明朗时忍耐一会,不急进;在经济萧条时,业务作必要的收缩,保证能渡过难关,到经济复苏时,再扩大投资。

怎样在逆境中保留实力,是企业家一项挑战。在顺境时,拥有巨额资金,收购这个,收购那个,何等意气风发。顺境中能攻,固然要讲究眼光和魄力;同样地,在逆境中能守,也需讲究眼光和魄力。能攻能守,才称得上商业的全才。

要攻而获利,需要准确的形势分析,掌握有利时机;要退而能保留实力,也得靠准确的形势分析。

李嘉诚投资地产,能攻能守,对攻守时机判断准确,已为业内公认。且看他在1982年股市地产陷入低潮之前,怎样评估形势,做出暂退的部署。

1982年到1984年,全球经济不景气,对香港造成严重的冲击,工业衰退,股市暴跌,地产也一落千丈。结果,令投资地产者蒙受巨额的损失。

与此相反,李的长江公司则采取稳健政策,暂时退却,结果安然度过这次经济危机,这得靠李嘉诚对形势的判断,独具慧眼,预见到地产业面临世界经济衰退和长期利息高涨的压力,1982年将会大幅向下调整,并据此做出暂退的部署。

《李嘉诚成功之道》一书这样写道:“他一旦发觉形势不妙,就从1980年开始,一方面尽量减少、甚至停止直接购入地皮;另一方面加速物业发展,尽快出售。”目的是令“各个公司的负债日益减少,现金充足,以应付任何意外的风波”。

切勿因失误而失良机

不要轻言放弃,因为放弃失败就等于在放弃成功的机遇。

有些人本来已想出很多好的点子,但别人如果说:“你的计划在时间金钱上都投资太大了”,或者:“你的想法早就有人在做了”,那么,他们也会开始挑剔自己的观念,什么是弃而不用。这样一来,他们便让错误或瑕疵决定了自己的观念与自主权。然而,任何观念或点子或多或少都有错误与瑕疵,因此,我们的问题是要改进,而不是放弃。要是我们一遇到错误就轻言放弃,那么,我们就很难主宰并开创自己的生活了。

有一次,一名少女碰到不如意的问题,说:“我这辈子注定是没出息了。我干什么都不对劲,不过,这全都是我父母的错,他们离婚,把整个家庭弄得支离破碎”。

一位长辈当时对这位少女说:“我承认你父母离婚是个错误,的确引起不少问题。但我要郑重告诉你,什么问题都不能拿来做借口,以推诿自己该负的责任。”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把不如意的事情都归咎于生命中的问题,我们无异于否认自己是生命的主宰。事实上,我们应该接受生活中的许多错误、瑕疵以及不完美的事情,进而思索超越之道。

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见缝插针”就是抓住时机,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采取行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匡救一篑”即探求别人功亏之因,寻求“一篑”,深入开掘,锲而不舍,进而获得九仞之效。

成功之道即善于“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阿曼德·哈默于1898年5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他的祖上是俄国犹太人,曾以造船为生,后因经济拮据,大约于1875年移居美国。他的父亲是个医生,兼做医药买卖。哈默是三个兄弟中最不听话但又最富于创造精神的一个。就在哈默16岁的那年,他看中了一辆正在拍卖的双座敞篷旧车,但标价却高达185美元,这个数字对哈默来说是惊人的。尽管如此,他仍然抓住机遇不放,还是向在药店售货的哥哥哈里借款,买下了这辆车,并用它为一家商店运送糖果。两周以后,哈默不仅按时如数还清了哥哥的钱,自己还剩下了一辆车。哈默的这第一笔交易与后来相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但当时对他来说却属“巨额交易”,在这笔交易中,哈默考察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和独开创赚钱途径的本领。

1921年8月,阿曼德·哈默在经过漫长旅途之后,风尘仆仆抵达莫斯科。哈默在苏联的考察中发现,这个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们却饿着肚子,为什么不出口各种矿产品去换回粮食呢?哈默直接向列宁提出建议,并很快得到了列宁肯定的答复,于是哈默取得了在西伯利亚地区开采石棉矿的许可证,从而成为布尔什维克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美苏之间的易货贸易也由此开始。哈默通过他后来在莫斯科建立的美国联合公司沟通着30多家美国公司同苏联做生意。一个偶然的发现,使哈默又萌生在苏联办铅笔厂的念头。有一天,他顺便走进一家文具店想买支铅笔,但商店里只有每支铅笔售价高达26美分的德国货,而且存货有限。哈默清楚地知道同样的铅笔在美国只需3美分。于是他拿着铅笔去见苏联主管工业的人民委员克拉辛说:“您的政府已经制订了政策要求每个公民都得会读书和写字,而没有铅笔怎么办呢?我想获得生产铅笔执照。”克拉辛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他以高薪从德国聘来技术人员,从荷兰引进机器设备,在莫斯科办起了铅笔厂。到1926年,他生产的铅笔不仅满足了苏联全国的需要,而且出口到土耳其、英国、中国等十几个国家,哈默从中获得了百万美元以上的利润。

