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评曾国藩
10744900000082

第82章 “嘉言懿行”诚可效法

——何贻评曾国藩

【评主简介】

何贻焰:湖南衡阳人,民国时期学者。早年就读于岳麓书院,后任教于北平师范大学。

原文

曾公一生①,赞之者固多,毁之者亦复不少。吾人如以他人之毁誉为毁誉,毫无自主之见解,斯则已矣。如欲纤洪备悉②,是非不谬③,则于曾公之生活与思想,非有详细之探讨不可。……曾公之为人,以现代之眼光观之,固非常之人,亦无非常之功;然在当时,以一在籍侍郎④,卒能削平巨乱⑤,其丰功伟烈,固有非常人之所能企及者。其所以成功,虽由时势使然,要亦由于曾公有独到之处,故能转移风气,改造时势。不然,与曾公处同一时势之下者,不知凡几,胡为类多默默无闻⑥,竟让曾公独擅其美也?……凡人之思想,往往因时因地而不同,要与生活之情形,有密切之关系。即以曾公而论,少年之思想与老年之思想,固截然不同;京中之言论与军中之言论,亦较然可分。吾人如不能熟谙曾公之生活⑦,仅就其片词只义,予曾公以批评,固无是处;即就其整个之着述,加以探讨,如不能熟谙曾公之生活,亦不足阐明曾公思想之渊源及其转变。……文物制度,固随时不同;性情意志,亦因人而互异;惟至理名言,精神器宇,则往往历万古而常新,经百世而罔替⑧。曾公一生,不无可议之处;然就其嘉言懿行而论⑨,则亦颇多可取。吾人倘能知所别择⑩,慎为去取,其裨益吾人心身者,良非浅鲜,固不能以明日黄花之故,视若敝屣也。……曾公生平好学,且喜宏奖士类,大有孔子“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之风;居常举孟子“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之言以自警,其于文化之承受与发扬,至堪注意。

——节录自《曾国藩评传导言》

【注释】

①曾公:指曾国藩。

②纤洪:粗细;大小;详略。

③不谬:不发生错误。

④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明清时与尚书同为各部的长官。

⑤巨乱:作者对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的诬称。

⑥胡:副词,表示疑问。

⑦熟谙:熟悉。

⑧罔(wfing)替:无可替代。

⑨懿(yi)行:美好的德行。

⑩倘:倘若。

裨:益处。

明日黄花:迟暮不遇之意。后来比喻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敝屣(bixl):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译文】

曾国藩的一生,赞誉他的人自然多,毁谤他的人也不少。我们这些人如果以他人对曾国藩的毁誉为毁誉,一点也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就不必说了。如要做到巨细详略都知悉不遗,是非评判不出差错,那么对于曾国藩的生活和思想,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是不行的。……曾国藩的为人,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自然是平常的人,也是一般的功绩;然而在当时,他以一个在湖南乡下守丧的侍郎官,最终能够平定太平天国等大乱,其丰功伟烈,自然有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地方。他的事业之所以成功,虽是由时代环境条件所造成的,但主要还是由于曾国藩有独到的地方。所以他能够转移社会风俗,改造当时环境和条件。否则,与曾国藩处于同一环境条件下的人,不知有多少,为何大多默默无闻,竟然让曾国藩一人独擅其美名呢?……大凡一个人的思想,往往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主要又与生活的情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拿曾国藩来说,其少年时期的思想与老年时期的思想,自然完全不同;他在京城做官时的言论与在军营中的言论,也是有区别的。我们这些人如果不熟悉曾国藩的生活过程,仅就其只言片语,对他加以评论,自然是不对的;即便就他的整个着述,加以系统深入的探讨,如不能够熟悉曾国藩的生活过程,也不足以阐明他的思想渊源及其转变所在。……一个国家的文物制度,自然随时代而有所不同;一个人的性情意志,也因人而互有差异;只有至理名言,精神和风度,则往往经历万古而常新,经历百世而无可替代。曾国藩的一生,并不是说没有可以非议的地方;然而就他的嘉言和德行来说,也有许多是值得效法的。我们这些人倘若能知道有所区别地选择,仔细地进行舍取,那么其益处对于我们的心身来说,的确是不浅的,自然不能因已失去应时作用的缘故,而将其看做没有价值的东西。……曾国藩生平好学不倦,而且喜欢宏奖士大夫这类人,大有儒家始祖孔子“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的风格;为人处世则引用战国时候大思想家孟子“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话来要求自己。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加值得我们注意。

【评析】

何胎娱在篇中概括性地阐述了曾国藩的思想言行从主导方面来说值得肯定和借鉴。这是因为,曾国藩的思想言行既继承了孔孟儒学的精华,又因时代环境条件的需要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从而体现了“历万古而常新,经百世而罔替”的特色。这一观点当然带有资产阶级学者评价历史人物的唯心主名义成分,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原因是曾国藩作为一位封建的官僚士大夫,其名自身人格可以说是完满的,但他的思想言行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基本利益,是人为剥削阶级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