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日军海外征战记
10722800000071

第71章

兵败诺门坎苏军面前遭惨败

偷袭珍珠港美军吃亏方宣战

在日本的军事战略之中,一直存在着“南进”与“北进”之争。日本把苏联作为作战对象向北方扩张,称为“北进”,把美英荷作为作战对象向南方扩张,称为“南进”。关于“南进”与“北进”之争,从田中内阁到近卫内阁就一直没有消停过。

1938年7月,在日军进攻武汉之际,日本关东军情报机构就截获了远东苏军的一份密码电报。其内容是关于“苏军香山洞(位于张鼓峰东北约12公里)以西高地配置兵力”的问题。关东军驻朝鲜军团得知此情报,便跃跃欲试,想发动一场战斗来试试苏军的反应。如果战斗进展顺利,则趁机开进苏联的沿海地区,把战火烧到西伯利亚。

张鼓峰临近中苏边界,在图们江口上游20多公里的东岸,是一个海拔只有150米左右的高地。沙草峰是位于张鼓峰北方2公里多的一个山峰,其高度略低于张鼓峰。历史上所说的“张鼓峰事件”,就是1938年夏日、苏军队围绕这两座山峰,反复进行决死战斗的事件。

7月16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批准驻朝鲜日军司令官中村孝太郎中将的请求,将驻朝日军的兵力集中在边境附近,做好进攻准备。但从日苏之间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对比来看,日本不是苏联的对手,天皇明确反对此次作战。

尽管如此,参谋本部作战课和驻朝日军的参谋长长勇等人仍在心照不宣地进行合作,制造了所谓“苏军在张鼓峰附近的另一丘陵地带越境进攻迫使日军反击”的借口,于7月30日向苏军开战。这一天的夜晚,日军以从朝鲜调来的第19师团为主力,在炮兵掩护下向张鼓峰、沙草峰苏军阵地发起进攻。苏军顽强抗击,终因寡不敌众,在次日早晨6时25分丢失了张鼓峰、沙草峰两高地。

8月3日,苏军第40步兵师奉远东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到达了作战地区。

8月5日,苏军2万余人在近百门大炮、200多辆坦克的支援下,向日军发起了反攻。经过艰苦的战斗,苏军终于夺回了张鼓峰和沙草峰高地。8月7日,日军从早晨开始发起了近20次殊死的冲击,企图夺回丢失的阵地,但均告失败。仓皇退到了图们江口西岸。

8月6日,关东军司令部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给东京发去了令人惊慌的消息:俄国人以优势兵力对张鼓峰高地转入反攻,日军被迫放弃已占领的阵地。战斗仍在激烈地进行。东京大本营接到电报后,立即给驻莫斯科的重光大使发出指示,让他迅速与苏联领导人进行谈判。

不久即有了消息,双方已达成互谅协议,同意维持在张鼓峰地区的旧边界。但为了对援助中国抗战的苏联进行武力恫吓,关东军又在中国东北的西部中蒙边境制造了“诺门坎事件”,发动了比“张鼓峰事件”更大的军事挑衅。

诺门坎地区位于蒙古东部与黑龙江省交界的地方。外蒙古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连接苏联东部和西部的大动脉——西伯利亚铁路的东段就位于离蒙境不远的北面。日本认为,如果占有外蒙古,就可以使苏联势力退出远东。

这次行动已不是国境线上的一次小冲突,而是使用战略部队的一次战役。为此,日本大本营内展开了激烈争论。一方主张严惩苏军,一方认为应少惹是生非。最后还是主战派占了上风。

5月11日,日军袭击了蒙军边境哨所,并出动空军轰炸了几个驻有蒙军的前沿阵地。5月14日,数百名日军骑兵开到哈勒欣河,即诺门坎地区,在空军的支持下,与前来收复失地的蒙军展开战斗。关东军司令部发出的命令是:围歼哈勒欣河东岸全部苏蒙军队,夺取哈勒欣河西岸的登陆点并扩大战果,以保障以后的行动。

苏联政府根据苏蒙签订的互助协定,命令驻守该地区的苏军保卫两国边界。5月底,苏军从坦克第11旅调来一个机枪营,并配置了一个装甲连、一个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联合作战,蒙军则调来骑兵第6师配合苏军行动。与此同时,日本关东军在哈勒欣河东岸集结了1600多名步兵、900多名骑兵、少量装甲车和40多架飞机。

5月28日,日军首先发起进攻。他们企图从两侧包抄苏蒙军队,切断苏蒙军队与哈勒欣河上游渡口间的道路,然后给予围歼。战斗初期,日军凭借兵力上的优势打得很凶,迫使苏蒙军不得不向后撤退。但不久日军的进攻被苏军密集的炮火阻挡住了,苏军的步兵连及时稳住了阵地。当双方处于僵持阶段时,傍晚,苏军步兵第149团乘卡车赶到。双方整整拼杀了一夜。