30年代哈默从苏返美时,美国正处在经济萧条时期,所有企业家都在为保存自己而努力,而哈默却在寻找新的机遇和市场。那时罗斯福正在竞选总统,他听说只要罗斯福登上总统宝座,1919年通过的禁酒令就会被废除,以缓解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渴望。随着产酒高潮的到来,酒桶的需求量将会空前增加,而市场却没有酒桶。于是他不失时机的从苏联订购了几船桶板木,在新泽西州建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当禁酒令废除之日,他的酒桶正从生产线上滚滚而出,被各酒厂高价抢购一空。继而他又干了酿酒生意,他生产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以其物美价廉而享誉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吃牛肉的人越来越多,优质牛肉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哈默又是“见缝插针”,迅速筹资在自己的庄园“幻影岛”上办起了一个养牛场,他用了1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本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埃里克王子”像棵摇钱树,为哈默赚了几百万美元,而哈默也从此由门外汉变为牧场行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哈默自从1956年接管了经营不善,当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加里福尼亚的西方石油公司之后,开始热衷于石油开发事业。石油业的风险相当大,到哪里去才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呢?哈默的诀窍不同常人,甚至有些怪僻,他专门在别人认为找不到油的地方去找油。

当时,有一家叫德士古的石油公司,曾在旧金山以东的河谷里寻找过天然气,钻头一直钻到5600英尺,仍然见不到天然气的踪影。这个公司的决策者认为耗资太多,如果再深钻下去很可能是徒劳无功,难以自拔,便匆匆鸣金收兵,并宣判了此井的“死刑”。哈默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立即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哈默以30%的风险系数,70%的成功概率,带着妻子和公司的董事们来到这里,在“死刑”的枯进上又架起了钻机。继续深探,结果在原有基础上,又钻进3000英尺时,果然天然气喷薄而出。后来,哈默又听说举世闻名的埃索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在非洲的利比亚由于探油未成功而扔下不少废井,便带领大队人马开往非洲,以“愿意从利润中抽出5%供利比亚发展农业和在国王的家乡(沙漠地带)寻找水源”的投资条件,租借了两块别人抛弃的土地,很快又打出了九口自喷油井。

在此之后的25年里,哈默从事过酿酒业、饲养业和新闻广播事业,并介身于金融和慈善事业,他充分发挥了他的见缝插针,匡救一篑的才能,在他所从事的各项事业中,都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成为一位万能商人。1956年,已经58岁的哈默,正打算从商界退隐,颐养晚年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又投身于石油这项全新的领域,从而把自己的事业推向顶峰。西方石油公司在哈默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一个业务遍及世界各大洲的多种经营的跨国公司,哈默本人也成为饮誉全球的企业巨子。

由此可见,运用“见缝插针”之计的关键在于“缝”,也就是机遇。然而机遇并不是单纯的幸运,它往往潜藏于平凡的现象背后,被表面现象所掩盖,具有隐藏性。所以,一般人难以觉察到机遇的存在。只有精明的人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被人们忽略了的潜在机遇,在人们忽视的“缝隙”中穿插自如。

机遇的另一个特性不是具有明显的瞬时性。机遇一旦出现,“缝隙”一旦露出,就万万不能延迟,不能观望,不能犹豫,必须当机立断,否则就会失之交臂。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见缝插针”作为经商谋利的一条妙计,它的运用是与机遇的探求、获得和采取行动是分不开的。

首先,要善于发现和识别机遇。任何机遇都来自环境的变化,隐藏于现象的背后,并具有偶然、瞬时的色彩。要想发现它、认识它,就需要经营者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所以经营者要时时注意到自己周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细心观察市场动向,认真思考政治动荡带给经济的巨大影响,其目的就是寻找机遇,找到“缝”之所在。

其次,要善于“插针”。一旦发现机遇,就必须抓紧时间,马上采取行动,把“针”插到“缝”里去,才不至于贻误时机。如果犹豫、观望,机遇就会悄然流逝,后悔莫及。

再其次,要见机行事,随机应变。“见缝插针”之计的成败关键在于施计者能否做到这一点。当好机遇出现在眼前时,要敢于扭转航向,见风使舵。当坏的消息传到时,要敢于甩手抛弃,舍末逐本,分清主次。无论办什么事,不灵活,总是墨守陈规,或随波逐流,肯定不会有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