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日军海外征战记
10722800000108

第108章

蘑菇云开花美军最后杀手锏

苏联大出兵日本帝国终灭亡

面对日本当局公然拒绝《波茨坦公告》的顽固态度,美国一方面加紧研制秘密武器——原子弹,希望靠它的巨大威力震慑日本;一方面敦促苏联尽快出兵,对日作战。

早在德黑兰会议上(1943年11~12月),苏、美、英领导人就达成协议,美英军队于1944年春天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斯大林答应,一旦德国最后垮台,苏联就把增援部队调到远东,与盟国共同打击日本。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以及三国外交部长,聚集于雅尔塔,又进一步讨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问题。斯大林慷慨答应了罗斯福和丘吉尔的请求,但必须满足他的以下要求,其条件为:1.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日本1904年破坏的俄国以前的权益须予恢复,即:(1)萨哈林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2)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3)对沟通大连与外界联系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2月8日,斯大林在雅尔塔同罗斯福秘密会谈时,正式提出了苏联出兵的上述条件,他说:“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我们将难以向苏联人民解释,为什么苏联要参加对日作战?”

就这样,为了各自的利益,罗斯福和丘吉尔答应了斯大林的要求。有意思的是:美英请客,中国买单。根据《雅尔塔协定》约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

在这次会议上,迪恩奉华盛顿指示,急于了解苏联在打败德国之后何时能对日本作战,并向斯大林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第二天,斯大林做了明确答复。他说,苏联60个师在远东的时候,苏联就将对日开战。

就是说,除已在那里的30个师以外,再增加30个师,如果美国肯帮助增加这样一支军队所需的物资供应,同时如果苏联参战在政治方面获得的结果能明确化的话。

10月17日,斯大林交给美国人一份清单,载明拟议中的对日作战所需的物资——一支由150万军队、3000辆坦克、7.5万辆机动车和5000架飞机组成的兵力所需的两个月的粮食、燃料、运输装备和其他物资。总数为860410吨干货和20.6万吨燃料油,全部要在1945年6月30日以前交货。

迪恩说,虽然俄国人单子上开列的有些物资缺货,但美国人还是做出努力,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了80%的货物。

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向日本发表声明,废除苏日中立条约(1941年4月13日签订)。与此同时,苏联开始从欧洲调遣部队和重武器到远东地区。

远东作战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日本关东军,把中国东北几省、朝鲜北部、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

为了实施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目的,大本营特地成立了远东苏军总指挥部,由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任总司令,下辖3个方面军。此外,苏联太平洋舰队和红旗阿穆尔河(即黑龙江)分舰队也归华西列夫斯基统一指挥。

苏联陆、海、空三军总计174万多人,约3万门火炮和迫击炮,5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170架作战飞机,93艘作战舰艇。

蒙古人民共和国有一支机械化骑兵部队参战,由后贝加尔方面军统一指挥。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许多科学家就试图揭开原子裂变的奥秘,英、德、意、奥、匈等国科学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39年夏天,传闻德国正在利用原子科学的成果,试图制造一种秘密武器。因逃避法西斯迫害而从欧洲移居美国的一些科学家非常担忧,生怕德国抢先制造出原子弹来。在他们的敦促下,1933年移居美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于1939年8月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信中预计铀元素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新能源,建议美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加强对铀的研究,以便制造出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

罗斯福立即采纳了爱因斯坦的建议,并下令成立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员会。同年12月6日,罗斯福批准了这项大规模研制原子弹的计划。1942年这项计划全面展开。同年6月,美国陆军部组织了“曼哈顿工程管理区”(代号),全面负责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其总负责人是格罗夫斯将军。工程管理区的地点,设在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附近的橡树岭。设计和制造原子弹的工厂负责人是著名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姆。美国政府耗资25亿美元,建造了巨大的原子工厂,组织了10万科技人员和工人,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研制原子弹。

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阿拉默果尔多试验成功。

4月25日,陆军部长史汀生在向杜鲁门总统汇报原子弹研制情况时,建议总统任命一个委员会,以研究这种新武器爆炸后在政治、军事和科学各方面将会产生什么问题,然后向总统提出建议。

