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王安石和他的北宋帝国
10749800000016

第16章 张尧佐事件,御史台谏官的爆炸点(3)

不过陈执中相位还没坐热乎就被言官弹劾了,事情因为妾张氏私自打死了家里婢女,这件事不胫而走,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朝野炸开了锅。御史赵汴、郭申锡、范镇等纷纷上疏,要求严惩杀人凶手。朝廷以为不算啥大事儿,死了一个奴婢而已,何必惊天动地的呢?所以百般袒护陈执中。朝廷的态度终于惹怒了御史们。言官们是抱着爆破筒干工作的,但凡朝廷有政策下来,无论正确与否,他们总要议论纷纷,吃饱了撑的没事儿也得找点儿事干。在言官们穷追猛打下,终于找到了宰相的花边新闻——陈执中与侍女通奸。

这,足以要命!

宰相理应垂范百官,以身作则,给下面的官员做出一个良好的道德表率。在道德管制的大宋帝国,官员道德上出现了问题远比杀人放火还严重,更何况是百官之长的宰相。按照道德社会的任用潜规则,德才兼备首选,次之有德无才,有才无德及无才无德的只能靠边站。陈执中即便才华盖世,道德的污点足以让他下野。宋代士大夫整人比较干净利落,你有道德污点够了,至于是否戴块名表,然后查你贪污受贿,这种情况基本上不多。因为宋代实行高薪养廉,贪污犯历代王朝中最少。果然,在言官们的猛烈进攻下,朝廷决定罢去陈执中相位,由文彦博、刘沆接任。

因为张尧佐事件罢相的文彦博,时隔两三年工夫,再度登上相位,与君主共治天下。开始了他历仕仁、英、神、哲四朝的传奇生涯。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宋史》对文彦博的评价极高,他的确对北宋王朝中期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快,考验来了!

嘉祐元年(1056年),对文彦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正月,帝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忙活了一年,谁都想过个安生年。辽国访问团前来拜年,宋仁宗于紫宸殿设宴,陪同出席宴会的有文彦博等宰执重臣,希冀两国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保持睦邻友好,保持高层互访,为宋辽两国人民友谊,为世界和平共同举杯。

席间,文彦博代表百官向皇帝敬酒,祝他老人家万岁万万岁。

宋仁宗端起酒杯“嘿嘿”一笑道:“你不高兴啊?”

文彦博愕然当场,坏了!皇帝犯病了。

早在正月初一前一天,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雪纷飞,一直下到第二天早上才放晴,正所谓瑞雪兆丰年。宋仁宗在宫中光着脚丫子向上天祈祷,希望百姓安康,繁荣昌盛等等。次日,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宋仁宗在大庆殿接受百官朝贺。百官就列刚要举行仪式,宋仁宗突然栽歪在龙椅上,癫痫发作,估计昨天祈祷时受冷空气刺激,吓坏了所有的大臣们。左右侍臣忙上去掐人中,宋仁宗口出涎,才算缓过来,新年礼仪草率结束。

宋代皇帝有遗传性精神病基因,据不完全统计,两宋十三代共十八帝多患有遗传性精神病,其中五位皇帝表现最为明显,他们分别是:宋真宗赵恒(精神分裂症),宋英宗赵曙(精神分裂症),宋孝宗赵昚(忧郁症),宋光宗赵惇(精神分裂症),宋度宗赵禥(精神发育迟滞,俗称弱智)。癫痫不发作跟好人一样,一旦发作非常危险,容易导致窒息死亡。大宋皇室家族遗传病史这条信息,或可能成为宋初谜案“斧声烛影”的突破口。

宋仁宗也感觉到自己又要犯病,强作镇定,努力保持自己思维冷静。文彦博着实为他捏了把汗,自己家人关起门来你怎么抽疯都没事儿,现在是在辽国人面前,大宋皇帝不能丢面子。宋仁宗勉强支撑,宴会结束后,他立马入内庭休息。过几天辽国访问团辞行,还是在紫宸殿设宴送别,宋仁宗又犯病了。文彦博见状急忙示意左右侍臣,把皇帝扶到寝宫。

辽使不明所以,问:“官家怎么了?”