5月29日,已经扭转战局的苏蒙军队发起了反攻,经过一天的激战,他们把日军赶回了边境线。在两天的战斗中,日军伤亡达400人,而苏蒙军也付出相应的代价。

日军依然不甘失败,6月间,出动飞机对塔姆斯克机场等军事目标进行轮番轰炸,并派第1坦克联队的主力增援边境线上的日军。

为了加强诺门坎地区的作战指挥,苏军最高指挥部调当时担任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的朱可夫指挥对日作战。朱可夫根据掌握到的种种情况分析,这不是一般的边境冲突,日军的行动蓄谋已久,且仍未放弃其侵略苏联远东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企图,并判断日军不久还会发起更大规模的军事冒险。

朱可夫反复对比了敌我双方的兵力,得出结论:在目前的形势下,苏军第57特别军驻蒙古的兵力无力阻挡住日军的武装进攻。朱可夫向苏联人民委员会报告了情况,并简略地提出了苏蒙军队的行动计划:坚守哈勒欣河右岸的阵地,同时准备以纵深进行反突击。

第二天莫斯科回电支持并任命朱可夫接替费克连科第57特别军军长的职务。

为了在装备上占绝对优势,朱可夫请求国防人民委员会加强苏军的空军力量,同时向作战地区增调不少于3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的兵力,并大力加强炮兵的力量。苏军总参谋部全部采纳了朱可夫的建议,在给他增派的空军力量中,还派来21名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领队的是著名飞行员亚·弗·斯穆什克维奇。同时,朱可夫还得到当时十分先进的N—16和“鸥”型飞机。苏联空军的优势在不久的空战中充分显示出来。

6月22日,日军出动了120架飞机侵入蒙古人民共和国领空,苏军95架歼击机立即起飞迎战。苏、日空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空中拼杀。尽管日空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但由于有不少“苏联英雄”飞行员参加了这次空战,给予了日军狠狠的打击,取得了空战的第一次胜利。6月24日,日本空军再次进行密集的袭击,同上次一样,日机又遭到猛烈的痛击。为了夺取冲突地区的制空权,日本军方把正在中国作战的所有部队中最优秀的空军力量调来参战。6月26日,近60架日机飞临贝加尔湖上空,与苏空军展开了一场更为激烈的空战。双方技术都比较精湛,贝加尔湖上空一片飞机的轰鸣和炸弹的爆炸声,时不时有战机中弹掉下来。日军仍未赢得胜利。在6月22日至6月26日的空战中,日军共损失了64架飞机。此后几天,日军空军收敛了许多。

日军指挥部的计划是:7月上半个月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完成这一进攻战役,然后在秋季到来之前结束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全部军事行动。

7月初日军开始集结部队。原在海拉尔的第6军调到哈勒欣河地域,由关东军参谋长荻州立兵任司令官直接指挥。当时,日军的总兵力达3.8万多人,并有135辆坦克、10辆装甲车和225架飞机。而苏蒙军队只有1.2万余人,却要防守哈勒欣河东岸约38公里长的战线。但苏军拥有186辆坦克和226辆装甲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优势。朱可夫是大力发展苏军坦克部队的积极倡导者,这次战役也给了他考验苏军坦克和战术效果的机会。

7月2日,日军开始发起进攻。他们企图凭借三倍于苏蒙军的优势兵力,包围哈勒欣河右岸的苏蒙军队,并给予全部歼灭。7月2日夜晚,日军开始偷渡哈勒欣河,遭到驻防这一带的蒙军骑兵第6师的阻击。但日军依仗强大的兵力,于7月3日凌晨完成了偷渡行动,迅速向南攻占巴英查岗山。

7月3日拂晓前,蒙军的苏联总顾问阿弗宁上校到巴英查岗山察看蒙军骑兵第6师的布防情况,意外地发现日军趁着夜色已偷渡过了哈勒欣河,而第6骑兵师毫无准备,仓促迎战,加之蒙军兵力不足,日军很快地占领了巴英查岗山以及周边地区。蒙军第6骑兵师退至巴英查岗山西边一线。

阿弗宁上校意识到局势严峻,立即赶到苏军指挥所向朱可夫报告情况。朱可夫针对日军的意图,下令所有的战斗部队立即向巴英查岗山方向靠拢并向敌人进攻。反攻兵分三路:由雅科夫列夫旅长指挥的坦克第11旅从北面行进间向敌人进攻;由伊·伊·费久宁斯基上校指挥的摩托步兵第24团外加一个炮兵营,从西北方向协同坦克第11旅向敌人进攻;由列索维伊上校指挥的摩托装甲第7旅从南面向敌人突击。

7月3日清晨,朱可夫首先组织了强大的炮火反击,命令炮兵第185团的重炮营和位于哈勒欣河对岸用以支持摩托装甲第9旅的炮兵,同时向巴英查岗山敌人集结的地方进行射击,命令苏军飞机全部出动。上午7时,苏军第一批轰炸机和歼击机飞抵巴英查岗山地区上空,开始对日军进行猛烈的轰炸。