6月1日,由史汀生担任主席的这个知名人士组成的委员会定名为“临时委员会”。它向杜鲁门提出建议,一旦具备条件,就立即使用原子弹对付敌人。

7月2日,史汀生又向杜鲁门提出一个长篇备忘录,说明盟军在日本登陆作战将是一场长期、艰巨而且牺牲重大的斗争,并列举了日本种种不利因素和盟国的优势。接着,这位陆军部长提出了一个很有见解的论点。他写道:“我相信,日本不是一个完全由发疯的狂热分子组成的与我们的心理状态完全不同的民族。相反的,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它已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异常聪明才智的民族,能在史无前例的短时期内不仅采用了西方文明的复杂技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他们的文化以及政治和社会思想。它在短短的六七十年内在所有这些方面的进展,是历史上一个民族进步的最惊人的事迹之一——从千百年闭关自守的封建主义进入世界六七个强国之林……”史汀生认为,日本民族能在目前的危机中认识到,战斗到底是愚蠢的,接受某种等于无条件投降的建议是明智的。

杜鲁门显然非常重视这个建议,因为《波茨坦公告》就是按照这个精神,由麦克洛伊和国务院的另外两个专家一起起草的。但如前所述,美、英、中三国政府发表了《波茨坦公告》之后,日本政府“不予理睬”,拒绝投降。

7月16日是一个令美国人欢欣鼓舞的日子,这天早晨原子弹爆炸成功。

此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在出席波茨坦会议。“临时委员会”主席亨利·史汀生随即给在波茨坦的杜鲁门发去一份密电:“今天上午动了手术。诊断书尚未写出。结果似乎令人满意,业已超出预料。”第二天,史汀生又专程飞到波茨坦去向杜鲁门汇报情况。

晚上,“临时委员会”代理主席乔治·哈里逊又给史汀生发去了一封电报:“医生刚刚回来,兴高采烈,相信弟弟定会像哥哥一样健壮结实。”

译电员在翻译这份隐语电报时猜想,77岁的陆军部长史汀生又当了父亲,老年得子,真是可喜可贺!其实,“弟弟”是指刚刚在新墨西哥州爆炸的钚弹,而“哥哥”则指准备投到日本某地而未经试验、用铀制成的原子弹。

史汀生赶紧把这个特大喜讯向杜鲁门做了汇报,并且告知了丘吉尔。在此后的几天里,杜鲁门一方面和丘吉尔取得一致意见,准备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同时又和美国军政要员磋商使用原子弹的细节。

7月24日,杜鲁门总统以美国陆军部长和总参谋长的名义,指令美国陆军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帕茨将军派遣第20航空队第509混合大队,于1945年8月3日以后,在天气许可目击轰炸的条件下,立即在日本的广岛、小仓、新潟和长崎四个城市中选择一个目标,投掷特种炸弹。

7月26日,重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把原子弹的心脏部分运送到马里亚纳群岛中的提尼安岛。这是一个直径约18英寸、高约2英尺的金属圆筒,重量有好几百磅。里面装着金属铀的衍生物铀235,外面有铅罩保护着。

8月1日,在提尼安岛上一个有空调设备的炸弹仓库内,原子弹装配完毕。它长10英尺,直径28英寸,外形很像一个普通炸弹,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8月6日凌晨2时45分,一架携带原子弹的B—29轰炸机由保罗·蒂贝茨上校指挥,从提尼安机场升空,向日本飞去。

1945年8月6日早晨,天气晴朗,气候闷热。7时9分,美国飞机数架飞到广岛上空,盘旋几周,即行离去,并未轰炸。这是气象观察机。8时整,两架B—29又从高空进入广岛上空。广岛市民有很多人未进入防空洞,而在外面仰看飞机。

8时15分,一架美机投下降落伞后,立即产生了令人眼花目眩的白色闪光,广岛市中心随即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爆炸高度离地面660码,形成一个直径为110码的大火球。火球放射出来的热量只延续了几分之一秒,但热度高达摄氏30万度,使爆心(即直接在爆炸下面的地方)半径1000码内的花岗石都熔化了。屋顶上的瓦也软化了,由黑色变成橄榄色或棕色。顷刻之间,城市上面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全市立即被黑暗的烟云所掩没。可怕的冲击波也随之出现,两英里内所有的建筑物几乎全被摧毁,只有几幢特别坚固的、防地震的建筑物仍安然无恙。

这时广岛人口为34.3万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都死亡。当日死者计为78150人,负伤和失踪者为51408人。全市建筑物总数是76327幢,全毁者4.8万幢,半毁者22178幢,受灾人数为176987人。