文彦博笑道:“没事儿!官家吃醉了酒而已。”

文彦博代宋仁宗写了一封国书给辽使,转达宋皇对辽主的新年问候,派遣大臣把辽国访问团安排在驿馆,然后送走。忙完这些事,文彦博及两府官员回到宫中,等候在寝宫外。

此刻,文彦博比任何人都紧张,一种无形的压力忽然把他笼罩。宋仁宗在位执政已有三十一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连个儿子都没有,这是他最大的痛处。没儿子意味着没有皇储接班人,假如宋仁宗因此驾崩,帝国政权交接若出现失误,必然酿成大乱。

中国的君主制政体像一个立着的菱形体,朝廷与民间,上面对下面,始终保持着某种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必然引起失衡。失衡主要来自上层中央,原因主要是政权交接。历史无数次证明了,在君主制的古代中国,中央政权交接失误,会引起社会动荡。中央一乱,全国必乱。相比之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施行本土化的君主立宪制,天皇一丁点权力也没有,无论首相更换如何频繁,不管上面怎么乱怎么闹,全国都不会出现动荡,因为他们的政体更像一个稳固的三角体。

文彦博和其他两府官员明白这个道理,搞不好极容易引起政变,现在只能祈祷皇帝没事了。等了很久没有消息,文彦博等人一商量,先召皇帝身边宦官问一问,先做个心中有数,别到时候皇帝真挂了慌作一团。

入内内侍省的史志聪等宦官被叫了出来,文彦博向他们询问皇帝病情。内侍省是负责伺候皇帝的宦官机构,左、右班都知为最高官职,下面还有副都知等官职。文彦博好话说了三千句,无奈史志聪等宦官绝口不提,职业操守良好,以禁中事不敢泄为由,拒绝向宰相透露皇帝病情。

软的不行,只能来硬的。

文彦博怒叱道:“上暴疾,只有你们有权出入寝宫。我身为帝国宰相难道连皇帝病情的知情权都没有吗?你们想干什么?官家若有个三长两短,别怪我先拿你们开刀。”

史志聪在皇宫内院混了大半辈子,他虽没有文彦博对政权理解的那么透彻,但明白皇帝不豫的确关系国家命脉,更何况仁宗无后。在文彦博等老家伙的威胁下,史志聪只好把皇帝病情说了出来,文彦博等官员放了心。

皇帝暂无大碍,文彦博松了口气,但不能怠慢,还得在这守着。隔三岔五,让小黄门进寝宫问问皇帝病情。忽然,寝宫中宋仁宗大叫几声,满院疯跑:“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文彦博听到后,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不一会儿,只见宋仁宗被搀扶出门,带着一脸病容,有气无力地说:“相公且降赦天下,为朕消灾。”

能说话,条理清晰,文彦博满口答应,降赦这事太简单了,写个诏书而已。

皇帝有病牵动众人之心,尤其是内侍宦官张茂则。本来皇帝不待见他,现在皇帝说他与曹皇后谋反,无法解释,就算没这事也逃脱不了干系。曹皇后吓得不敢靠近宋仁宗,痛哭失声。张茂则无奈之下,只好上吊自杀。幸好被及时发现,解救了下来。

文彦博叱道:“老张你怎么糊涂了?现在官家有病在身,说的疯言疯语,那能算数吗?你要是真死了,请问置中宫皇后于何地?”

其他人也纷纷劝说,文相公说得对,的确是这么个理,张茂则方才情绪稳定。

宋仁宗生病这阶段里不能上朝,但凡处理政事都由文彦博主持,与两府官员商议得出结论,生效实行。同时,文彦博、富弼等人在大庆殿为皇帝祈福,昼夜焚香。并在大庆殿西庑搭两个帐篷,增派人手值班。内侍省见了,不愿意,因为文彦博的做法不符合规矩。中书省、枢密院合称两府,两府官员没有在宫中留宿的例子,史志聪要求撤掉帐篷,诸位大人请回。

文彦博反唇相讥:“现在这个特殊时期还谈什么规矩!”

的确,特殊时期任何人都是宰相应该防备的对象,内侍尤甚。从这件事上能够看得出文彦博从政多年,经验丰富。他不仅在皇宫大庆殿设了值班房,还下令各级官员在皇宫附近的寺院、诸祠为皇帝祈福。祈福是一方面,实际上文彦博利用“祈福”在皇宫周围布控下了信息网,皇帝若有不测,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政权交接过程中的风险,同时防备有人趁机起事。这种暗流涌动没有硝烟的战场,更加考验领导者掌控全局的能力。

文彦博的预料完全正确,果然有人趁着皇帝患病期间出来诈刺,一场政变山雨欲来风满楼。