上午9时左右,苏军坦克第11旅前卫营的先头分队抵达巴英查岗山地域,并继续朝前攻击,十几分钟后,坦克旅旅长雅科夫列夫率前卫营陆续赶到。

朱可夫和雅科夫列夫一道分析了当时的敌我状况。日军在巴英查岗山集中了1万多人,拥有100门火炮和近60门反坦克炮,而苏军只有1000多人、50多门炮,其中还包括从哈勒欣河东岸进行支援的火炮。在兵力和炮火上日军占绝对优势,但是,苏军投入战斗的坦克第11旅有150多辆坦克,这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王牌部队。苏军还拥有有154辆装甲车的摩托装甲第7旅、配备45毫米加农炮的蒙军装甲第8营。很明显,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苏军强有力的武器是坦克。于是,朱可夫决定坦克部队采取攻击前进的办法,在行进间歼灭刚渡河的日军,不给日军构筑工事和组织反坦克的防御机会。

10时45分,苏军坦克11旅主力已全面展开,反攻准时开始。上百辆坦克向日军阵地开过来,密集的炮火连成一片。这突然性的迅猛进攻,使日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嘶叫中的战马拖着炮车四处奔逃,汽车也到处乱窜,而在空中赶来助战的两架日军飞机又被击落。这一大群平日骄横的日本关东军,在苏军的打击下几乎无力进行有效的抵抗。

日军被三面包围仍进行最后的挣扎。为了守住巴英查岗山,他们几次试图进行反攻,但都被苏军空军和炮兵强大的轰炸所挫败。当天晚上,苏蒙军队向山头发起总攻,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4日下午,日军的抵抗被彻底粉碎,开始仓皇向渡口撤退。但日军又遇到更大的麻烦:河面上原有一座浮桥,然而日军一则害怕苏军坦克突破后长驱直入,二则为了表示占领巴英查岗山后死守的决心,所以不久前派工兵把桥给炸毁了。这样日军在苏军坦克部队的猛攻之下走投无路,只好纷纷跳进水里逃生,绝大部分日军官兵溺水而死。7月5日清晨,巴英查岗山和哈勒欣河西岸已无枪炮声。日军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苏蒙军队在哈勒欣河东岸继续进行战斗。此时,从巴英查岗山溃退下来的日军残部,很大一部分调到了河的东岸,配合担任钳制任务的日军安冈部队,依然在负隅抵抗。但在苏军的猛击之下,同样遭到惨重的损失,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苏军依仗强大的坦克部队,粉碎了日军在巴英查岗山集结重兵的企图,并乘胜守住了哈勒欣河东岸的防御阵地。日军第一次在具备现代化装备的苏军面前,碰了个头破血流。

日本军队即便遭到当头一棒,也睁着眼睛不认账,又开始制定新的进攻计划,准备更大规模的军事冒险。8月1日,日军增调来了第23师团和第7师团,伪满洲国一个步兵旅、3个重炮团和3个骑兵团,此后,又调来步兵第14旅团,还把步兵第1师团的所有反坦克炮调到诺门坎地区。同时,他们还增强了空军力量,又从旅顺要塞调来一个重炮部队。8月10日,这些集中的部队全部划归日军第6军。

从7月23日至8月4日,日军飞机多次出动,在与苏空军激战中再遭惨败,损失飞机116架后,再不敢大规模地发动空战,只限于对苏军中央渡口、炮兵进行侦察和小规模的轰炸。同时,日军沿哈勒欣河一线准备了地面部队进攻的阵地,计划8月24日发起总攻。

苏军对日军准备再度进行大规模的进犯早有察觉,并考虑到形势的严峻和复杂,在7月15日把第57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朱可夫指挥部队仔细地进行战前准备,并根据敌我双方形势制定了作战计划:苏军总攻预计不得迟于8月20日,目标在于最后粉碎侵入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土的日军。

但要实施这一计划,朱可夫却面临着两大困难,一是兵力还嫌不足,二是后勤供应问题。为此,朱可夫请求增加兵力、加强后勤支援。根据朱可夫的要求,苏联总参谋部增调了新的兵力和武器到诺门坎地区:计有步兵第82师和57师,步兵第152师的一个团,坦克第6旅和空降第212旅,两个炮兵团和通信部队等。苏军的轰炸机和歼击机数量已有515架,坦克拥有498辆,其中有些是当时最新型的坦克。

此时的日军虽然也拥有180多辆坦克,但大多是些以支持步兵为目的的轻型装甲,在数量上和火力、性能上都根本不是苏军的对手。日军空军也是如此,其数量和质量无法与苏军抗衡。日军炮兵尽管数量上与苏军相差无几,但是火炮的射程比苏军的短。这样,苏蒙军队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日军,为歼灭敌军提供了必需的条件。

在战备物资运输方面,8月14日以后,苏军从后方陆续调来1250辆卡车和375辆槽车,加上集团军原有的卡车和队列车辆(包括火炮牵引车),比预定的数量还多数百辆。苏军出动了全部汽车运输工具,往返一趟1300多公里只用5天时间,经过不分昼夜地突击奔驰,如期完成了全部运输任务。这样,苏军在极短的期限内完成了战役所需的物资和技术器材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