8月7日,日本收听美国广播,听到了杜鲁门总统的声明:“7月26日在波茨坦发出的最后通牒,旨在拯救日本人民免遭彻底的毁灭。他们的领袖迅速地拒绝了这个最后通牒。如果现在他们还不接受我们的条件,他们的毁灭将自空中而降……”在美国广播之后,日本陆海军统帅部才从广岛和吴镇守府接到了关于新型炸弹造成危害的稍为详细的报告。

8日下午,东乡在皇宫地下室晋谒天皇,奏上美国关于原子弹之声明及其有关事项。天皇面谕:“敌既已使用此种武器,则战争之继续更不可能。为获得有利条件起见,不得丧失结束战争之时机,关于条件,当有协商余地,应努力迅速结束战争,可转告铃木首相。”

8月8日下午11时(莫斯科时间为下午5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莫洛托夫对佐藤说:“日本仍在继续进行战争,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请求苏联调解远东战争的建议已失去了一切根据。鉴于日本拒绝投降,盟国已与苏联政府接洽,提出参加同日本作战的建议,以缩短战争时间,减少伤亡,为尽快恢复和平做出贡献。作为一盟国,苏联政府恪守其义务,接受盟国的建议,加入盟国7月26日宣言,宣布从8月9日起,苏联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苏联参战对日本统治集团震动极大。

9日上午10时30分,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在皇宫举行。正当与会者在皇宫进行激烈讨论时,上午11时30分,美国空军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这时长崎人口约为27万,当日死者为23753人,伤者为43020人。但据1992年8月9日日本哀悼长崎被炸死难者会议宣布,美国原子弹炸死长崎的日本人是95845人。

就在第二颗原子弹投掷之前,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150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4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盘踞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日本关东军,号称“皇军之花”,曾是日本最精锐的部队。为准备对苏作战,日本大本营又进行所谓“彻底的满洲总动员”,搜罗25万在乡军人(即退伍军人)充当炮灰。到1945年8月初,关东军拥有24个师团和9个独立混成旅团,总兵力约为75万人。这些新建兵团的编制、素质、装备都很差,训练也不够。日本的权威著作认为,关东军的实际战斗力“换算成过去的驻满常备师团,实际上仅为8.5个师团。所以,关东军的增强,可以说是一种表面膨胀而内容空虚的“浮肿”。

即便是这样,斯大林在对日作战的指挥官人选上,仍非常慎重。他几乎把苏军优秀的高级将领都派往远东,其中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麦列茨科夫元帅是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英雄;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指挥坦克兵成功地阻击了企图救援被围困德军的曼斯丁军团,把他们打得大败。为保密起见,三位元帅到远东时都用了化名,其中的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

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成了苏联向中国东北运兵的大动脉。从1945年5月到1945年8月,苏联从9000多公里外的欧洲战场迅速向远东地区和后贝加尔运送了13.6万节车皮的部队和作战物资。在远东共展开了11个合成集团军、两个战役集群、一个坦克集团军、3个航空军集团和3个防空军集团、4个独立航空兵军,总兵力为157.77万人,有26137门火炮、5556辆坦克、3446架飞机,此外还拥有太平洋舰队和阿穆尔地区舰队。苏联能在短时间内将如此多的兵力、武器及其他作战物资调到远东,而且没让日军察觉,这确实是个奇迹。

根据中国东北的地形分布,苏军在兵力上作了如下配置:滨海集团军群,由麦列茨科夫元帅指挥,共60万人。突击方向为牡丹江地区,进而攻占哈尔滨、长春,并会同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方面军作战,是苏军在东部地区的主要攻击方向。远东方面军,由普尔卡耶夫大将指挥,共30万人。其突击方向为:沿黑龙江直指哈尔滨,支援后贝加尔方面军和滨海集团军群,是苏军的次要打击方向。后贝加尔方面军,由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指挥,共60万人,苏军在远东唯一的坦克集团军即配备在该方面军。突击方向:一是以坦克集团军为主,穿越浩瀚的沙漠、草原和大兴安岭,插入伪满“首都”新京(长春)和东北的工业中心沈阳;二是以机械化集群向长城以北推进,直指张家口、多伦一线,牵制日本华北方面军。

莫斯科时间8月7日下午4时30分,斯大林签署命令,要求苏联远东红军于9日零时开始进攻。8月8日下午5时,莫洛托夫向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宣读了宣战书。佐藤回到大使馆时,距次日零时苏军发动进攻只有二十几分钟了。而大使馆的电话线已被破坏,所以苏联红军向关东军发动进攻时,日本国内并没得到任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